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墨家学派的教育方法
今天我们对中国古代一位非常重要且在考试中也是经常考察到的教育家—墨子的思想进行总结,以便各位考生备考
1.教育的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兼爱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墨子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贡献则在于提出染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2.教育目的
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贤士”或“兼士”,“贤士”的标准有三条: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3.教育内容
(一)重视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传授
《墨子》一书中,记载有几何学、光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重视研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的教育
墨子在政治上主张“非攻”,他对兵工学和防御战争中所使用的器械是很有研究的,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内容。
(三)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逻辑形式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4.教育方法
(一)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
墨家不同意儒家“扣则鸣,不扣不鸣”的消极等待的态度,主张积极主动“强说人”,扣则鸣,虽不扣必鸣。
(二)主张创造
墨子反对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主张,他认为应该“述而且作”
(三)言行一致,合其志功
墨子和孔子一样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四)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中首先提出“量力”这一教学法的,他十分注意施教时学生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具有两方面念义:一是就学生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二是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力而教,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益尊。”
二、简述墨子的教育内容
墨子的教育主张是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其中分为“素丝说”、“兼士”以及“科教”三方面。
详情内容:
1、素丝说:
墨子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强调“染不可不慎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触发。
2、兼士:
墨子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兼士应该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项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和贫富。
3、科教:
在教育内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进行论辩,说服别人。
三、墨子的教育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
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所以,他强调“染不可不慎也”.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触发,
墨子主张以“兼士”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兼士应该具有知识技能、思维论辩和高尚道德三项要求.其中道德高尚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兼士才能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和贫富,对所有人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在教育内容方面,墨子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前者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进行论辩,说服别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儒家主张“六艺”教育相比,这是墨子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墨子不赞同儒家“拱己以待”的方法,而是提倡“虽不叩必鸣”,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说教.也不满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法,而是强调“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今天的教育方法与古代不同,必须重在创造.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还注意到施教过程中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与儒家教育异趣的墨子教育思想,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四、墨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墨子:
(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
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
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西汉刘向整理为七十一篇,六朝以后渐佚,今传《道藏》本五十三篇。旧题墨翟著,但包括了墨子弟子乃至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是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