一、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2)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3)民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4)生儿育女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这是一种古来习俗,现今已无人这么做了:“草原的宝贝包在羊皮襁褓中”。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5)待客忌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扩展资料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的三大史诗之一。
蒙古民族有尊老爱幼的习俗。他们的谚语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对喂乳汁的母亲要敬爱,对教字母的老师要尊重”,“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等等。这些都表现了对老人的尊重和爱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二、云南玉溪兴蒙乡,分离长达七百年历史:依然保存蒙古族风俗习惯
在云南有一个蒙古族乡,并且是云南唯一一个梦蒙古族乡,一说到云南有蒙古族,其实我第一次听说也很惊讶,蒙古族自古生活在北方,怎么可能来到南方,那么就来梳理一下这段 历史 原因吧。
兴蒙蒙古族乡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十公里以外,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解放以前是一个渔村,解放后于1988年建乡,全乡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北阁村距通海县城13公里,海拔1800米。乡辖五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共有1760户、5657人。
这支蒙古人是元朝时期跟随元世祖忽必烈征讨云南大理国时期来到的,后面在玉溪的曲坨关设立了元帅府,这支蒙古族就是哪个时候留下,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与内蒙古蒙古族分开了七百余年。大多风俗习惯已经被汉化。
兴蒙蒙古族的祖先是于公元1252年随忽必烈所率大军进入云南的。 元朝灭亡后的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30万大军征云南,元朝在云南的统治结束。 留在云南的蒙古人政治、经济上失去了依靠,为了生存,一部分原驻军,屯田于滇中通海、河西及曲陀关一带的蒙古族将士,逐渐向凤山脚下、杞麓湖畔聚集,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族乡。
今天的蒙古族乡已经成了一个玉溪的热门景点,来到玉溪得游客都想来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了解这个分离长达七百年 历史 的名族 历史 文化,所以来的游客数不胜数,这个蒙古族乡没有售门票,属于免费参观,村里的房子已经80%民居保存清代民国的建筑。蒙古族乡五个自然村有三个已经对外开放,蒙古族乡很美有一条参观的景观大道,两旁以鲜花、彩灯布置的景观道供游人来往参观,还可以看到居民们保持最原生态的生活习俗。
这几个蒙古族村子值得参观游览,是了解蒙古族的 历史 文化生活习俗的活化石,村里保存了蒙古族的家庙,已经开放成了博物馆,向 社会 大众免费开放,里面供奉了元朝的几位皇帝、以及保留了几块重要的碑文。村子就是一条街,有很多游客走走逛逛。
一条街没有什么太多特色,主要保留了一些普通民居老房子,见证了时间的岁月,被公布为 历史 文物的只有几家。我曾亲自到访了蒙古族乡,问了一位阿姨,了解一下蒙古族的 历史 以及风俗习惯,阿姨她说这个乡,有五个自然村,全部蒙古族,很多风俗习惯,毕竟分开了长达七百年,很多被汉化,讲蒙古语只有像他们这种年龄大的人会讲,年轻一代都不会讲蒙古族语言,至于服饰、她们自己传统的衣服夏天穿太热,有五层,不爱穿、夏天太热、太笨重,只有节日的时候才穿,她说她们每三年举行一次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内蒙古那边与他们有联系的也来参加,五个自然村都参加,骑马游行很热闹。
那达慕大会每三年举行一次,举行时间是公历12月13号至14号,那个时候游客需要买60元一张餐票,他们蒙古族人40元一张餐票,有餐票就可以吃饭,没餐票不能用他们的餐。现在蒙古族乡最热闹的节日就是只有那达慕大会。
村里的习俗服饰,只有看到五六十岁的妇女都穿蒙古族服饰,戴蒙古族帽子扎头巾,仅限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很多人是不知道,只有到了玉溪才了解,毕竟蒙古族自古就是草原民族,来到云南也是因为 历史 原因,你听说过云南蒙古族乡吗?欢迎你发表建议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