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什么
桂林位于亚热带北侧,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最为集中、典型、复杂的风景区。这里孤峰耸立,洞穴深透,溪流环绕。桂林各个风景点现存的碑刻等历史文物有两千多件。桂林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桂林山水美学价值可以概括为“四性”,即奇特性、集中性、多样性、平易性。桂林独秀峰之奇特,早有“甲天下”之美名;而峰林和洞穴,又是高度集中地以漓江为轴心,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胜地。 夏商周时期,桂林为百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后附于楚。秦王朝统一岭南后,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桂林正式纳人中国的版图。西汉元鼎六年(前111),桂林一带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时期属始安郡,郡县治所都在今天的桂林。南朝刘宋时期,颜延之被贬为始安太守。隋唐统一中国后,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广西政治和军事统治中心逐渐北移。中原王朝在桂林筑城建衙,置帅宿兵,拱卫南疆,桂林的地位变得愈来愈重要,逐步成为统治广西的政治中枢之一。宋时,桂林先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明洪武元年改静江路为靖江府,后改为桂林府,以后又将旧属湖南永州府的全州、灌阳、资源划拨桂林;清沿明制;民国以后,桂林一度成为广西省会;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政治中心南移,但桂林在广西文化格局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桂林文化渊源久远,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桂林一带有远古人类的活动。宝积岩人和甑皮岩人是桂林远古人类的代表。宝积山位于桂林市区中山北路广西师大附中校园内,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孤岭,岩溶地形发育较好,山脚中部有个岩洞叫宝积岩(又叫郭家岩)。19 7 9年,该校“少年科技活动小组”在“宝积山古生物化石发掘”活动中,发现人牙化石2枚。从颜色大小及石化程度来看,可能属同一个体;从牙齿的形态看,较北京人进步,无明显的原始特征,应属智人;左下第二臼齿的磨损程度相当严重,咬合面珐琅质大量磨损,以现代人牙第1上臼齿的磨耗标准来判断,应属一个50~6 5岁的老年个体。由此,这些人牙化石的所属个体被命名为“宝积岩人”。宝积岩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都是第四纪生活在华南洞穴中的“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的常见成员,与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广西柳江人化石所伴生的动物群成员比较接近。因此可以判断,宝积岩动物群应属于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三万年。宝积岩洞穴中共发现石英粗砂岩为材料的石器12件,这些石器一般以砾石的自然面直接打制而成。同时,在洞穴内还发现了用火的遗迹。桂林“宝积岩人”的发现,为研究桂林远古时期的历史以及我国古人类的发展和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新资料。它是桂林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是桂北地区重要的原始人类。从古人类的形态上判断,柳江人是迄今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发现的晚期智人的代表之一,也可以作为黄色人种(即蒙古人种)的直系祖先。而桂林额皮岩人则是新石器时代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从出土的其头骨的若干特征来看,可以推断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体质特征。这意味着额皮岩人可能是柳江人的分支。从柳江人到甑皮岩人,其间历经了数万年的漫长历程,是否有一个发展的中间环节呢?宝积岩人的发现可能就填补了这个中间环节,成为认识从柳江人到甑皮岩人之间的演化的宝贵材料。额皮岩人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面,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地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并予以试掘,发现了不少石器、陶片和骨骼。1973年进行正式发掘,在厚达2.6米的文化堆积层内,含有大量的螺蚌壳、兽骨、灰烬等物,此外还有人骨架、石器、陶片、骨器等新石器时代遗物。经过对不同深度的木炭标本进行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发现上部标本的年代距今 7 680士 150年,下部标本的年代距今 9 000土 15年。也就是说甑皮岩人遗址的堆积可分为两个时期的文化层,下层的年代距今约9 000年,上层的年代距今约7500年。类似这样既为居住地,又为墓地和石器加工场,而且保存也较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遗址,在壮族地区乃至华南地区尚较少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甑皮岩人遗址共发现人类骨架18具,其中保存较为完整、葬式也较明显的有15具,其中有10具为屈肢蹲葬,3具为侧身屈肢葬,2具为二次葬。在一位老年妇女和一位中年妇女身上撒有赤铁矿粉。甑皮岩人的头骨特征表明其属蒙古人种,与现代分布在华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南亚各族较接近。