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萨有啥特产
拉萨的特产有:青稞酒、糌粑、酥油茶、藏香、松茸
1、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qiang”,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2、糌粑
糌粑(zānba)是西藏自治区的一种特色小吃,也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端来喷香的奶茶和糌粑,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
3、酥油茶
酥油茶是以酥油,砖茶,盐为主料制作的药膳。
4、藏香
藏香,多数用于佛教祭祀活动,其制作工艺流程蕴含着藏文化的精髓。主要配料有藏红花、雪莲花、麝香、藏寇等。
5、松茸
一种名贵食用菌。口蘑科,口蘑属。菌盖幼时半球形,活白色,表面具黄褐色至栗壳色细鳞片,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稍密,弯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内实,菌环以上白色,有粉末,菌环以下同盖色,有鲜片。
二、西藏的民俗风情
一,服饰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
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二,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
三,民居
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
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四,交通运输
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
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
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西藏民俗文化
三、拉萨特色小吃有哪些
拉萨特色小吃主要有酥酪糕、藏面、土豆包子、牦牛肉、糌粑、西藏酸奶、青稞酒、藏式凉粉、酥油茶、甜茶、藏牛羊肉。
酥酪糕
奶味甜点有滋补强身功效,为藏胞待客糕点。这是一道非常著名的藏族小吃,用黄油为主料制作而成,图案精致,非常就有当地的特色。
藏面
吃藏面最大的享受是喝汤,清清淡淡的肉汤,加上少量的盐和葱花,就成了一碗难得的美味。喝进嘴里,又热又香,令人回味无穷。
土豆包子
拉萨的土豆品质较好,很粉很甜。土豆包子就是在土豆泥里面包着牛肉末,外面稍微炸了下,口感酥软。也可以沾蕃茄酱吃。
牦牛肉
牦牛肉有多种吃法,凉拌、烧烤、涮火锅或者炒菜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酒要喝当地的青稞酒。肉香且带有一点野味,目前已经有牦牛肉的加工厂,做成真空包装的熟食,游客购买起来也十分的方便,并能够带回家赠送朋友。在西藏当地餐厅均可吃到。
糌粑
糌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主食,是将青稞或豌豆等炒熟之后磨成面粉,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团食用,也可调以盐茶、酸奶或青稞酒。
西藏酸奶
西藏酸奶分为两种,一种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牛奶制作而成;另一种用没提过酥油的牛奶制作,藏语称“俄雪”。在北京东路一些主要的街拐角和八廓街胡同里一些不起眼的小卖店都能看到这种以罐头瓶为单位的酸奶卖。拌上白糖拿勺子舀着吃,够酸够甜够浓稠,才叫地道。
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称为“羌”,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而高度青稞酒被人称为“高原茅台酒”。
藏式凉粉
藏式凉粉的特别之处是辣椒。藏式辣椒和油辣子不同,它主要是用水泡出来的,所以辣得很清新。藏式凉粉里面还配有土豆块。在八廓街小巷子里面一般都有卖,1元一碗。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的主要饮品,在西藏最好尽量多喝酥油茶,因为它是最好的营养和热量补充剂,并且易消化、耐饿解渴,甚至可以治疗感冒和初到高原的不适反应。好客的藏民常用珍贵的酥油茶来招待贵客,作为客人的你最好不要婉言谢绝,否则会给主人留下非常失礼的印象。
甜茶
拉萨甜茶是用红茶熬汁、牛奶或奶粉及白糖等调制而成,其味道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甜茶7毛一杯,面前的桌上可以放些零钱,一杯喝完,服务员会自动续杯,并从桌上拿走钱。甜茶味道虽然不错,但喝多了极其上火。
藏牛羊肉
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牛羊肉热量很高,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他们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一般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招待宾客,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风干肉往往是在每年的十二月底做,这时气温都在零度以下。
四、拉萨的风俗习惯
注意事项:
1、拉萨地区属于藏族自治区,大部分居民以藏族为主,请游客尊重当地风俗。行程中安排的寺庙参观,为藏传佛教寺庙,请尊重宗教信仰,听从导游安排。
2、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我社有权对行程的前后顺序进行调整,但不会减少景点。
