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金口客家传统的麒麟舞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东江流域客家麒麟舞除了樟木头镇闻名于世,舞得同样美轮美奂的还有东莞市清溪镇客家、惠州市小金口镇客家、深圳市龙岗区观澜镇客家等
小金口客家传统的麒麟舞必须有近20人方可进行套路表演,队员包括领队、旗手、带狮、狮头、狮尾、唢呐手、鼓手、镲手、锣手、大面、小面、刀术等。
表演套路包括: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四门八点拳术、空手对白刃和各种刀枪棍兵器的武术表演。小金口东江麒麟舞是融合诗句对联、声乐鼓点、美术和武术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一首《麒麟会狮歌》唱道:问:狮子旺龙又旺龙,问你带有几条龙?答:狮子旺龙又旺龙,我今带有九条龙。问:狮子什盘来舞卷,谁人带你下山来?答:狮子什盘来舞卷,嵋仙带我下山来。
麒麟舞开始时,随着鼓手的一声高喝,鼓声、唢呐声四起,10多头麒麟围成一圈,左右摆动着头,大头娃奔走其间,手持红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
麒麟神态各异,有的乐、有的怒,有的凌空腾起、有的匍匐在地。整套麒麟舞将武功融入充满生活气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兴发挥,诙谐幽默,特别是大头崽戏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细节,让宾客观后捧腹大笑。
东莞市清溪镇客家的麒麟舞风格与樟木头客家相同,民间基础非常深厚。
二、麒麟舞的介绍
麒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广州番禺为代表的黄阁麒麟舞等。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麒麟,是怎样一种活动?
舞麒麟也叫做麒麟舞,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武”麒麟,他是我国明代时期的一种舞蹈表演,在南明灭亡的时候开始在民间流传。麒麟舞在舞动的时候,一般是有一个人在舞麒麟头,而另一个人则是在舞麒麟尾,然后两个人通过默契的配合,将麒麟的喜怒哀乐等神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能够吸引人的眼球。这种麒麟舞也是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心愿,每逢过节的时候都会舞麒麟来让接下来的一年都能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麒麟在中国是一种代表了吉祥的动物,它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生物,使人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而塑造出来的。这种动物在古代的民间是有驱邪避鬼的作用,所以很多人也将麒麟看作是祥瑞的象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图腾,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是成为了现在文学领域的创作对象,而且也是渐渐走向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当中去。而现今人们所跳的麒麟舞其实就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其中在广东地区更是广为流传。
麒麟舞是在明末的时候从当时的皇家宫廷流传到了睢县民间,而且是以冯氏家族的形式一直流传着,广东省各地的麒麟舞其实就是从当时的睢县流传过来的,当时的客家人从北方向南迁徙,同时也带来了当时的广为流传的麒麟舞,成为了现在广东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现在麒麟舞也是被列入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面,成为了我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麒麟舞作为一种为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艺术形式,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且传承着的一门艺术,从中我们也是能够看见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