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绍兴文化该怎么介绍
越剧起源于绍兴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睁兆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社戏是流行于绍兴的传统民间娱乐风俗,是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乌篷船是浙江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船板上辅以草席,可坐可卧,但因船篷低矮和船身狭小,故乘客不方便直立,否则有失去平衡而翻覆的危险。
绍核并剧是一种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调的绍兴地方戏剧,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朴实的音乐、豪放洒脱的表演和文武兼备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乌毡帽是一种手工艺品。作为浙江绍兴独特的民间常用帽。有绍兴“三乌”之称。明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明会稽人曾石卿亦有“鹅黄蚕茧燕毡帽”之句。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潘尚升从绍兴袍渎搬入城区西营,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约2000顶。1940年,毡帽益盛。
扩展资料
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 、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市面积为8274.79平方千米(包含钱塘江水域面积,钱塘江河海分界线采用海盐澉浦—余姚西三闸连线),东西跨度130.68千米,南北跨度119.83千米,市辖区总面积悉氏租2942平方公里,人口216.1万(2013年11月数据)。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绍兴
二、哪位请介绍一下绍兴县的情况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 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县、资源小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强县和第一纺织大县。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 在2004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绍兴县占有20席。 经济以轻纺为主,所有制结构以民营为主,工业销售的85%来自民营企业,具有浓厚的浙江色彩。如果说昆山是打工经济,顺德是老板经济,绍兴县就是民营经济。绍兴县的发展需要在外资上下工夫。
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县域面积113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柯桥。 绍兴县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原始部落定居时代,属于河姆渡文化圈的绍兴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区域。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绍兴一直是中国南方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历代名人荟萃,代有人杰。素有“江南明珠”、“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名士之乡”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多次名列前10位。1988年起,连续三届名列全国财政收入“十大财政县”行列。200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绍兴县还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绍兴县是全国商贸市场大县之一,柯桥中国轻纺城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依托中国轻纺城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已初具规模,是绍兴县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县涌现出一批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 美、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新城镇。
绍兴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绍兴县统计局(2006年2月21日)
20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调控持续、国际贸易磨擦加剧、要素制约严友游谈重等新情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扎实开展“五个年”①活动,攻坚越坎,负重奋进,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完成磨衡了“十五”计划和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亿元,按可好碰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5:64.5:29.0调整为 : : 。人均生产总值 元,比上年增长 %。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由上年的第十位晋升为第九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结构升级取得较大突破,三产比重明显提高,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素制约突出,部分企业赢利能力下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仍然不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仍需进一步协调。
二、农 业
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6.51万亩,总产量16.3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0.3%,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3:47调整为55:45。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07万亩,比上年下降3.2%。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0.10万亩,比上年下降5.0%;花卉播种面积4.47万亩,比上年下降3.9%。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特基地不断巩固扩大,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22万亩,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5万亩,茶叶产量9223吨。农庄经济蓬勃发展,全县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庄37家,其中已建成20家。牧、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全县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冲击,全年生猪饲养量56.25万头,比上年增长3.2%,肉类总产量3.29万吨,比上年增长6.9%,家禽饲养量603.38万羽,比上年减少11.0%,淡水产品产量2.44万吨,比上年增长4.2%。
科技兴农进一步深入。大豆蛋白纤维等一批高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进入规模化生产,全县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启动推广,创新一批生态农业模式,“稻鸭生态共育标准”成为我县首只省级地方标准,新增国家绿色食品4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0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2只。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家。
