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撒马尔罕在哪里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又译撒马尔干),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枢纽城市,有2500年的历史,为古代帖木尔帝国的首都。

撒马尔罕连接着中国、波斯帝国和印度这三大帝国,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撒马尔罕州首府。在国境东南部泽拉夫尚河谷地。人口50.44万(2015年)。

中亚历史名城,有2500年的历史。为古代索格德、帖木尔帝国的首都。

更多关于撒马尔罕在哪里,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二、撒马尔汗茶叶是什么?

这就是土耳其的茶叶,我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口味,所以当地的人还是比较喜欢喝的。

三、撒马尔罕的金桃

这是一个相当久远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桃-----这种水果有关。

千年以后的现在,一位美国汉学家不无遗憾的感慨道:“这种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呢?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为了弥补这种缺憾,他把自己的学术名著取名为 《撒马尔罕的金桃》 ,这个人就是以研究中国唐代舶来品著称的谢弗,现在他有一个很好听的中文名:薛爱华。

撒马尔罕是位于中亚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撒马尔罕连接着波斯帝国、印度和中国这三大帝国,而关于这座城市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

撒马尔罕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当地气候干燥,土地肥沃,所生养的水果甘甜贻口。尤其是出产金桃最得盛名,据说这种桃成熟期晚,果肉紧实。由于极其甘甜,易被虫蛀。所以在成长过程中,须有术士持咒画符予以加持,最终才能“大如鹅卵,其色如金”。一如非人间所有之物。能吃到的人无不以此物作为人生见识的高峰。上文所引用的文字皆出于唐人笔记记述。在唐人眼中此桃等同珍馐。

撒马尔罕的金桃的名声远播,一路经栗特商人的口传言语中亚抵达中国的长安。桃好吃,更何况是金色的。这样的桃经人言口传愈发的美味无比了。中国长安城里的人早已翘首以盼了。

这种等待和期盼在中国唐代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终于熬出头了。这一年中国的唐帝国也是杂事纷繁:太上皇李渊在这一年驾崩。在西域苦战的唐军,在李靖和侯君集的指挥下,击溃了吐故浑,西域最重要的通道“丝绸之路”再一次畅通无阻了。在唐人笔记中显示,对外战争的胜利抚慰了唐人的焦虑,而长安城内的贵族和大臣们却更关心另外一件事:一种传说已久的神秘水果,会在今年冬天进入长安。

在这一年的年底,来自中亚的一支来自撒马尔罕的使团顺利抵达了长安,他们向“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进献了一种水果,这就是在唐代长安已经盛名满天下的---撒马尔罕的金桃。

而中国的长安,用不了几年时间就会成为亚洲的中心。无数的商旅会通过陆路、海上翻山越岭、劈浪斩波蜂拥而至。

既然是进献给“天可汗”的礼物,当然应该是天底下最好的东西。宫闱之内的故事无从探究,不过很快在长安城内的大小街坊之中就盛传一个消息,这使团带来是经西域方士修炼的一种吃后可得永生的水果。民间的说法则是一种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谁也不曾见过,可是谁也愿意说两句。彼时的大唐臣民,无不为这样一个好消息而雀跃。一位好皇帝实在难得。

至于撒马尔罕的金桃是否“其色如金”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自那之后,从唐长安城中的往西域撒马尔罕求取金桃的使团和商旅不曾间断过。而在两年之后,撒马尔罕的使团穿过茫茫戈壁和漫漫沙漠再次来到长安,这一次,除了金桃,他们还带来了树苗。

唐太宗大喜过望,命人将树苗移植在御花园中。此事可以参看当时的诏书,这一下,撒马尔罕的金桃就会长安城中的花园中暗自生长。这金桃树是否只是在御花园中种植,还是其他地方也有种植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当时唐人的餐桌上,已经有樱桃、葡萄、石榴和荔枝。有些水果叫不上名字,只好加上一个“胡”字已示区分。这些水果随着那些商旅之人一起来到,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安。

不过撒马尔罕的金桃的故事还远未结束。金桃树已经栽植在御花园,如果不出意外,这种水果不出几年就会赏赐给臣民。臣民在叩谢天恩之后一定会小心的保留桃核,在自家的院舍中种植。照这样的逻辑推理,十几年之后撒马尔罕的金桃将会出现在秦岭、出现在太行、出现在江南。不至于我们现在只能在历史书中才能看到这个名字。而且大费周章的考证金色的由来。难道唐人的记载是集体性的错误。

