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将迎来全面开放新格局

旅游 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稳步回升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后重启的 旅游 业复苏情况如何?

李仲广:疫情期间 旅游 市场大幅下滑,但 旅游 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上半年国内 旅游 人数达11.68亿人次,同比下降62%,国内 旅游 收入达0.64万亿元,同比下降77%;入境 旅游 人数达732万人次,同比下降90%,国际 旅游 收入达32亿美元,同比下降95%;出境 旅游 人数达813万人次,同比下降90%; 旅游 总收入达0.71万亿元,同比下降78%。上半年 旅游 产业相对稳定, 旅游 企业没有大面积倒闭,员工没有大量流失。 旅游 业在第一季度就从全面停滞转向有序复工,第二季度进入疫后持续振兴通道。2020年上半年,以工商登记为准,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9万家 旅游 企业注销,但同时新增“ 旅游 、旅行、机票、酒店”企业近23万家。当前,我国 旅游 消费意愿和市场信心稳步回升,三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回升到正常水平,为80.22%。全国 旅游 工作重心正在走向防控型复工新阶段,全力推进文化和 旅游 融合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 后的 旅游 发展新思路。

全年 旅游 市场呈现W型恢复增长态势。自6月中旬以来,北京、新疆、大连、深圳等地相继出现疫情,导致 旅游 业务受到局部影响。出入境 旅游 市场取决于国际疫情、签证限制、航空开放等条件,从2003年的SARS等 历史 经验来看,预计6—12个月仍将在底部盘整。上述因素导致 旅游 市场复苏进程从“U型”变成“W型”,但是不会因此改变产业持续振兴并在第四季度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的进程。预计2020年下半年国内 旅游 人数达22.58亿人次,同比下降23%,国内 旅游 收入达2.20万亿元,同比下降25%;入境 旅游 人数达2163万人次,同比下降70%,国际 旅游 收入达99.5亿美元,同比下降85%;出境 旅游 人数达2212万人次,同比下降70%; 旅游 总收入达2.54万亿元,同比下降25%。

中国经济时报:从长远来看, 旅游 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抗风险性?

李仲广:对政府 旅游 主管部门而言,需要不断完善 旅游 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特别是 旅游 经济运行预警系统、 旅游 危机应对机制。在国内外,为了保持 旅游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国和地区宏观决策部门及 旅游 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 旅游 经济运行的预见性和宏观调控能力。我国自2003年开始定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我国 旅游 主管部门将 旅游 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列为重点工作,正式参加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并动态制定产业指导政策、加强预警、政府托底、引导产业持续发展。这些基础工作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对 旅游 企业而言,要加强战略管理和制定风险预案。要及时取得经济运行数据与发展环境信息,企业决策的制定才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和前瞻性。在市场波动特别是面临重大冲击时,行业协会要开展互助行动,企业要努力自救。此次疫情中,中国 旅游 协会等行业协会和广大 旅游 企业抱团取暖, 旅游 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自救和互助行动,通过多种渠道向政府主管部门反映实际困难和政策诉求。中国 旅游 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 旅游 专家学者心系行业发展,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智库智囊作用,为按需施策、对症下药、支持 旅游 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咨询。

亟待建立现代 旅游 治理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 旅游 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是什么?

李仲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 旅游 休闲需求相比, 旅游 供给相对滞后。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 旅游 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带来的 旅游 消费升级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旅游 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结构相对失衡。国民 旅游 市场快速增长,出境 旅游 综合效益不高,入境 旅游 市场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以来出境 旅游 人数和花费已经双双超过入境 旅游 接待人数和入境 旅游 收入,呈现出所谓的“双逆差”现象;农村居民、中西部居民缺乏出游特别是出境 旅游 的条件;休闲度假的需求还未得到有效满足。二是 旅游 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在产品创新能力、国际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资本、 科技 、文创和人才新动能不足,具有世界影响力、有效应对拥堵难题的 旅游 景区偏少。三是 旅游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显得相对滞后, 旅游 政策的获得感不强。如 旅游 公共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旅游 过程中存在不文明现象,欺客、宰客等痼疾难以根除, 旅游 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综合效益等。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建立起文化和 旅游 融合新时代的现代 旅游 治理体系尤显迫切。

中国经济时报:在文化与 旅游 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如何破解制约 旅游 业发展的难点问题?

