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的民风民俗——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

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从秦汉至宋金时代,它的制作技术有了进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划定为生成期;到元明清时代,成为繁荣发展阶段,奠定了荣成沿海区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础,成为胶东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态民居。

位于荣成市港西镇的巍巍村,是海草房民居历史较远、保存较好、数量较大的海草房民居古村落,有着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制作工匠及苫匠,并代代传承至今。

海草房民居制作整个过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民间手工技术,不含任何机械成分。制作工匠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合称“四匠”,其中苫匠是最为重要。

制作主要流程如下

一、备好石头、黄泥、木料、海草、贝草等基本原料

二、打地基、定门位、摆门枕石、垒墙体、安窗体、上房梁

三、苫海草屋顶。

1.做好理草、铡草、润草、和泥、扎脚手架等准备工作。

2.做檐头。用海草和贝草按规定尺寸相间苫好、刹实,做出“三层檐”式样。

3.苫房坡。苫匠侧坐屋顶,一层海草一层贝草由下向上苫,要求刹紧均匀、整齐划一,外软内实。需要手功、腿功、眼功三者协调一致,才能完成一次苫草动作。

4.封顶。一般屋顶需拔起1—2米高,中心要牢固结实,能顺雨水抗风,收顶后用草泥压住,使海草的胶质与草泥黏合在一起。

5.淋水拍平、剪檐。把苫好的屋顶淋上水,从上到下用拍板理顺海草,拍平房坡,最后把房檐海草剪齐,整个房屋制作完成。

海草房民居无论从外部的建筑风格及手法,还是到内部的结构和实用性,完全区别于现代所有民间建筑。它记录和诠释着沿海先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民情,对研究沿海民居的建筑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及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具有深厚的工艺价值、美学价值、民俗价值及利用开发的价值,这些都构成了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需要全社会保护和认同。

荣成海草房的介绍

海草房1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集中在我国胶东半岛威海地区。目前,在荣成烟墩角村尚保存50多幢有20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2006年,海草房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并成为今年公布的山东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之一。

荣成市特色文化

荣成市特色文化有蠓子虾酱、海草房民居建筑、渔民号子、赤山明神的传说、秦始皇东巡传说等。

1、蠓子虾酱:蠓子虾酱是胶东沿海极富特色的海鲜调味品,因其是以蠓子虾为原料腌制的故称蠓子虾酱。

2、海草房民居建筑:海草房民居历史较远、保存较好,有着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制作工匠及苫匠,并代代传承至今。

3、渔民号子:渔民号子既有鼓舞情绪、调节精神的作用,又有指挥生产、协调动作、统一行动的功能。

4、赤山明神的传说:赤山明神亦称赤山神,相传明神本相出于赤山红门洞。赤山明神威镇四海,法力无边,守护乡土,福佑大千,功德无量,乃华夏北方庇佑之神。

5、秦始皇东巡传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山东半岛沿海风景线的靓点。齐景公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至于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