外向型农业持续发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10.50万亩,累计达到84.80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8家,其中2家被当地认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205个,境外贸易公司7家, 境外农贸市场1家。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2.65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95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54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7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03.48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63.25亿元,利润总额52.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23.8%、0.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60.5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27.02亿元,利润总额40.8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3.7%、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5.92亿米,比上年增长14.4%;印染布113.51亿米,比上年增长17.3%;化学纤维127.77万吨,比上年增长20.2%。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纺织业升级势头良好,印染后整理技术加速推广应用。规模以上非纺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22.4:77.6调整为28.7:71.3。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循环经济深入推进,省级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7.1%。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196.34分,万元产值电耗497.53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4.4%,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3.1%。
规模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9家,比上年增加121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93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2家,超20亿元的企业5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上市企业累计达到8家,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县面上不断推广。
建筑业发展迅速。完成建筑业增加值76.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5%,税金总额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2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2005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36项,其中“鲁班奖”(含参建)3项、“国优工程”2项、“钢结构金奖”8项、“白玉兰奖”5项、“钱江杯奖”10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性投资1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55.44亿元。
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非纺与大纺织业的比重由上年的38.2:61.8调整为60.9:39.1,其中大纺织业完成投资46.90亿元,比上年下降29.1%,非纺行业完成投资73.1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
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49万元/亩,比上年提高20.6%。
房地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0.3%,开发面积328.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新开工面积109.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5.42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53.1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8%。2005年,房地产企业新增二级资质企业1家。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餐饮业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商贸设施不断完善。轻纺城市场改造升级一期、国际贸易区一期基本完成,钱清原料市场改造一期进展顺利,富丽华大酒店等一批商贸服务设施投入运行。农村现代流通网加快建设,全县已开设农村放心店318家,学校放心店86家,在全国率先达到“镇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店”目标。成功举办了2005年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实现商品成交总额16.78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个,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47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中国轻纺城纺织面料市场成交额2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化纤布成交量27.34亿米,比上年增长6.8%;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17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4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自营出口33.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加工贸易出口额2.83亿美元,同比增长33.5%;进口总额11.70亿美元,增长11.1%。出口呈现产品、市场、主体、贸易方式四个多元化趋势,非纺产品出口增长15.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2.1%,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173个,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联酋3.76亿美元、美国2.63亿美元、伊朗2.29亿美元。全年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由上年的726家增加到993家。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由上年的6.6%上升到8.4%。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全年新批三资企业83家,增资调整43家,合同利用外资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2.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滨海工业区和柯桥经济开发区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县80.0%和82.0%。利用外资呈现出跨国合作意识增强、结构调整型、资源集约型项目增多等特点。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15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全年新设境外窗口16家。
七、交通、旅游业
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周转量9788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货运周转量692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2005年交通建设总投资6.4亿元,城乡公交候车亭建设全面启动,新建候车亭1119只,公交线路布局进一步完善。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连接线提前通车,县道公路砂改油工程全面完工,杭甬运河绍兴县段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③。
