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说无锡拈花湾晚上的演出很精彩,究竟有哪些演出?需要买票吗?
无锡拈花湾禅意小镇晚上的演出,被称为“禅行”常规的演出,每晚有四场,四场演出分别是半山衔日广场的水幕光影秀表演《一苇渡江》,拈花广场的拈花塔亮塔仪式,五灯湖广场的音乐喷泉舞蹈表演《花开五叶》,以及新设立的微笑广场的动态雕塑演艺《拈花一笑》,表演时间为每晚18:00-20:30之间,循环表演。
拈花湾夜间的表演已经含在景区门票内,不需要单独购票。
水幕光影秀表演《一苇渡江》
半山衔日广场的夜间表演,是水上舞台表演,舞台是一条隐在水下几公分的水下栈道,演员在水上舞台排成一行轻歌曼舞,舞台后面,是以水幕电影的方式,播放禅雅的影像,或手印,或莲花,或锦鲤,充满禅意,整个故事的线索是佛祖的拈花一笑。靠近观众席的区域则是一叶扁舟,有僧人在演出期间放生锦鲤。
【📌表演地点】半山衔日广场
【⌚️表演时间】18:00-20:30之间,循环播放,大约五分钟一场,但有水上舞蹈表演的并不是每次循环都有。
拈花塔亮塔仪式
拈花广场的拈花塔亮塔仪式,是禅行表演的重头戏,演出是在拈花广场的拈花塔上举行,用激光的手法在塔身投射光影辅助表演,演员分两拨,一拨是持钵僧人装束,另一拨是散花天女装束,演出从塔下的舞台开始,随着演出的高潮渐起,演员登塔表演,最后整体塔身呈现炫目的紫色光芒,演出达到高潮。整体演出时间在8分钟左右,讲述的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
【📌表演地点】拈花广场
【⌚️表演时间】每晚18:10、18:30、19:00、19:30、20:00、20:30
音乐喷泉舞蹈表演《花开五叶》
五灯湖广场的音乐喷泉舞蹈表演《花开五叶》,是声光电效果极佳的一场表演,演员在拈花湾最中心的五灯湖中间的莲花中间表演,随着莲花花瓣的开放,整个湖面弥漫着如仙如梦的轻雾,激光束追随期间,灯光绚烂,中间以音乐喷泉为表演的主体,相比前两个表演,更充满激情。
【📌表演地点】五灯湖广场
【⌚️表演时间】每晚18:15、18:45、19:15、19:45、20:15、20:45
动态雕塑演艺《拈花一笑》
微笑广场的动态雕塑演艺《拈花一笑》,是去年最新推出的禅行表演,也是四场“禅行”表演中时间最长,难度最高的一场,表演时长达到30分钟。微笑广场中央18米高的大型不锈钢动态雕塑,是雕塑大师塔玛拉首个落户中国的作品,也是光影秀表演的核心装置。这尊雕塑的原意,是出自一本1937年的爱情悲剧小说《Ali and Nino》,进入拈花湾后,这个悲情的故事就加入了东方的智慧,成为一场类似于《梁祝》的禅意光影秀,整场表演的开始,雕塑隐没在黑暗中,四个纱衣的持钵者,就像故事中人物的内心精灵,在水中演绎。演出融合了无人机、音乐喷泉、水上舞蹈、光影秀等多种艺术形式,是可看性最强的一场表演
【📌表演地点】微笑广场
【⌚️表演时间】每晚19:00、20:00,工作日每晚只表演一场,周末和节假日加演一场。
拈花湾的这四场“禅行”表演,时间并不完全确定,不同季节会做一些微调,总体来说,从半山衔日广场开始,一站一站看过去,大体正好。
除了这四场表演,拈花湾还会根据节日主题和季节,安排一些其他表演,如茶艺表演、古琴表演,有些表演是大型的,比如元宵节的打钢花表演,中秋节的嫦娥奔月舞蹈表演等,演出地点会安排在梵天花海区域。
二、无锡哪些地方的夜景最漂亮?各自具有什么特色?
