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家乡民权县北关镇600字作文
我家乡的风味小吃有很多,如盒子糕、锅边糊、豆腐丸、臭豆腐......但我最喜欢的要数臭豆腐了。
在浦城的大街小巷不时传来一阵阵诱人的叫卖声:“快来买了,正宗的臭豆腐,又香又便宜!”提起臭豆腐,我们浦城人谁都会竖起大拇指的。
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今天和妈妈一起上街,我又央求妈妈给我买臭豆腐。只见摊主把一块块一寸见方的臭豆腐从“卤水”里捞出来,再放到油锅内炸。这时,就能听到一阵阵“吱吱”的响声。大约炸了两分钟,一串串臭豆腐便熟了,摊主利落地把一串串臭豆腐便可以吃了。我拿着臭豆腐放在嘴边轻轻地咬一口,“哇,真好吃!”我情不自禁地叫道。我狼吞虎咽地吃着臭豆腐,好像山珍海味也比不上似的。不知不觉地,一串臭豆腐便下肚了,这时,我才觉得嘴巴好辣,辣得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旁边的妈妈笑嘻嘻地对我说:“还要不要来一串呀?”我搔着头,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想是想,可惜肚子太小了。”妈妈听了,指着我的头说:“你这只小馋猫。”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爱家乡的各种风味小吃,但我更爱家乡的臭豆腐。
点评:
1.小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了家乡的风味小吃,然后突出了对臭豆腐的喜爱,并通过沿街的叫卖声及家乡人的推崇从侧面体现出臭豆腐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美食。接下来,小作者详尽介绍了臭豆腐的烹制及口感,具体、生动地描绘,加上小作者真实的体验,使人读后感同身受。结尾再次突出中心思想。
2.文章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3.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趣,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民权县的著名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去世时享年83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祖上迁至宋国。庄子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
江淹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梁天监四年(505),江淹去世,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李堂乡岳庄村西),梁武帝为素服举哀,谥曰“宪”。
宋庠
宋庠(996-1066),字公序;宋祁(998-1061),字子京,兄弟二人,祖籍河南雍丘(今民权县双塔集)。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同科进士及第后,章宪太后谓弟不可先兄,将榜首的宋祁列为第十,宋庠擢为第一。世称“兄弟双状元”。并为之建塔谓之“双状元塔”。
宋祁
宋祁,宋郊之弟,历官太常博士、权度支判官、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左丞、工部尚书。卒溢“景元”。生前曾依诏理定新乐,上陈治国必去“三冗三费”之理,进《御戎七论》之策,参修《唐书》之宏卷。其遗著另有《宋景文集》一百卷、《军记》、《大乐图》等。
底蕴
底蕴(生卒年代待考):字汝章,号河曲,考城(今民权)北关镇底庄人。曾历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山东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
张从正
张从正(1156--1228) ,字子和,号戴人,金朝睢州考城县部城(今民权县王庄寨镇吴屯村)人。金代四大名医之首。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氛《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找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李省三
