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哪些?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追求自然,依恋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

二、苏州园林特点分析?

苏州园林更是珍贵的人文景观,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模拟自然景色, 利用水面、奇石和花木,吸收了文学、国画、书法、雕刻、工艺美术等技巧手法,通过理水、叠山、绿化、建筑、陈设、装饰等形成建筑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具有独特风格,集中表现出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其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在当今世界上为任何地区所少见,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由于园林空间多样而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

1、置石特点

苏州盛产石料,苏州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能够模拟山之脉络气势,或模拟山之一角创为平岗小埠。

以狮子林为例,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林为诸峰之首。

2、植物配置

江南气候温和溼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花木的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的有机结合,讲究与山石、水面、房屋的协调统一。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都以自然式为主,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同一种类植物的群植,如沧浪亭山边的箬竹满坡,苍翠欲滴。留园西部的漫山枫林,入秋时有万山红遍的奇景。怡园中锄月轩前的牡丹,可赏“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色彩纷呈。

第二类是计划总不同的植物丛植,与山石配合,以白色景墙为底,就像在宣纸上绘画一般,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之感。

3、建筑营造

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一般髹饰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 能显示出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家俱、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铺地, 均表现及精致的工艺水平。

亭、台、楼、阁、厅、堂、轩、廊的人文景观为苏州园林建筑的特色。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曲廊环绕,另有匾额、碑文题词。

4、理水特点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

苏州园林形成因素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无论是乡野民居,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

避倾轧的官场、喧嚣的尘世,是苏州园林的起因;寻求返璞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是苏州园林的意境;折射道家的哲学、文化的韵味,是苏州园林的底蕴;山水花木、亭台楼榭构成苏州园林的基因,粉墙黛瓦、栗柱灰砖染出苏州园林的基调。

苏州园林概述及其意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的苏州,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溼润,交通便利,旧时官宦名绅退休后多到苏州择地造园、颐养天年。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 ***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至今储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因其精美卓绝的造园艺术和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于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为了表达园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园林建筑与景观又有匾额、楹联之类的诗文题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园远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洁***拙政园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荡怡然自得的***怡园画舫斋***,还有表现园主企慕恬淡的四园生活的***网师园真意、留园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充满著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文人山水园林的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自然美的境界。文人园林的造园立意首先是在有限的庭院环境

中创造一个生意盎然、花木葱茏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往往需要用高墙与城市中喧闹的市井隔开,使园主可以在这种生机蓬勃的环境中怡然自乐。

第二个层次是艺术美的境界。在园林的自然美基础上,通过造园的艺术手法,对造园要素取舍、提炼、强化、加工、上升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层次、有主次、有呼应的空间艺术品。

第三个层次是理想美的境界,及意境。古人云:“诗言志”,“诗缘情”,

园林是“园言志”,“园言情”。苏州园林通过清泉明月、假山花木、匾联书

画来启发观赏者的情趣、联想、思维,进而使观赏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三、“苏州园林”有什么艺术特色呢?

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来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载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四、苏州园林融入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据例子说明

一.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

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

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

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

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

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

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

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

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

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

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

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

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

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

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

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

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

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

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

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

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

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

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

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

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

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

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

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

二。苏州园林的特色

1、借景的造园手法

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2、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3、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

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

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

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

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

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

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

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

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

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

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

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

4、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

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

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

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

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

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

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

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

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

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

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

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

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五、苏州园林所继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六点

苏州园林特点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由于使用性质的不同,建筑处理也有不同。厅堂多位于园内适中地点,周围绕以墙垣廊屋,前后构成庭院,是园林建筑的主体。厅堂造型比较高大宏敞,装修精美,家具陈设富丽,在反映园主奢靡生活方面,具有典型性。留园五峰仙馆、狮子林燕誉堂均为这类例子。可观赏周围景物的四面厅,多建于环境开阔和风景富于变化的地点,四周门窗开朗,并绕以檐廊,既可在厅内坐观,又便于沿廊浏览,如拙政园远香堂。书斋,花厅,环境要求安静,常与主要景区隔离,自成院落,在建筑处理上则另有一种格调。如留园的还我读书处,拙政园玉兰堂,前面都有小庭院,虽无山池之胜,但几株花木,散点石峰,也堪构成小景。至于亭、榭,曲廊,主要供休憩、眺望或观赏游览之用,同时又可以点缀风景,所以此类建筑多设于山巅,水边或园林四周,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就是这种手法的表述。

园林建筑的造型与组合,都求其轻巧玲珑,富有变化,建筑形式亦无定制,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间五间,惟有园林建筑,一室半室,随宜布置,结构采用斗拱的极少,装修亦不雕鸾贴金,力求朴素大方。

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大都开敞流通。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桶扇等手法的应用,使园内各建筑之间,建筑与景物之间,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例如留园古木交柯与石林小院二处,内外空间穿插,景深不尽。

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而且白墙既可作为衬托花木的背景,同时花木随着日照位置和阳光强弱投影于白墙上,可造成无数活动景面。

园林建筑还可以作为造景的手段。不论是对景、借景、或景物的变换与联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用于对景,方式多种多样,如拙政园远香堂北面正对雪香云蔚亭,东面正对绣绮亭,反之,从雪香云蔚亭南望可畅览远香堂与倚玉轩一带。这种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景物交织起来融为一体的处理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一种优秀手法。

建筑用于借景的有远借、邻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方式。建筑的门窗、廊柱之间,也可作为取景框,其中不乏构图的佳例。

季节气候与房屋处理亦有关系。如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即为考虑冬夏二季不同的应用,听雨轩则以观赏雨景为主题。

建筑在园林中与山、池、花木的有机配合,是造园艺术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山上设亭阁,体形宜小巧玲珑,加上树木陪衬,形象自然生动。同时,又因其位于园中制高点上,无论俯瞰园景或眺望园外景色,都是重要的观赏点。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绣绮亭可作为此类建筑的代表。这几座山亭不但本身形体优美,造型各异,而且与环境配合恰当,为园景增色不少。以建筑为主体,山石为辅的处理手法,有厅山(如留园五峰仙馆前后院)、—楼山(如留园冠云楼东侧),书房山(如王洗马巷七号某宅庭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