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家风民俗作文500字

各国各地的新年习俗都不一样的,我的家乡海南,过年的时候可闹腾啦!我们来看一下吧~

三十晚上,家里的人们都穿得光彩照人,喜气洋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外地的儿女都回来陪自己的父母过年,一起吃团圆饭,分享过去一年里的喜悦,老人们觉得这一刻是最幸福的,全家人欢聚一堂,也许这简简单单的节日,在老人心里这个时候心里比蜜还甜聚在一起看春晚。

还有要收红包,爷爷给我拿来一个红包,我对爷爷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笑了笑说:“你这丫头,拿着吧,以后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为我们家争光。”我点点头,说:那爷爷和奶奶以后也要福寿安康,长命百岁。“爷爷对我说:”你们能回来陪我们这两个老人过年,已经是我们最大的满足了。“我心想:也许老人觉得最开心的事就是跟我们在一起吧。爷爷说:“长大后要赚钱给爸爸妈妈花,去了深圳以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我说:不,等我长大赚钱要给爷爷奶奶花。“之间爷爷的脸颊上仿佛有两颗泪水。

初一早上,大人们要杀鸡,杀鸡是必不可少的,吃鸡意味着健康。小孩子也不闲着,蹦蹦跳跳的,穿着新衣,手里拿着炮,有个小孩拿着一个炮,跟我说:”姐姐,能不能帮我放啊?“我说:”嗯嗯。“小孩说:”姐姐,我怎么觉得你很陌生啊?“我说:”我刚从深圳回来,你小时候我还和你玩过呢!“小孩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还大声说:”姐姐好厉害,胆子好大啊,一起放炮喽。“我心想:小孩就是这么天真无邪的吧,有人陪他玩他就高兴了。

接下来,海南过年必要的拜公,你也许不知道拜公是什么,这是一种在农村过年一定要的,把鸡和肉,鱼,和把米饭捏的圆圆的像一个雪球摆在桌子上。然后爷爷带我去拜公,在公前拜三拜,心中还要想着今年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希望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工作顺利,自己学习进步,认识我的人都笑口常开,不认识我的人幸福开心每一天。

海口民俗作文600字 风俗习惯,不要太短

海口人爱国爱琼,勤劳朴实,诚信善良,热情好客,礼貌重教,容纳百川。语言属闽南语系,多地方方言,在公共场合交流多用普通话。喜食海鲜和大米,擅长海洋贸易而不治蓄藏,开放意识浓厚而多有传统信仰。喜听琼剧,远播东南亚沿海。民居多依山傍水而建,村庄四周均绿树环抱。穿戴整洁,色调柔合,外出劳动者多戴草帽竹笠,传统居民多

在房屋顶上向阳坡中间垒一台面,其上放置一盆、罐,说能避邪,在门外的壁上一侧设置敬天香,祭祀神灵。

海口除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节日活动外,另有独特的节日文化习俗,主要有:

(1)军坡节

军坡节是琼州官民纪念偶像的节日,最早是为纪念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在海南岛首设郡县而举行的节日,大约形成于东汉时期。以后又有纪念三国时期的武将关羽、陈隋时期的高凉太守冯宝之妻冼夫人,再后发展成为供奉的神灵和纪念祖宗的活动皆可称为“军坡节”。“军”与“君”同音,“坡”海南地方语有“君居之地”意,故也称“君坡

节”,即纪念君子所居之地的意思。在节庆活动中,模仿军队出师的仪式称“装军”,整个活动期间均称“军坡节”。其中,以琼山区遵谭镇的军坡节起源时代最早,约在东汉;以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规模最大,地点在新坡镇,影响遍及海口城乡,至今长盛不衰。“军坡节”的内容又分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军坡节称为减性节(主要劝诫人们积德行善、谦恭仁和,故称减性);农历七月十五的军坡节称中元节(专门为残疾人免费提供服务的节目,如施舍饭菜、提供住宿、给予钱物等)。表演开始,随着指挥的一声令下,武队迅速分开,拉开架式,双双对打,乐队齐奏,龙腾虎跃,华灯齐亮,彩旗飘扬,热闹壮观,目睹者达100万人次以上,丰富和活跃了海口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

