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宁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广西地区的风俗习惯
广西有12个常住少数民族,其中主干少数民族为壮族,壮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是过春节的,只是壮族的春节夹杂了更多本民族的特色与汉族春节不同的是:壮族人除过春节之外,还要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 除夕这一天,要多煮米饭,俗称 “压年饭”,它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米食充足。而大年初一则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因为这一天的活动是最丰富的。大年初一天刚亮,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这一天壮族人是绝对不喝去年存水的,因为他们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纯净、最吉利,可以给一家人带来整年的好运气。将挑来的新水放入红糖、生姜、竹叶煮成“伶俐水”,让全家每人喝上一碗,据说喝了伶俐水,小孩会变得聪明伶俐;姑娘会嗓子清甜;老人会祛病长寿。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年粽,家里的小孩子、年轻人早就跑出去放炮竹、舞春牛去了。“春牛”,并非真的牛,其实是用竹片编成的,外边套上布,弄成牛的样子。一人撑着牛头,一人撑牛尾,旁边有人手拎着青草领路,还有人高声领唱春牛歌,大队人马紧随其后,锣鼓喧天。“春牛”踩着鼓点摇头晃脑地挨家挨户给人拜年,预祝人寿年丰,春牛舞到哪里,欢乐和喜庆就被带到哪里。南宁周边的壮族地区,还有在大年初一抢头鸭、抬纸狗拜年的习俗。决大多数的壮家人大年初一是不串门的,白天吃汤圆,晚上才吃荤菜,据说可以消灾去病。到了年初二,妇女便带着孩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拿着礼品纷纷回娘家了。壮族人的春节新奇而有热闹到了元宵节,再次祭祖以后,家家户户才把供品撤掉,这被称为“散年”。“散年”是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超级大的粽子),按家中年龄长幼有序地分发,每个人则须恭敬地接受并将其吃完,这就是“吃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拿着粽叶、香火,到叉路口或江河边,焚香肃立,边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以此 “送凶祸”。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的习俗,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因此在春节,壮族人是不会给长辈磕头拜年或者作揖的。熟人在路上相见,互相道贺“恭喜发财”,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客气话哦!这是壮族人最真心的祝福
南宁地区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据祖父辈相传,在民间,年糕、粽子、粉利这“三件头”食品寓有好兆头。年糕与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而粉利则与春节期间摆设在门户两边的盆桔组合成“岁岁吉(桔)利”之意。而盆桔摆设在大门两边又寓含新年“开门大吉(桔)”的好彩头。南宁人制作春节食品“三件头”是有讲究的。制作年糕要先将浸透的糯米加水磨成浆,滤成湿米粉,把红糖熬成糖水与湿米粉搅拌成较稠的粉浆,盛入抹过生油的铜托或锑托(蒸年糕用的盛器),放入沸水锅中蒸熟,取出后再在糕面刷上一层生油即成。不少人为了喜庆,在年糕蒸熟后,还用雕刻有十二生肖动物的木印章醮上食用颜料盖印在糕面上,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鸡、猪、牛、羊等十二生肖的形象,以此渲染年节气氛,诱人食欲。而南宁人春节食用的粽子往往比平常食用的要大些,一般重250克,被称为“大粽”,也有的重达几公斤甚至十几公斤,称“枕头粽”。还有的大如猪仔,俗称“猪仔粽”。在南宁各县区中,横县枕头大粽最有名气。南宁的大粽品种多样,有板栗肉粽、绿豆肉粽、饭豆肉粽、虾米粽、蟹肉粽、腊肠粽、牛肉粽等等。其中,绿豆肉粽最受欢迎。粉利则是将浸透的大米加水磨成浆,滤成湿米粉,放入沸水锅中煮至半熟,其间在不停的用大铲顺一个方向搅拌。当粉浆快熟时搅拌是很花力气的。一直到粉熟后才取出来搓成各种形状再置于案板揉搓至有韧性,搓成直径4.5厘米的圆条状,切成段,置笼屉蒸熟。蒸熟的粉利晾干后,用冷水浸泡保存,以防干裂。食用时切成片,配以各种肉类制成“炒粉利”“粉利汤”,或下火锅“烫粉利”,粉韧爽口,味道鲜美,是过年时家人聚餐的美味食品。过去,南宁人春节拜年有“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舅娘”的习俗,即初一小辈给长辈拜年,初二新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初三后则是出嫁女携儿偕夫回娘家拜年。拜年时,除了要拎只大阉鸡,还必须送上年糕、粽子、粉利“三件头”,意图将好兆头馈赠亲友。在一些壮乡,还有“定亲粽”的风俗。前些年,我就曾见过一些壮族青年男女用粽子定亲。在举行定亲仪式的前五天,男方家里用香糯米15公斤以及长条肉1.5公斤,配以绿豆、花生馅,由数人包成巨大的“定亲粽”。包好的巨粽悬吊在大铁锅中,用冷水浸泡一天,再煮三天三夜。煮熟的粽子大约重30公斤,晾过一天后,便由本族的两位姑娘抬到女方家中订亲。女方家里先将巨粽作供品供在列祖列宗牌位前,晚上喝订亲酒时,女方父亲按本族叔伯兄弟人数切成若干份,每户一份,各自带回家中,称之为“吃连心粽”。婚后前三年,每年春节,男方还需带上巨粽去探望岳父母,称之“亲娘粽”。如此风俗,堪称广西一奇。我向当地老者打听,“定亲粽”的风俗已有三四百年历史了。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打扁担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过年习俗多 南宁人有讲究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临,大街小巷中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老南宁人过年时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习俗。
