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能详细谈谈渭南蒲城文化?

蒲城地杰人灵,曾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和文化名人,有随从岳飞抗金的宋侍郎陈桷,明代抗倭民族英雄陈后英,清代台湾总兵张琴,清代著名女诗人谢香塘,名扬浙南的昆剧表扬名家"蒲门生''叶良金,以及浙南第一任特委书记王国桢烈士等.这些民族精英与抗倭名城交相辉映,以其动人的英雄事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励着无数的后来人.

蒲门地扼海口,后依群山,地形险要,唐时设蒲门戍,宋熙宁元年(1068)置蒲门寨.明初,倭寇屡犯浙闽沿海,洪武十七年(1384),信国公汤和奉命负责筑建全国防倭城垣,设金乡卫,下辖蒲门\壮士\沙园等千户所.蒲门所城于洪武二十年(1387)筑成,为"濒海筑城五十有九''之一,其后壮士所并入蒲门,遂改称"蒲壮所''.

这里有东南西三座城门,东城门上有两棵很沧桑的树,像是在欢迎每一位来客.走进城门,我登上石梯,迎阳楼和聚奎楼古色古香,让人感觉好奇,很想目睹里面的陈设但大门紧锁.我站在城墙上远眺,似乎听到了数百年前战场上的嘶杀声,马蹄声.真想回到古代耳闻目睹一番,就像<寻秦记>中项少龙一样.但当人用唯物辨证主义观点去思考时都知道人是不可能让时光倒退的.东城门外有一座节孝牌坊,上面的字很清晰:为故邑生员梁用妻金氏立.这里一定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黄鹤已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我想这一千年里在这里曾经上演过无数爱恨情仇\悲欢荣辱的故事吧.后人已不得而知,先人留下些东西让后人缅怀他们,敬仰他们,而我又能给后世留下什么呢?在这里见到最多的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基本出去打工了,或许若干年后仅剩几位老人坐在太阳下孤独地回忆往昔,也或许若干年后开发成了旅游胜地,人来人往.谁知道呢?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平静很古老,唯一有现代气息的就是那家百一超市连锁店.这样也好,古人们能安静地长眠于此,不被打搅,也不要让现代文明染指这片土地.

蒲城闲眺(张远品)

山楼携屐看潮生,长笛谁家送远声.半是梅花半杨柳,一番回首一番情.

蒲城店遗址

保存着五千年前的陶窑

在遗址内,还有一处重要的发现,即一处保存基本完整的陶窑遗址据考古专家初步鉴定,这座陶窑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陶窑的窑室、火塘、工作面及灰坑等组成部分齐全。据说,保存如此完整的原始社会陶窑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对研究远古时期陶器烧造工艺价值巨大。

这座陶窑位于此次考古发掘现场的东部,陶窑的窑室顶部接近圆形,残留着13个碗口大小的火孔,火孔及窑室内呈褐红色。“这座陶窑为半地穴单室双火道陶窑,窑残高1米,窑长2.2米,窑室直径1.5米,窑室旁边是一个高半米的火塘,整个陶窑东北及北面分别是工作面及灰坑。”孙清远先生介绍说,“此次发现的长方形灰坑里盛放的是大量的草木灰,这说明古人已很讲究环境保护,有专门盛放灰烬的地方,并不随意乱丢弃。”

蒲城店遗址大量夏代房基等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2004年10月5日,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古代文物研究所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来到平顶山,对蒲城店遗址进行考察,并研究保护方案。

当天下午,刚刚到达平顶山的李伯谦先生顾不上休息,直接来到蒲城店遗址发掘现场进行考察。在发掘现场西端,李伯谦首先察看了编号为F10的一处房基,认定是“连间排房”。随后,他在仔细察看了两间门朝西的房基后,连称这种房基“很少见”。“这是典型的二里头时期的陶片”、“这是典型的新砦期的陶片”……这位国内权威的考古专家在察看十余座房基的同时,对现场发现的多类陶片也一一进行了鉴定。

在对蒲城店遗址进行完现场考察后,李伯谦称蒲城店遗址此次发现的大量密集的夏代房基系国内首次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应认真加以保护,并于当晚与河南省考古界专家研究了遗址的初步保护方案。

“如何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或说矛盾,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米柯莱先生说,“蒲城店遗址太重要了,专家们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这个遗址,一些专家坚决要求高速公路引线改道,但当时许平南高速通车在即,时间耽误不起,最后达成了协议:用黄沙将遗址填起来,路面修成临时的,一旦有发掘需要,将还路于遗址。也就是说,有一天遗址价值大于路时,再挖开路面,保持遗址的完整性,而且规定,路两边只能栽灌木,不能栽落叶乔木。

二、陕西蒲城特产有哪些

陕西蒲城特产有哪些

蒲城县是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陕西产粮第一大县,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以尸血谏”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之美誉。那陕西蒲城特产有哪些?请参考!

