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游客出境游哪些消费增加了?

不少中国游客已经开始告别非理性和炫耀式消费,消费行为更加理性,预算也做得更为精细。这无疑是一种消费升级的表现。据中国银联发布的2018年春节出境游报告显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买买买”,深度游、自由行越来越普遍,更加注重境外游的体验和品质,各城市游客在餐饮和文娱方面的花费越来越多。以欧洲为例,2018年春节期间欧洲出境游消费中文娱类消费规模快速增长,增速超过20%,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而上海游客在欧洲的文娱类消费同比增长更是高达37%。

中国旅行社德国公司总经理张宇红也认为,如今中国客人更加实际。现在更多人会根据个人需求,货比三家、理性购物。保健品和观光游一度是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如今,子女游学、艺术鉴赏与收藏、健康养生等服务类、文化消费类开支正在崛起,成为中高端团的新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内日渐火热的自驾游类似,出境自驾游也开始风靡。中国游客出境游在租车上的花费也呈现较快增长。在中国银联发布的报告中,来自一线城市的游客租车人数及花费最多,而三线或以下城市游客租车的总金额、卡均交易金额和笔均交易金额增速都明显快于其他城市。

二、不足5000亿元 日本2021年国内旅游消费创新低

中新经纬2月17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观光厅16日发布初步统计数据称,2021年日本人国内 旅游 消费额较上年减少8.5%,为9.1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96亿元),跌至以现行方式实施调查的2010年以来新低。累计 旅游 人数减少了9.0%,为2.67亿人次,创新低。

报道称,住宿 旅游 的低迷很明显。受新冠疫情长期持续的影响,日本 旅游 支援项目“Go To Travel”无法重启也是压低消费额的原因之一。

具体的消费额中,住宿 旅游 较上年减少11.0%,为6.91万亿日元。2021年多次发布紧急事态宣言、防止蔓延等重点措施,导致长途 旅游 需求低迷。当天往返的 旅游 消费额为2.21万亿日元,增长0.2%,与上年基本持平。

交通和餐饮等每人每次 旅游 支出额方面,住宿 旅游 为平均48876日元,增加1.1%。但由于全年的住宿 旅游 人数减少了12.0%,总消费额下跌。

当天往返的 旅游 支出则增加5.9%,为17564日元,创2010年以来新高,弥补了当天往返游客人数的减少(减5.3%)。

报道还称,按每个季度的消费额来看,一季度(1 3月)比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小的2020年同期减少50.7%;二季度由于疫情开始在国内蔓延的2020年的基数效应,增加了84.7%;三季度因受到疫情第五波打击,减少20.4%;四季度因紧急事态宣言等全面解除,增加了20.2%。

此外,受疫情影响,2021年访日游客也创新低。

2022年1月,日经中文网曾报道,日本国家 旅游 局(JNTO)1月19日公布的2021年访日游客数量为24.59万人,比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减少99%,创 历史 新低。由于日本政府严格限制入境,距离访日游客“到2030年增至6000万人”的目标相去甚远。(中新经纬APP)

三、国内旅游5天,大概费用是多少呢?

要看你去哪个城市,三亚就比较贵,酒店每晚都要上千了,如果玩的项目非常多的话,上万都有可能的。最低人均5千吧。如果不是热门的时候去的话能便宜一点,不过穷游也没什么意思,出去旅游就是要享受的,否则旅游会觉得非常累。

四、中国出境游支出世界第一,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国游客出境游支出费2577亿美元,在世界出境游消费占据第一。为什么中国出境游支出会是世界第一呢,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第一、外国产品质量好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加工者的角色,外国产品代表的是更好的产品质量。长此以往,给国人造成了一种中国的产品质量低,质量差的思维,而外国的产品质量好,耐用。所以就造成了出境游消费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国外产品,价格低

由于受到关税的影响外国产品,在国内销售的价格都比较高,而出国旅游之后,在外国购买外国产品,价格会比在中国购买的产品低很多,所以当国人出境旅游之后,就会大量购买国外的产品造成了中国人出境支出高的原因之一。

第三、消费观念的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兜里面变得有钱了,国人更想购买,质量好,安全性更高的产品。所以出境游之后,很多人都会大量的购买国外的产品

第四、国外产品安全性高

在许多人看来国外的产品,安全性比国产的要强很多,一方面是国外生产方面严格管控,另一方面,国外对食品具有严格的检测标准。

这些就是中国人出境游支出第一的原因,出境游中国人喜欢购买的外国产品,主要包括马桶盖,电饭煲,奢侈品衣服等等,所以,你出境旅游会购买外国的产品吗?

五、中国人消费能力那么强 为何房价还那么高

凭什么中国人那么有钱

中国有钱的,可以在国外尽情潇洒的土豪,在总人口的占比中并不高,只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到国外满眼望去,全是中国富人。

春节刚刚过去,网上又在爆料中国人在海外狂购各类物品,给人印象就是中国太有钱了。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GDP在全球排名老二了,但毕竟中国人多啊。人均GDP水平只在全球排80多名,不过比以前进步了不少,记得若干年之前,还在100名左右呢。尽管如此,国内很多人还众口一词地说中国的GDP是掺水的。但为何消费能力那么强,房价还那么高呢?

