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供观光的旅游景区约1万余处,现在已开发并可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仅有1800余处,不足1/5,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同时也存在规划不当的问题。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正是由于对风景区已超常开发,使得其人工化,商业化现象十分严重,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气息,历史文化“古城南京”在古城墙边上架设电梯的计划更是严重的景区开发过度。
2、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交通业、饭店业,也包括融入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交通问题、饭店旅店业问题、文化旅游信息化问题等,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它拥有很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交通不方便,饭店入住不好等,也会导致文化旅游业受到限制。
3、发展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它是一个产业集群,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目前文化旅游主要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其他像金融行业也没有发挥作用,融资渠道单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毕竟是有限的。
4、法规体系不健全。
中国旅游法律体系应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居主导地位的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除旅游基本法外,还应当包括旅游业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看来,这一体系的框架结构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各项旅游专业法规也不够健全,主要是范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具有暂时性,后续法规缺乏。由于对旅游业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律缺失,导致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以及破坏旅游资源的等各种违法现象充斥着我国的旅游市场,例如“香港阿珍”事件,还有众所周知的“海南三亚宰客”事件,这些都必将导致该地区旅游业收入的急速下滑。严重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缺乏优秀文化旅游产业专业人才。
21世纪,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然而我国旅游业是最近兴起来的,在人才的培养上明显落后与缺乏,尤其是精通以文化为依托的来发展旅游业的人才,更是稀缺。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文化消费的存在问题
文化消费总量较低
有研究显示,当人均GDP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总量应该是109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据,2001年我国就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但2004年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只有3740.5亿元;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20%,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而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86亿元。所以,(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称,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
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
从上述文化产业布局看,全国消费格局不平衡。从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居民的学杂费、保育费支出占绝大比重,比例为82.88% ,农村的比例为77.48%,文化消费支出较低。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16.03% ,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1.73% ,而农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3.72%,其余的都用来消费耐用机电消费品,从文化消费热点看,非教育性知识文化消费较少,热衷于休闲消遣性、娱乐性、低俗、炫耀摆阔、封建迷信、黄色、暴力、盗版等消费。
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主要有心理层面、经济层次、社会政治层面和全球化等方面。具体来说:
(1)文化消费心理的支配。文化的心理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心理运动的过程。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情感享受和对自身发展、社会关系、地位的追求,受文化观念、消费观念、价值取向支配,文化认同将激起消费,文化偏爱将执着并扩大对其消费,文化抵抗将拒绝对其消费并增加文化偏爱的消费。而我国有些人对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够,消费心理不成熟,文化观、文化价值观、文化消费观不正确以及观念、素质差异,忽视了消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2)文化消费经济能力的制约。文化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经济运动的过程。文化消费活动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消费大众的收入水平及其收入分配制约,而我国市场机制尚未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仅为51.1%和38.2%,恩格尔系数还较高,地区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支出过大,价格结构不合理,加上消费结构和消费支出的惯性以及边际效用递减约束着消费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文化市场、文化消费还处于发育初期。
(3)文化消费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的社会、政治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社会和政治运动的过程。文化产业存在商品性与艺术性、意识性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治利益的矛盾,文化管理存在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规制、管理和调节的矛盾,文化消费存在社会价值取向、民族风俗习惯、消费空间时间与个人需求的矛盾。而我国至今文化消费经济政策不到位,消费法制体系不健全,消费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消费管理不善,文化市场秩序不规范,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消费权益、消费信息安全等宏观消费环境没有根本提升。
(4)文化国际竞争的影响。文化的国家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国家间竞争的运动过程。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且有助于硬实力的提升,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策略和国际化城市战略,开放和反开放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斗争在WTO内外一直进行着。由于我国文化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较低,出口文化硬件商品占大部分,文化软件出口相当薄弱。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除了录音带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出口大于进口外,其他都处于逆差,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期刊的版权进口量是出口量的374.5倍。一方面,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冲突,部分消费者对外来文化不认同,抗拒消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产品对我国部分消费者文化认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其热衷于外来文化产品消费,减少本国文化消费,削弱了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引起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