陕西蒲城特产有哪些

1、蒲城酥梨

蒲城酥梨蒲城位于中国陕西省最北端地处苏鲁晋甘四省交界东临名蒲城,陇海铁路310国道横穿全境霍连高速擦肩而过黄河古道横卧其间,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唯一通道,是全国生态示范县,是世界最大果的园连片区,水果面积达80万亩。其中“贡梨”产量400000吨,因而蒲城被誉为“梨都”我绿色大地贡梨销售中心地处蒲城贡梨发源地,距今已有2500的的栽培历史,“果大核小、皮溥多汁、酥脆甘甜、黄亮美丽而闻名遐迩,更兼消渴生律、化痰润肺、止咳平端、清热解毒之功效而享誉中外;中国在2003年重点防治“非典”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砀山酥梨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它具备医用价值,一时间在全国热销抢购,生食可清五府之热,热食可滋五脏之阴”为此被历代医学家称作:“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千百年来深受销费者的青睐”。

2、蒲城花炮

“中国花炮之乡”——陕西蒲城县,是闻名全国的“焰火之乡”和我省三大传统花炮产区之一,也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花炮产销基地,今天,蒲城花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仅就业人员就3万余人,可生千余品种。蒲城焰火曾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赴法国巴黎、日本等国施放。得到“焰火放异彩,海外灿光华”的赞誉。也曾先后七次赴京为国庆大典施放焰火、为深圳“荔枝节”、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大庆及国内多项重大活动锦上添花,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蒲城花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蒲城县兴镇、荆姚镇、坡头镇、苏坊镇、三合乡、贾曲乡、大孔乡、翔村乡、高阳镇、洛滨镇、罕井镇、永丰镇、上王乡等1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3、蒲城西瓜

蒲城西瓜是陕西渭南蒲城县的特产。蒲城西瓜种植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余年。清木板刻《蒲城志》中记载有“西瓜、南瓜、菜瓜、王瓜、丝瓜、冬瓜”。西瓜排第一位,可见当时已有一定规模。清《局规簿》中亦记载“西瓜、月饼、鸡鸭、鸭蛋、鸡蛋等农副产品均已征税”,当时西瓜已初具规模。所在地域:陕西 申请人:蒲城县设施农业服务局 公布日期:2014年地域范围蒲城西瓜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位于蒲城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017-109°5448,北纬34°4450-34°5930。主要涉及龙池镇、龙阳镇、陈庄镇、党睦镇、椿林镇、荆姚镇、苏坊镇、兴镇、桥陵镇、翔村镇、城关镇、孙镇、永丰镇、城南新区办、原任办、平路庙办、三合办等13个镇4个办事处230个行政村,总面积12万亩,年产量40万吨。

4、蒲城土布

蒲城土布民间老土布,又叫老粗布,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完全的绿色环保无污染,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的绝佳产品,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如下图)加工而成。蒲城老粗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作用,与肌肤亲和力极强。又因其线条粗、纹理深、平整不起皱、不卷边,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自然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保健美肤作用,对皮肤无刺激,防螨止痒,调节新陈代谢,改善睡眠,有效防御紫外线。彩棉系列具有远红外功能,能够改善人体的微循环,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促进睡眠。加上它花色独特,雅观大方,手感厚实,是居家和服装的首选面料,具有收藏和使用双重价值。

5、蒲城宫廷花炮

蒲城宫廷花炮陕西蒲城宫廷花炮,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早在唐代就有专门供皇室专用的御用花炮,即“宫廷焰火”,到宋元明时民间的焰火花炮已较普遍。至清道光年间,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蒲城已达鼎盛时期,清朝诗人张崇健在观赏蒲城焰火花炮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火树银花幻似真,元宵夜郎艳阳辰。飞红无限休和象,散作人间遍地春。”生动的描绘了燃放焰火花炮的壮美景观。现在,焰火花炮已成为蒲城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蒲城宫廷花炮厂已成为这个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是陕西省公安厅批准的花炮生产企业,具有-燃放资质的焰火施放单位。现已形成小烟花。宫廷焰火(架子烟花),中空组合艺术烟花,高空礼花,庆典礼仪特制烟花,舞台专用烟花(安全,无烟,环保)等六大类生产线。拥有58名产品研发技术队伍。各种设备施放设施成百台套,能独立承担国内外各种大中小活动的烟花设计,制作,施放工作。

;

三、蒲城的风俗。作文。 赶时间?

浦城的习俗

春节,浦城人俗称“过年”。浦城春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变更,有些变化,增添了诸多新的内容,但更多的是承吸着历史文化的滋养。

上年农历十二月,喜气就纷呈。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各家开始炒果子、膏糕糖、蒸年糕、做黄碱果、备办年货,同时开始打扫卫生(俗称扫尘),男人理发,置办新衣服,意蕴辞旧迎新。在外的游子也纷纷赶回过年。

廿三日,送灶神。祀灶的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对用火熟食的纪念。至东汉,演绎出灶神对人降福、保佑子孙的说法,灶神逐渐上升为一家祸福的主宰,渐渐淹没了这一信仰崇拜的原意。这天,摆出供品,家庭主妇殷勤祭祷。旧时,将旧灶神焚化,称为“送灶神公上天”。