“十四五”时期 旅游 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我国 旅游 业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预计 旅游 消费继续保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出游更加理性、文明。国内四五线城市以及农村 旅游 市场开始兴起, 旅游 需求在继续朝大众化、品质化方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多样化;入境 旅游 有所上升,新兴市场可望有较好表现,来华游客动机更加多元;出境 旅游 保持中高速度增长,出国比重进一步上升,我国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 旅游 客源国的地位。在供给侧,文化、 旅游 、 科技 融合特别是数字文旅业态加快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各种新兴业态在 旅游 产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区域 旅游 发展更加均衡,文化和 旅游 管理体制机制将进一步理顺,公共服务职能更加突出,围绕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对港澳台 旅游 交流合作,围绕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 旅游 业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经济时报:“十四五”时期,如何精准施策,推动 旅游 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仲广: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动 旅游 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指标、主体、路径与方法,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对标国际 旅游 竞争力指数,推进文旅融合、 旅游 强国、 旅游 强省、 旅游 强企战略,“将 旅游 业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振兴入境 旅游 和扩大国民 旅游 ,深化 旅游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世界级 旅游 景区,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数字 科技 提高 旅游 治理现代化和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以乡村 旅游 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点方向,结合红色 旅游 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国家 旅游 形象建设与国家形象认同。

政策放宽,5月以来出行消费止跌向好、暑期有望迎来积压需求释放

近期,全国疫情态势总体趋于平稳,在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之下,多地放宽了人员跨省流动的防疫政策,跨省团队游也逐步重启。

近期青海、宁夏、湖北三省陆续宣布恢复跨省游,全国跨省游市场进一步打通;截止6月21日 浙江 、江苏、安徽、 海南 等地放宽对沪防疫政策不再实行7+7一刀切、据了解其他部分地区的实际执行较文件政策亦留有余地。根据携程数据,截止6月21日近一周全国暑期跨省游产品/酒店预定周环比增长291%/151%,6月暑期日均订单量已超过去年同期。

在反复观望了近半个月之后,湖北、青海、宁夏三省终于还是赶在暑假来临之前,官方宣布恢复了 旅游 企业的跨省游团队业务。随着青海、湖北、宁夏的归队,全国跨省游市场已经全线打通了!

6月21日,湖北文旅厅的一纸《湖北省全面恢复旅行社及在线 旅游 企业经营跨省团队 旅游 及“机票+酒店”业务》通知,让整个湖北 旅游 圈子彻底兴奋了起来。通知明确要求:从6月21日起,湖北省全面恢复旅行社以及在线 旅游 企业经营跨省团队 旅游 和“机票+酒店”业务。除了湖北以外,6月20日青海和宁夏也同时官宣恢复了 旅游 企业的跨省团队游业务。至此,由文旅部牵头全国30余个省区集体跟进的“跨省游官宣恢复之战”宣告收官。

作为最后一批官宣恢复跨省游的省区,湖北、青海、宁夏三省为什么会选在这两天同时官宣恢复跨省游?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赶在暑假之前,抓住暑假这波 旅游 旺季的绝佳红利。

许多率先恢复跨省游的省区,已经尝到了第一波 旅游 复苏带来的经济红利。

比如江西省,自跨省游恢复以来, 旅游 市场持续不断升温,庐山景区两周来接待游客44.71万人次, 旅游 旺季提前来临。

比如云南,在跨省游恢复的利好下,大理、丽江等地的游客开始陆续回归,各个景区也已经开始重现浓浓的烟火气。

再比如新疆,6月6日,喀什地区首架 旅游 包机由山东抵达喀什。6月17日,2000多名游客乘坐专列抵达新疆阿克苏和库车。6月18日,200名浙江游客乘坐援疆包机抵达新疆阿克苏机场......

当下,多地纷纷出台精准防控相关政策,是落实国务院疫情防控“九不准”的切实贯彻,是对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现象说“不”的体现,为群众正常出行提供了政策保障。正值暑期前夕,这些举措也将成为暑期省内旅行、跨省旅行纾困复苏的政策红利。

在跨省游恢复、景区免票、暑假来临的三重大好政策之下,一些热门 旅游 目的地已经开始渐渐地热闹起来。携程数据显示,6月15-21日期间预订铁路沿线景区门票订单量环比上一周,三峡景区增长11%,巫山景区增长17%,神农架景区增长24%。

国内 旅游 市场进入新常态化,比如内蒙古个别地区的疫情,但并没有影响到内蒙古全境的 旅游 业。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也是国内游市场进入常态化最直接的表现。除了跨省游市场常态化之外,放宽出行限制也正在成为有利的常态。

对于后半年的 旅游 市场我们或许不能太过于乐观,但也没必要太过于悲观。目前一切都在逐步改变中,朝着上好的方向改变。

数据显示,携程近一周暑期跨省跟团游预订量环比增长291%,近期暑期机票订单环比增长162%,团队旅行产品订单量环比增长109%,暑期酒店的订单环比增长超五成。

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6月前半个月,全国酒店预订量较5月后半个月增长超过1倍。