作为无锡本地的旅游博主,根据我长期夜拍的经验,我认为无锡的清名桥街区、拈花湾、惠山古镇三个地方的夜色最漂亮,其中清明桥街区的特色是“江南水弄堂”的璀璨夜色,拈花湾的特色是“禅行”表演,惠山古镇的特色是园林夜戏和古镇灯火。
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江南水弄堂”的璀璨夜色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河南开封古都的盛况,不过,如果你晚间来到古运河畔的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古运河两岸,灯火通明,店铺林立,那种繁华的场景,堪比《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盛况,也难怪,央视著名主持人康辉会在央视频的“城市有意思”中,专门用一整集的篇幅,描绘清名桥街区的夜色。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夜色,主要有三大看点:
看点1⃣️ 古运河游船
古运河游船从南禅寺码头出发,一路之上桨声灯影,两岸是白墙黑瓦红灯笼的江南民居,一路会穿越清名桥、南水仙桥等多座古色古香的桥。游船视角,是夜游古运河最美的视角,因为两侧民居的红灯 笼,以及运河中荡漾的灯影,是夜间最重要的看点。
看点2⃣️ 古运河上的老桥
古运河上无锡段,有几座造型各异的桥,包括清名桥、伯渎桥、大公桥等三座古桥。尤其是清名桥,之所以重点介绍这座桥,并不因为这是一座历经四百年风雨沧桑而屹立的古桥,更因为清名桥的故事,牵涉到无锡另一个城市象征——寄畅园。这座桥的造桥者秦太清、秦太宁两兄弟,正是建造了无锡寄畅园的首尔园主秦耀的儿子,而无锡秦氏的缘起,则是北宋著名诗人秦观……一座桥串联起了中国古城与历史文脉,韵味悠长。
看点3⃣️ “运河眼”主题观景
“运河眼”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称呼,是指的古运河与伯渎河交汇处的一个三汊河口,这里视野开阔,重大节日的主要景观、演出、灯光秀都集中在这个河口,清名桥与伯渎桥两座古桥也在此处,是美拍的绝佳去处,不可错过。
拈花湾禅意小镇:绝美夕阳与“禅行”表演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一年去拈花湾的次数,不下于30次,而且基本上都是傍晚和晚上去,原因就在于,拈花湾的夜色,几乎占了拈花湾颜值70%以上的份额,尤其是夕阳下的梵天花海和拈花塔,夜间精彩的“禅行”表演,是别处极难看到的美丽夜景。
看点1⃣️ 梵天花海的禅意夕阳
拈花湾的梵天花海,一年四季鲜花不断,包括向日葵、波斯菊、醉蝶花、马鞭草等等,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分,漫步在梵天花海的高处,看天空中绚丽的晚霞,地平线上拈花塔庄严的剪影,以及天空长达近两个小时的醉人色彩变幻,随手拍来,都是宫崎骏的漫画。
看点2⃣️ 主题灯会
由于空间开阔,拈花湾每逢节假日,都会有主题灯会,尤其是五一、中秋、元宵等大节,灯会都是场面宏大,而且与自然融合得极好,有出自敦煌壁画的飞天造型,有浪漫的玉兔或现代的“吾皇”大猫,采用传统元素却又充满现代的浪漫意境,令人沉醉其中。
看点3⃣️ 禅行表演
拈花湾夜间的“禅行”表演驰名已久,365天天天不断,每晚从18:30-21:00,精彩连连,已经不用赘述了。需要特别突出介绍两点:
第一点:拈花湾的禅行表演不同于全国其他景区的《印象丽江》、《印象西湖》之类的表演,那些都需要单独购票,票价不菲,拈花湾的“禅行”表演已经包含在门票内,不用单独购票,而门票价格也仅在80-100元左右,可谓良心至极。
第二点:拈花湾在中秋期间一般会加演,尤其是微笑广场的百架无人机表演会有中秋主题,也会增加绚丽的焰火表演。
惠山古镇:园林夜戏和古镇灯火
相比于拈花湾与清名桥历史街区的喧嚣,惠山古镇的夜景,颜值不减分,但人流明显会少很多,显得更具静谧之美,而且,惠山古镇是国内古镇景区中为数不多没有原住民的,虽然这一点被人诟病,但却成就了惠山古镇宁静、淡远的夜景特色。这里的夜景,有三个特别的看点:
📌看点一:古镇灯火
惠山古镇夜间是没有人的,但灯光的效果,却一点不打折扣。惠山古镇的灯光没有别的景区那么华丽,更多的作用,是勾勒出古镇建筑的轮廓,营造一种水乡古镇的意境。其中灯光效果最好的一段,是古镇中心寺塘泾两岸,上河塘、下河塘的灯光,灯影荡漾在河中,很有穿越的感觉。
📌看点二: 园林夜曲。
锡惠公园平素不开放夜公园,只有中秋、元宵等重大节日,才会在园内安排沉浸式的演出,表演包括在“天下第二泉”景点安排二胡演奏《二泉映月》,在寄畅园水榭、卧云堂等处安排昆曲、锡剧经典片段表演等等,十分难得。
📌看点三:节日灯会。
惠山古镇平日夜间不开放,因此,每逢中秋、元宵节的灯会,才显得格外的难得。节日期间,惠山直街、横街两条主街道张灯结彩,挂满各种宫灯、彩灯,是出片的好地方。这里的灯会与拈花湾不同,更具有传统的特色,无论是花灯的数量和扎法,以及打灯谜等传统灯会的节目,在这里都得到了复兴,尤其是在惠山古镇寺塘泾尽头的“人杰地灵”牌坊下,每年中秋会举行“中秋拜月”仪式,再现古人拜月的场景,十分难得。