3、由于西藏地处高原,进藏前请谨记“慢慢走,少开口,多睡觉,别喝酒,防感冒”。
4、拉萨被称为日光城,日照强烈,请游客自带防晒用品。
5、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人禁止入藏,入藏前避免感冒,入藏当天不要洗澡。
6、请客人提供与乘机证件完全相符的名字进行出票(若有误差损失费由客人自理)。
7、因长时间高原行车,途中车辆负荷较重,可能会遇到汽车抛锚并影响行程的情况,旅行社对此情况会迅速做出补救措施,请游客做好心理准备,但不能作为投诉的理由。
8、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遇塌方(当地政府行为封路)、泥石流、雪崩、洪水等自然现象影响或航空公司航班延误、取消等原因造成的增加费用或无法按照正常行程游览,我公司不予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参团提示:
1、拉萨火车站、机场导游迎接后敬献洁白哈达。
2、每辆旅游车上都提供免费备用氧气袋两袋供使用,若再需要,费用自理。
3、用餐以川菜风味为主,若有忌口者,请提前告知旅行社,若有藏区用餐不习惯者可自备佐食。
5、除旅行社责任险外,请建议客人主动购买旅游平安意外保险。
6、全程安排6—8个信得过购物点(工艺品、藏药、土特产)等,绝无强制购物现象。
7、为保护布达拉宫古迹,门票限量销售(每天限接待1500--1800名游客),因此参观布达拉宫时间可能会影响到整体线路的先后调整,景点不会减少,提前告知,敬请谅解。
8、随身物品:高原海拔高日照强烈,早晚温差大,需准备长袖衣裤、羊毛衫、夹克衫,同时带好墨镜、太阳帽、防晒霜、润唇膏、感冒药、肠胃药、阿斯匹林、安定等物品。
9、友情提示:请带足够的胶卷、相机电池、现金、全球通手机、湿纸巾、个人卫生用品。
10、沿途欣赏自然风光(途中经停六大站点:石家庄、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那曲。
购物安排介绍:平均每天一个购物店,无强制购物消费
1、西藏藏医药文化博览中心:参观时间1小时
2、西藏恒康生物(羊胎素、高原鱼油)保健品专卖店:参观时间1小时
3、西藏茶马古道藏茶、酥油茶专卖店:参观时间1小时
4、西藏御峰一品厨具有限公司:参观时间1小时
5、西藏藏艺阁工艺品专卖店:参观时间40分钟
6、西藏扎西德勒藏毯有限公司:参观时间40分钟
7、西藏奇圣牦牛肉专卖店:参观时间40分钟
8、西藏吞柏藏香厂:参观时间1小时
9、西藏博物馆圣宝缘天珠藏式工艺品店:参观时间40分钟
10、西藏著名特产有冬虫夏草、藏红花、红景天、雪莲、灵芝等,尤以虫草、藏红花名贵,藏药疗效亦佳,可酌情购买。八角街一带假冒伪劣多,宜谨慎。消费请备足现金。
自费项目介绍:我社承诺绝不强制消费任何自费项目,游客对以上项目消费有绝对自主权
1、烤全猪,烤全羊:1600元/只
2、鲁郎景区:180元/人(含石锅鸡)
3、羊八井温泉:98元/人(普通)、168元/人(高级)
4、林芝卡定沟风景区:80元/人
5、林芝千年核桃村民俗园:60元/人(表演时间40分钟)
6、参观藏獒协会养殖基地:50元/人时间约为50分钟
7、藏族歌舞——唐古拉风:180元/人时间约为2个小时(含藏餐)
8、《喜马拉雅》大型歌舞表演:VIP:580元/人 A:280元/人 B、C:230元/人(时间约为2个小时)
9、《幸福在路上》大型歌舞诗:A:380元/人 B:280元/人(时间约为2个小时)
10、藏族家访:60元/人(含酥油茶、糌粑等简单藏式食品)
民族习俗:
1、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忌讳直呼其名。
2、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
3、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4、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5、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6、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7、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8、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9、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10、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11、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12、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民族食俗:
1、糌粑-----即青稞炒面是藏族的主食,酥油茶是日常饮料,藏族不分男女都喜欢喝青稞酒。到藏民家做客喝酒时,主人先倒满一杯,你先喝一口,添满,一连三次,最后满杯喝干,之后才能自由地喝。如确实不能喝,可用食指沾酒弹三次-----敬天敬地敬神,再婉言谢绝。
导游:
1、西藏有藏族和汉族导游,能用藏语、普通话、英语等多种 语种讲解。藏族导游悉藏族历史和文化,但性格朴实内向,游客可多鼓励他们讲解。西藏导游多年来以接待外宾为主,有收小费的惯例。如果他们主动索要小费,请根据其服务付费或拒绝。藏传佛教影响深厚而久远,长期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使西藏诸多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最宏伟的建 筑是寺庙,最珍贵的文物,艺术品也一定珍藏在庙里。藏族同胞对佛教有着根深蒂固的崇拜,佛教教义家喻户晓。与藏民交往应注意尊重藏族同胞的文化和信仰,不要谈论政治、宗教一类的敏感问题。不要擅自进入寺庙,寺庙内一般不准拍照,不能吸烟,不要嬉笑喧哗;庙内物品不要擅自触摸,参观应顺时针方向行进,建议自备一些零钱献给佛像,宗教乞丐是被西藏社会所接受的,给朝圣者捐些钱物是行善之举,一般是给两角到壹元钱。藏族习俗西藏自治区境内居住有约二百三十多万藏族同胞,藏民族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显露出藏传佛教影响的痕迹。娱 乐: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时常能看到自发的歌舞表演。