撒马尔罕的金桃树在御花园中情状如何再没有出现在记载中,不过据唐人后来的笔记,唐人西行求取撒马尔罕的金桃的行动在“安史之乱”的时候终止了。安史之乱也终结了唐帝国在西域的实力和影响力。大乱后,唐人退出了西域。安史之乱的叛军攻入长安后,唐帝国避走川甘之地。长安的战火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据当时的有心者记述:御花园中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树离奇的枯死了。自那以后这种金桃----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才正式的成为“闲话开元天宝间”的谈资。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在那之前的长安有着多么好的生活,但是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

撒马尔罕的金桃在后来还是会偶尔出现在长安。不过那已经是经由波斯、大食的商人顺手带来的,数量极其稀少。能见到此物的人更为稀少。慢慢地,这种金桃就彻底的消失了,它留在长安的记忆中只能成为“仙果”的一种想象。而且唐人对此从来不会节省笔墨。

有关撒马尔罕金桃的故事散见于唐人笔记记载中。唐人对这种桃子始终念念不忘。也不知“天可汗”到底有没有真正吃到这种金桃。如果有,唐人的历史可能不会结束的这么不堪。

正如那位美国汉学家的感慨,人总是对吃的东西念兹在兹。在研究唐代舶老品的工作中,每一个物件都是不远万里的来到,然后只有小部分才能保存到现在。这些物件上显示和记载是亚洲、欧洲的一部分历史。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的路程中,这些物件都包含了它们会在哪些人的手中传递过的信息。唯独只有这个撒马尔罕的金桃在长安的历史中有记载,却没有传承。再也无法寻获。但我们至少知道,在那时从撒马尔罕到中国的长安之间,有着一条直行的坦途。

有关撒马尔罕的金桃,这种桃子为何会显现金色一直是一个迷。后来有人说这不过是撒尔尔汗的栗特人,将柿子树和桃树嫁接在一起,所以结出出来的桃子就带有柿子的金黄色。并且味道甘美。唐人视之为珍奇,不过是 少见多怪 而已。

一只桃子如此耗费心力的记录下来,更多的有赖于于唐人的好奇。在中国的历史书中被称颂的盛唐,其实在唐人流传下来的各种记载中,无不是唐人想知道一切的好奇心。而这或许才是决定一个时代特征最明显的动力所在。

这一点倒是无比的可爱!

撒马尔罕的金桃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当真实消失之时,正是想象开始之际。就用志费尼歌咏撒马尔罕覆亡的诗句做想象开始的起点:

“心儿哟,不要呻吟,

因为尘世仅仅是幻影;

灵魂哟,不要悲伤,

因为凡间仅仅是虚无”

四、撒马尔罕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撒马尔罕

Samarcande

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语:Samarqand Самарқанд; 波斯语:سمرقند‎; 俄语:Самарканд from 粟特语: "Stone Fort" or "Rock Town"; 蒙古语:Самарканд from "Nut Rock" or "Hard Rock")是中亚地区的历史名城,也是伊斯兰学术中心,现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旧都兼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的首府,有人口40万,现任总统伊斯拉木·卡里莫夫生于此城。Samar意为“肥沃”,qand意为“土地”,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耶律楚材说:“寻思干者西人云肥也,以地土肥饶故名之。”汉名为河中。

十四世纪时为帖木儿帝国国都,这里也是帖木儿陵墓的遗址Gur-e Amir所在地。Bibi-Khanym Mosque清真寺也是著名地标之一,Registan则是市区古老的中心。

在2001年时,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将拥有二千七百五十年历史的撒马尔罕编入世界遗产之列,称为Crossroads of Cultures(文化交汇之地)(亚洲和大洋洲世界遗产)。

五、撒马尔罕的“胡风”| 粟特与“昭武九姓”

从碎叶城至羯霜那国的广泛区域,称为粟特地区。玄奘过千泉,经怛罗斯城、小孤城与白水城、恭御城,经过大小石国,穿大沙碛,到达撒马尔罕。《大唐西域记》以撒马尔罕为中心,记录了“昭武九姓”之地的自然环境、物产风俗等。玄奘到来时,这里正是突厥的势力范围,盛行祆教,佛教在这里艰难地维持生存。

