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旅游规划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纵观全国,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在乡村旅游热潮的推动下,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乡村旅游项目,如浙江田园东方、浙江莫干山、西安袁家村、乌镇乌村等等,这些乡村旅游项目让乡村旅游投资变得炙手可热,大量的社会资本纷纷涌入乡村旅游。但是,发展如此迅速的乡村旅游也面临着诸多困扰。铭智旅游策划总结了以下几点:

照抄照搬导致项目严重同质化

对于大多数旅游项目来说,产品同质化其实都是其困扰所在,乡村旅游可能更为严重。一个地方火了,其他地方紧跟着模仿,这点可以举袁家村的例子。

袁家村的高收益引发了众多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相继投运,虽然在建设风貌、旅游内容、经营方式上都类似,但在区位、文化、环境上都比不上袁家村,最终以经营惨淡告终。

乡村旅游从根本上是满足周边城市的需求,从市场饱和度的角度来看,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是在竞争同一批游客市场,当市场处于饥饿状态时,即便是同类型的项目都能获得成功,但当市场基本被瓜分殆尽后,后进入者如果不能在产品和服务上提供差异化,往往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最终以惨淡收场。

产业链断裂

很多乡村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往往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人吸引过来就好了,至于村落如何可持续发展,思考不深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往往鄙弃了一些传统的农业产业,如畜牧业、养殖业、手工业、苗木产业等等。

除非当地本身具有发展旅游十分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否则对旅游产业过分乐观,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且单一的产业结构都是十分危险的。

一般来说,每个乡村旅游点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的农户,不能超过总户数的40%,否则,将会形成产业链条中断。

余下的60%农户可以从事养殖、种植、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工作,尤其是本地生态型餐饮原料的供应,一般一个农户需要8~10个供应户,产业链还可以以合同形式由本村延伸到周边从事乡村旅游的村寨。

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之间的处理不当

现在很多旅游项目往往在保持传统文化和迎合现代时尚生活关系上处理不当,容易犯两类极端的错误:完全保留传统,不迎合现代时尚,守旧如旧;过分迎合现代化的时尚和生活,丧失原本乡村具有的文化氛围和内涵。这两种观念都不可取,好的乡村旅游开发一定是能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把握分寸。

以袁家村为例,当关中特色建筑、民俗小吃街模式被遍地移植时,袁家村早早发现其产业单一、体验性不强的弊端,开始布局精品客栈、酒吧、艺术长廊等业态,充分将民俗与时尚创意结合在一起,从业态结构上更为丰富,从体验上也迎合了现代文化青年的需求,基本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

从消费需求看,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大中城市中青年人群,这一群体消费能力较强,同时文化素养、审美品位也较高,更加偏重旅游的文化感知、氛围体验。因此,乡村旅游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应进行适当改良,传统与时尚创意应该完美融合,而不是绝对的鄙弃。

二、乡村旅游现在存在哪些普遍的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是形势所在,是时代所趋。

从最开始简单的垂钓、采摘、农家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渐进成熟。但从全国来看,还没有摆脱自发式发展的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旅游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一是供水、供电、安全、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二是餐饮、厕所等方面的卫生问题,导致游客入住率下降,重游率下降,严重制约了旅游发展。

2、追求城市化,失去乡村本色。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少乡村旅游逐渐盲目追求城镇化、洋化、高档化,存在着一定的“去农化”倾向,失去本真,另外大规模高强度接待设施的建设,以“生态、绿色”为核心的吸引力逐渐弱化。

3、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缺少精品。乡村旅游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要么都是农家乐,要么都是垂钓,极易形成同质化竞争,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当下乡村游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单、低档等初级阶段特征。

4、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很多乡村旅游项目,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从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农业、温泉、采摘等旅游产品虽多,但缺乏核心的主题整合,宛如大杂烩,难免使人“失焦”,大大降低重游率。

5、运营管理人才缺少,研发服务能力弱。乡村旅游的项目,融合了农业种养、餐饮服务、住宿服务、康体娱乐服务等多种业态,此类综合型人才缺乏,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后,产品和服务跟不上,经营困难,更无力升级。

三、乡村旅游经济兴起“农家乐”热潮或将卷土重来

伴随着乡村 旅游 经济兴起的农家乐曾风靡一时。农家乐大都由村民直接经营,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家乐一度成为大多数城市人放松消遣的选择。

据天眼查数据,我国共有超过19.6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包含“农家乐”,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农家乐相关企业。其中,8成以上为个体工商户,且注册资本在100万人民币以内,55.8%成立于5年内。

从地域分布上看,四川省拥有最多的农家乐相关企业,数量超过2.4万家,占比为12.3%;湖北省的相关企业数量次之,拥有超过1.8万家农家乐相关企业,占比为9.4%;重庆市以1.7万家相关企业数量位居第三,占比为8.8%。

因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没特色、消费频次较低等原因,再加上竞争加剧、监管收紧。近年来,农家乐颓势尽显。2011-2021年期间,我国农家乐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年注册总量先升后降,2017年达到峰值2.9万家后,一路走低。

尽管如此,农家乐仍有市场,至今各地仍然有一批持续火爆的农家乐。这背后是消费者对 健康 、特色、自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口味的持续追求。未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剧,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改良后的“农家乐”热潮或许会卷土重来。

审读:孙世建

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客源,包括哪些部分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据勇先创景调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客源基础广泛,从目标人群的空间距离特征来看,周边短途型客源市场为主。从目标客源群体的经济社会特征,年龄特征方面来看,儿童、青少年、中青年、老年、学校与企业培训团体、城镇家庭、企事业单位、中高收入者、有车族及工薪阶层中收入较高与稳定者;职业特征方面,都市白领等;从收入层次来看,中高端、大众顾客群体;从受教育程度看,其目标顾客群体从小学到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群体都有。

五、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乡村旅游产品的特征

1.鲜明的乡村特色性

所谓乡村特色,是相对于城市特征而言的,指人们在乡村地域内,能够感知和体验到的,和城市有明显区别的所有自然和人文的元素(在前文已有表述)。

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正是因为乡村旅游产品和城市旅游产品相比具有的诸多差异性、独特性,从而产生的旅游需求。城乡之间的这些差异包括地理差异、历史差异、文化差异,城乡两个地域仿佛磁铁的两极,存在相互吸引的能量,这种能量的放射点,正是“乡村特色”,这种强烈和永久的能量,吸引城市人进入乡村,乡村人进入城市,两个区域内人口彼此双向互动。

乡村旅游产品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的乡村都能够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不明显的乡村,不能依靠人造景观开发乡村旅游。只有那些具有相对突出的、明显的自然或人文特性的乡村才具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条件。

2.投资和消费的低门槛进入性

乡村旅游产品要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乡村世界的本来面目,强调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因此,从旅游投资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产品不需要也不能够大兴土木和投入巨资去培植人造景观。

3.产品项目和产品线的丰富性

乡村旅游的产品线的长度和宽度均较大,乡村旅游产品丰富,且产品线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体验参与型旅游、消遣休闲旅游、康体保健旅游为一体,可较大一口径地满足各种旅游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