(2)元宵换香节(换花节)

海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在府城流行换香。届时,城内和郊区居民不分男女,手里均握着一把燃烧的香火,与行人互换,并互祝新年安康幸福。也有人折街旁的榕树枝互换,称为“摘青”,意即祝愿人们像树木一样永葆青春。

清宣统年间的《琼山县志》记载:“元宵府城妇女尽到总镇衙前折取榕叶之偷青,或燃香城门祀之以祈有子,孩儿则抚摸总镇衙前两旁石狮,以祷平安”。说明海口此风俗节日沿习久远,以后每年不断。每逢节日,人人聚集在大街小巷之间,无论认识与否,皆可互换香火,说几句祝愿之言。由此,也留下曲折奇离、娓娓动听的美丽传说。演变成了男女换香的节日。

琼剧

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是海南岛大众百姓和海外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琼剧历史悠久,和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

明《正德琼台志》:"迎春日,卫所扮装关王会游街,至十三日毕。集庙中演所装游艺机会之红。"《琼州府志》也说明正德以前,有演杂剧酬神赛会。

《猥谈》称:"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1755年续修的《琼山县志》称"正月下浣,乡民况抬本境之神,聚会饮酒,演唱土戏。"

由此可见,在明未清初,已流行用土语演戏了,这土戏就是琼剧的前身。于后,它吸收闽南戏,广东潮州正音戏和海南民歌、道坛乐曲而逐步形成了琼剧,琼剧诞生后,主要流行于海南岛各县,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开始向海外和国内一些地区传播,雷州半岛也十分滚行,其后随华侨出洋流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现在南洋群岛还有一些班团在演出琼剧。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如《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如《空谷兰》、《断肠草》等一百三十多出。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总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

琼剧的行当角色起初只有生、旦、净、丑四个大行当,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才发展为生、旦、净、未、丑、杂六大行当。文戏的小生大都手执白纸小扇,以示文雅、潇洒。花生鼻梁只涂小块白粉,扇子往往插于颈间,脚多于前后左右伸缩,以表轻浮放荡。生、未登帐、升堂,往往踢开袍角,叠上碎步。武戏的开功属南派,使用铁、铜武器,还渗有杂技、魔术的表演。

琼剧唱腔板腔分为"程途"、"中板"、"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等五大类。解放后还创造了一些板腔。

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海南在元代已出现手托木头戏。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捧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八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全用海南方言演唱,主要板腔为中板,演出剧目除外地传入的杂剧、传奇剧目外,也有由本地艺人根据传说和本地故事改编而成的剧目,这标志着海南的公仔戏已完全成熟。有自己的独特唱腔,用方言演唱,有自编自演的本土艺人队伍,伴奏音乐全部运用本土的八音乐器乐曲。

解放后,公仔戏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得到不断的充实、发展和提高,成为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艺术。主要包括:

偶像制作工艺、公仔戏之偶像是木雕工艺美术的杰作。公仔戏的偶像现今一般有20多种,角色比较齐全。

偶像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海南风俗作文

各国各地的新年习俗都不一样的,我的家乡海南,过年的时候可闹腾啦!我们来看一下吧~

三十晚上,家里的人们都穿得光彩照人,喜气洋洋,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外地的儿女都回来陪自己的父母过年,一起吃团圆饭,分享过去一年里的喜悦,老人们觉得这一刻是最幸福的,全家人欢聚一堂,也许这简简单单的节日,在老人心里这个时候心里比蜜还甜。聚在一起看春晚。

