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建藏文化色彩纹样“基因库” 是什么?
碧空蓝、雪山白、布达拉宫的红与黄、五色经幡的赤橙青蓝……在广袤的西藏大地上,存在着一千四百多种颜色。它们的色温、锐度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颜色。古老的西藏,还能找到已知的两万四千多种特有的纹样,它们是高原文化的代表。这些色彩和纹样,经过了千百年风霜洗礼、历史传承,近日,它们找到了共同的家——西藏色彩、纹样基因库。
基因库的建设要追溯到2010年,文化部发起“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西藏模式”项目。成立专家团队设计规划,探索我国工艺文化创造与利用发展并举的模式。2012年,项目第一阶段在西藏林芝启动。项目的初衷是在抢救西藏本地非遗手工业的基础上,带领本地农民致富。
“非遗”手工业大多是技术传统、粗糙的产业,以纺织业为主。每家每户都是作坊式生产,缺少市场准入的标准,也不具备规模化效应。项目操作团队大多是文化部请来的专家,他们来自于清华大学和中国美院,在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市场调研之后,团队专家惊喜地发现,在“非遗”手工产品的背后,还有一片广袤的蓝海没有被发现。
图为项目工作组在对当地村民家窗户的色彩和纹样进行取样
这片蓝海就是“非遗”手工纺织业的基础:色彩和纹样。它们来自于西藏的雪山神湖,有自己独特的色温和样态,在西藏强烈的日照之下,呈现出的色彩、轮廓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们隐藏在民间,在寺庙的墙壁上、在百姓的屋顶上、在田间的土地里、在青稞丛中、在格桑花间……
团队专家用了四年的时间做深入的田野调查,一边为淳朴的手工业者进行设计、理念、制造技术的指导改造,一边花费心血采样、研究,建立起了庞大的基因库。基因库是项目团队在对西藏的建筑、织物、生活器物、自然环境等各类色彩进行调查,并在实验室将色彩数据化后形成的。在2018年元月,新年伊始之时,西藏色彩、纹样基因库终于建成,并且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和质量监督部门的认证和评审。
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的评审工作组在西藏高原度过了2018年元旦,在蓝天雪山之下,专家们的惊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摆在他们面前的是1400多种颜色、24000余种版权纹样、1900余种外观专利设计,这些从西藏山山水水之间诞生、在西藏本地的手工业者中不断被创造、翻新的文创成果终于在藏历新年之前得以集体亮相,成为西藏独特文化的又一个代表。
如果说建立西藏色彩、纹样基因库是文化部发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在西藏的一个“意外所得”,那么参与该项目的专家团队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建立基因库是为了把西藏本地的文化样态打上自己的标签,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发展、市场推广的需要,更是为了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转变为优质的生产力。基因库的建立,为西藏手工业、特别是纺织业找到了文化和设计的源头。有了这样一千多种色彩,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色卡,未来在纺织、印刷、绘画、设计等领域广泛推广“西藏颜色”;有了这七千多种纹样样本,我们可以向全世界推广“西藏元素”。
庞大的西藏色彩和纹样已经在基因库数据建立之初就开始造福本地群众。那些传统的手工业者,本来还在守着自己古老的织布机编织氆氇、藏毯,还在用最原始的办法织羊毛、染颜色。在基因库大数据建立的过程中,专家团队不断对林芝、山南等地手工业者进行帮扶,不断开辟项目试点,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西藏模式”,激发当地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依照本土“文化DNA”,制造出符合当代审美标准、有市场开发前景的手工艺术品。
图为当地村民在利用“基因库”的色彩和纹样制作传统藏族服饰
随着西藏本地群众对于非遗手工业认知的加深,在林芝、山南建立了多个项目试点。在每个试点,专家团队都会寻访老艺人、查阅史料,最大限度地复原传统技艺,并设立展馆或展示牌,梳理“非遗”技艺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群众运用老工艺,自行发挥创造,制作一些诸如围巾、书签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手工制品。作为项目试点之一,林芝市巴宜区真巴村工坊的订单已经排满全年。初步估算,工坊仅今年的产品加工费就有300万元。真巴村工坊合作社负责人达央宗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那时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连在市里销售都很困难。”
打上了独具特色的西藏文化标签,接下来,更加迫在眉睫的任务摆在面前。基因库建立之后急需省市、国家一级进行版权认证和保护。西藏独有的颜色和纹样,应该像“蒂芙尼蓝”一样带着地域和品牌的标签,它们自带高度的辨识度,自带推广光环。目前,松赞酒店、读库等都对西藏的手工艺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合作将其推广到世界市场。但是,没有恰当的版权保护,这一步,将无法迈出。
西藏的脱贫攻坚战役早已经打响。文化、非遗,都是雪域高原独有的财富,在今天的传承中,文化的财富将会为当地群众带来物质的财富,带来精神的福祉。每一个在织布机上编织氆氇、藏毯的西藏群众都在盼望着自己的产品被认可为有艺术价值的手工作品,“高原红”需要法律与制度上认证,需要社会每一个领域的尊重和推广。
有机会值得一去。
二、林芝地区当地特色食材都有什么?