途家数据显示,6月14日,上海迪士尼乐园周边民宿预订交易额,环比13日增长超1倍。

同程旅行6月19日发布《2022暑期旅行消费预测报告》,预计2022年暑期国内 旅游 市场将重回复苏轨道,整体出游人次将有望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0%以上;

飞猪旅行方面表示,618活动商品总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超40%。其中,高星酒店套餐成交额同比增长90%。 旅游 商品的核销进度也在加快,截至目前,618大促中售出的酒店套餐商品核销金额同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

航空6月以来边际向好、国际航班数量增加。 根据飞常准数据,6月6日-6月12日,全民航客运量为437.9万人次,环比提升35%、此前一周为13%,同比2019年下降64%、此前一周为下降73%。根据航班管家数据,6月11日-6月17日,我国国内、国际航线客运航班日均执行量7165班次,环比上周+21%、上周环比为+29%,同比2019年-50%、上周为-58%。6月20日起中国驻法、澳、印尼、挪威、西班牙、美国等使领馆同步放宽了赴华签证政策;同时南航宣布从6月开始陆续恢复7条国际航线,国际航班将由原来的每周36班增加至48班、通航国家由原来的20个增加至27个,此外国航、海航、首都航空等航司也将在7-9月恢复部分国际航线。

酒店5月以来改善明显、上周RevPAR同比降幅收窄9个点至22%、签约开店仍需进一步修复。 RevPAR恢复角度,上周(6.12-6.18)酒店集团RevPAR环比+9.2%至122元、连续两周大幅提升,本周同比降幅缩小8.7pct至-22.3%。酒店集团签约角度,华住/锦江境内4月新签约162/167家、签约开店仍需进一步修复且存在调整签约目标的可能,锦江中国区目标在22Q3整体恢复到疫情前的业绩;君亭以定增加速15家直营店有望最早明年年底全部落地、加盟品牌也有望推出。

景区陆续推出暑期活动、暑期复苏值得期待。

1)宋城演艺燥浪电音节将于7月2日在杭州、三亚、丽江、九寨、桂林、炭河、宜春、郑州等千古情景区开幕,此外还有多款活动于园内推出。

2)天目湖激爽水世界将于6月25日开园,天目湖夜公园将于7月1日开园,园内设有《湖秀·天幕》演出、水世界浪潮电音节等。

3)乌镇自6月1日起西栅和乌村恢复开放,推出乌镇&乌村6月亲子季特惠活动;古北水镇6月1日起陆续开启夏日计划系列游玩活动,每周末还有无人机表演、长城音乐水舞秀等演艺节目。

5)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6月25日起恢复开放,将在严格控制客流并强化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分阶段逐步恢复运营。

餐饮上半年门店恢复度多在70%上下、5-6月环比改善。

1)九毛九:太二22年1/2/3/4/5月同店恢复度系21年同期的88%/85%/60%/52%/61%,假设6月约75%,则上半年平均恢复度约70%;九毛九上半年平均恢复度约84%。

2)海伦司:22年1/2/3/4/5月同店恢复度系21年同期的80%/90%/66%/60%/62%,假设6月约79%,则上半年平均恢复度约73%。

3)海底捞:1/2/3/4/5月整体门店翻台率系去年同期的106%/100%/80%/80%/100%,假设6月为100%,则上半年平均恢复度约94%。

短期从两维度考虑投资排序,

一是终端需求的复苏速度:社服板块,OTA(平台型企业) 酒店(商旅刚需为主) 餐饮(本地可选为主) 免税和景区(跨城跨省为主);

二是股价敏感指标的复苏进度:社服板块,免税(销售额,线上物流+线下出行同时发力) 餐饮(同店恢复+直营开店同时助力) OTA(订单旺季完成) 景区(客流旺季恢复)和酒店(加盟商开店修复为主、业绩修复为辅)。

梳理了机构预测 旅游 板块今年净利为正值且增速超20%个股一览。其中,机构预测中青旅2022年净利增速超800%,预计西藏 旅游 2022年净利增速385%。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 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光伏HJT、TOPCON、IBC、IGBT芯片、碳化硅、CTP/CTC电池、4680电池、海风柔直高压、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空气悬挂、激光雷达、A-HUD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国家旅游政策

法律分析: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要 合理调配 金融资源 ,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 , 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 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全力推动旅游产业投资发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第四条 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旅游宏观政策有哪些

1.政府将地方旅游业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给予政策优惠以及资金支持;2.加强宣传,扩大旅游市场,推动旅游走向国际化;3.地方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旅游结构的调整,由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转变;4.政府加强基础设施投资,美化环境,完善交通网,形成旅游一体化。5.政府支持旅游的创新、打造一流精品景区、推进城乡旅游发展、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6.政府引导地方旅游发展,走特色化道路,形成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