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民居有什么特点
甘肃民居的特点
古时期,一般都是茅草屋,驿站,都亭驿才会是泥土夯成的。
春秋战国时代,青砖白瓦的出现,使得这一地区的居民逐渐的从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变成定居。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甘肃境内有大量的森林和草原。所以一直以来是游牧名族和农耕民族杂居的,游牧民族一般都是住的毡房,农耕民族开始利用本地周围的林木资源搭建房屋。
达官贵族一般都是三进三包的院落,一般的老百姓则是清一色的砖木结构。
重视在门楼和大门的雕刻与油饰。
很多早期的宗教寺院都是傍山而建的木式结构。
过廊,画阁,桥山,这种南方民居的特点也有体现。
兰州近代民居是我国建筑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姿的鲜花,是中国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它们与其他地方住宅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造,具有兰州地区的特点和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兰州地区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历史沿革、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会了吧!
浅谈甘肃民居特点与建筑特色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要素文化之一,衣食住行中的住就是体现了建筑对于人们重要性。建筑文化在我国呈现出多样化的样貌,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拥有着不同的建筑文化。那么, 甘肃文化 中建筑文化又如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甘肃的传统民居建筑吧。
甘肃民居主要成分当属四合院行制,也是汉民族自汉唐以来民居建筑发展的主流。这种建筑形式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封建宗族制度的需要,极大限度的满足了大家族、大家庭的居住、生活需求。受当地传统风水观念支配,院落大门多座院之东南,厕所置于院之西南角。院内雨水则汇流于西南排出院外。四合院大门多采用屋宇门形式。即是将倒座东侧稍间辟作门道,而在倒座后墙上开门的一种大门。门框、门扇坚实厚重,造形简约朴素。
采用此种门的实用目的有二:一是天水历史上华戎杂处、战事频繁,兵灾匪患较多;倒座后墙坚固高竣,在此开门封闭安全。二是大门形制简朴可以藏拙不显豪富。除此而外,亦有部分大门采用对山式墙垣门,即大门对着前院东房山墙开南门,或对着西房山墙开北门。
甘肃历史上处于封闭的内陆腹地,民风民俗都朴实而具有独特的特点,民居建筑依然如此。院落外各立面展现的是封闭的后檐墙外观,灰调、粗糙、厚实、冷峻;而院落内具有浓郁的内向界面,各单体建筑面向庭院的二维主立面,为庭院空间提供了明显的内向界面,由于大多数院落的四面屋身处于金柱位置并充满着柔美的木质门窗纹理。
这种浓郁的内向界面强化了庭院的内向品格;四面廊道亦里亦外、亦外亦里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具亲和力,在金柱浓郁、内向品格的木质墙面的衬托下,使廊道更带有明显的室外内化性。如“冯国瑞故居”等。
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与封建礼教制约下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结构相适应,围合的庭院式空间,构建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在这个封闭的小天地中,严整纵深的庭院组合,中轴突出的对称格局,提供了建筑空间的主从构成、正偏构成、内外构成和向背构成。这些空间构成都被赋予了礼仪上的尊卑第等意义。
透过正院与偏院,正房与厢房,外院与内院,前庭与后庭等等空间的主从、内外划分,庭院组群充分适应了封建礼教严格区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的伦理秩序需要。如南北宅子、贾公馆、冯国瑞故居等正是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体现了儒家“礼”文化意象。
同时,如冯国瑞故居等这样的民居四合院,四面房屋四面廊道的院落,很好地体现了中心庭院的明亮空间、檐廊“灰”空间、室内“暗”空间的层层过渡关系,这也体现出中庭式院落空间由公共空间到模糊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层次关系,这种层次关系展现的建筑形态的内向品格,室内外空间的有机交融,以及对庭院内花木扶疏的自然景观的收纳渗透等等,都表现出天水民居庭院式布局审美上的人伦之“乐”,即“乐”的感情教化与和谐作用。
兰州的民居有什么特点
兰州近代民居是我国建筑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姿的鲜花,是中国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它们与其他地方住宅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造,具有兰州地区的特点和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兰州地区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历史沿革、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物,不管你有着多少的辉煌,不管你承载着多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总是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昭示着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轨迹,一个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的足迹。正如70岁高龄的武明义所说:“旧的(房子)拆掉好啊,现在年轻人都在追求住上楼房,我们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住上新房子,就像小孩子在过年穿新衣服一样,辞旧迎新嘛!”是啊,除了要留住一些值得记忆的,和那些能证明城市发展的“符号”,还有什么能挡住这个城市的发展呢?