灵芝地区:
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是虎、豹、熊、羚羊、獐、猴、鹿等野生动物的乐园;还盛产虫草,贝母、天麻、红景天、党参、三七、雪莲花、藏麻黄、灵芝、大黄等名贵药材;林下资源十分丰富,可食用的菌类达120余种,松茸年产300余吨;
林芝的传统饮食是藏餐,旅游者到林芝,自然要领略品尝一番。藏餐中有代表性的是羊肉、牛肉、糌粑、酥油茶和青棵酒。因为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林芝饮食习惯有着自独特的民族特点。但对于游客来说,作为经常性的饮食则不太习惯。旅游者来到西藏,可以有选择地到餐馆品尝一些有特色的藏餐、藏菜如各类灌肠、青稞酒和酥油茶、牛羊手抓肉、牛肉包子、糌粑、各种糕点,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肠、风干肉等等。”
“藏餐”是西藏菜的统称,用料广泛,独具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是烧羊、牛肉、糌粑、酥油茶和青棵酒等,原料以牛、羊、猪、鸡等肉食,以及土豆、萝卜类等蔬菜。饮食以米、面、青稞为主。喜欢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调料多辣、酸,重用香料,常用烤、炸、煎、煮等法。林芝由于林木资源极为丰富,藏餐筵席也主要以“松茸烧藏鸡”、“手掌参炖藏鸡”、“虫草炖鸭”、“烤藏香猪”、“青岗菌烧藏香猪”及“蕨麻米饭”、“灌汤包子”、“荞麦烧饼”、“手抓羊肉”、“土制血肠”、“土巴”(藏式腊八粥)、风干牦牛肉、酸奶、奶茶、奶酪等食品组成,营养丰富,口感鲜美,质朴无华,体现了林芝饮食文化返朴归真的时代潮流。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
酥油
酥油是藏族家庭每日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原料。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酥油茶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茶。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高原饮用酥油茶有助于缓解缺氧症状,防止嘴唇干裂、皮肤干燥。
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是用西藏本地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酿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奶品
西藏地区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奶和奶渣两种。酸奶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用没提炼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奶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形成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经烧煮,蒸发水份剩下的物质。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常把奶渣当零食,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
土豆咖喱饭
土豆咖喱饭源自印度,后传入西藏并逐渐成为藏餐的重要内容。其做法是先把新鲜酥油化热,放人少许葱把切成块状的羊肉倒人锅里炒至半熟,加上小茴香咖喱、盐等佐料,接着将土豆煮熟剥皮切成块状放入锅里一起烧一会儿即成。上席时先将米饭盛入高脚铜饭盒内,上面加上土豆咖喱肉后食用。
乌苏
是在酸奶中加入香菜末搅拌,将新鲜萝卜叶蘸其汁食用。该菜酸辣可口,充分保证了酸奶和蔬菜的营养。
牛肉包子
藏族家庭喜食牛羊肉,牛肉包子是将牛肉、板油和葱一起剁细、加上佐料。面不发酵,直接和面而成。高寒地带的牦牛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富含各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的特点。传统的藏餐中的牛肉包子历史悠久,独具风味。
松茸烧藏鸡
松茸不但风味极佳,香味诱人,而且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有“食用菌之王”的美称。纯天然、香味独特、富含丰富营养和抗癌物质。藏鸡是藏族农家主要的家禽,以野外放养为主,辅以青稞、小麦等粗粮喂养。藏鸡体小肉精,味道鲜美。而此菜肴的独特之处就是两种当地特产的融合,纯天然、高营养的绿色生态食品。
烤藏香猪
藏香猪属于野外放养,吃野果、草根而生长缓慢,以野香而名,同藏鸡一样体形小而带原始基因,藏香猪由于长期生活于无污染、纯天然的高寒地区,具有皮薄、胴体瘦肉率高、肌肉纤维特细、肉质鲜嫩,烤出的肉质非常鲜美。
青岗菌烧藏香猪
青岗菌,青岗树下多有生长,产量较高。青岗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一种既味美又营养的天然绿色食品。
荞麦烧饼
荞麦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而且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荞麦性味甘平,有健胃开脾,开胃宽肠,消食化滞的作用。而林芝当地的荞麦烧饼则是毫无污染的最具疗效的保健食品。