公元5—8世纪时,在今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之间存在着多个王国,他们没有统一的君主,依附于周边的强大势力,在唐代时为康、安、曹、石、朱、何、火寻、伐地、史九国,以康国最大,是九国宗主,其次为石国。

这些国家在五世纪中期曾属于嚈哒,六世纪中期臣服于西突厥。唐永徽年间,康国连同诸国一起内附唐朝,唐在其地设立康居都护府,属安西都护,公元712年开始,昭武九姓开始被崛起的大食逐渐蚕食。

粟特印象与佛教的艰难现状

玄奘从碎叶城出发前往羯霜那国时,经过粟特地区。粟特原为月氏人,早年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但在强盛的匈奴势力的逼迫下不断西迁,最后越过葱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据《隋书》记载,早年的康国“迁徙无常,不恒故地”,汉以后逐渐稳定。这些迁移过去的月氏人,分为不同的部落,但都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粟特人建立起很多绿洲城邦,但从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都是臣服或者附属于别的国家。玄奘经过这里时,粟特人正是在依靠突厥的统治之下维持 社会 的稳定与商业的正常发展。各国之间也有强弱之分,并互相依附和勾连。隋时,九姓之中最强盛的康国受制于突厥,并有联姻关系,其王取突厥可汗之女为妻,而安国又附属于康国,其王娶康国公主为妻。

玄奘将其地名与居民皆称为“窣利”,其文字语言也称为“窣利语”,窣利语最初字母较少,只有二十多个,但字母互相排列组合,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词汇。粟特地区也有少量的典籍,需要竖着读,文化知识由师徒传承,从未间断。粟特人“服毡褐,衣皮㲲,裳服褊急,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粟特语是中亚地区广泛流行的语言,粟特字母属于中古伊朗语文字系统,绝迹于十三世纪蒙古入侵的时代。

粟特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物产富饶,出黄金,多葡萄酒,富家可藏千石,连年不败。粟特对于珍奇异宝非常崇拜,其国王“冠七宝金花”,身着“绫罗锦绣白叠”。漕国更是“国王戴金鱼头冠,坐金马座”。《隋书》载,“(波斯)王著金花冠,坐金狮子座,傅金屑于须上以为饰。衣锦袍,加璎珞于其上”,与当时位于阿姆河南岸的波斯与粟特地区颇为相似。

粟特地处乌浒河与药杀水之间,水草丰美,环境宜人。从碎叶城西行四百里的千泉,便是突厥可汗的避暑之地。千泉方圆二百余里,南临雪山,地势平坦,森林茂密,即使在暮春时节,依然鲜花盛开,泉水丰富。

树林中成群结队的鹿自由奔走,显然是人工饲养的,大多佩戴者铃铛等装饰,温顺,可亲。突厥可汗对这些鹿非常喜爱,下令:“敢加杀害,有诛无赦。”在突厥可汗的保护下,这些鹿与民众一起生活,得其善终。从千泉西行一百四五十里,达到怛罗斯城。城方圆八九里,是各国商旅胡人杂居之处,“土宜气序,大同素叶”,也是自然气候较为适宜的城市。

令玄奘颇感欣慰的是,在这胡商杂居的异国他乡,也有中原居民的聚落,这就是怛罗斯城南部的小孤城。小孤城何时存在已不知晓。小孤城有三百余户的中国人,皆是当年被突厥掠去的中原居民,“鸠集同国,共保此城,于中宅居”,这三百户的居民已经被突厥同化,他们的衣服已经是突厥的样式,但令玄奘感慨欣慰的是,他们依然保留着中原的礼仪和语言,这给了辗转奔波在中亚陌生地带的行人莫大的安慰。

小孤城继续西南行二百余里,到达“白水城”。白水城方圆六七里,《元史》称其为赛兰城,是中世纪锡尔河中游的主要城市和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穆斯林在中亚西北部的前沿阵地,故址在塔什干东北。此外,笯赤建国是中亚地区比较强盛的国家,方圆千余里,土地肥沃,宜农耕,草木繁盛,产苹果、葡萄,国内有城邑数百座,互相不往来。粟特人善于经营土地资源,“勤修园蔬,树木滋茂”。他们的文化先后受到贵霜帝国、嚈哒、萨珊波斯、突厥等的影响,形式多彩多样。