“八办”成了城区近代民居的“绝版”
在城关区甘南路,有一个至今尚算保存完整“四合院”,那就是现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原互助巷2号院。互助巷在清末叫南滩街,1954年政府命名为互助巷。因“八办”而保留下来的这个院落正是具有典型兰州风味的民居。4月7日,记者走进了这一兰州城区唯一的“绝版”民居,初领了四合院风情。这是一个三进四合院,四面的房屋都是用青砖灰瓦建造,但看得出是用“修旧如故”的思路进行修缮过的,后院有一个二层结构的木楼。据了解,木楼系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是从金城关搬来的。
记者注意到,这个院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砖雕,院内房屋建筑均为木质棋盘芯仿古窗里三院,青砖房脊,具有典型的兰州民居风格。
“其实,兰州民居最大的特点便是带楼的四合院。”高级建筑师、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何如朴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兰州近代民居发展的情况。他说,兰州住宅的屋面多为单坡屋面,有瓦屋面、砖屋面、土屋面3种。环楼式四合院的出现也是近代的事,由于采用了楼房,所以增加了使用面积,相对减少了用地,也符合兰州地形特点。何教授说,可惜的是在1990年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兰州民居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几个典型的可以作为历史文物的“四合院”都没有留下丁点痕迹。如今只能成为社会前进中的一点遗憾。
五大要素催生兰州民居的发展
何如朴是兰州近代民居研究方面的专家,说起四合院在兰州的历史,他并没有因四合院的消失而太多的埋怨。他对记者说,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发展,植被一步步的被破坏,林木面积锐减,再加上人口的迁移,新生事物的被引进,人们开始借鉴从西方传来的建筑观念,给四合院“盖楼”、使用大块面玻璃,加上商业的近一步发达,大家庭的居住习俗也被青年人的“小空间”日子打破了,四合院自此开始败落,这是她完成了使命后的一种必然结果。现在,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思潮的出现和大量的被使用,林地面积的减少和森林植被的被保护,使人们的居住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兰州近代的民居为什么以四合院为主?何如朴教授说,四合院是四周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对防寒保温、改善院内气候是非常有利的,这是人类建筑从地穴、窑洞发展而来的文明产品。兰州的四合院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二层楼式的,选地讲究,这是在甘南、临夏等地少数民族住宅的基础上吸取了特色,所以是多民族特色体现者。四合院有两进的、三进的,有上房、厢房、耳房、陪房、过厅、照壁、门楼,一般为砖木土坯结构,冬季采暖多为热炕。
民居影像留在城市街巷中的有多少
“原汁原味的古民居现在一个都没有了。留下的只是短暂的记忆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我们城市管理方面的失误。”住在静宁路的老兰州人齐建军这样对记者说。位于庆阳路的彭泽古居便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是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彭泽用兰州南山林木所建,号称“本山林”。抗战时期为邓宝珊寓所,可现已找不到丁点迹象。延寿巷的侯府宅如今成了幼儿园。兰州60多岁以上的老人们大都还有着清晰的记忆,马鸿逵花园、鲁大昌花园、水梓公馆、杨思公馆等有着兰州民居代表的建筑物,现在都已消失在“水泥森林”中了。
当然,除了人们记忆中最具代表性的的四合院外,还有众多的老式“房屋”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如有着五六千年历史的北山的窑洞,是利用土层厚、水位低、土质壁立不倒的有利条件建造的普通民居;南山、永登一带的庄窠;皋兰的生土住宅建筑等等。
兰州住房的特点是什么
兰州的房子也有很浓重的北方房子的特点,很多平房屋顶是用泥巴稻草砌的成人字形,或斜坡式的。 墙厚,并且房屋高度很低。
扩展资料:
一、兰州地势地貌:
兰州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
峡谷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兰州
