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是哪里?有哪些表现特色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布袋戏,是一种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系于一体的演出,非常神秘新奇在布袋戏中属邵阳的布袋戏最为出色,始终保持着初创时期的表演技巧和演出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以及极高的价值取向。但是很多人都对它不是很了解,所以接下来随着小编了解一下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是哪里,并且有哪些表现特色。

首先可以知道的是邵阳布袋戏发祥于位于邵阳县九公桥镇的白竹村燕窝岭,刘氏家谱曾经记载,元末明初为了躲避战乱,刘家的祖宗就携带家眷,挑着布袋戏逃难到了燕窝岭定居,已经过去六百年,布袋戏也已经传到了永字辈,一共传了18代。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但是邵阳布袋戏仍然保持着初心,没有经过时间的摧残丢失自己的技艺和精神。特别是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还播导了邵阳布袋戏专题节目,让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引起了更多人和更多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而邵阳布袋戏最大的特色就是口传新授,它的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是一个艺人一幅戏担,不论是大戏还是小戏,文戏还是武戏,生旦净末丑,所有的吹打弹唱耍都出自一个艺人的手。而且音乐多以祁剧唱腔为主,风格十分清新,古朴自成一派。最出名的剧目有封神榜,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是最多的。

布袋戏其实表演的大多是齐聚和邵阳花鼓的传统剧目,很多民间艺人赋予了它独具的特色,这也是中国现存的唯一的原始布袋戏,当地人也喜欢称它为被窝戏,因为它所有的一切都被囊括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给人带来欢乐。

二、湖南有什么特殊的传统建筑材料或者建筑形式?

1.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

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

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

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民便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湘南位于湖南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永州、郴州地区以及邵阳益阳部分地区,此处主要是汉族及少数瑶族和苗族的聚集地,其传统民居相对较多,保存的也相对完整。湘南的民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魅力清秀的少女,一直保存着它的神秘面纱。

其整个建筑除了在建筑形式本身上独具特色,同时在装饰方面也有许多令人欣赏之处,湘南在传统民居装饰上采用了一些木雕、石雕、凌雕等相互结合的形式,这就摆脱了其他地方传统名居建筑的单一性同时也增添了些许新意和特色。在湘南随处可见古井、宝塔、石板路等特色建筑;其中青砖、黑瓦、古民居,则是湘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群。

湘南境内山峦起伏,水网密布,地形多变,因此建成的传统民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建筑根据需要随地形灵活布置,在设计上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根据地形地貌,重视建筑平面的布局和空间组合的整体性和序列性,通过渐进的层次变化,空间的灵活组合与分割以及空间的因借,结合天井,庭院和绿化,以达到创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的目的。

湘南传统民居布局基本上是以三合或四合天井院为基本单位,以长方形的小天井院落巧妙地与基本单元平面有机组合,灵活布置厨房等用房,及采光通风,有形成了变化的空间和丰富的造型。同时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方法,使其显得既丰富有无比协调。现存的湘南民居多为明清代流传下来,最老的建筑距今已有约1000多年历史,民居发展到明清时已日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由于湘南多山地少平地,所以部分住房建为楼房,以增加使用面积,用材尺寸减少,装饰附加增多,砖木石雕处理较为普遍,门窗棂格的图案纹饰花样翻新,在艺术上表现出华丽的风格。后来由于社会形势及社会背景的变化引起了建筑形式的改变,此后,在结构上砖木混合结构及其他手法的广泛使用,直接影响到民居的建筑外形,同时由于湘南民居接近广东沿海地区,建筑形式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瓶式栏杆,山花,拱券,柱头等西洋装饰逐渐出现在当地的民居之中,形成了有别与湖南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特色。

三、听说邵阳的古民居很多,有哪些古民居建筑群?