除了上面重点介绍的三个景点,无锡还有一些夜色精彩的地方可以选择,包括市中心崇安寺步行街、小娄巷、南禅寺,蠡湖边的万象城大剧院等等,也是高颜值的夜景观赏地哦。
三、用200到300字介绍无锡的地方戏——戏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锡剧
锡 剧 (Xī Jù)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如《双落发》、《磨豆腐》、《拔兰花》、《庵堂相会》,称为“对子戏”。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大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
锡 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
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
,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
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
一把二胡,现在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
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当代锡剧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澄、王影影、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
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等。
无锡是锡剧的诞生地。清道光年间锡剧就流行于无锡农村,民国初年进入城市。锡剧初名滩簧,发源于无锡羊尖、严家桥一带农村,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成。早期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解放后,经锡剧艺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艺工作者的帮助,锡剧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江苏省的主要剧种和华东地区的三大剧种之一。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 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无锡滩簧原称“无锡东乡调”或“东乡小曲”。无锡县东北乡羊尖镇严家桥一带,擅唱山歌,“东乡调”本来是农民自唱自乐的山歌、小调,从太湖沿岸传播开来,受到说唱文学形式的影响,尤其是无锡县农村中特有的民间舞蹈“调采茶”的影响,初具了“滩簧戏”的雏形。它与吴歌有着血缘关系。当年,叶圣陶先生在北京看了锡剧演出,赞美锡剧是“太湖红梅”。
锡剧的特点是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
无锡滩簧是从山歌小调发展而来,其特点:一是锡剧保留着唱山歌的本色,至今锡剧的演唱办法,都是用本嗓演唱的,不同于有些地方戏用真假嗓结合的。二是锡剧乐曲的结构,是起调、清板、落调,只在起调和落调时用音乐伴奏,中间全是清唱,不用胡琴托腔,唱句字多腔少,仅在开端和结尾时腔稍多,基本上是叙事山歌的曲体。三是唱词都是口语化、通俗化的群众语言,有的则是山歌和民谣的汇合。它起源于山歌,在流传中又受到“弹词”、“宣卷”、“说因果”等的影响,逐步发展成为锡剧。
锡剧历史
锡剧的形式和发展,在滩簧阶段,一般都有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
“对子戏”:演出形式比较简单,凡由二人一对,一男一女同场演唱的称“单对子戏”;由二男一组、二女一组同场演唱的称“双对子戏”,进而又有一出戏独立演出的“散对子戏”和合数出为一本连贯性演出的“本头对子戏”。初时,不设台,不化妆,在田头或是打谷场上演唱,后来才用四张方桌拼合,或用椿凳、门板、寿材板之类拼搭成戏台,搭后台化妆,略施脂粉,那时,女角都是男扮的,穿临时借来的新郎新娘衣服。初时不用道具,男旦用手帕,小生用折扇比划各种动作。演唱时,旦角先出场,唱四句头“开篇”,唱时用小步子扭斜角方向,换位走向另一台角,这种变换位置的唱法叫“走四方”,是照顾到多方面的观众,至今还保存在传统表演程式中。“对子戏”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故亦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演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是无锡滩簧的原始形式。