旅游业快速发展。出台鼓励旅游业发展经济政策,通过举办“鉴湖金秋旅游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了“稽山鉴水”旅游品牌。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93.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境外游客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外国人5.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3%。实现旅游总收入2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国际旅游收入234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财政在确保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年财政支出18.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0.49亿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11亿元;科教文卫支出5.38亿元;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8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455.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60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8.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323.81亿元,比年初增加41.76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明显进步。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批浙江省科技强县”称号。全年新建县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4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市级7家,累计拥有厂办科研机构142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2892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1661人。全年新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8项,其中国家级21项,获得省科学技术奖5项,市级科学技术奖18项。全年专利申请数500件,获国家授权专利229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全年共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9项,其中16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其中国家级2家,累计拥有县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94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2家。
创牌工作成效显著。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只,国家免检产品6只,省名牌产品6只,市名牌产品11只;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4件,市著名商标40件,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6只,国家免检产品10只,浙江名牌产品32只,绍兴名牌产品56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54件,市著名商标106件。
质量检验工作进一步加强。参与纺织品国标制定实现零突破,全市首只纺织品国家标准—《阻燃织物》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对719家企业质量档案实行动态登记,全年共完成省级定期监督检查145批次,合格率为88.3%,对9596台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历时两年的高中段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提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中段普及率提高到96.5%。年末拥有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5.21万人,专任教师3022人;小学145所,在校学生7.17万人,专任教师2707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18万人,专任教师476人。其中各类民工子女学校12所,中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在校学生2.40万人。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全年新增省市重点、示范、文明学校和示范专业94个,2005年,普通高考上线率94.5%,连续5年居全市第一,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6个。全省首创村完小教师“三单制”免费培训模式,全面培训村完小教师近1200名,“三大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共培训农民2.45万人,其中被征地农民1.50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大县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共有县级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1个,全年书刊发行量491万册,公共图书馆图书藏书量13万册。整合资源组建成立了绍兴小百花艺术中心和绍兴县文化发展中心。新创建81个文化村、2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2个市级文化示范镇。实施“文化五进”工程,全年举办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7场,组织演出205余场次,送电影下乡1895余场次,新编越剧大戏《越王句践》。情景歌舞剧《在那紫薇盛开的地方》、莲花落小戏《一只红木箱》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省评比中获奖,陈飞荣获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广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积极推进“村村阅报栏”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工作加强。绍兴莲花落、王星记扇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昌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事业迈上新台阶。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实有床位25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526张,卫生技术人员3673人,其中医生1458人。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深化,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58.59万人,覆盖率达90.3%。爱国卫生工作成效明显,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功并通过全国爱卫会考核验收,新创建省级卫生村16个、社区1个、单位1个,市级卫生镇2个、村13个、社区5个、单位1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拥有各类体育场馆数23个,全年共获亚洲级金牌2枚、全国级金牌6枚、省级金牌14枚、市级金牌100枚,体育成绩跃居全市第一位,我县籍运动员徐东香在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成为全市唯一在全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赛艇公开赛,精心组织全民健身宣传月活动,举办了第三届“柯桥杯”桥牌邀请赛、县龙舟赛和中老年文体大展示等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共开展体育活动2296场次。柯桥街道湖滨社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站”,齐贤镇获得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称号。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复查,齐贤镇成为我县第三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镇6个,市级生态示范镇3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场)23个,省、市、县级绿色学校41所,省、市级绿色社区10个。其中百福园社区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首批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先进社区,夏履镇中心校成为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学校。绿色认证取得重大进展,ISO14001认证企业突破100家。
