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的华人餐馆
来美国后,几乎每个周未,全家人开车外出,都会在外面吃一餐饭,大多是到华人餐馆华人餐馆有几个明显的标志:第一:开店的老板肯定是华人,都能够用熟练的中国话和你交流(当然英语很流利)。我问过几个,大多是广东、福建籍。第二、食谱上所有菜品,都是中国风味,并且用中文标示。这里抄录一些:小葱拌豆腐、糖拌西红柿、大丰收、酱肘、红油耳丝、酸辣汤、什锦豆腐汤、西湖牛肉羹、蒜茸西兰花、番茄炒鸡蛋、红烧豆腐、酸辣土豆丝、宫保鸡丁、新疆大盘鸡、糖醋排骨、梅菜扣肉、铁板黑椒牛柳、鱼香肉丝、蚂蚁上树、京酱肉丝、孜然羊肉,老北京炸酱面……看到这些,你会真切感到,这真是把国内的饭店搬过来了。第三、无论走到哪里,华人餐馆并不难找,几乎到处都有。第四、来华人餐馆吃饭的,可不都是中国人。我看到的食客是白人、非洲裔人、拉美裔人等等都有,加起来往往是比华人多,并且熟练地用筷子(有的用左手)吃得津津有味。
在美国,华人餐馆是美籍华人赖以生存的第一支柱产业。据统计,美国的中餐馆2000年35779家,2005年41350家,最新统计超过了5万家,每年销售额210亿美元。在美国的餐馆中,中餐馆是日本餐、韩国餐、泰国餐、越南餐、印度餐等各类餐馆的2倍。全美麦当劳连琐店19500家,中餐馆是麦当劳的两倍还多。
经过近二百年的融合流变,美式中餐早已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和美国人的肠胃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作过专门统计:在目前的美国人中,93%的成人吃过中餐,超过36%的美国人至少每月吃一次中餐,10一13岁的小孩中39%喜欢中餐。美国的中餐馆大致分三个消费档次:人均10美元、20一30美元、100美元左右。华人去中档的较多,其他美国人去低档和高档的都不少。我们一家三个大人一个小孩到中餐馆吃饭,无论是吃炒菜还是小肥羊火锅,每次消费大概在70一90美元之间。几次到小肥羊火锅店和华盛顿dc中心区无论是吃火锅或炒菜,都要排队叫号等一段时间。
何以造成华人在美国开餐馆的如此之多?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不追溯一下美国华人的发展历史。
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华人最早踏上美国国土,是在1785年。当时有4名中国水手乘坐美国商船到达美国的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但这4名中国人后来下落不明。
历史上华人往美国第一次移民潮发生在1850年代。美国的华人移民史,一般把这一时间作为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起点。如此推算,华人移民美国,迄今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1850年代,中国因爆发鸦片战争,后来又有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北美西岸在加州淘金潮期间得到迅速开发,广东一带的男性劳力为求生计,首先拿到预付金,签下长期合同,飘洋过海,到美国修铁路。为了养家糊口,他们义无反顾地寄身海外,就没有打算活着回来,把赚到的血汗钱,全部寄给家人。据记载,1850年,美国华裔有4018人。
1877年,美国经济转入低迷,出现排华浪潮,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禁止中国移民。但法律规定,一些人可以以商人身份进入美国,这样,美国的中餐馆数量激增,到1943年《排华法案》被取缔时,中餐已经为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到1950年,美国华裔有117629人。
