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当地有什么特色风俗?

吉林当地特色风俗:

1、秧歌

东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国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种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还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几种秧歌中最为普及、最灵活的一种。关于吉林地秧歌的渊源,有几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元朝忽必烈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之后,把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派一个元兵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为了防止百姓们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子集合起来,由他领队唱唱跳跳。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的秧歌。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有“老挞”(指元兵)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江城的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有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2、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吉林地区也很盛行。流行于我们吉林地区的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

踩高跷的表演艺术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较好的基础,除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的大场外,还有两三人为一组表演的小场。小场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龙舞

“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具有较高艺术技巧的舞蹈。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龙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东北,群众把龙舞归于秧歌范畴,习惯称之为“耍龙灯”。

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灵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耍龙灯的动作很丰富,吉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龙操水”、“龙卧沙”、“小花子”、“掏腰窝”、“金龙盘玉柱”等多种形式。其艺术特点是气魄宏伟,舞姿生动,变化多端。但无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龙成为了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重要节庆期间,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

4、跑旱船

流行于吉林地区的“跑旱船”多随秧歌队活动,属秧歌杂耍部分。“旱船”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渔翁做解缆绳等模拟动作,渔妇乘船前行,二人轻荡漫舞。现在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纳和喜闻乐见。

5、狮子舞

“狮子舞”是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现在,我们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为“逗狮子”,归属秧歌类。舞狮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伴着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更显得喜庆有余,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吉林节庆活动:

吉林省的地方节日性活动很多,以“长春电影节”、“长春汽车博览会”、“吉林市雾淞冰雪节”、“通化人参节”等较有影响。两年一次的电影节在八月中下旬举行,每次电影节都有海内外电影界名星及大腕参加,备受瞩目。汽车博览会和人参节则以招商活动为主。雾淞节在每年最寒冷的一月份举行,因为只有这时才是观赏雾淞奇景的最佳时机。

1、雾凇冰雪节:

时间:每年1月份

以观赏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为主,节庆活动时间约1个月。期间举办盛大的东北大秧歌会,松花江上放河灯、彩灯,五彩缤纷的彩船游江会,焰火晚会,国际及全国性的滑冰滑雪及冰球赛事,各种大型的商品定货、洽谈会和旅游产品交易会以及冰灯、冰雕游园盛会。目前,雾凇冰雪节已举办五届。

2、北山庙会:

素负盛名,向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誉。

北山寺庙具有佛、道、儒三教圆融共处的特点。每年进入夏历四月,庙会接连而来:四月初八佛诞节、四月十八的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五月十三的关帝庙会。其中以四月二十八的药王庙会最为热闹。自康熙三十年建药王庙,就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庙会。近年来,庙会更是盛况空前,每年游人都在30万以上。

庙会期间,香烟缭绕,钟磬齐鸣,男女信士虔诚礼拜。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山下有马戏杂技表演,卫生知识展览宣传。国营商店、私营企业、个人摊床百货杂陈。各种风味小吃比比皆是。

北山庙会已是东北最大的民俗旅游节会。

3、江面捕鱼:

时间:每年隆冬季节

地点:松花江或松花湖上

简介:到吉林市旅游有一个活动很值得参与,那就是在冬季的江面上捕鱼。首先要为出江捕鱼的渔民们敬壮行酒,之后跟随30多艘渔船同时出江捕鱼。在捕鱼现场,开江鱼欢腾跳跃,您可以体验渔民喜获丰收的快乐。捕鱼结束后,可以在爱林度假渔港湖边搭建8个灶台,与捕捞的开江鱼和洁净湖水为原料,用原始的烹饪方式制作“江水炖江鱼”。

国家的各个景区的景点都是怎么命名的?按当地特色吗?

在我国的话有着非常多的景区,而他们的名字都是怎么命名的呢,或许跟当地的特色,也是有着这么一个关系,毕竟在之前的时候很多景点就有了名字,所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历史意义了,而大家都知道,每一个景区都有着不同的级别。

而还有一些景区呢,只是后来的时候新建而成的,并且依靠着一些有名地势,所以说,这样的这些景区呢,命名都是一般以在靠近的山脉,或者是地区名字来进行命名,这样的话比较有认知度,而且游客的话,也是比较好,能够区别这是一个什么景区,所以说,这个命名方法也是有的。

然而还有一些呢,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文明的地区,平常的时候都有着非常多的游客来到此地游玩,而在本地人还有政府的加持下,共同的建造变成了一个景区,那么它也会维持原来的名称进行命名,这是一个怎样的景区,所以说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而国内的大都是依靠这样的一些方法,来给景区进行命名,毕竟这样的话,每一个地区的特色都是有所不同的,一个地区的名字,还有本地人的一些各种各样的特性来进行命名,可以说这是最好的选择。

同时呢,有一些时间比较长远的,而且本身就有名字,那么这样的话命名都不用了,直接就用原来的名字进行命名,变成一个景区,供游客们游玩。所以说,大部分的景区呢,都是依靠当地的特色,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给这个景区进行命名,毕竟这样的话可以让游客更好的进行区分,还有认知,就像是我这个地区一样,本来这边就是有一个名字,比如说在河旁边呢,就以河的名字来,给这个景区进行命名。 

各地有什么具有当地特色的年夜饭大菜?

