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江西旅游的人很多,为何当地的旅游收入却少得可怜?
江西省在今年的国庆假期接待的游客量达到了626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388亿元,也是成功进入了全国10大旅游大县行列。从接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来看,也是比往年同期上涨了百分之十左右。单看这个数据还是很可观的,但是来算一算游客人均支出,却平均每人只有600元的消费额,要知道在国庆期间,所有的吃住行都是价格最高的时候,这个人均600元也确实很少啦!
从全国的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来看,江西的旅游收入的确太低。为什么去江西旅游的人多,旅游收入却那么少呢?
都知道,景区门票是旅游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而就在今年的国庆假期到来之前,江西省境内就有20多个景区宣布集体调价,门票价格均为下调。据相关统计,江西4A以上景区降价或免费的就多达80多个,从这个数据上来看,江西省的景区门票这一项收入就大幅度降低。也正是因为门票的降低或免费,也相对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往,这样也就拉低了旅游的人均收入了!
你们也会觉得,大量游客的涌入,道理上应该是会在吃、住、行上面提升旅游收入的,但是,江西省的消费水平要比周边省份要低,去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这也是导致江西旅游收入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江西省的旅游景点多,消费水平又相对的低,是不是很想去旅游呢?
二、中国旅游消费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
旅游消费结构是旅游消费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反映着旅游者消费中旅游产品的质量、数量及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依照旅游者旅游目的的不同可把旅游消费分为观光游览、探亲访友、文化交流、商务等。旅游目的不同,消费也有所差别。按照旅游消费的内容,可将旅游消费结构分成基本旅游消费和非基本旅游消费。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如旅游住宿、饮食、交通、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指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的并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如旅游购物、医疗、通讯消费等。
一、我国旅游者的旅游消费结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开阔了我国旅游者的视野,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和需求的多层次化使旅游消费的层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2000年《中国旅游年鉴》统计了1999年我国散客人均花费构成,2001年至2006年的《中国旅游年鉴》没有我国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的具体统计数字,仅仅在《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报告》中涉及到了以旅游目的为分类的旅游消费结构的统计资料(见表1-表3)。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999年旅游消费结构中,我国国内游客食住行比重占75%-85%,游览购物占15%-25%,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此外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占消费总额的8.5%,其比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然偏小,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仍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表明我国旅游产品仍有待于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度假休闲型旅游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转向寻求舒适、放松、自然的娱乐旅游,表明我国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
分析:由表3可知,我国农村居民在旅游方式和旅游消费构成上,大部分属于探亲访友,并不断处于上升趋势,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消费支出较少。此外,与城镇居民相似,农村居民度假休闲旅游也呈上升趋势,但是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农村居民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表1-表3反映出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正在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度假游、健康游、文化游、生态游等百花齐放的局势发展,旅游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我国的国内旅游消费在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一些分层差异。
(一)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
基本旅游消费支出比重过大,而非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偏低。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旅游者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高达85%,而非基本消费仅占15%。在旅游发达国家,非基本旅游消费高达60%以上。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因为基本旅游消费总是有限的,其消费需求弹性较小,而非基本旅游消费相对来说需求弹性较大,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二)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居多
物质资料的旅游消费多,而精神资料的旅游消费比重过小。我国旅游者用于游览娱乐方面的精神消费仅占总消费额的11%左右,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比重仍然较小,还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和建设。
(三)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旅游消费中观光型旅游产品支出多,而其他旅游产品支出少。由表1可以看出,观光型旅游产品人均支出远比其他类型产品人均支出少,观光型游客所占比重过大,反映出旅游产品构成层次低,旅游经济效益不突出,旅游效益尚有挖掘的空间。
(四)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