虫草炖鸭
虫草又称冬虫夏草,是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的常用中药,主要成分有:虫草酸、粗蛋白和谷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和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B12等物质。虫草炖鸭是林芝的一个特色菜肴,对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有特效。
手抓羊肉
用肥羊肉和花椒、大料、葱姜片、盐等佐料精制而成的羊肉食品。食用时蘸当地人自制的清香辣酱,咸辣味,肥而不腻,食之可口。
土制血肠
藏式风味的血肠不同于我们日常食用的各种广味、川味的香肠。
风干牦牛肉
把脂肪含量低的牦牛肉在初冬季节晾挂在阴凉通风之处,让其自然风干。抑或在晾挂前把盐、辣椒、花椒等佐料涂抹在肉上,风干后即可食用。由于冬季夜间寒冷,风干的牛肉极其松酥可口。
鲁朗石锅
原料属世界上稀有的天然岩石,产于林芝墨脱县,主要成分包括:菱镁矿、滑石、蛇纩石、墨云母等,经专家研究检验,石锅含有的人体必须的硅、镁、钙、硒、锰、铁、镍、锌等高达十六种之多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无任何放射性元素和有害物质。鲁朗石锅以灰褐色、灰白色为主色调,质地绵软,耐2000℃高温,具有传热快、不粘锅、泡子少、不变色等优点;菜系以石锅鸡、石锅鱼为主,配以当地盛产的手掌参、各类野生菌类、新鲜的时令蔬菜,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持久。经医学临床实验表明,鲁朗石锅炖煮的食物对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食疗保健作用。
巴河鱼
巴河鱼是林芝地区久负盛名的特色餐饮。巴河鱼主要产自尼洋河和巴松错,属高山冷水鱼种,肉质细嫩,味美汤鲜,做法讲究,品种繁多,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因地处工布江达县巴河镇而得名。
三、西藏林芝有什么好玩的?
林芝,被称为西藏的瑞士,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并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异常丰富的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山高水长,人力难及,原始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
林芝地区地处藏东南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海拔最低的地方仅仅900米,气候湿润,景色宜人。其主要城镇和景区有尼洋河谷经济区、八一镇、帕隆藏布江景区。其中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林芝的森林原始景观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玛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树橛“以及百余种杜鹃等等应有尽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馆”、“自然的绿色基因库”之称。其中布裙湖一带还是传说中野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林芝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皆保留着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说、淳朴的民俗与氏族、村寨的图腾崇拜、宗教神话联系在一起,给这些古老的民族、遥远的居地笼罩上了一层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
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和本地兴起的苯教的盛行,使林芝拥有著名的寺院等人文景点,与南迦巴瓦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巴松错以及察隅、波密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构成了丰富多采的旅游景观。
去林芝旅游的时间以4-10月份为宜。林芝地处西藏南部,受亚热带及高寒带等多种类型气候影响,不同地带的气候也各异,单是大峡谷一带,就因为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详见当地特色中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文)。察隅,地处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过渡地带,由于受印度洋暖湿季风的影响,气候温和潮湿,年平均气温都在5℃以上。
易贡藏语为“美丽”,易贡河谷及易贡湖四周有不少狭长的台地,海拔最低1900米,最高2300米,年均温为11.4℃,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