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环境调查问卷

第一题是A寂静的春天

第二题选B

第三题选B,不是此次会议,是同年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二、生态环境调查表

调查内容总结:1、 市民对济南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总体印象: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济南市的环境总体状况一般,约有60%的被调查者对济南的绿化情况不太满意,只有25%左右的被调查者对济南的绿化情况满意。谈到济南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有70%的被调查者选择空气污染,20%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水污染,还有不到10%的人认为噪声污染是济南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另有少数被调查者补充垃圾污染。而当被追问到济南市目前的空气质量如何时,有45%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济南的空气质量较差,25%的认为很差。2、 一些污染的最主要原因:约有65%的被调查者认为汽车尾气是济南市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20%左右的选择工业废气,还有人补充说烧烤摊点、焚烧秸秆是济南市空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对于济南市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分别有50%和45%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3、 焦点热点问题:(1) 焚烧秸秆问题:在被调查者中约有95%的人认为济南市秋天焚烧秸秆的做法浪费资源,污染空气,应当制止。(2) 沙尘天气和温室效应:在200名被调查者中有133人认为济南的沙尘天气越来越多,有135人感到温室效应已经到济南的环境。(3) 小清河治理和泉水保护:在被问到对正在进行的小清河治理是否有信心时,有40%的被调查者有很大信心,有55%左右的被调查者则表示信心不大。对于济南最近的泉水保护工作,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很好,65%左右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效果一般。(4) 分类垃圾桶的使用:只有20%左右的被调查者觉得发挥了很大作用,25%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几乎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有55%左右的则表示有作用,但是缺点很多应当改进。市民的环保意识: 当被问到如果条件允许,您更喜欢的出行方式是什么时,有50%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骑自行车,36%的被调查者选择步行,另有10%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乘公交车。 而对于“如果济南市招募环保志愿者(无报酬),您会参加吗”这个问题, 39%的被调查者回答是“会积极参加,并劝说他人也参加”,47%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间的话会参加,没时间就算了”。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出,济南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也不是很到位。但是也应乐观地看到,济南市市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很强的,而且济南市政府也在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和济南市的一分子,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济南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调查问卷怎么写

首先现在版纳的旅游资源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景点分散,内容重复。

二、景点建设过于人为化和商业化,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以景点为中心的小村庄,主要居住景点中的服务员。

四、关于生态环境问卷调查

给你个建议,若想让更多的网友帮你答题,首先要考虑到的怎么能让网友轻松,快速的帮你这个忙。

建议你直接把问卷发到专业的问卷调查的平台上,题型都是系统自动设置好的,只要把题目导入进去就可以了,答卷者只要轻点鼠标即可轻松完成答卷。

向你推荐 我要调查网,每天都有不少会员在线回答问卷,系统会自动对回收的合格问卷进行数据统计,自动生成word、excel、cvs等统计报表。

五、关于“生态环境”的调查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

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 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 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4月22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09年世界地球日生态论坛上,《公众生态环境感受测量》报告结果公布。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众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偏低。

据介绍,该项公益性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ISOCS咨询机构共同进行的,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连续调查5年,每年统计公布。问卷调查涉及生态环境各层面的17个大问题,采用了十分制进行计算。本次统计后得出的公众对整体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仅为5.6。

“这一数字虽然高于5,但实际上是极低的,这个分数不值得欣喜。因为根据相关评价规则,7分以下都是非常负面的,这个结果也表明,公众对于目前环境的感受非常差。”ISOCS资深咨询专家王旭辉说。

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评价是6.5分,而对人工环境的评价是5.8分。在人工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卫生间和交通状况的担忧。对于自身的居住地,几乎所有人都表示不喜欢,同时也不建议他人迁入此地。在能源和水的供应方面,公众对于整个现状表示可以接受,但仅仅是能接受;在空气方面,公众给出的结果全部在7分以上。

在生存方式和状态上,调查表明,公众认为所遵守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甚至包括法律都是可以接受的,并认为这些能对环境产生良性影响。但是,针对这一问题,王旭辉则认为:“公众过于自负,因为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环境的变化跟自身有关系,不认为自身的不良习惯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王旭辉认为,2009年的调查结果与前几年相比,各项指标包括综合指标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这说明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更加合理和有针对性的实施计划。

此外,针对居民饮用水问题,王旭辉指出,中国的饮用水标准实际上与德国相差了3个等级,也就是说,中国的Ⅰ类水只相当于德国的Ⅲ类水。“这是在1986年之后产生的变化,在这之前,两国的标准是一样的。所以,针对饮用水情况得到改善的说法,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关注。”王旭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