兰州民俗民居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 据记载, 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 故取名金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 的典故, 喻其坚固。 两汉、 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 隋文帝废郡置州, 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 “兰州” 之称始见于史册。 后来虽然州、 郡数次易名, 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 相沿至今。 1949年8月 兰州解放, 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建国以来, 兰州市建制曾几度变更。 兰州市现辖城关、 七里河、 安宁、 西固、 红古五个区和榆中、 皋兰、 永登三个县。三、 兰州市传统民居的现状从兰州市现存的民居种类和特点来看, 兰州传统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传统土木结构与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和悬楼。 据史料记载, 明肃王移藩兰州、 设陕甘总督以后, 兰州四合院逐渐成为以移民居住为主的建筑。 其建筑特点是房子后墙及左右山墙用青砖或土坯砌成, 前面采用木质材料装修, 在建筑风格上带有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点, 同时受到西北地域的生活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 但这些传统民居院落在市区保存下来的较少, 零星散落在市区的高楼之间; 成片分布的主要有西固区河口老街, 榆中县的青城古镇与金崖古镇(见图1 ) 。兰州市西固区河口老街现存的较为完好的古民居有39处, 200多间(见图2) 。 这些厚重沧桑的古民兰州传统民居现状与特色分析图1 兰州传统民居成片分布示意图Urba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小城镇建设 89居, 不仅是河口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 也是老街风貌的表征。 这座始建于公元1 862年(清同治元年) 的河口街, 其中东街长1 22米、 西街长209米、 南街长为1 20米、 北街长是200米, 街宽1 2米。 昔年的河口城方圆百里, 颇有名气。兰州市榆中县金崖镇永丰村和古城村在兰州苑川河一带, 至今完好地保存着传统民居四合院近百处,是兰州地区保存最多、 最完整的村子, 它展现着兰州苑川河一带独特的文化魅力(见图3)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传统民居因其历史跨度较大, 建筑型制较为完整, 装饰风格兼收并蓄, 且保存相对较好, 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被称之为“西北传统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见图4) 。 现存的50多处四合院古建筑, 主要分布在城河、 青城、 新民三个村。 其中明代建筑1 处; 清代建筑33处, 绝大多数是清康熙、 乾隆、 嘉庆、 道光年间的建筑; 民国建筑1 5处。 完整的四合院1 2处, 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 8处, 残缺的1 4处, 仅存门楼的1 6处。四、 兰州市传统民居的特色(一) 聚落选址与形态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势的完整,认为村落所倚之山应来脉悠远, 起伏蜿蜒, 成为一村“生气” 的来源。 如果村基完整, 山水环抱, 就是上乘的“藏风、 聚气” 之地(见图5) 。 基址要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 地势平坦且具有一定坡度。 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 保证水源, 同时免受洪涝之灾。 兰州的传统民居聚落在选址方面深受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 西固河口乡、 榆中青城镇、 金崖镇皆受到风水理论影响, 以青城镇尤其突出。 从风水选址的角度来讲, 山、 水是聚落环境的灵魂, 青城镇背枕南坪纱帽山, 发源于车道岭的支脉, 从南向北蜿蜒而来; 南有黄河自 西向东环绕而过, 特别的是此处黄河分为两级环抱着青城, 黄河干流由西峡口流入青城, 沿苇茨湾向北流至关家沟口折而向东, 分为两条河流, 南河是支流小河子经小河滩, 沿滩东流, 北河是干流黄河经鹦哥湾、 红湾环绕小河滩向东流, 流至茅茨湾向南与夹河相汇, 形成“金带环抱” 之势(见图6) 。 风水解说“山之气运、 随水而行” , 山能运“气” , 水能聚“气” , 山环水绕之处, 家族兴旺发达、 事业风顺、 财源广进。 从环境生态的角度讲, 这种环境其实是一种舒适和实用的体验。 背后靠山, 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 面朝流水, 水本身很赏心悦目 , 既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 又能享有灌溉、 洗涤、 养殖之利; 朝阳之势, 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 缓坡阶地, 则可避免淹涝之灾; 周围植被郁郁, 既可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又能调节小气候; 河流还兼有运输功能。(二) 院落布局以院落形式来组织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 兰州民居也不例外。 其做法大多是有明确的轴线, 并在正中布置主要房间, 两旁安排其他房间, 有一进院或者多进院, 多进院落是以基本院落单元向横向与纵向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