我国旅游消费正是在存在着城乡差别的情况下发生的消费。以2005年全国旅游基本情况为例,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总人次为12.12亿人次,其中占全国人口不足20%的城镇游客为4.96亿人次,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村游客为7.16亿人次,农村游客的人均花费仅为城镇游客人均花费的30.9%。由上表2和表3也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城乡居民之间具有不同的旅游消费结构。
三、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潜力分析
(一)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都总处于不停地变迁过程中,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们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诸如这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摄影旅游”、“考察旅游”等特种旅游,正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种旅游者的青睐。
21世纪初旅游主题多极化发展的同时,旅游需求也越多趋向于多元化,这将大大优化我国旅游产品的结构。
(二)旅游购物的有力开发
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必须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而旅游购物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我国在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批复》中给予了旅游商品生产以若干优惠政策。
2002年4月,为落实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和特色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的要求,国家旅游局举办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系列活动,以后每年一度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都陆续举办了参赛作品展示会、推荐会、拍卖会,大大提高了参赛作品的市场转化率,初步形成了以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实用工艺品等为主体的旅游购物结构,品种层次逐步显现。
(三)旅游娱乐业迅速发展
旅游娱乐业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各地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文化优势,挖掘本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景区(点)及配套文化娱乐设施,使其成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并以此为吸引力带动大众的广泛参与。
三、2014年上半年的旅游总收入约1124亿
根据江西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数据分析,2014年上半年,我省旅游人次与收入增幅全国领先。据统计,2014年1~6月,我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1%和36.12%,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入境旅游人数92.80万人次,同比增长3.27%,入境旅游外汇收入2.95亿美元,同比增长5.55%;相对于全国入境旅游整体下行的大背景,江西逆势而上。预计今年即将迈入旅游经济“二千亿元俱乐部”。
人均消费额:连续两年上升
从人均消费上看,2013年上半年全省游客人均消费为683.40元,下半年为833.39元,全年为758.40元,实现了10.86%的高增长。2014年1~6月,我省旅游游客人均消费749.64元,同比增长10.35%。预计2014年会延续2013年的高增长趋势,全年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将达850元左右,比上年净增100元。
从消费结构上看,据江西银联提供的游客线下支付跨行交易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江西旅游行业的银联线下跨行交易数接近3500万笔,同比增长21.72%,环比增长9.36%;交易额超过138亿元,同比增长16.16%,环比增长15.24%。其中,“旅游购物”对江西旅游消费的贡献最大,交易数超过3000万笔,交易额超过110亿元,分别占跨行交易数据的87.44%和79.55%。住宿、餐饮、娱乐等亦有大幅增长,旅游经济的溢出效应明显增强。“大型景区售票”的增幅最大,交易数、交易额的同比与环比,都增长了50%以上。旅行社止跌企稳,旅行社的线下交易数和交易额,同比都下降20%以上,但环比交易数增长9.51%、交易额增长12.43%。
景区新气象:呈现多源迸发
根据百度公司对江西30家重点旅游景区今年和去年2季度搜索量的统计结果,江西旅游搜索热度排名靠前的景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山岳型景区,也是市场主打景区,包括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明月山、武功山等;二是生态型景区,包括婺源、鄱阳湖、庐山西海等;三是文化类景区,包括滕王阁、通天岩等。而搜索增长较快的景区主要有古窑博览区、明月山、婺源篁岭景区、铜鼓天柱峰、陡水湖、乐平怪石林、万年神龙源等,这些景区大都是近几年我省重点打造的新型景区或者成长型景区。“景区独大、山岳独尊、风景独好”形成了江西旅游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另外,2014年上半年,全省新增4A级景区10家、3A级景区17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南昌、九江、景德镇强者更强,在现有A级景区总量领先的基础上,增量继续领先;抚州开始发力,一次增加5个3A级景区。二是“山”、“水”、“村”、“创意景区”多源迸发。其中“村”既有文化古村,又有现代农庄等;“水”既有湖泊、湿地,又有峡谷、漂流、荷花博览园等;“创意景区”既有文化创意,又有工艺创意等。我省景区“百花齐放、百景争艳”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彰显。
四、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所谓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当今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我国的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但是相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的要求。
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和享受型极少;国内旅游热门地区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4A级以上景区。自助旅游增多,团队出游减少;度假村的区域『生特征已经比较明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东北等区域的度假村经营都各显特色。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杭州、重庆等经济发达地区度假村数量明显比其他地区高很多。这说明我国旅游房地产度假村细分市场的区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