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绿地系统该如何打造特色?
打造城市园林绿地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1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2.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3.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4.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5.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经营管理,要在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生产,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有8种基本模式,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4种:块状、带状、楔形、混合式。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内容
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和道路绿化与水体绿化以及重要的生态景观区域等在规划时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形成一定的布局形式。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
反之,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而且布局合理,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真正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
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以及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地带性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根据城市所在的气候带来选择主要树种和主要群落类型,即要把乡土树种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主体。
充分体现并强化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结合城市位置、气候等外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特点,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2、系统性原则
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地生态功能。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周围地区纳入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当中来,增强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功能。
从系统的角度进行规划,合理布局.均衡分布,完善结构和布局,使规划的城市绿地系统以完整严密的网络形态包络城区。
3、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注意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发挥植物的多种功能。
4、规划实施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合理制订分期建设计划,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三、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有哪些?
常见的绿地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种:
(1)块形均匀布局。以较大的公园为主,均衡地分布在村庄的各区。
(2)散点状均匀布局。以大量的小块绿地分布于村庄中。
(3)块状和散点状相结合。大块公园绿地结合小块散点绿地,均衡地布置在村庄中,是一种较理想的布置形式。
(4)网状布局。沿村庄中的河、溪,不同功能分区的隔离带,道路绿化带,组成线型带状绿地,在村庄中均匀分布呈网状,构成连续的网状绿化系统。
(5)环状布局。沿村庄四周建成环城绿地,形成优美的村庄周围环境。
(6)放射状绿化系统。
四、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体现在什么地方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而构成的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的职能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
五、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特点及绿地布局的基本要求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发展简史 古代的园林主要属于皇室、贵族、僧侣、富豪所有,供少数人游乐、狩猎之用。规模较大的园林大多分布于城市外缘,数量少,分布不匀,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后,工业国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日益恶化。在这种状况下,英国王室首先开放了一些皇家园林供公众享用。1858年,美国纽约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中央公园。一些著名的社会改革者和热心公益的活动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纷纷从事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他们都把发展城市园林绿地作为改造城市物质环境的手段,主张增大绿地面积,形成体系,使城市具有田园般的优美环境。1892年,美国风景建筑师F.L.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连结起来。1898年,英国霍华德,E.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在霍华德思想的影响下,以后又出现了有关新城和绿带的理论(见新城建设运动、绿带、楔形绿地)。科学家们也开展了植物对环境保护作用的研究,使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理论有了科学基础。
作用 从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美学等方面看,绿地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过叶片蒸发到空气中,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某些植物能够吸收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从而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某些植物能够分泌杀菌物质,有助于降低空气的含菌量。植物枝叶可以滞留、过滤空气中的尘粒,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热和通过浓荫的覆盖降低地面的热辐射,造成局部地区的温度较低,而周围地区温度较高,这样便会因温差而形成空气对流,可以改善小气候。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
美化环境,满足精神需要 以各类建筑物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环境,使人感到单调和枯燥。植物以其纷繁的品种、色彩、线条、造型,丰富城市的景观,有利于缓解人们心理上的压力。将各类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筑之间和建筑周围,既可冲淡单调、枯燥的人工化气氛,又可烘托建筑的个性,构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间环境。
规划内容 中国在50年代初期开始,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当时的规划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种公园、绿地、林荫道,结合其它绿地、绿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着重点是计算和布置各种公共绿地。
分类和公共绿地指针 城市绿地根据功能可分为:公共绿地(公园、林荫道)、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防护绿地和郊区的风景游览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指针,是指高峰时间(如节假日游人集中的高峰时间)全市游人总数和每个游人应占的公园绿地面积。50年代经过调查得知: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城市在高峰时间进入公园绿地的游人数约占全市人口10%,每个游人应占有的公园绿地面积不宜小于60平方米。由此确定城市公共绿地的远期规划指针不应低于每人 6平方米。中国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8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定额指针暂行规定》中规定:城市公共绿地定额每人近期为3~5平方米,远期为7~11平方米。公共绿地以外的其它绿地,没有法定的指针。
绿化覆盖率 从70年代起,国际上对环境科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国也开始重视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进行研究。中国学术界提出一个新的补充性的绿地指针——城市绿化覆盖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30%。
布置 中国在50~70年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遵循均匀布置各项公共绿地的原则,使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就近享用绿地。构成公共绿地的主体是各种类型的公园。全市性公园的规模在10公顷以上,要求有比较齐全的设施;区公园的规模为5~8公顷;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规模在1公顷左右。全市性公园按照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设一处或多处,要求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区公园服务半径不大于1公里。居住区级的公园或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一般按照上述要求,选定各种公园的位置和布置林荫道,并结合城市自然地形,体现城市特色,如利用市区的河道、丘陵等布置绿带,把各类公园绿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体。合肥市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墙基,结合护城河,布置成一个环形绿带,很有特色。西安市也利用环城公园、林荫道和工厂防护林带,把各个分散的公园连接起来。
新的趋势 近20年出现一种关于大城市布局结构的新的理论:以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或带形城市取代传统的单一中心的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布局结构有可能在组团、群体之间穿插森林、农田和牧场,使城市同大自然紧密融合。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