邵阳保留较好的古民居群有很多,尤其是以下我所罗列的,都可以作为 旅游 目的地。

荫家堂古民居。

位于邵东县杨桥镇清水村,始建于1823年(道光三年),距今近200年。该民居群坐北朝南,平面格局,四进十正一横,寓意十全十美。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东西宽125.4米,进深69.86米。正厅居中,为家族公用祠堂,设大厅、戏楼、祭祀堂等,神龛上书“荫家堂”三字。正厅两侧,对称分布,各有四排共108间正房、44间杂屋。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厅堂为穿斗式木结构,其他以墙体支撑,院内有纵横走廊11条,贯通正屋与各横屋。纵屋和横屋之间,设有44个天井采光和排水。房屋分上下两层,木楼板,楼层有木栏走廊连通。石墩、梁枋、川等用料讲究。屋顶、屋檐、青砖及石墩上均以龙、凤、牛、羊、马等雕刻装饰,雕刻精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院前有一块二千平方米的晒坪和一条石板路。荫家堂建筑群古朴风雅、规模宏大、造型美观大方,属于江南特色的清代大型古民居群。2013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文化之都。

洞口被称为“中国祠堂文化之都”,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宗祠建筑,且集中在方圆十五公里之内,像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聚族而居的村寨、院落。其中有拍摄过电影《粉墨人家》的金塘杨氏宗祠,有“湖南第一望”之称的江潭王氏宗祠,有“文史博物馆”之称的高沙曾八支祠。目前,洞口有11座宗祠已捆绑成功申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宗祠群相映生辉的还有境内的山门秀云观、黄桥龙潭铺等古迹。宗祠文化圈内有蔡锷公馆,位于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2006年,蔡锷公馆和蔡锷父母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雅居坑古民居。

位于新邵县太芝庙乡龙山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砖木混合结构,分上、下两层,是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大型民居。该民居外墙为典型的欧式风格,内为本土特色的四合院结构。每栋楼之间以台阶、走廊相连。正屋面阔三间,青砖墙,悬山顶盖青瓦,两侧有封火墙,堆塑鳌鱼图案,十分精美。左侧建有相对独立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左一为二层,左二为三层楼房,前建朝门,青石为基,雕刻花、鱼、人物,栩栩如生。院前和院后建有四层楼高的碉堡二座,便于守卫。该建筑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现存住房近100间,布局大气,结构严谨,工艺简洁大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浪石古民居。

位于武冈市双排乡浪石村,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铭文纪年的四大片民居,房屋88座,占地面积24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80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55座,建筑面积6930平方米。整体布局均依山而踞,依势而建,规划有序,布局合理。住宅建筑中,厕所、畜圈、杂屋等择四周边隅设置,使用既方便有卫生,系湘西南独具特色的古代大型民宅建筑。每排以封火山墙相夹的青石板小巷相隔,每进均有两个门角排楼的通廊相连。民居群仅正中一处四合院天井采光,其余均利用房屋之间的差高采光。屋与屋之间明沟暗涵相连,排水畅通。石刻、木刻、泥塑、彩绘等传统工艺式样繁多,做工精美。尤其是现存石刻楹联四十余副,楷书、行书、隶书风格各异,笔力遒劲、意味深远,较好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对联文化和书法艺术。像对联如此集中,联语、书法、雕刻俱佳的古楹联村在全国罕见。2012年10月,浪石古民居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为“中国古楹联第一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龙院古民居。

位于新宁县一渡水镇三渡水桂香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古民居为青砖灰瓦,木质构架,房宇鳞次栉比。院落依山造势,前有空坪广地,放眼可见良田百顷。建筑布局因地制宜,蕴含“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大业”的丰富建筑美学内涵。整个建筑群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地势略高于前院,前院建造时间早于后院。前院为主体建筑,坐西南朝东北,三进、二天井、三重封火山墙,飞檐翘角,檐面施油彩。主大门左右各有一条大小相同的侧门。整个前院布局,主次分明,呈左右对称之美。木质雕刻古朴精致,石刻精湛,绘画清新淡雅,书法端庄,为新宁县极具 历史 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古建筑群。