2000年,在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出土的安伽墓,将粟特多姿多彩的文明展现给世人。安伽是生活在长安的粟特人,其墓葬出土围屏的绘画彩饰光彩夺目,上面绘有粟特人围猎、宴饮、乐舞、行商等情景,隋代时,康国“有胡律,置于祆祠,决罚则取而断之”,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子。他们的乐舞对于中原地区的影响巨大,粟特人擅长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都成为中原地区风靡一时的乐舞形式。

九姓之一的康国,即撒马尔罕(Samarkand),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九姓之国的宗主国,实力最强,本意为“肥沃的土地”。康国方圆一千六七百里,东西长、南北狭的地势,都城方圆二十余里,非常险固,人口众多。“异方宝货,多聚此国”。

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农业发达,“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气序和畅,风俗猛烈”,“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1]。”撒马尔罕在粟特人的精心建造之下美轮美奂,公元前3世纪时,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进军撒马尔罕时,这位痴迷于在不同地区建立风格一致的亚历山大城的王者也被眼前的繁华深深折服。

有学者惊叹,撒马尔罕瑰丽多姿的城市建筑,正如同《一千零一夜》中描绘的那样神奇。康国故址在今天中亚撒马尔罕以北3.5公里的高地上,约建于公元前6世纪。康国的鼎盛时期是公元6-8世纪,与大唐帝国繁荣兴盛命运相关,其国内城东门称为“中国门”,足以见对中原王朝的向往。十世纪时撒马尔罕逐渐衰落,十三世纪被蒙古毁灭。之后,蒙古在故址以南建立了新城,留下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撒马尔罕城。

玄奘也拜访了当年令汉武帝兴师动众夺取汗血宝马的大宛国故地——㤄捍国,之后又称“拔汗那国”。㤄捍国在今天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锡尔河上游。

早在公元前138年左右,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来到此地。㤄捍国方圆四千余里,四面环山,土地肥沃,宜农宜牧,是产马的好地方,“宜羊马”。这里海拔较高,气候寒冷,“人性刚勇”,语言与诸国有所不同,且形貌丑陋。不过,这个国家内政混乱,“自数十年无大君长,酋豪力竞,不相宾伏,依川据险,画野分都”。显然西突厥的实际统治并没有彻底渗透进对粟特诸国的治理中,而是以一种较为分散的联络方式将这些国家集中起来,用武力或利益予以笼络保持平衡。

出㤄捍国,经过上千余里荒无人烟的路程,玄奘到达窣堵利瑟那国,《新唐书》称为东曹。东曹国方圆一千四五百里,东临药杀水,药杀水出葱岭北原,西北而流,浩浩荡荡。这里的海拔较低,风土物候与石国相近,也是突厥的附属国家。东曹与飒秣建国(康国)之间有一段大沙碛,从东曹国西北入沙碛,“绝无水草,路途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这是继“八百里流沙”之后又一段令玄奘无法忘怀的经历,而此时玄奘不再是孤身一人,同行的还有高昌的随从以及在碎叶时突厥可汗封的翻译官。

佛教在粟特的传播坎坷多难,玄奘一行人亲身体验之后,感触颇多。《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王及百姓不信佛法,以事火为道。有寺两所,迥无僧居,客僧投者,诸胡以火烧逐,不许停住。法师初至,王接犹慢。经宿之后,为说人天因果,赞佛功德,恭敬福利。王欢喜,请受斋戒,遂至殷勤。所从二小师往寺礼拜,诸胡还以火烧逐。沙弥还以告王。王闻,令捕烧者,得已,集百姓,令截其手。法师将欲劝善,不忍毁其支体,救之。王乃重笞之,逐出都外。自是上下肃然,咸求信事,遂设大会,度人居寺。其革变邪心,诱开蒙俗,所到如此。

尽管在碎叶时玄奘一行人已经做好了被拜火教排斥、怠慢的心理准备,但拜火教教徒“以火烧逐”的举动依然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玄奘对于自己的专业素养很有信心,直至国王转变了心意,殷勤备至,正如钱文忠《玄奘西游记》所言:“玄奘绝对是一个公关高手,他非常善于寻找朋友,更善于化敌为友,善于把一切不利于他求法事业、弘扬佛法的力量,转化成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力量”。

