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是什么?
东北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如下。
东北地区普通民居还是以口袋房、地窨子、马架子等为主。
1、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涵盖了满族人的传统民居特点。
满族老屋一般是三、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西侧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火炕,称为“万字炕”。西炕很窄,严格来讲应称“火墙”,上方为供神供祖之处。墙外,高出房檐的烟囱好似从地面长出来一样。
2、“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的原始居所。
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家庭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支起“人”字梁,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再培上厚土加以稳固。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门窗一般设在阳面。
3、“马架子”,曾是赫哲、锡伯等族人在地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居室。
屋脊举架低矮,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土坯砌墙草苦顶,门窗开在南山墙。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也叫“窝棚”。
4、“撮罗子”,是鄂温克族人的居住模式。由于大山林中的鄂温克族人以养鹿、狩猎为生,建房便选取了符合动态的不定式。
条形木板围成墙,五、六个三角形木板撮起尖房顶,外盖树皮或动物皮毛防寒,内搭火塘取暖。房子四周,用栅栏圈养鹿群。高大仓库,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供猎人们借助爬梯提取急用。几个家庭相邻为伴,形成一个聚落,互助、互动。
5、“矮屋”,是由朝鲜半岛移民我国东北境内的朝鲜族人的民居符号。
每栋房子开三至四扇门,每一扇门同时也是一扇窗,每一块地同时也是一铺炕。进屋脱鞋,席地而坐,房子不太高。而房屋低矮既可节省建房原材料,还更益于获得最佳居住保暖效果。居室整洁卫生,体现了朝鲜族人的勤劳和别样的居住智慧。
民居特点:
1、民居样式。
东北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最典型的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东西排列的三间房。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之间除了放置一些生活杂物外主要用作厨房,一般砌两个大锅灶,烧柴做饭时的烟火经两边屋子里的火炕,化作缕缕炊烟,熟了饭菜也提供了采暖。
2、民居走向。
东北地区民居基本是坐北面南。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东或面西的房子叫厢房。在正房的两端盖出厢房来,形成三合院。再续接一排坐南面北的房子,就围成了一个方形的四合院。
3、民居结构。
东北地区民居的大墙和房顶,是由土坯茅草逐步变为砖瓦木结构的。无论是深山老林、沿江地带、还是平原地区,普通民居的窗户通常比较小日少,窗棂一般用细木条拼成井字格再糊上窗户纸。虽然,后来大多换成玻璃窗,不少人家还要在窗外覆加塑料薄膜用以冬季御寒。
4、民居配套。
普通民居屋门不大,院门不小。院门的形状,看似随心所欲,却也各有千秋。院门口,家家户户还少不了有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外人应急很方便”的茅厕(旱厕)。院子的功能不少,如养家禽、种蔬菜、建粮仓、搭仓库等。
东北“八大怪”曾对民居有精准描述:“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养活孩子吊起来,冬天包豆讲鬼怪,翻穿皮袄毛朝外,草皮房子篱笆寨,狗皮帽子头上戴”。
“窗户纸糊在外”说的是将两张牛皮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到窗棂上,再均匀地涂抹上豆油,待纸张晾干后就不怕风吹雨淋了。“草皮房子篱笆寨”说的是将一米多高的空心羊草切齐根部,用泥水混合晒干后铺在房盖上防雨雪。再把不成才的小树木劈开做栅栏,形成独门独院。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为了排水,房屋屋顶坡度大。为了防寒,房屋墙体厚、窗小,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从地形特点来看:东北地区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三面环山,中间平原,地势平坦,辽阔的土地使得在建筑房屋上也都体现大气、简约、豪放等特点。
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北三省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与降雨、降雪较多有关,坡度大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雨水、雪在屋顶积存;传统民居墙体厚、窗户小与气温较低有关,较厚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有利于室内保温。像这类知识问答,我都是用101教育PPT里的资源库来查找的,里面资源丰富,绿色植物PPT背景图片长时间看不伤眼睛。
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给个思路吧:
1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传统民居低矮房屋建筑,火炕,目的保暖。
2
黄土高原地区干旱,有干湿季,地层中有钙结核层,传统民居窑洞,就地取材,窑洞顶为钙结核层,有助于坚固,冬暖夏凉。
3
东南沿海地区湿润(潮湿),植被茂密,蚊虫、蛇鼠猛兽多,传统民居高脚楼、吊脚楼等二层或多层建筑。目的防潮安全。
综上,人生活在地球上,受地理环境制约,地理环境影响传统民居形式。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1】
摘 要:东北民居建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造风格,而且形成了具有适应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生活习惯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形式。
研究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对现代民居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民居;建筑布局;布局形式
伴随现代世界的一体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步伐急剧加快。
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撞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冲突日趋激烈。