其头骨上若于“赤道人种”的特征,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体貌特征的结果。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具有旧石器时代的传统特点。甑皮岩人还用动物肢骨制成骨锥、骨键、骨针等。另外,他们已学会制作陶器,其陶器均为手制的类砂粗陶,在露天烧造。遗址的文化堆积包含着大量蚌壳、灰烬等,说明当时的原始居民曾在此岩洞里居住了相当长的时间,当时他们的经济生活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从渔猎的对象看,除了江河沼泽中的蚌、鱼外,还有丛林中的鸟兽类,说明当时猎取对象的众多和狩猎能力的提高,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箭。此外,甑皮岩人已开始饲养家畜,他们已懂得将捕获的幼猪进行人工饲养。丧葬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原始居民“灵魂”或“祖先崇拜”观念及其原始宗教的一种载体。甑皮岩人遗址中发现的墓葬,排列密集,葬式统一,说明当时的丧葬制度已经形成。而极少有随葬品,又说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丧葬方法的原始和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平等。在18个人的骨骼中,只有2具妇女的骨骼上撒有赤铁矿粉。这种特殊的丧葬礼仪,似乎表明妇女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寓含着深刻的原始宗教意义,显示出甑皮岩人对红色的崇拜和对生命的渴望。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中央王朝有意识地迁徙中原人至岭南地区,加强了越人与中原人的联系。汉族与壮族先民相互融合的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秦设三郡到赵伦南越国时期,以汉人融人壮族先民(即汉人越化)为主;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势力的不断延伸,汉人又陆续在当地建立学校,汉文化正式进人壮族先民腹地,开始有少量越人汉化;元明清时期,中原汉文化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壮族文人学汉文,作汉诗,说汉语,壮族先民特别是壮族上层人物全面接受了汉族文化。壮族先民在接受汉族文化习俗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民族的融合:首先,壮族先民与汉人通婚,也接受了汉族的媒聘习俗,“初设媒聘,始知姻娶”。其次,壮人使用汉姓。秦时,作为西项民族首领的译吁宋还没有姓氏;到汉代,少数越人采用汉姓如骆、左、将、黄、同等;魏晋至隋,使用汉姓的壮族先民逐渐增多。再次,汉语的推广。壮族先民原操越语,相当部分壮族先民接受了汉文教育后,逐步掌握了汉语和汉文。随着越汉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元明清时期,以宣传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私塾、书院在壮族地区兴办,汉族中的湖广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等族群,从不同的路线迁徙到壮族地区,汉壮族群互动与认同由官方深人到民间,由表层进人到深层。桂林是中原文化进入广西的门户。汉人的增多,逐步改变了桂林族群构成的格局。作为原住民族的壮族先民——西瓯人——迁徙他处,汉人不断南迁,落籍桂林,逐步成为桂林一带的主体民族。特别是宋代,桂林既是广南西路治所及经略安抚史“帅府”所在地,也是文化、经济的中心,一时冠盖云集,五方辐辏,蔚为岭南一大都会。明朝皇帝朱元津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朱姓王族落籍桂林,世袭13代,先后繁衍3000多人。清代,桂林市为广西首府,广东、湖南、福建等省又有大批流民进人,城内外商贾云集。晚清至民国年间,桂林城内汇集了湘、赣、粤、闽等十几个省的客商,他们各自以地域为纽带组织同乡会,建立会馆,联络乡情,介绍职业,互相帮助,保护同乡利益。民国35年(194),桂林的广东同乡会有309人,福建同乡会有300余人,江西同乡会有319人,浙江同乡会有1300人,湖南同乡会有41 000万人。这些外省人大多为汉族,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都定居桂林了。回族进入桂林最早在宋末元初。据《宋史》记载,宋景炎二年(1277),宋左武卫将之马暨系甘肃宕昌(今甘肃岷州)人,其部属多为穆斯林,战败后有落籍桂林者。元将阿里海牙系维吾尔族人,部属多为穆斯林,当时元军驻防镇宁的过程中亦有人落籍桂林一带。这两部分人的后裔称回族。元朝以桂林为广西首府,人桂林任职的外籍官吏中确定为回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有近50人,其中不少人后来定居桂林了。其代表者波斯人伯笃鲁丁,于元至元三年(1337)自金陵(今南京)来广西任职多年,后因病返金陵,不久逝世。其孙永龄于明洪武十三年(138)携兄弟永清、永秀游宦粤西,落籍桂林,改伯笃鲁丁为白姓,这就是桂林白姓的先祖。回族大量进入桂林在明清两代。1990年,桂林回族姓氏白、马、麻、以、哈等大都是明清时期入桂林定居的,少数为民国时期定居桂林。回族虽与汉族长期杂居,受汉族影响,但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在风俗习惯上多受宗教影响,一般实行族内通婚,女子一般不嫁其他民族。清末以来,回族人日减少,族内通婚有困难,才有部分回汉通婚。回族男子可娶其他民族女子,配偶随回族风俗习惯即可,俗称“从教”。瑶族,是广西历史悠久的一个世居民族。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瑶之属桂林者,兴安、灵川、临桂、义宁、古田诸邑,皆迫近山瑶。”沿边“省民”(汉族)与瑶民风气习俗、生产技艺略相接近,瑶民常以山货杉板、滑石之类向汉族换取盐米,但不时有仇杀械斗发生。现阶段在桂林居住的民族中汉、壮人口较多,其次为回、苗、侗和瑶族。1990年,桂林市区汉族人口为522 084人.占人口总数的93%。在桂林市区,人口超过10 000的少数民族只有壮、回两个民族。桂林民族的融合主要是在汉族与壮族之间进行的.或者说汉壮之间的互动融合是桂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主流。