当时撒马尔罕仅有的两座寺庙掌控在拜火教徒手中,没有僧侣,来往投住的僧侣会被拜火教信徒以火驱赶出来,随玄奘一起的两位小僧侣也遭遇了此种情形。受到惊吓与侮辱的小僧侣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国王,正沉迷于玄奘讲法的国王随即命令逮捕烧火驱逐者,召集百姓,断其手以警示众人。此时的国王对佛法已有全新的了解,玄奘趁机普及了佛教行善的教义,不忍伤害其肢体,这令国王更加叹服。从此,举国上下迎接佛法的再度传播,设无遮大会。

《唐风吹拂撒马尔罕》将此现象称为“佛教在粟特本土的雪泥鸿爪”,非常精妙。佛教在粟特地区的发展艰难曲折,语言的隔阂是最大的阻碍,“从6世纪开始,有大量的粟特文佛经是从汉文翻译过来的。很多最初来自印度梵文的佛教术语,在转成粟特文的时候,经过了汉文的过滤。”

粟特民众无法接触到原始的佛经教义,从而无法谈及对佛教的正确认识,忠于传统拜火教的固化思维促使他们对佛教信徒表现出强烈的抵抗,这也无怪乎康国国王在听闻玄奘的讲法之后,突然转变心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粟特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接受仍然有所局限,导致了佛教在粟特艰难的传播历程。

坎坷的丝路贸易

历史 上,粟特人善于经商的形象已经为人所知,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认为粟特地区人民浮薄诈伪,这个民族生来身材高大,但性格怯懦,人情淡薄。众人贪财,互相计较,唯利是图,多行诡诈,甚至父子之间也计较利益得失。

《通典》引隋韦节《西蕃记》云:“康国人并善贾,男年五岁,则令学书,少解则遣学贾,以得利多为善。”《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财富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级别的唯一标准,拥有财富多者为贵,无门第区分。贪财的本性限制了粟特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聚敛钱财成为癖好,有的即使拥有万贯家资,仍然“服食粗鄙”。根据玄奘的记载,这个城市有一半居民都在经商。

粟特人善于经商,从西域到河西走廊,甚至直到长安、洛阳,都有他们的据点。在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来回奔波,将贵重的金银珠宝带至长安、洛阳等地,换取丰厚的利润,再将中原的丝绸等物带回。《隋书》载:“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

通过这条充满各种可能的丝绸之路,西域文明对唐朝的 社会 生活、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影山悦子在《粟特人在龟兹—从考古和图像学角度来研究》中指出,克孜尔壁画中也存在粟特人形象,他们在充满危险的丝绸之路上受到了观音菩萨的搭救,因此心存感激并成为佛教石窟的供养人。

事实上,粟特人对于自己从商的身份有着较为复杂的情绪,他们很多时候更愿意将自己塑造成为武士的形象。葛乐耐在《粟特人的自画像》中指出,“在粟特本土的片治肯特和阿弗拉西阿卜壁画中,粟特人的自我形象是衣衫华美、佩剑饮酒的贵族武士,似乎不愿意表露城市的财富实际上来自于丝路商队;而在中国北朝的粟特墓葬中,却写实地昭示后人:粟特商队首领如何艰辛地穿越雪山草原,在游牧民族可汗的帮助下狩猎自存。

”粟特人或许并不愿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辛苦跋涉的情形告知于人,他们看重的是由这条道路所换来的财富能否换得更高的 社会 地位和身份,又或者,在国无大君主、世态纷乱的年代,粟特人内心深处对于武士和力量的倾慕,以及对稳定盛世的向往。粟特地区长久以来都是不同部落的文明相继绽放和最终覆没的地区,从匈奴人、嚈哒人、突厥人等,对粟特的直接或间接的统治与威胁,使得粟特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发型、服饰等,以满足新的统治者的要求。