现代建筑在设备、舒适、卫生等方面确有其高度的科学性、先进性,但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给人们带来了在精神上的乏味,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缺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
在广大的住宅房屋中,东北地区民间居住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
1、东北民居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式
因为地区情况复杂,虽然类型变化简单,但材料的运用、建筑的设计手法和局部处理却是很丰富的。
特别是由于各民族长期居住所积累的经验,具体的处理和变化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一些建筑手法今天仍可适用,东北民居建筑的布局更是如此。
例如沈阳这样的东北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西、南、北四塔四市等等,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其有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和明确流线层次格局。
东北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
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
东北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
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
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
如果不考虑渐进的层次,把许多房间混杂地罗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
因此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最私人性质的部分。
2、东北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民居住宅尤其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东北民居特有的居住习俗。
住宅的平面布置以正房为主,一般为一正一厢,房屋面宽,院墙多用木板围成,大门开在中轴线上;房屋用木构架,外墙用土筑或用树枝编笆涂灰泥,内隔墙多用木板,屋顶为双坡瓦屋面或覆茅草,方格窗棂糊白纸,室内标准平面布置俗称为“三间草房四铺炕”。
大型宅院平面纵向长,横向短,布局类似三合院或四合院。
大型住宅采用木构架,砖墙瓦顶,尺度宽阔,造型雄伟,装饰华美,用料考究。
例如,大门口设上马石,大门上装狮头铜门环,院心影壁、正房的前廊、窗棂,外墙面以及屋脊做各种花饰,明柱下设石刻柱础等等,都显示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审美情趣。
在北方汉族房屋南北朝向有着“天地定位”、“顺应天道”、“大吉大利”之说。
但是东北满族建房有“以西为贵,以近水为吉,以依山为富”之说,盖房时,须先盖西厢房,再盖东厢房,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圣洁场所。
东北满族民居在平面上大都是前后长而两端窄,口纵长方形。
宅与宅之间均有又厚又大的墙分隔,大墙每面都与房屋建筑有较宽的距离,房屋在院子中间分布松散,厢房分布在正房两侧,不遮挡正房光线。
《白山黑水录》中记载 :“满洲房屋构造之制,南面设堂,左右为厢房,前面为客房,外设衡门,积砖为墙,室中有炕”。
所以满宅布局不仅讲究尺度与空间,而且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房舍、院落在整齐中见变化,于简朴中显幽雅。
实际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对房屋的要求是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因此,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
此外,墙体要求厚实紧密,地基牢固。
就是说,开间要宽大,阳光才能充足;进深要浅,可省材料;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高出正负值,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要矮,便于保温等。
3、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建筑布局形式
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是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对建筑单体的保温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选择布局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大的气候环境,采取不同的布局方式。
处于湿热气候区的建筑组群疏松的总体布局,采用了松散布局以加大空间尺度来增强通风防湿的效果,而位于干热气候区的建筑组群,则采用了较为紧密的布局方式,以利于创造建筑之间的阴影空间。
东北地区的满族民居在总体布局时,虽然也是采用疏松的布局形式,但与湿热地区布局不同,主要是为了更多的获取阳光。
不同气候区域建筑布局形式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同时也能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朝向是指建筑主要房间所处的方向。
对东北满族民居而言,正房的方向就视为建筑的朝向。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为了满足漫长冬季的日照采光需要,建筑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并将主要出入口设在南面。
采用这种朝向的原因可以从日照和主导风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夏季太阳光线与南向墙面的夹角很小,因而墙面上受到的太阳辐射热就相对较少,同时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太阳辐射直接通过建筑洞口照向建筑室内的深度和时间都相对较少。
相反,冬季时,南向房间无论在太阳照射的时间和照射深度上都要强于其它朝向,因此南向的房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对于处于严寒地区的东北满族民居,虽然希望夏季能避免过多日晒,但相比较而言,更希望在寒冷的冬季能尽量多地获得日光照射,正南向基本是冬季获得日照量最大的朝向,也是最适宜的朝向,东西向获得的热量不但远小于南向,根据热工计算,其获得太阳热量不到南向的一半,而且夏季日照量又远大于南向,不利于防热。
在适应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民居演进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东北民居建筑布局形式,其充分体现了东北居民的聪明智慧和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的能力。
