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孝义有哪些民俗风情?
山西省孝义市特产核桃,煤,柿饼风景有三皇庙。焦碳,铝,还有木偶戏,碗碗腔好吃的多啦,莜面,荞面,各种面食~中阳楼啦
孝义美食有什么好吃的 孝义美食有哪些好吃的
1、孝义火烧。山西省孝义市一种风味独特的传统糕点。孝义火烧的品种很多,有糖火烧、菜火烧、咸火烧等,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口味食用,火烧味道鲜美,口感松脆,软而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宜于热吃。
2、灌肠碗秃。孝廉盛产荞麦,荞面碗秃自然成为孝义人餐桌上营养丰富的一道佳肴。灌肠碗秃是将荞面糊灌入猪肠内,上笼蒸熟,切成小块烹炒,吃法独特,香可口,冷吃或热吃均可。
3、孝义油炸糕。糕饼也是孝义的风味小吃,特别是孝义的油炸豆饼、油吱糕,色、香、味都很好,吃起来软而有筋,甜而不腻,很好吃。
4、石头干饼。孝和石饼别有一番味道。石饼的制作是家族世代传承,是孝义城乡妇女的绝活。在节日里,大多数家庭都会在家里做些石制蛋糕。孝义人把石饼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也是老人家寿终正寝、小孩满月的礼物之一。
5、孝义面塑。面塑,顾名思义,是用面面经过造型艺术加工而成的民间面食。孝的面塑俗称面花,它不仅是一种香甜可口的面食,也是一年中所有重大节日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是孝义人情感的纽带。
6、孝义柿子。孝义柿子是孝义市著名经济林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主要品种有磨盘柿、牛心柿等7个优良品种。孝义柿子年产量可达1500吨,远销全省各地。
孝义的特产有哪些
1.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孝义柿子 柿子是很常见的水果之一,汁多,口感细腻,香甜可口。这里我要介绍的是这出产于孝义市的柿子,颜色纯正,个小均匀,每到成熟时期就像红色的小灯笼...
2.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梧桐山药 山药是特别好吃的一种食材,一般都是用来炖食,汤汁美味...
3.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孝义花椒 花椒是一款很出名的调味品,种类繁多,在很多地方都有花椒的...
4.
山西吕梁孝义知名特产:石头干饼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当地的一款特色小吃,“石头干饼”.
郭建荣:也谈《孝义传统美食》
囗 郭 建 荣
读梁镇川先生的《孝义传统美食》,想起了孝义方言中的一句俗语,叫“裁缝丢了剪子啦——尺(吃)干里清楚”。这句歇后语的表面意义是指高明的裁缝即使丢了剪刀也心中有数,方寸不乱,但由于孝义话“尺”与“吃”谐音,“吃干里清楚”就成了只知道、只懂得吃的含义。在那饥荒的年代食品是稀缺资源,“旅店里的壁虱——吃客”是不招人待见的。而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好吃、会吃却成了热爱生活的代名词,“吃货”不仅没有了贬义,而且有了褒义。《孝义传统美食》这本书就是写吃货的,或者说是为吃客而写的,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连吃都不懂,怎么会享受生活呢?而在孝义要“吃干里清楚”,得先读读镇川先生的《孝义传统美食》。翻开这本书,如同走入美食城,如同欣赏珍馐馔,如同观摩厨艺秀,大有“馋猫鼻子尖,单闻不得尝”的感觉,直吊人胃口。在这里,既有丰盛的四盘八碗、杂割烩菜,也有可口的羊肉火烧、擦尖儿抿尖儿,还有爽口的芥辣丝、老咸菜,餐间还有果丹皮、酸梅汤等,林林种种,不一而足。下面我将从美食、美俗、美文、美意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一、 美食共享之。何为美食?孝义人叫“好吃的”,无非是指那些色香味俱佳的食品。我们这一代是从饥饿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眼中的美食未必是那些生猛海鲜、比萨寿司,而是羊杂熬菜、油花花干饼等,本书所列的水花(拉面)、剥股儿、炉食、火烧、合碗子、炒面、捞片子、蘸片子、碗秃子、煎饼、插酥包子等等,就是我们心中所好。因此所谓美食,无不涂上地方的色彩、乡间的烙印、民俗的记忆。也许有些食品譬如茶茶(油茶)、斜齐齐(菱形面片)在外地人或年轻人来看并称不上美食,但过来人总是对它津津乐道。由于这种美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传承性,所以这本书叫《孝义传统美食》。
