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对当下旅游行业有哪些影响?
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在旅游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人均旅游花费稳定增长。国内游的人均花费除了97/98年及02/03年两个时期分别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和SARS事件影响出现增速明显下滑外,在1993-2011年期间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7.2%。
(2)出游率大幅提高。我们可以发现该比率呈稳定增长状态。在增速方面,以2003年为分界,1991-2003年期间线段较平坦,说明出游率增长较缓;而2004-2011年期间较陡峭,说明出游率增速较快。在具体数值方面,出游率在1997年突破0.5次/人,并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僵持了很长时间;出游率在2006年首次突破1次/人(人均GDP达到2069美元);而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该比率更是在2011年突破了2次/人。从0.5次/人—1次/人(1997—2006年)和从1次/人—2次/人(2006—2011年),出游率同样是两次翻倍,所花费的时间却缩短了整整1/2。而且,两次翻倍期间,人均GDP的相对增速几乎一致,均为160%。
由此可见,以人均GDP为代表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是旅游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
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的背景下,旅游产业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在逐步进行中。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已突破5000美元,进入了度假游、体验游为主的阶段。而对应不同的收入阶段,旅游消费有着不同的诉求。旅游行业也正从粗放式向集约化、精细化发展。根据需求,我们可以把旅游产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基本需求(餐饮、住宿和交通)、中间需求(购物)和核心需求(游览和娱乐)。那么,基础需求就对应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和餐饮子行业,中间需求就对应免税品销售子行业,核心需求则对应传统景区、休闲度假目的地和文化演艺子行业。
以酒店子行业为例,随着商务会议、休闲度假需求的日益高涨,主要旅游城市、景区的会议度假酒店日趋成熟化、规模化、优质化。会议度假酒店的特点是:具备休闲度假与完备强大的会议功能;位于旅游胜地,尤其是山水景观;多为低密度开发。
此外,消费升级也同时催生了许多旅游新业态。国发41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便对此进行了阐述。事实上,新业态的涌现,不仅体现了旅游产品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也体现了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受旅游需求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城乡环境和各类社会资源融合发展加快,混合型业态也将逐渐成为主流。
再讲旅游消费效果之前怎们先说说何谓效果
再讲旅游消费效果之前可以讲讲宏观旅游消费效果和微观旅游消费效果。
长远旅游消费效果,指现期旅游消费对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旅游目的地产生的长期的潜在效果,如通过旅游消费可以提高人们素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声誉,但这些不会立即反映出来,而只能在以后一个较长时间内才能反映出来。
何谓效果是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后果,效果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由其动因或其原因或多因子叠加等行为对特定事物,所产生的系统性或单一性结果。
消费升级后对旅游行业有哪些影响
1,游客消费的不断升级伴随着景区客流的增长,成为驱动中国旅游业长期发展的核心源动,
2.从供给来看,中国在自然资源方面占有禀赋优势,但在商业环境、设施、交通等层面较为落后,消费升级对商业环境、设施、交通提升空间大。
3.消费升级对中国游客出游的季节性和年龄分布蕴含增长潜力。
4,消费升级使中国旅游业基本面高景气度有望得到延续,国内游仍将是支撑中国旅游业稳定增长的基石
如何衡量旅游消费效果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你对消费升级有哪些理解?
消费升级,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现在谈消费升级的话题很多,我们不去谈整个社会和经济层面的消费升级,就谈谈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升级。
不少人会把所谓的消费升级看成去买贵的、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比如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锅,海淘国外的商品,出国购物等等。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追求更高质量的商品可以视为一种消费升级。但是我认为消费升级还应该包含更多方面。
如果仅仅是把相同功能的产品由国产货换成外国货,或者将价格低的品牌换成价格高的品牌,这只是一种单纯的由于收入增长带来的消费能力提高,只能算是初级的消费升级。一个人或家庭是不是做到了消费升级并不是简单的看消费支出的绝对值,还要看内容。
我们就以衣食住行这些最常见的消费领域来看什么是真正的消费升级。
如果你之前主要在淘宝、京东这样的网店中购买衣物,那么你可能属于追求性价比、款式、为了节省时间等。这个时候的初级消费升级就是开始关注品牌和质量,不是简单的看价格,可能会去专门的旗舰店购买。如果再升级一个档次则是关注自己的形象,不是简单的看品牌,而是开始走定制路线,包括让专业的理形师为你整体搭配。到达这个层级不一定花费就是比你去品牌专卖店花费更高,但是显然是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
对食物的消费升级也会不同的等级,最初级的是要“果腹”,但是最高级的也并不是每天去吃米其林餐厅。偶尔去一次高级餐厅消费一次不能算在食物上的消费升级,食物上的消费升级也不是简单的看价格支出。如果你更加注重食物的原料、营养和健康,开始关注饮食的规律,每天的食物搭配,这个可以理解为消费升级。如果你更加注重饮食文化和特色,而不是只看餐厅档次,那么这才是食物层面的消费升级。
住房是个相对敏感的话题,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其实都有居住条件的消费升级。你租房如果是从看中租金上升到周边环境、采光通风、装修布置、交通便利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消费升级。买房如果是从单纯的看房产总价上升到居住舒适度、小区氛围、配套设施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消费升级。这两种情况下的消费升级其实都是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但是相同的资金投入下也可以尽可能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
出行的消费升级不是简单的从大巴升级到高铁,或者从火车升级到飞机。出行除了交通工具之外主要是包括旅行,交通工具的消费升级可以看成是花钱买时间,旅行的消费升级则可以看成是花钱买体验。所以体验的升级是出行消费升级的关键。体验的升级不是国内游换成国外游,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如果还是聚焦于热门景点,想着购物消费,那还谈不上消费升级。如果你开始关注冷门的线路、有一点小冒险(如南极、沙漠戈壁、百慕大三角),或者专门到一些有特色的地域长时间体验风土人情,这个才是更高级的出行消费升级。
除了衣食住行,很多其它方面都涉及到消费升级。比如把刷新闻、微博换成英文的文章或者课程,把玩手机换成锻炼,把看肥皂剧换成专注某个健康的爱好,把浪费在微信群里的时间给到家人,把手机里的流行歌曲换成经典交响乐,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消费升级。所以,消费升级并不是追求更贵的东西,而是追求更好的自己。
理财趁年轻——愿你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微信公众号: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