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赶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印象中小时候的赶集是十分有趣的,那是自己能够离开常年待的村子,接触到外面的小世界的日子。而且我爷爷带着我去的集会都是大型的庙会,那是一种非常热闹的集会,同乡的许多人都会来凑热闹。

还记得因为爷爷自行车每次只能带一个小孩子,那时候自己和家里的亲戚小孩儿们都要争夺这个名额,每次去都要争上半天,后来决定大家轮流去跟着爷爷一起赶集。我爷爷每次去赶集的时候,必买的东西是我们那一家非常有名的牛肉,因为平常小孩子很长时间吃不上肉,爷爷也会趁着这次机会让大家都开开荤。那时候的大型集会都会有舞台表演,比如唱豫剧和表演马戏,有时候我会跟着爷爷在那些舞台下面看上一会儿。

因为农村买生活用品的地方非常的少。大家在赶集的时候也会趁此机会买上自己需要的物品,我小时候觉得这有意思的就是听爷爷和那些小商贩们讨价还价的时候,经常就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彼此在价格上较量。经过一番,艰苦的唇舌争斗后,爷爷会拿着自己搞完价后的商品,心满意足的回去。再回去的时候。如果是在夏天的话,也也会让我买一些冰棍儿放在提前备好的衣服里,带回家去给家里的小朋友们吃。 每次赶完集后带回来的零食也是去不了赶集的小孩们的期待。

我觉得农村的赶集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购物方式,是让我十分回味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逛农村的集市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在农村,很多人买生活用品,衣服等物品都不是去商场或者超市购买的,一般都是农村的集市解决的,除非是农村的集市买不到的东西,才会去专门的市场买,比如大型家具和电器之类的。可以说,农村的集市是农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农村集市也不是每天都有的,这个村的集市可能在三,六,九结尾的农历日子,那个村的集市在二,五,八结尾的农历日子,另外一个村的集市又是在一,四,七结尾的农历日子。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集市非常有感觉。一般农村集市都是在比较大的村庄,小村庄一般形成不了集市。一到附近农村的集市,对小朋友来说就跟开心,因为父母亲去逛集市总是会给孩子带一些零食和水果之类的,家里的菜也会好一些。

农村的集市综合现在城市的菜市场,水果店,服装店以及其他五金店等功能。在逛农村集市的时候,总能知道现在时令水果是哪几样,水果一般比水果店便宜点,也能买到几十元到一两百元的衣服,能买到农民自己种的菜和抓的鱼。当然也可以买到时令的一些小海鲜或者牛羊肉之类的。

农村集市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小摊位,比如卖一些神马祖传的秘方膏药,比牛皮还牛的皮带呀之类的。小吃也挺多的,糕点呀,瓜子呀,早餐小点心都有,当然这些小吃味道还不错,精致肯定是不精致的。

农村里面的“赶集”是什么样的体验?

农村人爱赶集,主要是因为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又吃不完,舍不得浪费,就拿出来卖,一来价格也不贵,二来也是些时令小菜,挺新鲜的,还有各种小吃,卖的也挺好。

农村购买力低,如果不隔开几天,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易

制约农村赶集日的出现,最为主要的就是农村购买力,也许这半个月,农民只有一次能够去集市上交换农产品的机会,如果还找不对时间,就很难形成有效的交易。

其实不仅仅是农村有赶集日,城里一些社区或者大一点的小区周边,也有“赶圩”一说,唯一不同的是城里的一般选择在周末,也是为了迎合上班族的时间,农民没有周末,也就不需要把赶集日定在周末了。

固定的赶集日,农民交换农产品更公平

赶集其实早在汉朝初期就开始萌芽,当时人们去集市上交易是没有时间固定的,长期以往会出现一些好的农产品遇不上真正需要的人,这就会导致,自己辛苦种出来或者捣鼓出来的优质农产品,运气差一点就总卖不上好价钱,而需要的人又可能花了钱还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所以很不公平。为此,

汉朝初期的陆贾和陈平这两位著名政治家通过官府明令规定,二五八或者三六九为农民交易的固定日子,这就是赶集的前身,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公平。

赶集日的出现,更利于小贩的生存

农村集市上很多日用品都很新潮,这些人往往是流动的个体户,他们喜欢去城里寻找一些适合农民的物品,以薄利多销的方式,销售给农民,有了赶集日,他们能明确自己今天应该在哪里,让自己的商品最大限度的每天都保证接触到一定量的农民群体。

两者其实也是共赢的,小贩为了方便自己,会迎合农村赶集日,如果农村没有赶集日,也会因为这些小贩到来具有固定有规律的时间,形成规律的赶集日,农民也会通过固定的赶集日,从这些小贩这里购买到新潮适合自己的商品。

总结:农村赶集是农村的一大特色,农村赶集不仅具有隔三差五固定的时间特点,也有“赶”的特点,就是时间快,通常半天就散集了,极大的减少了占用农民耕地时间,赶集符合农村发展规律,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