十二、城市建设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绍兴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县城2006-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等各种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上年46.7%提高到54.1%,城市道路、市政环卫设施、环境景观、河道整治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实施,全县已有18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26个村成为市级示范村。2005年,全县各级投入资金2.6亿元,新建小康住宅13.93万平方米,新增村庄道路面积79.24万平方米,新增通村公路10.6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1.82万平方米,新建公厕145只。累计建成移民安置房3.46万平方米,安置落实下山移民191户。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中国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各类活动和展会。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灯198盏,灯箱广告457只,建成区范围内实有铺装道路长度89.06公里,铺装道路面积235万平方米, 排水管道长度183公里,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51万立方米。城市卫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垃圾无害化年处理量10.95万吨,道路清扫面积已覆盖250万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0.4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90万人,女性人口35.5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5%和50.5%。出生人口6446人,出生率为9.15‰,死亡人口4884 人,死亡率为6.93‰,全年净增人口1562人,自然增长率为2.22‰,比上年下降0.74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率达99.6%,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称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8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41元,比上年增长14.4%。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3.1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和36.2%,分别比上年降低0.5、3.4个百分点,年未每百户居民民用汽车拥有量14辆。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9653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695人次,帮助385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8%。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全年共组织各类职业技术培训21732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828人,参加技能鉴定10022人,核发各类职业资格证书8262本。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18.1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358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享受952元的养老待遇。有13.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其中12.11万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为3.24万人发放养老金或生活补助费7339万元。有12.80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为334名工伤职工支付工伤保险金519万元;0.91万名职工参加生育保险,为166名女职工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5.7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69.60万人次支付医疗费用8619万元;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5989人次;19.6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不含被征地农民),为7461名参保对象发放养老金442万元。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列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680人,比上年减少345人,723人得到国家抚恤、补助,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53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成绩显著。年末拥有各类福利院20个,床位1348张,收养751人。社区服务设施184个,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390万元。
注:①“五个年”是指“结构升级攻坚年”、“外贸转型强化年”“城市功能建设年”“全面改革推进年”、“基层党建深化年”。
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07.93公里不包含村级道路、城市道路及两个开发区内道路,为县公路管理段统计数据。
③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未经绍兴市统计局核定,今后均以《绍兴县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④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现价计算的初步核算数,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2006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作者:徐建江 发布日期:2006-04-21 15:50 浏览次数:93
【文章来源】:
一季度,全县经济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全县外贸、外资、投资回落态势尚未扭转,横向比较压力进一步加大,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一季度 同比增长% 去年同期增长% 计划完成进度%
生产总值 亿元 - - 14.0 -
财政收入 亿元 13.53 26.9 22.5 27.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32 31.8 25.4 30.8
自营出口 亿美元 7.29 -4.9 27.7 19.2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20 -27.0 -55.5 7.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9.72 -18.4 1.3 16.9
#工业性投资 亿元 23.37 -12.5 5.5 18.8
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 亿元 6.35 -34.5 -9.3 12.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亿元 14.59 16.6 16.5 23.0
全部工业现价产值 亿元 319.64 21.1 20.2 -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306.14 20.5 21.5 18.3
利润总额 亿元 8.83 10.2 -26.5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 6454 12.1 16.6 -
农村居民现金收入 元 4611 11.1 14.9 -
1、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产销衔接良好。全县1-3月实现工业现价产值319.64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7.72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6.1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47.56亿元,同比增长20.6%,产销率达95.2%。非纺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1-3月份,全县非纺实现工业总产值85.40亿元,同比增长58.0%,增幅高出大纺织业(7.7%)50.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1.6%。非纺行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PTA制造、铜铝材加工、金属制品业、水泥及水泥制品、客车制造等五类企业,除PTA制造(三鑫石化同比增长1263.8%)外,其他行业增长均在32%-78%之间。大纺织业由于受化纤行业增长缓慢的影响,全县规模以上大纺织业增速为7.7%,增速比全县平均低13.4个百分点。