命运的劫难有时候比暴富的喜悦来得更猛烈。中原王朝的局势动荡也防不胜防,异族的肆意践踏有时候也对这些商人毫不客气。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了七封被称为“粟特古信札”的流沙坠简,信札写于公元313年,是滞留在敦煌的粟特商人写的,西晋已经摇摇欲坠,长安、洛阳甚至邺城一带,兵荒马乱,匈奴兵烧杀抢掠,连粟特商人也不放过,被洗劫一空。滞留在敦煌的粟特商人望穿秋水,进退无路。

安史之乱以后,唐人把浩劫的总账算到了粟特人的头上。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一文指出,长安城中城门和街道名中的“安”字都被换掉,很多姓安的人,无论是否是粟特人,都改了姓。

《安禄山事迹》也讲道,高鞠仁从叛军手下夺得幽州后,采取了疯狂的报复,“令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此时滞留在长安的粟特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尴尬,他们或许并不想冒险回到故乡,那个已经伊斯兰化的粟特地区,又或者他们决心留在中原,融入了中原的 社会 生活中去,据说今河北省地区应有粟特人的族系所在。

事实上,8世纪时,大食攻入粟特地区,这一片本无君主的土地立刻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据《穆格山文书A—9》中的内容:“……还是匠意玲珑的手艺人,统统像麦子一样被大食人收割了脑袋。一万四千人的血流淌在城里。城中唯有野骨,再无鸡鸣。……”粟特人在突骑施的帮助下,对大食的屠杀发起了反抗,但终究无力自保,加之原来的盟友石国也见风使舵,倒向了大食,粟特不得不屈服并被逐渐伊斯兰化。

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粟特人经商奔波的身影,也留下了玄奘的足迹。在长达一年多的长途跋涉中,玄奘也与粟特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高昌国拜别皇兄麴文泰时,麴文泰就派遣了史欢信护送玄奘至碎叶。或许,在他们经过史国时,史欢信故地重游,为玄奘讲解了诸多风土人情,这些都成为之后《大唐西域记》的素材。

六、撒马尔罕: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古都,如何失去首都地位?

如今说起撒马尔罕这个城市,大部分人都会感到非常陌生:它是谁?它在哪儿?

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所在地理位置

这反应相当正常,毕竟它所在的乌兹别克斯坦本身就不算有名,而撒马尔罕自己,更是在世界城市排名中排到四线开外,不被人们所熟知自然是情理之中。

撒马尔罕市中心的列吉斯坦广场,它是一组宏大的建筑群,由三座伊斯兰教的神学院组成。

只是几百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光景,作为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撒马尔罕也曾 八街九陌、车水马龙 …这样说可能不够形象,我们参考一下诸位网友们的 历史 评价。

所以撒马尔罕并非没有故事,正相反的,它在漫长岁月中,积累了无数的 历史 与传说,只是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罢了。

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它是如何兴起,又是如何衰落的? 今天,就让我们从撒马尔罕的三个传说与故事开始,了解这座传奇城市的荣辱与兴衰。

公元635年冬,撒马尔罕向长安城中的李世民进献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那是几颗漂亮的大桃子,它们“大如鹅卵,色似黄金”,据说是生长过程极为不易、需要术法加持才可长成的仙品 ,吃一颗就能长生不老 的那种。

《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是一位美国的汉学家薛爱华所撰写的、探讨唐朝舶来品的著作,因为作者非常向往这种失传已久的神秘水果,故以此命名

这种神奇的功效使李世民龙心大悦,不仅重赏了献宝的使臣,还很快派出了一大波人,让他们分批前往撒马尔罕收购更多的金桃。

李世民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长寿秘诀我们不好说,但 撒马尔罕应该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回报:商贸和财富。

撒马尔罕向唐朝进贡金桃,固然有一部分是为了讨好西域各国所顺服的天可汗,但与此同时,非常具有商业头脑的粟特人(撒马尔罕的本土民族),其实也是在把金桃当作一种贸易的商品。

撒马尔罕自古便是繁荣的商业城市,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在中亚两河之间的河中地区, 东邻中国,西临波斯,南接印度,正好是几大古文明的交汇点 。

古代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线图,从图中可以发现,撒马尔罕(Samarkand)正好处在重要的交汇之处

丝绸之路开辟后,撒马尔罕的地位又进一步提升,成为了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的中心。一方面,这里为文化技术的传播提供了机会,比如当地的穆斯林就从中国囚犯那里学到了造纸术,并在撒马尔罕建造起伊斯兰世界的第一个造纸坊。