《孝义传统美食》的涉猎范围不局限于经过蒸煮烹炸、烧烤煎贴的食品,还包括了一些食品原料,譬如孝义的核桃、临水的柿子、窑圃的大葱、辛庄的白菜等等。这些农副产品虽然是“裸食”,但也是好吃的,所以民间有“梁家原的柿子真好吃,剥了圪蒂一忽吸”“必独道相的杏儿,前营后营的瓜儿(甜瓜),沙泉冷泉的山药蛋儿”“梧桐的山药尉屯的蒜,曹村的女子不用看”等俗语。曹村的女子是俊的不能看还是丑的不能看?民间争论很多。殊不知这是民间谚语常用的一种陪衬艺术,是一种调侃,孝义俗语“白石崖的李子,鱼里的女子”、陕西俗语“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三原的媳妇不用看”,用的都是这种手法。三原的媳妇究竟是俊的不能看还是丑的不能看?据有关资料说三原姑娘并非丑陋,而仅仅是嘴刁,吃饭过于挑剔而已,我们不必深究。
二、美俗共鉴之。如前所说,美食往往会打上地方、民俗的烙印,家常便饭如此,婚姻大餐也是如此。《四盘八碗席儿》一文描写的便是婚宴中的大餐。“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那饥荒的岁月,即使隆重的婚宴、即使斯文的镇川先生也顾不上许多礼节,以至于“喉咙里伸出手”来。其实婚宴中的许多食品如“莲花抱圪扭”“如意核桃虫”仔细琢磨起来是很有意义的。孝义丧俗中也有不少特色食品,如“麻团”“倒头馔儿”等。孝义还有“祭七”的习俗,每次祭祀的地点不同,食谱也不相同,故有“头七馒馒二七糕,三七火烧四七包儿,五七饺子六七饼子,七七不要等的”的俗谚。为什么特定的日子要祭奠特定的食品呢?恐怕都有一定的民俗意义,故“七七”就无须祭祀了,意思是告诉亡灵要安心到天国去,不要在此滞留。孝义人逢过生日不吃掐疙瘩(揪片),怕的是生命的关节被掐去;而要吃水花(拉面),取其拉拉扯扯、长命百岁之意,甚至要一根面条儿拉到底。其实在孝义食俗中,颇具民俗特色的是节日食俗,譬如每到腊月各种食俗便相续推出,有“得病麻麻加病的饘儿,要命的饧贯儿救命的煮角儿”一说。人神在腊月初一享用的“麻麻”(也称“麻豆”),它是一种先泡、后煮、再炒的蚕豆,僵韧耐咬,取其“咬灾”之义。在腊月初八享用的“饘儿”(腊八粥),用以祭祀八谷星神;在腊月二十三享用的“饧贯儿”(饴糖),用以祭祀灶神;在大年初一食用的“角儿”(饺子),是“更岁交子”的意思。这句俗语表面展示的是腊月的食俗,但实际上是借特定的食品指代特定的日子,反映年关腊月逼债一日紧似一日的情景,故有“得病”“加病”“要命”“救命”之说。“孩儿们盼正月,大人愁腊月”,有时特定的食品还会曲折地表示人们的特定心情。
镇川先生在这本书中不仅讲美食的品质,而且讲工序、讲做法,有的还讲食品材料的培育方法。孝义方言中的一种肉羊,我在《乡言研究》中把它写成了“栈羊”,解释为“圈养精喂的肥羊”。但在镇川先生《站羊》一文中却写成了“站羊”,为之他专门采访了三四个亲戚,才知道“农民养羊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羊工赶着羊在外放牧,俗称‘放羊’‘群羊’;二是留一两只不跟群,在家里单独饲养,这种羊就叫‘站羊’。”他还说:“‘站羊’有几个特点:一是不跟群,在家里单独喂养;二是‘站羊’只能在羯羊和不让下羔羊的母羊中产生;三是‘站羊’多为当年生、当年站、当年杀,所以肉嫩肉香,是羊肉中的上品;四是‘站羊’从早到晚都要吃、费工,所以一家只能‘站’一两只;五是‘站羊’专门饲养,很少吃群草,尤其是很少吃露水草,多以谷草、豆荚、玉米棒等喂养,必要时还喂豆类等料量,所以‘站羊’长得快,肉嫩而味美。”如此考察、解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人们对方言的解释很容易想当然,往往会从字面意义上上解释,所以就有“国甲”(能干)是“国家的甲等人才”,“跋趿”(跑步)就是“不急”的意思等望文生义的解释,殊不知里面有许多的学问,需要我们多加斟酌,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解释。镇川先生的这种解释,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
三、美文共赏之。镇川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记者,所以他写的美食类作品,并非平铺直叙地罗列食谱,生硬地介绍吃法和做法。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调研成果,巧妙构思,委委道来,可以说篇篇都是精美的散文。