以1950年和1980年为两个明显的时间节点,先后从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华人向美国移民逐渐呈爆发式增长。
有一句话说:地球上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华人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海外华人5000万,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而美国,还不是海外华人居住最多的国家,排在美国前面的海外华人居住国有三个: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华人向美国移民呈加速趋势。1943年美国取缔《排华法案》,自1950年起,有很多华人从台湾到美国留学,居留就业。到1980年,居美华人由1950年的117629人增加到806040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门打开,中外交流增加,中国大陆华人向美国移民呈潮涌之势,从以下几个数据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1980年:居美华人806040人
1990年:1645472人,
2000年:2432585人
2010年:3347229人
2016年:4888040人
以上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6年,美国华人从806040人增加到4888040人,36年增加了400万人。现在的美国华人中70.6%是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也就是说是来自美国本土以外的华人新移民。这七成新移民中59.5%来自中国大陆,25.5%来自港澳台地区,剩下的15%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属于二次移民。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主要移民途径为赴美留学、亲属团聚,以及个别非法移民。
华人在美国,一方面被誉为“模范少数族裔",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遭受歧视,个中原因,十分复杂。
二、多元化的新加坡美食 各种风味的汇集之地
去过新加坡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新加坡除了风景宜人,美食也是一流的。在新加坡,你能够找到各种风味的美食。你想要吃什么,绝对是应有尽有。
新加坡美食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使其成为了各种风味美食的汇集之地。您可以从菜单上的各种当地美食中窥见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文化:中餐、马来餐、印度餐、土生华人餐等等。
1、马来菜
知名之处在于其香味四溢的调料和香料,包括柠檬叶、柠檬香草、葱、大蒜、生姜、高良姜、咖哩叶、姜黄、虾酱以及辣椒等等。许多菜肴还加入了椰子汁,可以调和辛辣的咖哩饭菜,所以香而不辣。
马来菜
马来菜的另一种基本配料是马来煎(Belachan),这是一种通常使用新鲜捣碎的辣椒制成的辛辣虾米糊,可为各种菜肴增添味道。大部分菜肴都使用椰子汁来调和辛辣的咖哩饭菜。新鲜搓碎的椰子也被用于装饰饼食以及其它甜点。马来佳肴中的甜点(比如Chendol)通常会大量使用椰子汁,这对于喜欢甜食的食客而言是无法抗拒的;而红豆冰(ice kachang)则是由红豆和果冻加冰块制成的流行甜点。
(1)椰浆饭(Nasi Lemak )
椰浆饭