还有要收红包,爷爷给我拿来一个红包,我对爷爷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笑了笑说:“你这丫头,拿着吧,以后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为我们家争光。”我点点头,说:那爷爷和奶奶以后也要福寿安康,长命百岁。“爷爷对我说:”你们能回来陪我们这两个老人过年,已经是我们最大的满足了。“我心想:也许老人觉得最开心的事就是跟我们在一起吧。爷爷说:“长大后要赚钱给爸爸妈妈花,去了深圳以后要听爸爸妈妈的话。”我说:不,等我长大赚钱要给爷爷奶奶花。“之间爷爷的脸颊上仿佛有两颗泪水。

初一早上,大人们要杀鸡,杀鸡是必不可少的,吃鸡意味着健康。小孩子也不闲着,蹦蹦跳跳的,穿着新衣,手里拿着炮,有个小孩拿着一个炮,跟我说:”姐姐,能不能帮我放啊?“我说:”嗯嗯。“小孩说:”姐姐,我怎么觉得你很陌生啊?“我说:”我刚从深圳回来,你小时候我还和你玩过呢!“小孩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还大声说:”姐姐好厉害,胆子好大啊,一起放炮喽。“我心想:小孩就是这么天真无邪的吧,有人陪他玩他就高兴了。

接下来,海南过年必要的拜公,你也许不知道拜公是什么,这是一种在农村过年一定要的,把鸡和肉,鱼,和把米饭捏的圆圆的像一个雪球摆在桌子上。然后爷爷带我去拜公,在公前拜三拜,心中还要想着今年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希望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工作顺利,自己学习进步,认识我的人都笑口常开,不认识我的人幸福开心每一天。

还有着名的盅盘舞。这是乡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每人都期待的,还会有送灯。这些也许你们城市人永远都没看见过得。没看过的人真是很可惜。还有京剧,海南剧,有人打排球,拔河等许多的好节目。

欢迎大家来海南过新年,有很多的好节目等着你,来这可以一饱眼福。还有热情好客的主人们等着你们。希望你们的到来,海南的春节最难忘也最好玩。我可以带你去我美丽的家乡看看哦!

关于海南省民俗风情的作文30字

“哎甘苞,嘛哎甘苞,嘛耐颠罗,嘛哎甘苞嘛度研罗……”、“捡螺去捡螺嘿咯……”四月伊始,正值山花烂漫时,一首首黎、苗族民歌在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月三广场上久久回荡。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这是海南黎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琼中县的黎苗族同胞们开始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琼中“三月三”节日期间,来自琼中县的20多所学校近300名中小学生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用稚嫩的嗓音为大家演唱黎、苗族歌曲。比赛形式有小组唱、合唱、歌伴舞等多种多样,活动现场还有穿插着用黎语苗话讲故事的环节。“黎族苗族传统民歌进校园演唱比赛”是琼中今年举三月三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由琼中县委县政府、县民族宗教委员会和县教育局共同举的“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之一。该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一代学讲黎苗族方言、学唱黎苗歌曲,宣传和普及民族文化,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海南黎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虽然我是黎族,但之前都没有学唱过黎苗族的民歌,经过参加比赛,我不仅学会唱苗歌,还知道黎苗族人民是那么的辛勤。”琼中县黎母山中学的朱秋玉同学在比赛结束后向记者说起唱民歌的收获。琼中县教育局局长王海山,他告诉记者:“琼中县现在的中小学黎苗族孩子占的比例将近85%,但学校授课都是用普通话,会讲黎话苗语的孩子很少,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黎苗族孩子去了解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让海南黎苗族文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还告诉记者,琼中县从2013年开始试点三进校园活动,专门请专家编写了黎苗族民歌教材,计划用5年时间将黎苗族传统文化普及给全县的中小学生,接下来还将举行黎苗族传统舞蹈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014年琼中“三月三”共设有9大板块15项活动,其中黎苗传统民歌进校园,织锦表演赛,打柴舞等活动都注重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这些都是对黎苗族文化传承有着促进作用,琼中“三月三”已成为海南黎苗文化传承搭的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