梁文的精彩之处,不独在于其选材、构思和语言的流畅,还在于他用家乡话写家乡事,让人在淳朴的民俗语言中感受到传统美食的韵味。譬如他在《四盘八碗席儿》一文中,先写了一段儿歌,叫“儿娶咧,女嫁咧,四盘八碗坐席儿咧,五魁八马划拳咧,吃的满嘴流油咧,有酒有肉河吃咧,吃得肚还撑人咧”,这首儿歌不仅词儿是孝义的(如“憨吃”“撑人”),语法也是孝义的,一连串的孝义方言常用语气助词“咧”,地道而流畅,给人以亲切之感。他用方言描写宴席的场面,“蒸小碗,扣大碗,浇原汤,往上端”,充分营造了喜庆的氛围。而《炉食》一文,却直接引用了孝义方言中的俗语“养下女是点心盒子,养下厮儿是气歪脖子”开篇,引出相关民俗食品。孝义方言中的“生养”用的是“养”,女儿叫“女”,儿子叫“厮儿”,不是孝义人,很难理解其中的韵味;不是孝义人,更难理解其中的民俗。其实孝义人还是重男轻女的,这句俗语无非是用以嗔怪有儿不孝,安慰有女的幸福。
孝义有首儿歌叫《拍油糕》,是孩童们边吃边玩边唱的,内容是:“拍,拍,拍油糕,枣儿豆子油煠糕,青菜的韭菜的,吃的口里有味的,咸的臭的,胡萝卜疙瘩肉的……”枣儿豆子、青菜韭菜、胡萝卜羊肉,这在孝义食谱中是“绝配”,孩童随口唱来,令人回味津津。孝义人语言上有一种排外情绪,如果本地人与本地人“拍京腔”,会遭遇“吃中国的料,捣南腔北调”的责骂,镇川先生巧妙地用孝义话写孝义事,拉近了人们的感情距离,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但在作品中巧用方言并不那么容易,需要反复推敲才能自然得体,否则会给人一种装模作样的感觉。这方面镇川先生与他人创作的《风流三部曲》为我们作出了表帅,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是难以为之的。
四、美意共领之。地方文化的调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历时二三十年,我才系统地描写了孝义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整理了流行在孝河义水之间的俗语谣谚,从而“使孝义方言第一次有了新的传承方式,孝义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典籍”,这就是前些年陆续出版的《乡言研究》(《孝义方言志》)、《俗语解颐》(《胜溪俗语》)、《孝义人学习普通话正音手册》等著作。镇川先生的这本《孝义传统美食》,应该说是孝义食俗的拓荒之作,如果我们能够在此基础进一步搜集整理,特别是对孝义婚宴、丧宴、生日宴、节日宴中的食品进行搜集整理,就能写出一部孝义食俗大全。地方民俗文化就反映在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如果我们以此为例对孝义的服饰、民宅、节日风俗、交际方式等进行搜集整理,就能全面反映出孝义的民俗文化。“要吃好的温(趁)咬动,要看红火温跑动”,希望有识之士能够认识到民间文化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肩负起拯救文化遗产的使命;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组织本土学者,尽快完成这一项浩繁的工程。囗
孝义的家乡有什么物产
孝义的物产有:石头饼,梧桐山药。
1、石头饼
石头饼(又称沙子馍)顾名思义是在制作过程中有石头参与到的。具有明显的古代石烹遗风。黄河人类用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石烹法的出现,应该说与人类谷、麦等粒食食物的食用有一定的关系。植谷为食,始于神农时期。神农氏是黄河先民中的一位圣人,即传说中的炎帝,是黄河民族的祖先之一,他首创农业生产,教人食谷。
2、梧桐山药
梧桐山药产地位于孝义市东部为平川区域,属山西台背斜及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即太原盆地的西南缘,吕梁台背斜的东翼)。区内由西向东基本上呈北东、东南的单斜构造,地层出露主要为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为山药优生地。
扩展资料: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
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
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由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