传统的马来式椰浆饭食材包括江鱼仔、花生、炸鱼、黄瓜和鸡蛋。 而中式的就相对丰富,可以加入其他的配菜,比如炸鸡、香肠、鱼 饼、咖喱蔬菜和午餐肉。点餐的时候可以按照当天口味来DIY,懒得动脑的点标准餐就好。椰浆饭的饭不同于一般白饭,是加入了椰浆 以及其他香料烹煮而成,有清淡椰香口感。一餐像样的椰浆饭除了 菜和饭绝对少不了辣椒酱,提升口感。有些忠于传统的店家会把椰浆饭很好地包裹在香蕉叶中售卖,使其加入更多的自然芬香。不论是作为早餐还是一天中的其他餐点,椰浆饭都是不错的选择。
(2)沙爹 (Satay)
沙爹
这种即烤即熟的肉食极受欢迎。将鲜嫩多汁的肉类(通常为鸡肉、牛肉或羊肉)提前腌制好切成小型立方体形状串于小签之上,在燃烧的炭火上烘烤后即散发出鲜香可口的香味。沙爹通常成10串进行售卖(也可单串零售),蘸点甜辣的花生酱口味则更加独特,通常还搭配洋葱片、黄瓜片以及裹在椰子叶中的马来饭团(ketupat)一起吃。
2、印度菜
一般分为北印度菜和南印度菜。北印度菜通常以酸奶烹制, 餐馆的菜单多为温和的咖哩菜、滑腻的酸奶菜、烤制的食品、印度 烙饼、小扁豆、甜点以及乳制甜食。而南印度习惯使用椰子汁来调 和辣菜,餐馆里提供素食印度薄饼(Thosai)以及椰浆咖喱杂菜。个人感觉北印度菜较南印度菜而言料理的步骤更多,运用的香料更多也更考究。往往较高档的印度餐厅提供的都是北印度菜系。
印度菜
印度薄饼通常用金属盘盛装,配以香蕉叶和佐餐用的木豆及酸辣 酱,看上去色彩缤纷。薄饼与配菜一起吃,香气辛辣浓郁。最受欢 迎的是搭配调味土豆和各种蔬菜咖喱的印度薄饼。
(1)印度煎饼 (Roti Prata)
印度煎饼
新加坡经典美食之一,新加坡人对它的热爱不亚于海南鸡饭和咖椰 土司, 在任何一个时间段你几乎都可以看到有人享用饼。“Roti”意为面包,“Prata”则是扁平的意思,虽然叫“面 包”,本质却是煎饼。飞饼的制作过程很像一场表演,飞饼师傅利 用手指和手掌的力量灵活的捏打翻甩,然后将面团飞至空中直到轻 柔粘稠。飞饼有甜有咸,可以按照自己喜好点餐,咸的大多会放入Cheese、鸡蛋、洋葱或者蘑菇,甜的可放入香蕉、巧克力、冰激凌等等。上 菜的时候一般还会附送一份咖哩酱,用来蘸飞饼吃。
(2)印度拉茶 (Teh Tarik )
印度拉茶
拉茶在遇到炼乳之后是完美的结合,其调制过程具有强烈的观赏 性,让你大饱眼福。一般在拉茶份数累计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是拉茶师们的Showtime,各种独门秘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3、娘惹菜
娘惹菜是当地土生华人最喜爱的菜肴,香味和口感都让人难以忘怀。 它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完全秉承传统,完全无视改良。这造就了这道 正宗的土生华人美食。这个菜系综合了中餐、马来菜和印尼菜的风 味,常用的配料由柠檬香草、辣椒、酸枳酱、虾酱和椰子汁等草本香 料和调料混合,可以烹制出许多种类的蒸菜、炖菜和咖喱菜。
娘惹菜
看过《小娘惹》的兄弟姐妹们,是不是对娘惹菜心动不已、跃跃欲试?娘惹文化其实来自于马六甲,就如《小娘惹》中所介绍的一样,娘惹菜是一种利用当季食材和香料所做的家常菜。不含味精,却不失风味。装入富有Peranakan文化气息的器皿中,绝对是一种风情。
娘惹菜以炖菜居多,所以菜品都很入味,口感大都偏软。食材选用 虽不豪华,但却搭配合理。顺便提一句,娘惹点心一点也不逊色于娘惹菜。
(1)黑果鸡 (Ayam Buah Keluak)
黑果鸡
这土生华人最喜爱的菜肴,以其香味和口感让所有品尝过的人都难以忘怀。因为要用当季的一种黑果作为佐料入味,而 且听说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所以不是每次去都有得吃。果肉为鸡肉 加入了果酸和辛辣口感,还有果香,感觉有点糖醋鸡的感觉,却又不 是。店家会提供特殊工具,用来打开这种黑果尝尝果肉,只有亲身一 试才能了解其中乐趣,爱玩爱吃的朋友们可千万不要错过哦。
(2)叻沙 (Laksa)
叻沙