中国的消费支出总额存在严重低估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是全球奢侈品消费规模第一的国家,是出境游人数第一的大国,是海外旅游人均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去年已经成为在美国购置房产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去年A股的交易量要占全球股票交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新房交易额是美国的6倍多,澳门博彩业收入是拉斯维加斯的4倍。

单纯看上面这些数据,你还能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吗?这分明已经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为了慎重起见,我将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14年消费支出及旅游方面的数据来作一下分析。首先,中国14年消费支出为19.8万亿(人均消费乘以人口数量),其实现金消费为16.4万亿(说明还有3万多亿消费是自给自足的)。其中,居民境内旅游花费3.03万亿,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国家旅游局数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为16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10230亿)。

也就是说,国内居民的旅游总支出要超过整个消费支出的20%(或现金消费总额的25%)。如果所有的数据都是真实的话,那么,旅游支出比重过高了。作为中等收入国家,衣食住是消费主体,即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旅游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也不会高于15%。顺便查了一下美国的消费支出结构(2012年),住房要占到33%,交通占17%,娱乐只占5%。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食品饮料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比美国高出1倍以上(2012数据),以此推论,中国的旅游消费支出占比也应该远低于美国。因此,国家旅游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到2015年,把旅游消费支出的占比提升到消费总支出占比的10%。如今,表面的数据已经是20%了,故我怀疑是中国居民的总消费支出被低估了。因为境外旅游消费额是数据应该是可靠的,境外与境内的旅游消费比例也是合理的。

所以,20%这个数据中的分子如果靠得住的话,那么,分母就靠不住了。而分母的大小,又取决于另外一个数据,即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因为只有收入增大了,消费才能增大。我曾经在2012年写过一篇文章,叫《高收入群体总收入被低估的背后》,主要内容如下:

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或被低估7.89万亿

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的问题,笔者曾在2009年做过研究,方法很简单,因为从长期看,收入应该等于支出,假定一年内居民新增支出也大致等于新增收入,那么,就可以估算出该年份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若减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则就是低估的部分。

这里所指的支出,其含义是经济学上的消费加储蓄,即广义支出,包括年内新增的消费、新增居民储蓄、居民在股票、债券和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费用的净支出,还有购房投资及房贷还本付息等方面的净投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根据这一方法,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约4.7万亿。

如今,又发现了一个更便捷的估算方法。《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2006-2008这三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显示2006至2008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分别为12.9万亿、15.66万亿和18.24万亿。这是统计局以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模式确定的核算方法所得出的数据,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会计中的“有借必有贷”的平衡计算法。这里所谓的“住户部门”,也包括一般居民之外的个体工商业者,这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的“居民”涵盖范围是一致的。

如果把2006-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乘以城乡常住人口,则可以推算出2006-200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分别为9.48万亿、11.32万亿和13.20万亿。与上述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相比,分别相差了3.42万亿、4.34万亿和5.04万亿。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要比原先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高5.04万亿,也高于笔者2009年的估算。

虽然国家统计局要到2013年才会公布2011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但根据已经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出2011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约为19.65万亿。由于 2008-2011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累计涨幅为51%,可推算出2011年的实际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可能达到27.54万亿,即低估了7.89万亿(见下图),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1.8%提升至58.6%,该比重或许可以化解长期被大家诟病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困惑。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拉长的钢筋

不少学者把居民收入被低估的部分界定为灰色收入,这当然有点夸张,但至少这个比重是不低的。那么,这部分“灰色收入”的获取渠道主要来自哪里呢?从货币支出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应该是一个主要渠道,因为消费和出口相对而言都看得见,容易统计。

若单纯从数据分析,2004年至今的季度数据表明,总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相关度一直很小。如2008年经济下滑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是持续攀升的,投资增速基本没能反映实际经济的变化趋势。再从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看,1992年大约为0.84,到了2006年已经达到3.61了,近年来已经超过8的水平了。这当然可以解释为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但是否也可以解释为投资的“水分”越来越大呢?虽然说土地购置成本的上升等价格因素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虚增的原因,但即便用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来考察,也同样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虚增嫌疑。

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不妨从粗钢产量的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关联性来说明。因为固定资产投资都要用钢,故两者应该是同步增减的,而且粗钢产量统计的可信度较高。2001-2011年粗钢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16.25%,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复合增长率为22.63%(扣除价格因素),相差6个多百分点,说明粗钢产量并没有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相应增长。

以去年为例,粗钢产量为6.84亿吨,同比只增长7.3%,低于GDP增速,而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15.9%,超过粗钢增速8个百分点;再看板材,板材的一部分是用在建筑中,但去年板材的表观消费为负增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达到27.9%,这么大的反差确实令人费解。在投资高速增长的时候,钢铁企业却面临产能过剩、盈利普遍下滑的窘境,同时,去年水泥的产量也只增加了10.8%,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5个百分点。

钢铁和水泥产量实际增速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就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统计存在高估可能。之所以出现高估的情况,无非有三个主要路径:项目转包、统计报表虚报和偷工减料。项目转包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现象,每转一次,就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如果转包5次,或许实际发生的工程费要比计划少掉一大半。此外,有些项目中存在虚报价格、从事关联交易的财务欺诈行为的可能性;还有些申报项目为能获批而支出的公关费用、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得到的回扣等支出,往往也计入工程款项而被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至于在偷工减料方面,把钢筋拉长拉细以降低成本等,更是屡有所闻。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02-16,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六、中国人跨境旅游消费和购物的原因是什么

对一个经济处于长期发展、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的国家来讲,中国成为境外购物消费“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值得认真研究。据了解,欧美和日本人均GDP达数万美元,新加坡人均GDP达8000美金,泰国达2000美金,而在国外购物中国人却排第一。

“要警惕出境旅游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去年9月中旬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研究报告》警告说,中国出境旅游花费已经超过入境旅游收入,中国国际旅游业已经整体沦为花汇产业。报告中指出,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总花费大约为400亿美元,相当于3320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为4711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257亿美元,旅游业对内需的总贡献为6844亿元。2004年出境旅游的过快发展对内需的“漏出"占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48.5%,几乎相当于旅游业对内需贡献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