过年前一天,是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摆上供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反映中国人不忘祖的传统心理,浦城称这种形式为“烧年纸”。这天,更有一个喜庆之举,即每家每户在大门贴春联。

吃年夜饭是除夕夜重要活动。年夜饭菜肴精心治办,合家老少,团团围座,笑语声声,其乐融融。饭后,长辈给幼少晚辈“压岁钱”,以示爱幼。捡吉时放鞭炮关大门,称为“封门”,寓珍视光阴之意。吃了年夜饭后,一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吃果子,说好话,逾午夜不睡,甚至通宵达旦,守着新年的来临,称为“守岁”。但家庭主妇还得不辞辛劳,在厨房准备正月初一至初三的饭菜。灶事毕,用暗火闷烧巨块柴火,取不断烟火吉征,也意谓“养猪易大”,名为“闷年猪”。近些年,守岁时,全家观看春节晚会到深夜已成新的时尚。

农历一月,称为“正月”。“正”与“政”两字音近,为避秦始皇名“政”的讳,将正月的“正”读为“真”(zhen),相沿至今。正月初一,人们迎来春天的欢快脚步,男男女女穿新衣、新鞋,人人满面喜气、福气。“爆竹一声除旧”,家家户户一大早就择良辰放鞭炮,开大门,表示开门大吉。

初一不动刀,饭前喝木樨茶,表示甜甜蜜蜜。早餐大多吃除夕准备好的余饭,讨个“有余”吉谶。吃年糕,寓“吃年糕,步步高”的意思。大多素食,必吃青菜(芥菜),寓意清清吉吉。这天,晚辈向长辈拜年,表示尊老。初二起,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初三过后,亲友相邀宴请,男家近亲要请上年结婚的新娘,女

家近亲要请上年结婚的新郎,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的礼品,称为“请春酒”、“请新亲”。正月初一至初三,用语十分谨慎,凡不吉利、顺当的语不说。初七起,开始舞龙灯,居民每户接龙灯进屋,说是会招致家中全年清吉。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一年第一个月圆的日子,又称为上元节。华灯初上,合家团聚,举行家宴。夜幕降临,旧时,城区各社区发起舞龙灯、耍狮灯、扮戏装、踩高跷、抬台座、游旱船,称为“闹元宵”。少年则以稻草扎成草龙,和成人一样以舞龙为乐。聚众数十人,打“十番”,搬出锣鼓萧笙线竹各种乐器,环街游。是夜,鱼龙百戏、曼衍往来,火炮连天,彻夜欢乐,堪称“不夜天”。

元宵节,又有“灯节”之称。从除夕开始,城区靠街大家小户,门口都挂灯结彩,供人观赏。到元宵这天晚上,灯彩更是花团锦簇,灯花辉耀。花灯式样繁多,有儿童提在手上玩耍的,制作比较简单,体积小而轻,如莲花灯、兔子灯等。有体积较大的,制作工艺比较精细,挂于门市的,如宫灯、方斗灯、走马灯等,多以亭台楼阁为外部造型,灯内装饰人物、山水、花卉,灯的四周镶嵌花边,碧瓦飞檐,流苏缤纷。更有一些特别的灯彩,金鱼缸盛满水,在水上放煤油灯。旧时,城内大西门三山会馆——还结鰲山,放焰火,把灯堆迭成一座山,像传说中的巨鰲形状,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众多的花灯。四周,用锦缎围绕,流苏缀饰,可谓富丽堂皇。一般彩灯架多用竹篾式细木头扎成,用丝膜、玻璃丝、色纸、丝绢为装饰材料,加上工艺师彩笔点画,形状惟妙惟肖。彩灯综合纸扎、裱糊、剪纸和书画、诗文于一体,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解放后,社庙停止活动,以系统为单位组织龙灯队,开展彩灯赛,进行各种民间文娱活动,诸如放焰火、踩街游行、文艺演出等。

四、浦城县特色文化

蒲城县特色文化有丹桂茶制作技艺、浦城剪纸、提线木偶戏、浦城闽派古琴、浦城灯戏等。

1、丹桂茶制作技艺:浦城人民不仅喜桂爱桂、植桂赏桂,还创造有许多与丹桂有关的芳香美食、生产技艺、传统习俗、园林艺术、文艺作品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木樨茶(丹桂蜜浸)。

2、浦城剪纸:浦城民间剪纸,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代代传承,已成习俗,至今,全县乡(镇)、街道都有剪纸能手,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百余。

3、提线木偶戏: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演出节目自隋朝开始,一朝一朝按次序传演,直到明朝为止,内容为每朝历史故事,故称传子。

4、浦城闽派古琴: 闽派古琴创始人为祝凤喈。祝凤喈,字桐君,约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出生,闽北浦城城关人。写下了古琴理论不朽名着《与古斋琴谱》一书。

5、浦城灯戏:由于马灯班和马灯戏源自民间灯彩,在大年百姓庆典系列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民众娱乐需求,因而在整个乡村民俗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