李省三(1900-1938年),民权县伯党乡李庄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分表现出一位热血青年不屈不挠,追求真理,不顾安危,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1938年元月,经中共睢县县委书记姜朗山介绍,李省三加入共产党。长岗胜利后,中国解放军属置棺碱尸,安葬烈士忠骨,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寄托对死亡烈士的无限哀思。建国后,李省三被列人河南省著名烈士英名录。
张参林
张参林(1904—1955年),曾用名张德胜,民权县王桥乡东张楼村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多岁随父给地主当雇工。1930年,到国民党84师当兵。1934年;在吴堡县慕家园率9位士兵,投奔陕北红军游击队十五支队,后改编为红五团,1935年又改编为二十七军三团。张参林任二连连长。
1955年,10月在北京病故。生前被命为“特等功臣”荣获金质奖章,死后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孙巍
孙巍(1884-1987年),字尧天,号眉园,别号剑门老人,笔名半翁。山东省莱阳县富山村人。少年受家学熏陶,博览经史,青年时代攻读于青岛赫兰大学。其代表作以临《孙过庭书谱》为著,其作品端雅秀丽,刚劲有力,堪称妙品。其著作有《书源》五十三卷,《孙中·山先生年谱》十六卷,《古今题画诗万首绝句选》十二卷,《尚书正义》六卷,《黄梁草诗》七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文墨宝。
张孝性
张孝性(1897年11月24日-1944年8月7日),字命真,河南省民权县孙六乡刘炳庄人,抗日爱国将领。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特三期毕业。1944年8月7日夜晚,在中牟县商王庄,张孝性遭日本特务暗杀,壮烈牺牲。牺牲时,年47岁。牺牲后,中共地下党派专人护送其灵柩回原籍安葬。
韩起征
韩起征,男,1922年生,党员,革命烈士,民权县尹店乡(白庙大队)代寨村人(孙子韩合理,韩铁理,韩百理,韩建立,韩建勇)。民国时期农民协会成员,民权县第一次土地改革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土改前夕,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为对抗地方顽固地主和土匪分子,在去杞县阳固开会的路上遭到地方土匪伏击活埋。新中国成立以后1983年3月20日民权县人民政府特别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三、王旭是哪里人
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农场的王旭,从9月初开始,名字频频被网友提起,他和东北小伙刘刚在出租屋里翻唱的《春天里》在网络上疯传,并被湖南省委书记两次推荐。王旭翻唱的《春天里》为什么能够感动众多网友?他说,是因为他有着坎坷的经历,“我们是在唱我们自己”。 >>>汪峰邀流浪歌手怒放 与旭日阳刚同唱《春天里》
只因他对音乐太痴迷
和他谈对象的姑娘退了亲
王旭今年44岁,祖籍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褚村,父亲曾在西安飞机制造厂工作过,后全家搬到民权县农场。
父亲是农场工人,母亲在农场学校教书。
王旭兄弟姐妹三人,姐姐王琦大他两岁,现在民权县孙六镇教书,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王蓉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发展,目前在一家医药公司上班。
在姐妹三人中,王旭最具有音乐细胞,从小就喜欢唱歌、唱戏。
父亲在西安飞机制造厂工作时,王旭只有四五岁。
他在父亲的单位幼儿园学习时,流行样板戏,也是幼儿园的主要课程,《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京剧,他一学就会,而且唱得有板有眼。
有一次在回河南的火车上,邻座的一位乘客逗他唱歌,他张口就来了段《红灯记》里的“好闺女,你听我说”,一开腔就引来满堂喝彩。
王旭爱唱歌,但没有深造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上完初中的他到民权农场当了一名农场工人。
王旭上班后,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把吉他。
王旭刚上班不久,通俗歌曲渐渐地从港澳台传入内地。
王旭在家庭经济比较拮据的情况下,买了台磁带式录音机。
当时邓丽君的一盘磁带能卖到7元钱,在王旭看来绝对是个大数目,但他眼都不眨一下,就买了下来。
在民权农场老职工眼中,那时候的王旭就爱提着录音机,抱着吉他,在他的果园里听歌、唱歌。
凡是他听过的歌曲,不用几分钟就能原汁原味地唱出来,引得一帮年轻人都到他那儿听歌。他到哪里,哪里人气就旺。
王旭的姐夫席红卫现在是民权县孙六镇政府的借调人员。他说,在当地人眼中,王旭不务正业。
亲戚朋友经常劝诫王旭:“唱歌是能当吃,还是能当喝?”