献哈达:
1、婚丧喜庆、拜佛谒长和迎送往来,藏族都要敬献哈达,这是对客人最普遍最尊重的礼节,哈达多为白色,表示纯洁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接受哈达应双手接过挂在脖子上或直接被挂在脖子上,不要立即取下。
温馨提示:
进入高原之前的准备:
1、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2、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和感冒,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备好几瓶抗缺氧药红景天或口服液。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紧张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4、如果你从未进过高原,在进入高原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严重贫血或高血压、哮喘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
进入高原途中注意事项:
1、应尽可能预备氧气和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碱等,也需备有防治感冒的药物、抗菌素和维生素类药物等,以防万一。备好几瓶抗缺氧药红景天或口服液。
2、由于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要注意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寒冷和呼吸道感染都有可能促发急性高原病。
3、在进入高原的途中若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山反应症状,应立即处理,及时服用氨茶碱或舌下含服硝苯吡啶20毫克。严重时应吸氧。若出现严重的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或反应迟钝、神志淡漠、甚至昏迷,除作上述处理外,应尽快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或尽快转往海拔较低的地区,以便治疗恢复。
4、由于乘车进入高原所需时间长,途中休息不好,体力消耗大,因此除要准备以上各种物品外,还应该准备水或饮料以及可口易消化的食物,以便及时补充机体必需的水和热量。
如何尽快适应高原反应:
1、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高原反应不要思虑过度,如果精神高度紧张,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
2、进藏前几天,要休息好,切不可抱病入藏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在进藏前后喝几天抗缺氧“红景天口服液”。最好不嗜烟酒。进藏后要吃高热量、易消化的食品,注意卫生,不要进食过量。
3、刚进藏的头两天不宜身体负荷过重,活动过频。西藏昼夜温差大,既使夏天入藏也应带上一些保暖衣服。
4、入藏头几天在未适应高原反应前,切忌洗浴,以免缺氧和引起感冒。
5、在西藏的强日光下外出,要戴防辐射的太阳镜和遮阳帽,并涂抹防晒化妆品,男士也要涂防晒霜。
6、自备一些抗感冒、肠炎等常用药品。在没有便携吸氧设备和抗缺氧药品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去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以防不测。备好几瓶抗缺氧药红景天或口服液。
气候特点:
1、 夏天白天温度基本上都在二十度左右,晚上在十度左右,冬季白天在十度左右,晚上则在零下几度,由于我们的旅游活动都集中安排在白天,所以夏天感觉不热,冬天也不会太冷,西藏最佳适宜的旅游季节和时间一般是每年四月至十月底较好,也是氧气最充足的时候。
其他注意事项:
1、西藏属于中国特殊的高原民族地区,条件有限,希望各位观光旅游者有合理的期望值,和睦相处,尊重藏族同胞的文化和信仰习惯,保护西藏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环境。一定牢记:青藏地区的民风,深受宗教影响,有些习惯不能以城市人的心态标准来衡量,不要去计较和指责他们。不要和司机吵架,不要离团观天葬,偶有不慎,就会触怒当地人,引起不必要的风波;有关藏族、回族的风俗习惯、禁忌等,导游会有详细介绍,大家要小心留意、紧记在心。
摄影须知:
1、高原日照强烈,景物反差较大,逆光拍摄人物易用闪光灯补光,另外,高原紫外线强烈,若在镜头前加UV镜,避免相片色彩偏紫,效果更好,友情提示:近距离拍摄藏族同胞时一定要先征得他们的同意,西藏寺庙建筑风格独特,遇上节日,藏人衣着更是华丽,色彩缤纷,部分地方注明付款。可拍摄,每张50元或更高价,请勿偷拍,偷拍后果是十分严重。拍摄人物,尤其是妇女,也要小心,藏人未必都喜欢被人拍摄,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取景前最好先打招呼。。
友情提示:
1、西藏的藏族文化,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青藏高原自然风光,才是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远远无与伦比的!由于西藏特殊的高原地理位置,生活习俗,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等,有着“神秘西藏”和“传奇西藏”之称,给世人的感觉总像是蒙着一层薄薄面纱,欢迎你踏上西藏快乐的旅程,揭开西藏那层面纱,祝君旅途愉快!