是一道惹娘独创的菜品,它是由面条,鱼饼,虾肉,蚵蜊以及碎豆芽与辣椰汁一起烹制而成。正如大多数娘惹菜一样,它的发展也受到了各地区的影响。椰浆叻沙(Laksa lemak)则是以丰富奶香的椰浆汤汁为原料,是仅在新加坡流行的一种独特制法。此外,还有一种更为浓郁的叻沙版本——亚叁叻沙(assam laksa)。
4、华人菜
如果希望在新加坡品尝华族佳肴,那么你的选择也是非常之多。粤菜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以清淡及推陈出新闻名,从简单的叉烧面到精心制作的上汤鱼翅或脆皮乳猪,都令人食欲大增。新加坡的许多餐馆在午餐时推出粤式点心,以蒸或炸的点心为特色,彼受欢迎。
华人菜
除了粤菜,其他有名的中国菜还有北京的填鸭、上海的鳝鱼、潮洲卤鸭、海南鸡饭、客家酿豆腐与辛辣的四川菜等,但这部分菜式多半都是随着大陆留学和交流增多而新近引进的。
(1)海南鸡饭
海南鸡饭
你也许会问,到底什么才是新加坡的国菜,毫无疑问,只有一道菜能脱颖而出,那就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鸡饭,这道菜有很多分支,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海南鸡饭。烹调海南鸡饭的每一部分都必须一丝不苟,方能做出美味无比的佳肴。比如,特制鸡饭辣椒酱。据说,店家会在磨碎指天椒蒜蓉内,加点鸡油、糖、醋、盐调味,让它一入口,就马上和鲜嫩鸡肉双成为完美搭配。当然,辣度的拿捏全凭经验与功夫。
(2)卤面 (Lor Mee)
卤面
一样望去,卤面也许并不吸引人,不过,“面”不可貌相,当你品尝浓稠的深色酱汁,它那绝无仅有的味道和口感必将挑逗着你的味蕾。浓稠的深色酱汁使用猪骨、鸡蛋和香料熬制而成,是决定一碗卤面是否上乘的关键。人们有时还用土豆或玉米粉稠化酱汁。卤面的配料各有不同,但常见的包括卤肉、鱼饼、卤蛋和五香卷(炸肉卷)。
三、如何开好一家特色餐饮店
1。地点,有一个好的地点会让你的店顾客盈门。 最好是开在餐饮扎堆的地方。
2。政府相关管理的手续。这个不细说无论开什么生意都要办理。
3。厨房设备和餐厅设备的采购,比如风机,灶具,案板,消毒柜,冰箱和展示柜等,如果是直接盘过来的店,请忽略。
4。人员:包括卖场人员,收银人员,厨房的师傅等等,如果活多后期要雇杂工。
5。菜品定制:有了师傅后就要制定菜品,既然是特色馆就要搞清楚自己的特色是什么,想以什么样的服务和菜对待顾客。 比如苗家菜,那么服务人员的着装,店的装修,菜品都要突出这些要点,不能说你是苗家餐厅还在卖广式烧腊什么的。可以有非特色菜,但是应以特色为主,非特菜为辅。菜品方面应该坚持保留招牌菜,不断创新菜,才能留住客人。
6。装修,你想突出什么就装修什么。而且要跟别人家不同。
7。从业人员培训。
8。一切就做绪好准备择日开张。
9。打字很辛苦。,加分。。。
四、熊猫快餐:全球最大中式快餐连锁是如何炼成的?
开餐厅是早期华人在美国生存的一种主要手段,即使在今天,从福建、广东去美国的第一代移民,仍然以开餐厅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经济手段。不过近10年来,中餐厅在美国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美国中餐厅约有2.8万家左右,这个数量和麦当劳在全球的餐厅数量相当。这从美国热播剧集《生活大爆炸》中也能感受到,剧中的主角几乎每周都要吃中国餐。
程正昌1973年开始在美国做餐厅,与中国城和华人区内的中餐厅不同,他一开始就把目标对准了美国人。他说,在美国的中国人毕竟是少数,做美国人的生意才能把事业做大。开了两家聚丰园餐厅后,1983年,熊猫快餐在加州的一个商场中开出了第一个餐厅,1985年增长到9家,1997年达到254家,营收达1.78亿美元。从这时起,熊猫定下目标要成为10亿美元级的企业。2010年熊猫目标达成,销售额为10.69亿美元。
强化管理与许多华人餐厅一样,熊猫快餐由夫妻经营,不过程正昌和蒋佩琪这对夫妻档,一个是数学硕士,一个电子工程学博士,如此组合为熊猫快餐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当然,更重要的是,熊猫的经营管理因此与中国城的华人餐厅,甚至同时期的其他快餐品牌都有了很大不同。