桂林历史文化有什么特色?
1、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2006年5月20日,桂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37。
2、桂林民歌
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3、桂柳话
广西的西南官话中向来以为桂林话、荔浦话流行最广,实际上,柳州话通行的范围更广。桂林话存在于桂林及兴安、灵川的一些城镇,其余广大地区,通用的官话都接近柳州话。在贵州省黔南州的罗甸县、平塘县、黔西南州的望谟、册亨等地的语言也属于桂柳话;还有原柳州铁路局管辖的贵州省都匀铁路地区及黔桂线沿线铁路职工、家属也说的是桂柳话。桂柳话细分又有桂林话、柳州话、郴州话、荔浦话 、平乐话等,其间有一些差别。
4、河灯歌节
每年的七月半(农历7月12日至14日)是资源县河灯歌节定期举办时间,资源各族人民云集县城,资江两岸三天三夜,歌声缭绕,整个县城笼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领略“万盏河灯漂资江”的人间奇观。
5、零零落
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民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桂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零零落
桂林地区民俗
龙舟节
又叫端阳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和艾叶,传说菖蒲如剑,可以驱邪,艾叶如旗,可招屈原之魂。也有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的,据说虎能够威镇百虫,驱邪避疫效果更佳。屋前屋后撒石灰、点雄黄,还要喝点雄黄酒,目的都为除虫害、保平安。赛龙舟是节日主要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趣的。时代邝露所著《赤雅》记载:“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现在,桂林龙舟赛几乎年年举行,且规模宏大。端午这天,漓江上龙舟排列如雁阵,参赛单位和观光宾客,已不限于本市。号声起处,江面鼓声铿锵,桨影飞扬,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市内万人空巷,江岸人山人海。桂林还有传统的龙舟歌,分序歌、发兵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大部分没有固上歌词,现编现唱,节奏快慢,也由赛情决定。桂林乡间,端午这天还有串龙亲的习俗,村与村之间,划着龙舟互访,对方要在码头迎接,对唱贺歌,然后请客人进村聚餐,畅叙友情,切磋龙舟竞赛技艺。端午的传统食物是粽子,有三角粽,枕头棕等主要原材料是糯米,板粟,豇豆,猪肉,竹叶等,还要把粽子抛进江河,,以示对屈原的祭奠和纪念。
地方艺术
*广西大鼓*鼓曲类鼓词分类曲种,原名桂林大鼓,形成于1962年。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长于演唱“武段子”。
*广西文场*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等。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一带的时调小曲传入广西,在流传中逐渐与桂林方言融合,并受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至清末逐渐形成了以桂林方言演唱的、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唱形式为数人坐唱,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也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叫“文场挂衣”。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场进入剧场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执云板或碟子击节演唱和配以小乐队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走唱”。广西文场的音乐唱腔分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丝弦]、[南词]、[滩簧],俗称“四大调”;小调有[叠断桥]、[剪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如《玉簪记》、《白蛇传》、《西厢记》等。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 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婚礼歌、哭嫁歌、孝歌等; 与娱神祭祀相联系的跳神歌曲; 与宗教相联系的回族歌曲; 有一定娱乐、欣赏价值的民间小调和一些乞讨、行业叫卖性歌谣等。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 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即拉 船、装龙头、开船、游江、二江、转艄、上滩、招旗、催艄、饮酒、喊兵、得胜、收兵。龙船歌曲调热列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以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以艺人王仁和自编自唱 的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代表作。传统渔鼓演唱形式简单,一人“打单筒”,自敲自唱。现在则较 灵活多样,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为主,表演为辅。过去,除鼓与板,没有别的乐器,现逐渐发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内的民乐伴奏模式。