在农场做工人,在当时的当地,还是个体面活儿。一位亲友为他介绍了一位同是农场工人的姑娘。
但那位姑娘和王旭接触了一段,就分了手。分手的理由同样是“他不务正业,光知道唱歌”。
他曾组建歌舞团四处卖唱
结果是入不敷出
他的妻子名叫苗兰芝,他俩是1986年结的婚,结婚后生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在郑州上的大学,毕业后也到了北京,找了一家医药公司打工。
小儿子现在正上高中。
结婚后,王旭感觉到了生活的压力,四处奔波着谋生。
一是感觉在自家承包的果园里唱歌不过瘾,二是想靠自己的歌声去挣些钱。
上世纪80年代末,王旭把附近热爱音乐的人召集到一起,组建了一个歌舞团,四处卖唱。
但歌舞团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经常是入不敷出。
大儿子出生后,无奈之下,他再次回到农场继续种果树。
天有不测风云,在几场暴雨和大风的蹂躏下,果园里的果树死了大半。
果树不行了,王旭又改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但不幸又遭遇了劣质种子,让王旭赔得血本无归。
歌舞团赔钱,种树赔钱,种庄稼赔钱。
王旭又改行做生意,卖百货。
但卖百货依然赚不到钱,他又养鸡。
由于技术不行,养鸡又赔了钱。
大年三十儿
想家的他对着群山边哭边唱
生活所迫,他再次离家,到异乡去求生存。
王旭先是到了陕西的安康和新疆的乌鲁木齐,在那里干搬运工。
提起那一段日子,王旭这样讲:“扛100多公斤的大麻包只能挣4毛钱。”
后来他去建筑工地当小工,拎泥巴兜,和水泥,拉砖头,啥脏活儿累活儿都干过。
在小浪底打工时,他为了能挣三倍的工资,每年春节都主动提出留守工地。
王旭说,他也想家,想父母、妻子和两个儿子。
但为了养家糊口,只能牺牲和亲人团聚的机会。
大年三十儿,他无法排解思念亲人的情绪,一边流泪,一边对着空旷的群山唱歌,唱得筋疲力尽后才能入睡。
他第一次到北京打工,是在2000年。
一位亲戚介绍他到北京一家企业做锅炉工,工资每月500元。
但这样的好景也不长久,没干多长时间,企业倒闭。王旭再次回到老家,又干起了养殖业。养猪,养鸡,养羊。但猪病鸡瘟不断,王旭仍然没有成功,又赔了钱。
他再次回到北京,到另一个企业做了锅炉工。
做锅炉工要24小时值班,只能在锅炉水烧开后的间隙打个盹儿。
王旭说,唱歌是他内心最好的表达,唱歌会让他忘记劳累,能让他生活带来的压抑情绪得到发泄。累了,困了,高兴了,烦恼了,王旭就对着锅炉大声唱歌。
后来在北京,他又失业过几次,被拖欠过工资。
为了生存下去,他卖过水果,摆过煎饼摊。
直到2006年,工作总算稳定下来,经一位亲戚介绍,他成了一家医药公司的仓库管理员。
工作是稳定了下来,但不高的工资仍让他的生活窘迫。他常常为交不起房租发愁,饭钱也经常成问题。
王旭的饭量大,一顿能吃一大盆,因为厂里午饭不要钱,他就敞开了肚子吃。
“中午多吃些,在自己家能省点儿。”
流浪歌手的尴尬
醉汉说要“掐死你的温柔”
王旭的母亲每月有300元的工资,会贴补王旭家一些,但对于这个四口之家来说,是杯水车薪。
况且王旭不忍心年迈的母亲还为这个家操劳。
王旭说,有时工作一天,回去躺在床上,抽个闷烟,想母亲,想孩子,想老婆,内疚为家里做的事太少,心里特别难受,感觉日子没法过啊。
于是,他就开始了白天上班,晚上在公主坟、礼士路等处的地下通道唱歌。
“唱歌让我感觉很舒服,一天的疲劳、不高兴,都可以通过歌声宣泄。不管每天能挣多少钱,我都会高兴地唱,把自己的艰辛和快乐通过歌声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在马路上做流浪歌手,能得到路人的赞许,是王旭最为高兴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姑娘,看王旭唱得卖力,跑到附近的商店专门为他买了瓶矿泉水。
还有一次,一位姑娘听他唱歌听得入了迷,临走时,那位姑娘对他说:“能不能拥抱一下你?”
这两件事情都让王旭激动了几天。
但做流浪歌手也让王旭感到难堪和羞辱过。
他在唱歌时,经常有人拿着一毛钱,远远地抛过来,像练瞄准似的。
王旭和他的搭档刘刚还遇到过一件尴尬的事情。
他们让路上围观的人点歌,有一位观众点了首《恰似你的温柔》,谁知道一个醉汉上来,就掐着刘刚的脖子,嘴里说着“我掐死你的温柔”。
王旭说:“一想到家里的情况,这些委屈就不算什么了。我的工资一般是全部邮寄到家里的,唱歌挣的钱给自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