妻子蒋佩琪在1982年加入家族企业,之前的学识和工作经历使她非常注重计划性和效率。“作为工程师,我清楚地知道我们需要一个系统,这可以让点餐更方便,也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顾客喜欢什么。”蒋佩琪的加入使得熊猫的规划和管理更有系统性,她设计了一套软件系统,可以自动追踪连锁店库存,可实现自动添购食材。她不断完善这套系统,将其命名为“熊猫自动工作站”,还申请了专利。在上世纪80年代,熊猫是美国最早使用电脑管理的餐厅之一,也是唯一使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中餐厅。
为吸收美国餐厅的专业管理经验,加速在全美的扩张,1992年熊猫快餐聘请管理专家唐·麦克马斯(Don McComas)出任公司总裁,全面负责熊猫快餐的连锁推广项目,首次打破了公司管理层清一色是华裔的局面。其后,程正昌又请来了Chi-Chi连锁的总裁Joseph Micatrotto,以及原El Torito的行政主管Russell Bendel,分别担任公司的总裁执行长及总经理。这一人才计划有效加快了熊猫快餐的发展步伐。
熊猫快餐发展至今没有负债,只在1983年有过一次50万美元的贷款记录。“做了四十年餐饮,我们没有拿过投资人一分钱。”从做餐饮这行起,程正昌每开一家店,都要先赢利,再用利润去发展。开始时基本30万美元到50万美元投资一个店,通常三年内可收回投资。
菜单的学问中国菜菜系之间差异大,原材料丰富,菜品繁多,因此程正昌认为,做中式连锁快餐最重要的是解决维持中国食品特色与标准化的矛盾。从店面大小、物流成本以及菜单简单易懂几个方面考虑,熊猫餐饮选择了“少做几个菜”。
熊猫快餐以京、川菜系为主,橘子鸡是其最热销的一道菜,口味酸甜中带辣,能占到销售额的30%左右。熊猫快餐的基本菜肴只有十几道,除了全年保留的特色品种,每个月还会创新2个品种,以便让顾客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菜单设计也简洁明了,还注明了材料和烹饪方法,顾客点菜时一目了然不必浪费时间。
品种不多也让熊猫餐饮可以采取现场手工制作的方式,它在现场用中餐传统的明火炒菜,以保持菜的原味和特色。厨师将菜炒好后,装入餐盘放在桌子上保温销售。每盘量不大,卖完后再炒。程正昌说,考虑到快餐的特点,他们放弃了一些耗时的烹饪方法,比如炖锅和生煎。另外,他们制作了统一的复合调味料和调味汁,以达到味道的统一。
在原材料处理上,熊猫快餐也做了标准化处理,食物的清洗、切割、运输都交由供应商来完成,这也减小了厨房的压力和面积。熊猫快餐供应的肉类只有鸡肉和牛肉两种,极大方便了统一进货,确保每个分店都能提供最新鲜的产品。程正昌认为,在保证品质、控制成本两方面,精简的菜单都起了关键作用。
熊猫快餐大部分是直营的,随着分店数目不断增加,熊猫快餐从商场扩展到超市、机场、大学、写字楼、赌场以至图书馆等各类场所。伴随发展速度加快,临街的独立店面也开始多起来。近几年最令人瞩目的熊猫快餐分店有两个,一个设在西海岸洛杉矶市中心公共图书馆内,另一个设在纽约曼哈顿华尔街金融股市区内。
程正昌认为,在中餐这个充满活力、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里,多元化的企业策略是必要的。除了熊猫快餐,熊猫餐饮集团还经营全服务式餐厅聚丰园、日本料理餐厅Hibachi-San、快餐格局的家常式餐厅双双熊猫、Kitchen Garden餐厅、以及Bookends Cafe餐厅。“抢占先机是必要的,1992年我们决定做日本料理餐厅就是一种防御策略,是为了防止日本餐厅供应跟熊猫快餐厅一样的中式菜品。”
对于跨国经营,熊猫快餐比较谨慎,采取的是稳步渐进的策略,目前只进入了日本和墨西哥。程正昌认为美国市场仍未饱和,应首先立足国内,减少异国投资风险。对于中国市场,他的态度非常明确:“中国不需要这样的快餐,净增也过于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