效益回升明显。工业经济效益自去年5月份止跌回升以来,一季度继续呈现加速回升的势头。1-3月实现利润总额8.8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利润6.31亿元,同比增长16.0%,增速为2003年9月份以来最高。纺织业和非纺业实现同步增长,分别实现利润3.06亿元、3.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0%、1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181.06分,同比增加0.61分。主要原因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剪刀差进一步缩小,一季度相差2.3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缩小7.61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价格同比有所下降,如涤纶树脂(切片)平均每吨由去年同期的10425万元下降到9580元,同比下降8.1%,煤价同比平均下降4.6%,而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1.9%,其中纺织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扬2.1%。
运行质量提高。1-3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65亿元,同比增长34.2%,新产品产值率达11.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电耗492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8.4%。
2、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农作物面积稳中有增。
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春耕生产开局良好,全县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稳定在25万亩左右,春粮面积达到2.85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6.8%,其中:小麦2.20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3.8%。经济作物受果用瓜、花卉苗木面积增长影响,虽然蔬菜面积有所减少, 但经济作物面积仍增长1.8%,达15.61万亩,其中:果用瓜、花卉苗木、蔬菜播种面积分别为0.50万亩、4.15万亩、7.40万亩,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7.6%、5.1%、-3.3%。畜牧业生产形势较为低迷。受畜产品价格走低、家禽饲养连续滑坡影响,一季度生猪饲养量27.42万头,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生猪存栏头数15.69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3.1%;出栏头数11.7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2%;家禽饲养量263.16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0.2%。
3、投资增速继续回落,新开工项目有所增加。
一季度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2亿元,同比下降18.4%,其中:工业性投资23.37亿元,同比下降12.5%,非工业性投资6.4亿元,同比下降34.5%。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05亿元,同比增
三、谁有关于绍兴的资料?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是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的故乡,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面积8256平方公里,人口434万,其中市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人口64万。绍兴历史悠久,名人清空荟萃,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面向新世纪,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努力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争取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历史沿革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列国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治吴(今苏州)。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答悉瞎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治会稽县,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辖县不变。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实行省、县两级制,原绍兴府辖县直属浙江省。24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7县,专员公署驻绍兴县。25年,改绍兴为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县不变。37年,改名为第二行政督察区,辖14县(改萧山为省直属,增辖鄞县、慈溪、定海、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四明8县),专员公署驻余姚。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设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市和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会稽7县。10月改为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绍兴专区,所辖市、县分划省政府直属和宁波、金华专区。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1968年5月改名为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设省辖绍兴市至今,为全国68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国陆谈家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政区划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近2500年建城历史,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乡和名士之乡之称。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辖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越城区。
为配合城镇化战略需要,经深入调研,征求民意,反复论证,绍兴市6个县(市、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部获省政府批准实施,至此,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部完成。县(市、区)的城区面积由447平方公里扩大到950.25平方公里;全市中心镇规模相应扩大,乡镇数从135个减少到98个,街道数从6个增加到20个,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宗教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
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道教流传最早。东汉炼丹方士上虞籍魏伯阳参照“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理法,撰成《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系统论述道教炼丹术,被后世誉为“万古丹王”;东晋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朴子》的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结庐会稽,炼丹修行。
稍后印度佛教传入会稽。东汉中平年间(184~189),由安息国(今伊朗)高僧安世高来会稽弘传佛教。此后,绍兴高僧辈出,名刹林立。高僧中以梁佛教史学家慧皎、隋唐三论宗创始人嘉祥大师吉藏、唐代华严宗四祖清凉法师澄观和五代曹洞宗始祖洞山良价最著名;名刹中,最有影响的有三论宗祖庭会稽嘉祥寺、曹洞宗中兴道场云门寺、奉供江南第一大佛的剡县大佛寺、诸暨五泄禅寺,郡城大善寺、开元寺、龙华寺、戒珠寺等。各种宗派诸如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论宗、禅宗等都在境内流传。唐代,越州成为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圆仁、圆珍、空海四家,都曾来越州求法,学成回国创宗弘传,在日本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1982年,日本空海访华团来绍兴寻根问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佳话。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宗教输入中国。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七年(1850~1868),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法籍神甫谢培德等人,先后来绍传播天主教、基督教。此后,各国传教士纷至沓来,足迹遍及绍兴城乡,以施粥、施米、施布等方式发展教徒,并广建教堂。至民国8年(1919),绍兴地区有基督教堂(所)124处、教徒2955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多所佛教名寺得到修缮,一些著名法师升座讲经,重大佛事活动相继举行;道教已近湮灭;基督教、天主教会摆脱外国教会势力控制,经过爱国爱教的革新运动,获得健康发展。据1990年不完全统计,全市有宗教信徒5万余名,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基督教徒4.43万名、天主教徒365名、佛教僧尼252名、三皈依信徒约1.25万名;全市有各教各级爱国组织18个,各教活动场所218处。教徒在各个领域劳动、生活和参加宗教活动,爱国爱教,心情舒畅。