清溪古民居群。

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清溪村和杨家将村,始建于1267年年(元至元四年),为苗族杨应魁所建。现保存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筑110余座、完整的四合院18座。村前河流上有先有建于元末、明初的龙拱桥、清安桥。明洪武十一年(1378),建有长2000米、宽60厘米、深70厘米,全部青条石砌成的水渠,至今发挥着作用。古民居内至今保存有明万历年间修筑的石板街,街宽4米,长达1.5公里,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天和”、“三义和”等老字号还保存完好。清溪古民居具有浓郁的苗族文化特色。建筑群多以砖木结构四合院为主,房屋之间以走廊连接。院内有小天井,天井的地面用鹅卵石铺设成圆形、柳叶形图案。正屋的堂屋门以六扇门为主,下半部为平板,上半部为花窗图案,雕刻福、禄、寿、喜等文字及喜鹊、鹿、梅花等图案。家家都筑有马头墙,马头墙比屋脊还高,起到防火的作用。四合院的一楼为主人住房,二楼为客房或粮仓和杂物间。部分院落还保留有石墩、石锁、上马石、擦枪石和其他练武设施,体现苗民及杨家将的尚武精神和文化。朝门呈八字形,高门坎,材料考究。

看来你也是个古民居爱好者,古民居传承了区域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深深地诠释了厚重的文化风情,即可怀古幽思,也可品味区域文化脉络,可谓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灵之旅。

邵阳 历史 上称宝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传承不断,至今保留着多为徽派风格的古民居村落,这些古民居村落间具苗、侗、瑶族等文化风情。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处邵阳古村落,供大家共享:

1新宁西村坊古村落座落在新宁一渡水镇,其古民居依山傍水,龙溪缠绕。炊烟袅袅,田园相伴,人间桃园。其中最为典型的当为清代早期砖、木结构构建,材料均为当地就地取材。相佶西村坊古民居是由李氏第十六代祖先,清代朝议大夫李景昌主持修建,以供族人生活居住于此,距今大概近300年的 历史 沉淀。青石板路凝固着 历史 ,天井的石臼诉说着昔日辉煌,雕花泥塑天工之做,可谓魅力十足。

2绥宁上堡村

该古村落位于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是个多民族共同生存生活的村落,其中以苗族居多。上堡古村环境清幽,曲水流殇,山清水秀,钟灵毓秀。最重要的是此地乃苗族 历史 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都之地,目前遗址尚存,拥有极其重要的科考价值。当时少数民族起义战斗的遗迹比比皆是,旗杆石、拴马树、老寨门等处处皆印证着 历史 沧桑。

3 隆回县崇木凼古村落

崇木凼村位于湘西南腹地,目前已处于景区之内,为我国最大的花瑶聚居地之一。其于2012年被评选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其以“中国花瑶第一寨”盛名于世。古寨到处山环水饶,古树成群,石奇山秀,云雾升腾。具统计这里有百年古树达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就有28株,有的甚至达千年以上。崇木凼村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建筑,自然纯朴的风格突出,类似湘西著明的吊脚楼。

4 洞口宝瑶古村落

宝瑶古村为一 历史 古驿站,昔日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繁华可见一斑。具说入住的客商有喝熬茶解乏的习俗,自今为当地村民流传,并于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5 邵阳县易家村古村落

位于邵阳县黄亭市镇易家村,资水从村旁绕过,水运发达。该村仍保存着2600余平方米70余座明朝嘉靖年间的古民居群,距今有近500年 历史 了,其中大部还有原住民生活在这里,生活气息浓厚。其中易氏宗祠较有代表性。昔日的繁华不在,斑驳的木门、土墙诉说着乡愁。

6 城步桃林村古村落

该村为一个典型的苗族古村落。位于城步南山脚下,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地带,村落中40余处景观各具特色。有一棵要三人合抱才能围起的铁杉树被尊称为“铁杉王”而名满天下。村里桃树成群,自成规模,春天桃花为一绝美风景。村民悠然生活,独享田园之乐。目前村中苘存着吊脚楼、风雨桥、戏台、凉亭、钟楼、牌坊、九层识字炉宝塔等建筑可弄观赏。