“同场戏”:到了清代末叶,由于“对子戏”发展,内容增多,事件复杂,没有三、四、五个演员同时出场,就无法处理和突破,于是,“同场戏”就开始产生。在发展过程中,又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叫“小同场”。随着出场的演员增多,戏的场次也增多了,剧中的环境、地点、时间转换上的限制也消除了。到了清末民初,进入了后一阶段叫“大同场”,即多数演员同时登台,甚至增加到十多个演员演出。“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进入城市后,演的戏大多采用宣卷(宝卷)上的故事,对弹词故事的吸收也很明显,一方面,城市里的剧种交流方便,易于接受其他文艺、电影、话剧、曲艺的影响,使滩簧小戏的形式获得壮大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演出内容上,“对子戏”时期的剧目逐渐消失,农民开始退出舞台,最后完全让位给公子、小姐、太太了。城市反过来影响农村,这是锡剧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二十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出于锡剧艺人的需求,一些从衰落的京剧班子出来的演员,自然地转向锡剧班里当起了业务指导,1927前后,已形成风气,如《秦香莲》中,陈世美唱京腔,秦香莲唱簧调;《玉堂春》中,王金龙“嫖院”时唱“簧调”,苏三“起解”时唱京腔,这称做“雨夹雪”。三十年代初,宜兴人何志尚,曾在京剧草台班中点燃汽油灯,做了二十年,天天看京戏,记住了大量的京剧,后来参加到李庭秀的李家班里当“大衣箱”(管理服装的),把《换刀杀妻》、《狸猫换太子》、《胡奎卖人头》等京戏带进了锡剧,还首排了《樊梨花》、《封神榜》、《孟丽君》等大型连台本戏。京剧老生黄翠芳,改唱锡剧后,一直从事锡剧工作,解放后成为无锡市锡剧团的锡剧老生。
“无锡滩簧”何时形成,据道光五年(1825)刊印的《履园丛话》中记载,这时的滩簧已以“新奇”替代“老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南文联举办艺人集训班,锡剧老艺人周友良说他的父亲在十来岁时(指道光十年左右),在无锡农村已看到过滩簧戏。早前,唱滩簧的大都是农村里的竹匠、木匠、瓦匠、缝衣匠等,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演唱,他们都是唱山歌的能手,“调采茶”的能手,村中每逢春节和“待秋斋”(庆丰收的活动),都会邀请他们演唱。嗣后,就有了季节性的班子,旺季聚班,淡季散班以及长年不散的四季班,出现了半职业化和职业化的班社。
“滩簧”名称的说法,《清稗类抄》称:“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由此可见,“滩”就是“说”的意思,“簧”应是“唱”的意思,“滩簧”实为指“说唱”而言。
“无锡文戏”的诞生,跨进了锡剧的文戏时期,是又一个重要转折。1935年,江苏严禁滩簧。伪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下令无锡县党部严加取缔“淫剧”。9月27日,无锡第一台、中东、中央、耀记等戏院在报上联合刊登宣言,责难当局对滩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对不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各戏院联名向伪省党部、伪省教育厅具呈宣称:“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10月5日,伪省党部派委员潘国俊前来调查观看,无锡第一台在《人报》、《锡报》上刊登广告,使用“无锡文戏”名称“公演《克宝桥》”。潘委员观后表示“甚为满意”,并称“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评价都是极高的”“(滩簧)假使都能这样,是绝无疑异的”,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
