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地域文化特点

A不合题意,“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明上海城市文化并不缺乏鲜明的地域色彩;

B不合题意,“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表明“海派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C不合题意,“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表明“海派文化”各种文化相互影响;

D符合题意,“这种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和辉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质易变,缺乏底蕴;灵活有余,定力不足”,表明城市年龄轻、发展快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形成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故选:D.

二、上海的城市特色

1、活力

有工作压力,也有生活压力。但处处充满着的活力。傍晚广场舞的音乐声,一群洋溢着青春笑脸的老头老太太,让晚霞都变得活泼可爱起来;街头滑板的男生,嬉笑逛街的女生,踩着音乐的节奏,踏着城市的节拍。老少和睦,亲切友善,形成了上海人独有的精神风貌,给很多外来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文和风景并存,才是上海的最大“财富”。

2、天气

上海的天气,因为太差上过微博热搜,受网友瞩目;也因为太好,上过微博热搜,受网友羡慕。天蓝的时候,像是油画一般,仿佛置身仙境。从外滩眺望陆家嘴,蓝天白云下的高耸建筑,美不胜收。朋友圈拍的蓝天白云都可以开个展览。

变天的时候也是猝不及防,一天过四季是常有的事,永远焦虑的问题只有一个:明天穿什么,冬天突然来个20多度,夏天突然又把长袖翻出来,都是常有的事,所以大魔都每个季节感冒的人也都不少。可是,无论天气恶劣还是暖阳,都阻挡不了我在这里前进的坚定步伐。

3、美食

上海的美食,经常被津津乐道。但人们谈论的大都不是味道,而是门口的队伍。清明时的青团,端午时的粽子,中秋时的月饼,每个节日,排队都成了一种习惯。上海人将这些传统美食融入进更多地方特色,让更多人觉得过节多了份仪式感。

年轻人喜欢的茶点,是出去玩时路上的“能量补给”,尽管走到哪里都人满为患,依旧抵挡不住想要去排队购买的欲望。很多时候,排队并不是为了随大流,而是对美食的追求让人奋不顾身起来。

4、便利

交通、生活,各方面的便利,让这个城市变得适宜居住,并愿意长久居住。眼花缭乱的地铁线路、站点精准的公交停靠、贯穿大江南北的火车站、与世界拉近距离的机场。在上海,交通的四通八达就像多啦A梦的任意门,随时等候,随时出发。

夜间还灯火通明的便利商店,是这个城市一整天的陪伴。给人帮助,也给人温度。每天回家路过,夏天买一杯酸奶,冬天买几串关东煮,一天的辛苦也有甜味。生活便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去享受这些便利。

5、压力

物价高、节奏快、竞争激烈、房价物价高,在上海生活充满着紧迫感。上海是座不夜城,灯火通明的夜幕之下,其实有无数的人还在灯下默默无闻地工作,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在深夜的大街上,有疲惫,也有对未来的期待。生活的压力时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选择咬咬牙坚持下去。这世界上比我努力的人很多,所以就没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了。享受很多人共同奋斗的感觉,也喜欢每天都在进步的自己。

三、上海的文化有哪些?

上海虽然是在元朝设立上海县的,但是那时的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上海真正发展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上海凭借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通商口岸,从此十里洋场渐渐繁荣,因此上海文化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他是东西交融,西洋文化占有重要地位的,因此世人常称之为海派文化。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上海当地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