另一方面,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无数的商队都会带着奢侈品经过撒马尔罕,然后留下大笔的 “买路钱” 。

他们将西方的葡萄酒、郁金香、拂菻狗(lǐn,拂菻即东罗马帝国)、铁俞石(即黄铜)传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转卖到西方,这一来一回,便是大笔的财富。

古代丝绸之路上繁荣的贸易市集

锦上添花的是,撒马尔罕的粟特人本身就非常擅长经商,据说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商贾之术和说话之道,因此总是能具有明亮的眼睛,以及清醒的头脑。

粟特人经常会发掘身边事物的“商业价值”,比如金桃,这种神秘的水果在包装后成为了长生不老的仙果,换取了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帝王小金库 N。又比如 撒马尔罕马,据说这种马属于大宛国马种,跟汗血宝马是亲戚 ,于是又换取了想称霸天下的朝廷国库 N。

中亚一些古城的壁画上绘制的粟特商人形象

中国新疆吐鲁番附近千佛洞中的9世纪壁画,描绘粟特商人向佛陀捐款

就这样,在地理位置和经商头脑的双重加成下, 撒马尔罕很快积累起了巨额的财富,一度跻身世界上最富有和重要的城市之列 ,连见多识广的阿拉伯商人见了,都要称赞一句“东方璀璨的明珠”。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这座传说中易守难攻的古城,正是撒马尔罕。

正在与花剌子模军交战的蒙古骑兵

历史 上,撒马尔罕是一座非常坎坷的城市,这块土地上曾经迎来、又送走过许多不同的国家与政权。

公元7世纪时的撒马尔罕城

最早是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占领了撒马尔罕,并发表了文章开头的那段征服感言,后来这里又先后被康居人(公元前2世纪)、土耳其人(公元6世纪)、阿拉伯人(公元8世纪)以及各种突厥语民族(公元11-13世纪)所统治。

描绘亚历山大在撒马尔罕的一次宴会中,因醉酒杀死恩人克雷图斯的画

不过万幸的是,归属权的频繁变更,并没有对撒马尔罕的城市造成太大的威胁和破坏,在13世纪以前,撒马尔罕一直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生的商业头脑维持着自己的繁荣。

然而蒙古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公元1215年,撒马尔罕是花剌子模国的都城,该国的某个总督见财起意,诬陷一支前去通商的蒙古商队为间谍,而沙赫(皇帝)摩诃末也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就直接将商队成员450人全部处死,随后又杀死成吉思汗派去试图和平解决此事的正使,并将副使剃光胡须,遣送回国。

这种挑衅行为的后果,就是战争由此爆发,暴怒的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蒙古大军西征,很快就灭亡了花剌子模国。而撒马尔罕,也在这个过程中,落入了蒙古人之手。

在《射雕英雄传》中,因为郭靖不忍心看城中百姓被无辜牵连,所以攻破撒马尔罕后,他便用功劳作为交换,挽回了所有人的性命,使撒马尔罕免遭灭顶之灾。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的成吉思汗

但在现实的 历史 中,并没有郭靖和他的善行,成吉思汗在进入撒马尔罕后便下令屠城,整座城市毁于一旦, “城中常十余万户,国破以来,存者四之一” 。

这是撒马尔罕 历史 上最黑暗和血腥的 历史 ,它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在蒙古军队的烧杀抢掠中沦为一片废墟,险些变成史册上的一段遥远文字。

1941年,一位苏联的考古学家为了进行 历史 学研究,在撒马尔罕打开了一座古老地宫中的棺木,他在这座棺木上发现了一道神秘的诅咒:“任何打开我棺材的人,都将招来比我更可怕的侵略者。”

第二天,希特勒袭击了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帖木儿在在撒马尔罕举行的盛宴

这是一个只要谈到撒马尔罕的 历史 ,就必然会被提及的名字。

埃米尔·帖木儿,出生于撒马尔罕南部的碣石,是一个突厥化的蒙古人。出于政治目的,他一直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但事实上,他和成吉思汗的联系仅限于他曾经是西察合台汗国的驸马,以及修复了被成吉思汗所毁灭的撒马尔罕。

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它最初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领地,所以得名察合台汗国