7 城步大寨村古落

邵阳市大寨村,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乡,是以侗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区。值得一提的是三十九棵古杉树分布在古村落中,其中树龄最大的有一千六百岁,据考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大的杉树,高三十公尺,树内中空,可容的人,堪称“杉王”。

古民居,一个时代的见证,常常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想要逃离,外面的人视为桃源。像沈从文的边城。

邵阳,汉置昭陵,唐设邵州,宋称宝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遗存古民居众多。铲史官今天说说其中的四个。

1.浪石古民居——中国古楹联第一村。

武冈,一座2200年 历史 的古城,湘西南的文化中心。双牌乡浪石村,地处武冈、新宁、邵阳、隆回、洞口五县市交界处,距武冈市约60公里,距隆回县城约30公里,有“鸡鸣五县”一说。

浪石古民居系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保存较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群。浪石村现存建筑88座(不含祠、庵、庙、亭),总面积10880平方米,保存完整的55座。这些建筑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至民国三年,皆座北朝南而建,排列整齐,样式古朴,布局精巧,建筑风格独特;所有房屋清一色的砖木架结构,两端是青砖砌就的彩绘翘角封火墙,中间为木柱架子的木板房;每一排房屋之间为青石板铺就的巷子,即使大雨,从院子东头走到西头也不会湿鞋,堪称一绝。而浪石村最具有特色之处,还是每个角门的石楹柱上都刻有对联,现有石刻对联41幅,有好几幅似出于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笔。这些对联的书法或遒劲、或清秀、或飘逸灵动。据省内外诗词楹联专业人士鉴定,像浪石这样对联如此集中、联语、书法、雕刻俱佳的古楹联村,在全国也甚为罕见,极具文物考究意义和文化 旅游 价值。

只是近几年,现代建筑的兴起,古民居已非往昔。

2.清溪古民居——湘西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古民居群位于距城步县城10公里的清溪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10余幢,完整的四合院落18座。以清溪古街为中心,街分前后两街,明清年代建筑沿街兴建而成。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清溪尤其鼎盛。

现存的四合院建筑错落有致,精巧的楼台亭阁、砖、木、石雕点缀其间。门、窗、翘角、挑檐每一样都精雕细琢,镂空成凤(俸)鹿(禄)鱼(余)蝙蝠(福)等等各种图案,仅窗户上的图案就有100多种。

众多院落之中,尤以“杨家大宅院”最为杰出。宅院建于清代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共有房屋20余间,“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精,蕴含着丰厚民族文化内涵,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湘西南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3.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村——花瑶的家。

崇木凼是个崇拜石头的花瑶村。这里最大的石头就像瀑布一样,称之为“石瀑”,坡度有40多度,平常人走在上面战战兢兢,这里的人们却是如履平地一般,就算是挑着重担也是行走自如、健步如飞。

花瑶至今仅六千余众,他们不知道瑶家鼻祖“盘王”,亦不知何为“盘王节”。他们世世代代封闭在赖以生存的特殊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民俗与民风。

花瑶的女人们特别爱美,她们的服饰一直承袭着他们先祖古老、新奇、繁褥、怪诞、传统的着装风格,个个着装艳丽绝伦,火辣抢眼,从头到脚都是花的世界、色彩的海洋。随着她们娇美的身影闪动在那绿意葱笼的山野,远远望去,俨然束束耀眼的山花。

他们的呜哇山歌和花瑶挑花最为出名。

4、大园古苗寨——《爸爸去哪里》拍摄地。

大园古苗寨,地处邵阳市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是一个保留比较完整的古老苗家村寨。2008年7月,绥宁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列为湖南省 历史 文化名村。2014年3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为第六批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2015年8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3》第五站在湖南省绥宁县关峡苗族乡大园村拍摄。

大园原名大荣枣子园,300多年前的大园山高林茂,人烟稀少,野兽凶猛。惫于征战的杨光裕在康熙年间迁居此地,以山为骨、水为脉,繁衍子孙,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古老神奇、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建筑群。

先列这些吧,各位老铁接龙。也可@宝庆铲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