物产资源
绍兴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绍兴境内河湖密布,主要河流有曹娥江、浦阳江、杭甬运河,主要湖泊有鉴湖等。水资源总量为58.8亿立方米,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1.7万公顷。鉴湖水为绍兴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优质水源。
绍兴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具有开发潜力和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银、锌、硅藻土、高岭土、叶腊石、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等60多种,其中铁和铜的储量占浙江省70%以上,硅藻土储量为全国第一。
绍兴的人力资源厚实。绍兴历来把发展教育、科技作为市策,并已结硕果。当代绍兴籍中科院、工程师院士就有38名,正教授级科技人员近千名。全市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万人,受良好教育的从业人员266.7万人,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人才。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古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全市有旅游涉外饭店42家。
经济社会
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为近七年来最高;财政总收入128.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4亿元,分别增长20%和27.5%(由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原因,财政总收入按新口径计算为76.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增长1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0元,分别增长18.9%和13.5%。去年我市还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一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契机,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积极缓解要素制约,促进稳健发展。认真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调控和指导服务,采取积极措施缓解要素制约。实施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全面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开发区(园区)从75个削减到13个、投资密度提高到每亩116.7万元,收回抛荒、闲置土地1.6万余亩。加大电源和电网建设力度,对热电企业多发电和企业自备发电实施财政补贴的资金达近3亿元,公用热电厂新增发电容量25万千瓦,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新增容量86万千瓦,变电容量新增338万千伏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推进金融创新和银企合作,本地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242亿元和208亿元,企业异地贷款新增171亿元。继续做强做大“绍兴板块”,浙江海越、浙江展望、稽山控股、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环境、京新药业等7家企业实现上市,上市公司数量和筹资额保持全省地级市首位。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集约发展。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要求,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大企业和名牌产品培育力度,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工业性投资378亿元,增长17.5%,限额以上非纺产业投资比重提高到62.2%;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新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10只;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其中2家超50亿元;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得分223.3分,列全省第二位。建筑市场进一步拓展,完成产值758亿元,增长26.6%。认真贯彻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征农业税,增加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达到5.3亿元,增长20.3%。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224.2万亩,总产量95.3万吨,分别增长6.6%和13.7%,种粮效益有所改善;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加快,新增农业龙头企业67家、特色农业基地201万亩、市外农业基地153.7万亩。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激励,制订绍兴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及若干意见,强化旅游节会资源整合和宣传促销,积极采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推进服务业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亿元,增长14.9%;接待国内外游客12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2亿元,分别增长18.3%和19.1%;商品房销售额75.7亿元,增长36.5%。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发展加工贸易,改善服务环境,开放型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合同外资16.7亿美元,增长11.3%,实到外资8.2亿美元,增长10.9%;实现进出口总额86.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6.1亿美元,分别增长45.3%和45.8%;外经合作进一步拓展。
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促进统筹发展。编制完成了杭州湾绍兴工业新城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市西南片分区规划和迪荡新城规划。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56.7亿元,完成调整后的年度计划任务;“双十”系列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7.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6亿元。柯袍快速干线、杭金衢高速公路绍兴县连接线一期、胜利西路和人民路等市区道路延伸、八字桥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和秋瑾故居保护、220千伏滨海输变电、绍兴县鉴湖中学、兰亭保护整治一期以及城中村改造金鸡塘、大树江等组团建设工程建成或基本建成,曹娥江大闸及闸前大桥、甬金高速公路、104国道上虞和新昌段、嵊新污水处理厂、诸暨石壁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袍江、柯桥和镜湖新区的开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县域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诸暨城西工业新城、上虞城北新区、嵊州城南新区、新昌七星新区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成为城市建设和招商引资的新亮点。“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治”、“千里清水河道”、“千里绿色林带”工程建设进展明显。市区开展城市管理“十大整治”,城中村改造拆迁107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2万平方米。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小舜江区域供水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着力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协调发展。