1369年,帖木儿叛出蒙古,在中亚的河中地区建立起了帖木儿帝国,并定都撒马尔罕。

这个选择是具有深意的,野心勃勃的统治者认为, 在已经成为废墟的土地上重建都城,更能够让屠城阴影中的民众重建信心,也更能够体现他的威望和能力。 为此,帖木儿发誓要打造出全世界最高贵的“藏娇之地和贸易之城”。

在接下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间,帖木儿开始将各国的能工巧匠,尤其是精巧的雕塑家、建筑家和工匠,都“请”到撒马尔罕,让他们修建最为辉煌和美丽的建筑。同时,他也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不断选送优秀的商人、艺术家甚至学者前往撒马尔罕,以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绘制了撒马尔罕大清真寺建造过程的插画

在帖木儿的努力下,撒马尔罕很快恢复了生机,并逐渐成为整个中亚的文化和商业中心,被欧洲人称为“东方古老的罗马”。

而这距离成吉思汗下令屠城,仅仅不过150年。

据说在帖木儿帝国时代,撒马尔罕完全有竞争世界之都的底气 ,帖木儿曾非常自豪地在撒马尔罕的城门上写道:“如果你想挑战我,请先睁大眼睛看看这座城门。”

可惜的是,这座起震慑作用的城门没能长久。帖木儿崩逝后,他的儿子和侄子们开始为了王位互相残杀,并最终使帖木儿留下的兴盛帝国四分五裂,只传承了一百多年便亡国了。

撒马尔罕城中最大的帖木儿雕像,他在撒马尔罕人的心中,是挽救了这座城市的英雄

帝国灭,都城衰,帖木儿帝国的繁荣结束后,撒马尔罕的巅峰时代也结束了,它又走起了下坡路,渐渐由极盛变得衰落。

有一个形容城市浮沉的词语叫起起落落,但就撒马尔罕的 历史 经历来说,这个词并不是非常贴切,一个更形象的词应该是 起落起落——商业之都是起,蒙古屠城是落;帝国都城是起,现在又轮到了落。

这种落差很好理解。

当初撒马尔罕的兴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天爷赏饭吃。

撒马尔罕占据着一个绝妙的地理位置,两条河流为它提供了平原和水源,周边的古文明为它提供了商业贸易的资源,这使得撒马尔罕能够在各方力量的添砖加瓦下不断发展,成为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业之都。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图

而撒马尔罕走向衰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老天爷又把更多的饭赏给了别人。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洋文明的兴起,商人们开始转向更为平稳的海上丝绸之路,而不再选择充满风险和动荡的陆路。没有了来来往往的骆驼商队,撒马尔罕自然很快就变得萧条,再加上帝国覆灭和连年战争,这里再次进入了黑暗时代。

16至18世纪,撒马尔罕经历了致命的经济衰退,当时许多建筑被战火所摧毁,商人们也远离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导致撒马尔罕的发展开始停滞,人口急剧下降,甚至在18世纪中叶成为了无人居住的荒城。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1870年前后,撒马尔罕成为了俄国的属地,才有所好转。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在撒马尔罕主持了很多的修复项目,包括今天城中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老建筑,都是20世纪时苏联政府组织重建的。

1868年,俄军主力进入撒马尔罕城

在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这座老城终于勉强恢复了昔日的光彩。

1890年的撒马尔罕

1892年描绘撒马尔罕集市的画

只是撒马尔罕荒废的时间太久了,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记得它曾经辉煌的 历史 ,尽管它出现在地图上,但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是模糊的。

乌兹别克斯坦的新任都城和最大城市塔什干

如今的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旧都城和第二大城市,它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已经无法与新首都塔什干相提并论,但它作为曾经的文化与商业之都,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 历史 价值。

城中的古老建筑,那些历经沧桑又被重建的神学院、清真寺、天文台,依然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人和学者,前往探秘这座古城乃至整个中亚的 历史 秘闻。2001年,撒马尔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称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

瓦西里·韦列谢查金的《胜利》,这幅画描绘了撒马尔罕的神学院。中世纪的时候,这里是专门培养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学府

近年来,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中国,一直在呼吁恢复古老的丝绸之路,恢复这条具有无限商机的贸易之路。这个构想正在一步步实现,也许等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完全建成时,撒马尔罕这个重要的枢纽,将会重新发挥出它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