而老祖宗留下的报告财富,为现代居住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面对现代中西方民居建筑设计的文化冲击,我们只有不断挖掘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才能创造更加舒适、合理、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民居建筑。
参考文献:
【1】曾坚:室内设计综述《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特点。 2.东北地区的民居有什么特点?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40°以北,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和山脉为主,平原分布于中部。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纬度比较高,冬季比较寒冷,而且寒冷的时间长,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出现降雪天气。
东北地区房屋墙体比较厚,房屋窗户比较小 ,有多层玻璃,需要保暖。屋顶斜度比较大 ,利于降雪滑落,防止压塌房屋。
收集我国各地区民居的资料,说明各地区,各民族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民居从大的空间上可以大体分为:东北传统民居、西北传统民居、华北传统民居、西南传统民居、中南传统民居、华东传统民居。
东北民居以东北大院、满族民居、朝鲜族满屋炕民居为代表。
西北民居以陕西窑洞、关中窄院民居、青海庄窠民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为代表。
华北民居以山西平遥古城、蒙古包、河北民居,其中以北京的四合院为典型。
中南民居较具代表性的有三间两廊的广州民居、围垄式客家民居、吊楼式的湘西民居、窑房混合的河南民居、广西干栏式建筑等。
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 主要包括四川的汉族民居和少数民族的民居、贵州传统民居、云南民居、西藏部分民居。
地理条件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土地广阔,地理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区内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
气候条件 西南地区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兼具。在四川盆地,日照少,闷热多雨,阴雾潮湿。云贵两省南部湿热多雨,北部寒冷闷热相间。在西藏北部则属高寒地带。西南地区是一种立体气候,“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三、少数民族民居 (一)、西南少数民族盛行的干阑住屋民居 干阑住屋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 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傣家竹楼由十根柱子支撑,铺以楼板竹篾,用编织的草排盖顶,带有栏杆、走廊,美观别致。永宁纳西族的楼房为木质结构,中央住人,也是经堂、休息的处所。崩龙族矮脚竹楼分前厅后厅,以竹篱笆隔开,男人住前厅,女人住后厅,前后厅各有火塘。景颇族竹楼以长脊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木构建筑。 广西三江的侗寨也有楼房,全部木结构,有外廊式小楼,也有连幢的大楼,可供若干房共同居住。唯有瑶族的竹楼,楼下住人,楼上储粮食杂物,畜厩不在楼内,而在楼后。白族的楼房,以坐西朝东为正向,三间为普遍,布局平均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院落,人居室和厨房、畜圈分开,人亦住楼下,中间一间为堂屋,接待客人。布朗族的竹楼十分简单,用竹片编成,茅草盖顶。楼上,中央设火塘,火塘边吃饭、待客,四周安置床位。 侗族鼓楼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鼓楼是侗族人民的标志,也是侗族人民团结的象征。贵州的木构民居分布在黔东、黔南,居住着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一带。这一带的木构民居主要以干栏式建筑为代表。类似于四川的干栏式房屋,主要目的防潮、防虫,拓展空间。
傣族竹楼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是筑楼的天然材料。傣族多居住于山间、河谷的坝子,土地肥沃,气候炎热,干湿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期以来,形成了架空楼居的习俗,即干栏建筑,多以竹、草为建筑材料,俗称“竹楼”。干栏式竹楼适应当地环境,防潮湿、避虫兽、利于通风散热。另外,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寨内一般均建佛寺,风格独特。
(二)、藏族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当地并无专名,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形似碉堡,故称碉房。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人。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还有“毡帐”,这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西藏因地理、气候条件个不相同,因此,个地方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建筑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藏北高原,气候干寒,当地居民以畜牧为主,他们逐水草而居,居住的主要形式是“帐篷”。
在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盛产石材和木材,所以这个地区的藏族民居是典型的“碉房”。 (三)、蒙古包 在中国西北部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小型的毡帐直径为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四)、新疆维吾尔族民居——“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四、特殊的住宅形式——水上民居的“舟居” 增城瓜岭村寨是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在战乱时代,有战略性意义,水道环绕全村,起到护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相当于现在9层楼高),可以观察远方的敌人;对岸有生长上100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丰收的季节,场面应该十分热闹;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摆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保护村民的作用。
哈哈 你绝对我偶们班的~~~~BJ学院10预科 你看看我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