“争做文明绍兴人、争创全国文明城”活动有序推进,“胆剑精神”的弘扬使“绍兴精神”得到了升华。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成功举办“七艺节”分会场和闭幕式,绍剧《真假悟空》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创建教育强县“满堂红”,有6个乡镇(街道)成为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乡镇,高校在校生超3万人,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建成。实施人才工作五年规划,引进各类人才1.72万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防止禽流感、非典等工作成效明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参加人口达到293万。市妇保院二期、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卫生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市人民医院主院、第七医院迁建等项目进展顺利。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孟关良在雅典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推进,启动了区域性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通过了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期评估。审计、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气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工作有了新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取得了新的成绩。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和谐发展。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5万个,帮助2.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扎实推进,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6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86%,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3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11.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对困难群众发放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97.6%。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已建工会企业实现全覆盖。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解决657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主要道路沿线建筑物立面改造全面完成,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顺利推进。创新“枫桥经验”、创建“平安绍兴”,强化维稳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市场经济秩序和工资清欠等专项治理活动,加强文化市场和黄酒业整顿,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事故下降39.8%,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0.9%。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人民防空、国家安全等工作得到加强,第三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2005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自营出口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就业岗位新增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32‰以内。
绍兴市市花
绍兴栽养兰花的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我国现存最早由东汉袁康、吴平撰写的地方志《越绝书》中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当时社会名流、 亲朋好友41人到绍兴兰亭修禊,在“曲水流荡”活动中作诗37首,王羲之为这37首诗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37首诗中就有几首写到兰花。如徐丰之的“俯挥素波,仰掇芳兰。尚想嘉客,希风永叹。”袁峤之的“人亦有言,竟得则欢。喜宾既臻,想与游盘。微音迭咏,馥为若兰。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宋朝的张昊,在纂修宝庆《会稽续志》中写道:“兰,《越绝书》曰:句践种兰渚山。旧经曰:兰诸山,句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亭。”
明代绍兴知府萧良干主修,张元忭、孙鑛同纂的《绍兴府志》中载有:“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句践所树。兰诸之水出焉(通曲),兰亭,山阴汉旧县亭,王羲之曲水序于此。”
明代绍兴著名奇才,青藤画派创始人徐谓,一生写了许多关于兰花的诗,画了不少兰花的画,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诸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兰花兰垂云之紫。”
绍兴士大夫阶层写兰、咏兰、养兰的情况,历史渊远,除见之于诗、画以外,还见于散文笔记,如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清代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等。
鲁迅先生1933年11月14日致山本初枝信中说:“养兰花是颇麻烦的事,我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这在周建人口述、周哗编写的《鲁迅故家的败落》中也有记载:“鲁迅曾祖父芩年公生前除好种兰花以外,没有做过其他什么事。”。
1923年出版的《兰惠小史》是一本具有影响的兰史,作者吴恩元结识了许多绍兴棠棣的兰农,在《兰蕙小史》中记录了绍兴棠棣兰农的种兰经验和发掘名贵品种的贡献,在记录的江、浙、沪40种兰花名贵品种中,绍兴县就占26种。
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1988年至1992年,绍兴的兰花在全国三届兰花博览会、两次全国兰花展览会上共获得金牌13块、银牌27块,并获得优秀品种奖牌10块,栽培奖牌3块,科技奖牌1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曾与绍兴兰农交流养兰经验,绍兴还有专门的花市。1991年,在全国春季兰花展开幕式上,中国兰花学会名誉理事长吴应祥教授在讲话中称:绍兴----中国兰花的故乡。
四、新绍兴人消费券怎么用
新绍兴人可通过向商家出示市民码,采取每日首单刷脸实名验证方式进行消费。
一部分现金券限2023年1月21日凌晨至粗喊1月27日24点使用,另一部分现金券限2023年1月28日至1月31日24点使用。消费符合使用标准部分抵用消费券对应金额,每张现金券须本人使用,不可兑换现金,可分多次消费使用。
报名时间,2022年12月20日10点至2023年1月15日24点,投放时间,2023年1月18日10点。使用时,只需要登录绍兴市民肆凳斗云App,向商家出示二维码即可进行消费,使用商家都火热报名。
绍兴发展
绍兴市,简称越,裂磨古称越州,浙江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Ⅱ型大城市。绍兴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2021年,绍兴共接待游客2757.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绍兴市当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绍兴有A级景区85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8个,3A级景区39个。
绍兴快速公交已于2013年6月开通,1号线、3号线、5号线都始于或终到绍兴北站。1号线、3号线途经绍兴古城,5号线开往绍兴滨海新城,交通方便,适合旅游。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绍兴
五、绍兴医护人员免费的景点
沈园景区、兰亭景区、东湖景区。
为了表达对医护人员桥拿的敬意,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决定,自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所属景区对全国基斗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开放,沈园景区、兰亭景区、东湖景区属于绍兴市搏消磨文旅集团。
绍兴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总面积8274.79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