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聘请当时在无锡社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委员(谷教授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应云卫等在上海组织成立“戏剧协社”,还和沈雁冰、郑振铎等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影响很大)。“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在谷剑尘的主持下,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案”,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等措施,使“无锡滩簧”进入了“文戏时期”,也为锡剧开创了新局面。随后,苏州成立了“苏锡文戏改进会”,上海成立了“常锡文戏改进会”,江阴成立了办事机构。后来,文戏渐衰,锡剧又归纳为“锡帮”(含江阴、苏州、常熟),“常帮”(含宜兴),乃有“常锡剧”之名称。
锡剧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据1961年10月江苏省地方戏剧院编印的《锡剧老艺人座谈会》、《锡剧传统剧目工作座谈会》等有关资料统计,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
一、对子戏时期约有60出,是锡剧在滩簧小戏时期的剧目,其中,有一些“卖”字戏,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等,有的自苏滩中吸收改编的。有一些“摘”字戏,如《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等,有一些“借”字戏,如《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等,这些剧目,大都以农村民间日常生活中男女相爱悦的故事为题材,属农村小戏。这类戏里涉及男女私情,往往占了很大比重。据女花旦储素珍称:有的戏早就受到老一辈艺人的抵制,露演不久即告辍演,如“母女偷情《摘菜心》,父子同科《陆卖饼》”,只听到说法,内容已不详,有的则仅存剧名,剧情也难以查考了。也有一些剧目看艺人功力的,如《盘陀山烧香》,烧香路上,一咱遇到三百六十行,便要唱出各行各业的特色,如算命、相面、卖拳头、剃头等,并要运用各地方言演唱。
二、大、小同场戏时期约有102出,是锡剧在滩簧戏后期的剧目。其中,“记”字戏特多,如《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等,这类剧目的题材,已从农村现实生活开始转向古代生活,人物显著增加,情节更见复杂,大都系从宝卷中吸收而来,在内容上亦已出现了凶杀、淫秽、迷信等不健康成分,后来在滩簧班子里已很少演出。
三、京、簧合班时期的剧目约计34个。京剧艺人的介入,带来了一批京剧剧目,锡剧以吸收文戏为主,多从才子佳人及公案戏入手。这类剧目,有《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等,大都是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的产物。全剧演出时依然充满锡剧的语言特色和乡土气息。例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即《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等,更以穿插苏南民间舞蹈“调采茶”、花灯、花鼓、小曲为主。另有一些剧目,如《梁祝》、《碧玉簪》等,受越剧影响而移植。
四、连台本戏,约计29个,每个10-20本不等。如《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等,演出侧重点已转移到机关布景及灯彩上,故通常又称“彩头戏”。这类戏中常会出现“空中飞人”、“池女出浴”、“骷髅跳舞”等场面,以新奇取胜。甚至猪八戒与蜘蛛精在盘丝洞中、纣王与妲妃在鹿台之上,边饮酒取乐,边观赏“西洋舞”。其内容均以神怪、荒诞故事居多。但是,其中有一些“征番戏”,它与沦陷时期群众的心态有关,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的抗战呼声。
五、弹词戏,约计39个剧目,这些弹词故事都是民间最熟悉的佚事、传说和传奇,演出效果较好。如《珍珠塔》、《双珠凤》、《玉晴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等,由于弹词的章体与说表、道白、唱词和戏曲较为靠近,不必大动故事结构便能搬上舞台,为同场戏吸收。
六、时装戏,有7个剧目。如《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等,都是根据电影、小说改编而成,有的来自沪剧,俗称“西装旗袍戏”,有的来自滑稽戏和通俗话剧。
七、乡土戏,有6个剧目。如《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等,根据地方实事和民间传说编写,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锡剧唱腔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