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仁的特色文化是什么?

说到铜仁的特色文化,那就是一年一次的传统龙舟赛啦!为的是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打造铜仁市传统体育品牌,丰富市民文体生活,扩大西部名城、“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的社会影响,展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独特旅游环境,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铜仁市与国内、国际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铜仁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现在铜仁已经举办了两届国际龙舟比赛,2009年6月荣获“中国传统龙舟之乡”,并且成为龙舟比赛项目培训基地,基地着力建设已经完成,2011年6月又成功举办中国龙舟公开赛(铜仁站)。傩文化是铜仁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历史文化现象,虽历数千年而不衰,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铜仁傩的活动主要有两大类,即:"冲傩”、"还愿”。"冲傩”一般是临时性的,主要是傩信仰者家中一旦发生了不幸;如家中有人生了急病,受了灾害等,就及时请傩法师(即掌坛师)来"冲傩”。他们以为傩法师法术高超,可以上通天曹,下通地府,凭借手中平时养着的几十万神兵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用法术惩罚鬼邪,强制他们远离主家永不再来。这种仪式比较简单,一般只要两个法师一个晚上便可完成。"还愿”则不同,这是主人事先许下的"愿”,其"愿”的种类很多,祈求老人长寿的"寿愿”,求子的"子童愿”,孩子满十二岁许的"过关愿”,还有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家人四季平安许下的愿等等。凡许下的愿如愿之后,主人就要选定良辰,请掌坛师来举行傩祭"还愿”。"还愿”是一种酬谢神灵的活动。因此,比较隆重,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还愿”的仪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坛”,这阶段包括"请师”、"还神”、"发文”、"立楼”、"搭桥”、"调兵”、"差兵”等内容;第二阶段为"开洞”,即由和尚通过地盘请出唐氏太婆,打开桃园上、中、下三道洞门,请出24个正戏;第三阶段为"和坛催愿”,把主人许下的愿催交愿官;第四阶段为"勾愿送神”,即是由判官勾销主人许下的愿,由掌坛师收兵、送神(闭坛)。"还愿”结束这天,亲朋好友要前来祝贺,晚间还要唱戏祝贺主人平安,款待来贺亲友。

二、铜仁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据悉,铜仁古城两江汇流,因水而生。史志记载,元朝年间,有渔人在古城外大小江汇流处得儒、释、道铜人三尊,古城因此得名。近考古表明,在距今3000年左右,铜仁锦江两岸已人烟稠密、文化繁荣。

铜仁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公元1451年,知府朱铿以河为依托始建土城,后经历届官府不断层台垒石,形成九门、三街、六巷的格局。

铜仁古城至今保存完好,城内古街、古巷、古城池、水码头、古井、古树、古四合院木屋俱存,青砖黛瓦,是不可多得的城市发展实物档案。

铜仁地市多方部门筹集资金对古城实施保护性修葺和开发,并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古城焕发出了崭新生机,极具观赏和体验价值。

三、铜仁民族风俗有哪些

铜仁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

铜仁民族风俗:

1、跳丧鼓

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师傅到家里来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喧天,鞭炮不停。丧鼓一响,相邻村寨的人们齐来奔丧。“跳丧鼓”是在灵柩前由击鼓师傅击鼓,歌师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两人以上的双数舞者在棺木前对舞,跳至高潮时少则可达百人,多则可达上千人前来或舞或观。舞者交替上场直至天明。

2、议榔制

议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即农村公社组织。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黔东南叫“构榔”或“勾夯”,也叫“构榔会议”;广西叫“栽岩会议”或“埋岩会议”;湘西大部分地区称“合款”;云南金平县叫“丛会”或“里社会议”。

3、理老制

理老(或称“寨老”、“乡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他自然形成,不经选举产生,也不世袭。理老大致有三级:一个村寨的理老,称之为“寨老”或“勾往”,主要调解发生在本村寨内的纠纷;一个鼓社(氏族)的理老,称为“鼓公”或“娄方”,主要调解管理发生在本氏族内的纠纷。

4、芦笙节

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当地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开展芦笙比赛、燃放花炮、未婚年轻男女觅知音等民族民俗活动,庆祝丰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全寨苗族所有芦笙汇聚到芦笙堂一齐吹奏,响彻云霄;在清脆的爆竹附和下,冲天的花炮在天空中绽放朵朵绚丽的火花,场面热闹非凡蔚为壮观。

5、傩戏戏剧

仡佬族的戏剧有傩戏和地戏两种。傩戏是一种驱鬼的仪式,从中原传入,因其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而被称为“傩戏”。当傩戏于中原消失之后,傩的活动却尚保存于贵州民间。仡佬族的傩戏主要流行于黔北、黔东北。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等,表演者须戴面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家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贵州从江:苗族同胞欢度芦笙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