*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傩戏*傩舞是古代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到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再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 ,傩吸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 ,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傩舞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殷墟甲骨文卜辞有 1998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市着实地热闹、风光了一番——武安傩戏国际学术研讨观摩会在这里举行。傩戏在武安县固义村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 、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 600人。演出的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为主的节目捉黄鬼,是一个劝戒人尊老爱幼的节目。丁德玉先生凭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觉得这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张罗,恢复了演出。丁德玉先生原是中学校长,在村里享有很高威望。为恢复本村传统文化遗产,他费尽了辛劳。为了排练和准备恢复元宵节演出,他忙着制作面具,筹借戏装,排练剧目,几夜不睡觉,竟成为家常便饭。
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会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给了丁德玉和他的同事们极大的鼓舞。随后他便开始大力奔走和呼吁,力争促成国际学术会议。此间,他和他的同事们奔武安,上省城,找有关领导汇报固义傩戏情况,以求得领导的关注。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1998年的元宵霄节国际会议终于有了眉目。1997年10月底,省里来人做会议筹备工作时,病中的丁先生得知 1998年元宵节武安傩戏国际会议已经确定,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村里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又增加了一些道具,恢复了几个节目,到时候可以确保国内外专家学者能观摩到丰富多彩的节目……
*零零落* 杂曲类曲种。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流行于桂北官话地区。因帮腔衬词为“零零落”得名。起源于宋、元期间穷苦人唱的乞食词“莲花落”,至清道光年间臻于成熟。有7种唱腔。多由两人演唱, 一人领唱,一人承包尾末字接唱帮腔。多演唱民间故事如《祝英台》、《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讽刺性 小段。长的可唱两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钟。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曲目如《新官上任记》、《车站轶闻》 、《红棉似火》、《腊梅花与点子多》等,曾在广西或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奖励和好评。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初。艺术风格、样式受影响于长沙弹词。创始人为已故著名艺人王仁和。其自弹自唱的实验性曲目《根深叶茂》首开桂林弹词纪录。其后《黄继光》、《董存瑞》、《英雄花》、《要学青松迎太阳》等曲目相继问世。近20年来,又创作、移植和演唱了《赔茶壶》、《剥画皮》、《爆破英雄》等。桂林弹词声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艺、戏曲旋律音调与长沙弹词[平板]、[散板]于一炉的出新产物。曲调简朴流畅、跌宕自如,依靠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完成说唱任务。伴奏乐器是大三弦,演员自弹自唱,极为灵活轻便。
壮族风情
壮族与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本世纪初创制了壮文。壮族以农业为主 ,擅长种植水稻。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550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 、“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戏----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侗族风情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苗族风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瑶族风情
瑶族共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多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