其实我觉得春节真的都是大家各显身手的时候了。

东北

先说说我自己喜欢的东北菜吧,这个春节期间,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杀猪菜了。

杀猪菜其实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讲究,就是酸菜,然后五花肉,还有做好的血肠,血肠是重点啊,或者是猪血,真的是新鲜的猪血,炖一炖,那个味道真的是超级好吃,虽然有的人会觉得有点重口味,但是真的是可以尝试一下的。

还有就是锅包肉,这个一定要是酸甜口的才好吃。

兰州

这个兰州那肯定是糟肉了啊,绝对是有特色,并且绝对够硬的一道菜,基本上都是糟肉加上花卷。用我朋友的话:

吃的时候一手小花卷,一手用筷子挑起一片半肥半瘦带皮的糟肉,稳稳的放在花卷上,慢慢的放进嘴里,美美的咀嚼,男女老少都好这一口,仿佛天下的美味都在这一口里。

其实有点像梅菜扣肉,但是糟肉是用王致和豆腐乳糟的,那个味道真的是超级赞,特别的香,并且肥而不腻,软糯到不行。

江苏

还有就是蟹黄包,这个应该是江苏南通的吧,基本上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所以说江苏的饮食也是很神奇的。

有的店蟹黄包皮厚,馅儿里头猪肉多蟹黄蟹油少;有的是油都要流出来了,各家师傅风格水平有异。但都很好吃呀,加姜去腥,把醋淋上些许。

我个人的的是超级喜欢蟹黄包的,并且传说不一样的地方,蟹黄包的做法也不一样,我第一次吃还是在广式茶餐厅吃的,是那种小笼包似的。可是在南京的蟹黄包是可以拿着管子吸的,那个就有点像开封灌汤包,感觉真的是爽爆了。

总结其实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美食都不一样,其实感谢现在的互联网还有物流,以及高速等等的发展,让我们在自己家可以享用到各个地方特色的美食。

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推移婚俗文化也在慢慢的改变,不变的是人们在婚礼中的喜悦心情。都说难打当婚、女大当嫁,婚礼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变得更加的讲究,当然也还保留着一定的传统。下面的 山东文化 为你带来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在沂蒙山区,结婚男方家叫“娶媳子”,女方家叫“出门子”。当地的婚嫁习俗通常为不找同姓、不找同村,除少数人自由恋爱结合外,大部分人先由媒人“说媒”,再经双方“访媒”,认为门户相当,即可定亲。婚礼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家下“催妆”,送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红盖头布)、环子(一种手饰)及“四色礼”。

女方将列有送嫁人数、上下轿朝向及时间、“镇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交来人带回。晚上进行“暖轿”,即男方雇佣的鼓乐手到女家吹奏细乐。深夜女方家长给女儿收拾陪嫁用品,叫“装柜”。第二天新娘坐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时,新郎迎出门外,一对新人踏着红毡(或苇席)缓缓前行。进大门时,燃放鞭炮,奏乐,这在当地称“过门”。随后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

孔府婚礼

孔府婚礼则尽显孔门大家风范,颇具典范意义,代表了鲁地的婚俗风尚。

凌晨,身着古代状元新郎装的新郎,由伴郎压轿前去迎亲。新娘化妆,换衣,佩戴凤冠霞帔,等待出嫁。新郎到后,在众人的喝彩声里,新娘入轿,送亲人员随即登上马车。在起轿之际,炮响3声,鞭炮与唢呐同时响起。大队人马行至孔府门前,举行一个简短仪式。在仪式上,新郎、新娘表达对先祖的无比尊重和感恩之情,并虔诚祈祷。

抵达新郎“府第”后,新郎以红绣球牵引新娘下轿,新郎、新娘脚踩芝麻秆(寓意为“节节高”),跨马鞍(寓意平平安安),跳火盆(寓意为生活红红火火),进天井。一番“繁文缛节”过后,拜堂仪式开始。入洞房后,新郎手持由红纸包裹的秤杆(寓意为称心如意)挑开新娘的红盖头,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迎娶拜堂、举办喜宴,其内容的安排、形式的创新由男方和“总管事”共同完成。

桓台“结婚六步曲”

在桓台,婚仪程式分6步:第一是订婚;第二是通柬,俗称“大相”;第三是下帖;第四是娶亲;第五是拜天地;第六是坐帐。过去拜天地时,新娘要抱“四书”,踏红毡,跨马鞍,现多由司仪主持,新人三拜,后入洞房。过去新娘入洞房后,要定向坐帐三日不得出门,其间由近族“送小饭”,新郎陪餐。现在,新娘可自由出入,宽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