南宁本地过年习俗所需要的各种蕴涵特殊寓意的蔬菜应有尽有。
1、讲买藕的寓意 (佳偶天成)
2、胡萝卜 红红火火的意思,象征寓意红红火火、有头有尾
3、买生菜要有头有尾 是寓意(来年)生机勃勃,一个好意头,一年好到尾
4、芹菜 蒜 和葱 表示家里的小孩勤快 聪明 会算数
5、甘蔗和圆呼呼的粉利,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始,大家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步步高升!大吉大利!带有这方面寓意的甘蔗和圆呼呼的粉利也就成了老南宁人菜篮中的宠儿。
(为什么有些粉利是红色的呢)也是象征红红火火,南宁人买年糕要印发字
老南宁买年货,除了要备齐象征吉祥、幸福、平安的糕点和蔬菜外,像门神、灶神、对联及一些祭祖用品也是必备之选。
6、长命灯
从(大年)三十晚就要点了
还有门神 灶君,这些都是要在年前贴的,保佑来年家里旺,有贵人 平平安安
二、南宁民族特色是什么?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们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瑶族节日都可以看到各种瑶舞的表演。
苗族的节--苗族以节日多、场面大而出名。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有苗年节、芦笙节、拉鼓节、芒歌节、新禾节、斗马节等众多节日,纪念丰收、祭祀等。节日中可以听到动听的芦笙曲和看到优美的芦笙舞表演,到苗寨旅游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拦路歌、拦路酒、拦路鼓、挂彩带、挂彩蛋、打酒印等众多苗族好客习俗的款待。
侗族的楼和桥--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桥是我国闻名的木建筑,是侗族的象征。桥身建筑不用一枚铁钉,全是榫头结合,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惊叹不止。侗族的楼,包括吊脚楼、鼓楼、凉亭、寨门、水井亭等几种木结构建筑,都是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近年来,侗族的建筑艺术展,更是轰动了全中国,人们一致称赞侗族的建筑艺术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三、南宁的风土人情是什么?
南宁的风土人情————南宁方言
南宁一带的方言,大抵为官、平、土(壮)、白四种。在这四种基本语言中,“土”话最古,早在秦汉年间生活于此的土著居民就说这种话。民国以前,南宁市民除少部分讲邕州官话之外,多数均讲白话和平话。邕宁县、武鸣县和郊区农村主要讲壮话和平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现在城内讲平话的人少了,讲普通话的人多了,普通话逐渐取代过去的官话。一般居民多讲白话,而讲白话的,一般也懂普通话的。所以在南宁普通话和白话是可以通行的。
1、南宁官话
官话,这里是指古邕州的官话,近似桂林、柳州、普通话。据说明代以前,流行甚少,随着北方来做官的人增多,中原文化南移,官话就逐渐兴起了。起初只是做官的人或去官府办事的人才讲,故名官话。其实,南宁官话是北方话揉合了地方话,或者说是在平话和白话基础上学的北方腔。总之,南人北音,不是原来的色彩,己经地方化了。如讲“去哪里”南宁官话是说“去哪块?”
2、南宁平话
平话,是南宁郊区和邕宁县部分乡村普遍讲的一种语言。郊区人讲平话特别多,大多数乡村祖祖辈辈都是说平话。据说,平话的祖先是跟随宋朝狄青伐侬智高、开发南疆时来的,原籍是山东青州益都县白马苑。平话由中原移民所讲的官话演化而来,属齐、鲁语。
3、南宁壮话
南宁壮话是由古时居住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人的语言逐渐发展演变成的。居住在邕宁、武鸣两县的壮族分别占该县人口总数的91%和86%。由于社会的发展,壮语中往往缺乏一些表达新事物的词汇,遇到新词时,就借用汉词中的相关语词,所以壮人读书和看报和行走多普遍用汉字和汉语。
4、南宁的白话
白话是南宁代表性的地方语言。这种话实际上主要是由广东商人传入的,因此,也叫“广东话”或“粤语”。白话的文字借用汉字,但读音一般与普通话不同。如“呢图”指“这里”,“掂解”指“怎样”。
四、南宁有什么风俗习惯
南宁是壮、汉、苗、瑶等36个民族聚居地,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俗。南宁除了传统的春节等节日外,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社节、糍粑节、尝新节、中元节、寒衣节、灶王节,在民间和传统的节日里,人们抛绣球、跳板鞋舞、抢花炮、踩风车以及跳民间歌舞等,别有一番情趣。此外,南宁的民间舞蹈、戏剧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狮子舞、春牛舞、邕剧、粤剧、师公戏、八音表演等。 与此同时,壮族人民还创造了刺绣、壮锦、竹篾编织、木器、制陶、雕刻、绘画、剪纸、扎染和腊染服饰等传统工艺,这些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是壮族独特文化积淀的精髓,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