西藏是地球上唯一没有被污染的净土,请珍爱和保护西藏的环境。
五、西藏民俗的特色是什么?
西藏民俗文化-简介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心理素质、道德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在远古中诞生,具有悠久的历史轨迹。
在民俗文化的分类中,人们习惯把各种表现形式大体上分为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两大类。西藏物质民俗文化主要包括西藏的风光、建筑、服饰、饮食、交通、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方面。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体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导了西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藏传佛教,其影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内容包含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举凡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为我们演绎出藏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升华的过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西藏民俗文化-服饰
藏族服饰是青藏高原一道绵延流长的亮丽文化景观,而蕴涵其间的工艺技术、生活情趣、审美观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都可成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内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不同的区域在穿着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风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着,它大襟广袖,用氆氇、呢料、动物皮毛等面料缝制,宽体长身,用带束于腰间。
西藏民俗文化
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饮食
藏族以麦、米、青稞等谷物为食粮,以适宜在高原生长的青稞为主要食物。藏族种植青稞的历史很长,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晚期贡嘎昌果沟遗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颗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和成面就称作糌粑。糌粑有脱麸的精质糌粑和未脱麸的粗质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浆便可与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内放入适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从新鲜牛奶中提炼而成,为高蛋白、高热能食品,有增加热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饮茶之习俗,酥油茶为主要饮品。酥油茶的原料为酥油、茶和食盐,三样缺一不可。藏族的饮品还有清茶、甜茶、鲜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它的形制受制于地理环境、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较有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碉房一般为两层结构,上层是人的起居场所,底层是牲畜和储藏房。碉房建筑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门,以利于挡风御寒。房屋的柱头、房梁上绘有色彩斑斓的装饰画。这种碉房,屋面基本为平顶,并用阿嘎土铺面。阿嘎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后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然后涂抹酥油或榆树汁,干燥后坚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较为重视大门的装饰,一般门的两侧及门楣上均涂有一条约一尺宽的黑色条带,门梁上绘以各种民间图案,农村则普遍将太阳、月亮绘在门梁中间,大门两侧还有一些对称的动物辟邪画。房顶上一般都插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蓝色代表天,白色代表云,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绿色代表水,每年藏历新年更换一次,以此祈求来年祥和。牦牛帐篷是较为典型的牧区住房,这种帐篷用牛毛纺线织成的粗氆氇搭建,帐篷当中支撑木杆,周围用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织成的氆氇质地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运输
辽阔的雪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尤为不便,长途跋涉只能以骡马、牦牛、骆驼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马是青藏高原上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实伴侣,藏族人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对马鞍也颇为讲究。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虽然行动迟缓,但是特别有耐力,在高寒山区是最为理想的运输工具。毛驴的饲料容易解决,是农区家家都养殖的运输畜力。最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坚韧木料做支骨,外蒙数张缝制的牛皮,牛皮经过水的浸泡变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无论河道深浅都能划行。渡过江河之后,船夫可将牛皮船晒干,背于双肩,随时移动。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历史悠久的金银玉器工艺技术。早在吐蕃时期已出现了金银玉器行业。在酒壶、酒杯、勺、筷、盘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许多是用纯金、纯银制作的,有的是以金、银、玉石镶嵌或包裹而成。火炉、壶、盆之类的器具主要是铜制。西藏金属制品的规格不拘一式,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西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盛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西藏木碗种类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还有储物品的盖碗。一般木碗用桦木、成巴树、杂木的节雕琢而成。杂木做的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纹理清晰,较为美观,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陶器生产在西藏历史远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遗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种类繁多,直到现在依然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总面积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它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羌塘草原。这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或称作游牧文化。那古朴的黑白色帐篷、那长毛拖地的牦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锅庄舞,就成了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众多的群山和巨石,为藏族的建筑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地方最高政权机构和寺庙往往建筑在当地的高山之巅,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都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成为西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传统的歌舞艺术中有一种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传是佛教大师莲花生将西藏土风舞与佛教内容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驱鬼逐邪的寺庙舞蹈形式。在许多寺庙中还广泛使用着鼓号等乐器,演奏着古老的经院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