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毕摩的简介
毕摩作为彝族人的祭司,不但为族人主持祭祀,编造典籍,医治疾病,还担任黑彝奴隶主的家庭老师(1956年民主改革前),是彝族奴隶社会五个等级中最受尊重的人。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介于彝族根深蒂固的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心地美姑,关于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及其神话传说,仍在彝族民间广为流传。四川美姑县是著名的“毕摩之乡”,这里有7个毕摩派别,200余种宗教仪式。在这块彝族人占总人口98%的土地上,近8000名毕摩依然活跃在大凉山中,虽然这里毕术保存完好,但变化也不可避免。
二、什么是毕摩?
毕摩简介彝族所信仰的原始宗教,因其宗教祭祀的组织者、主持者是毕摩,俗称“毕摩教”。“毕摩”是彝族音译,有祭司、经师、教师之意,汉文古籍中有“鬼主”、“奚婆”、“希波”、“ 觋爸”、“耆老”、“鬼师”、“布幕”等称呼。因方言和意译不同,各地称呼不一。他们掌握古彝书,拥有并通晓彝书经文“毕摩经”,识民间风俗掌故。民间一般认为,毕摩精通古今,能言善辩,知识高人一筹,是人神两界的沟通者。他们除主持宗教活动外,还教授彝文、撰述与翻译彝经。彝族认为毕摩是天神派来的祭司,各种祭祀皆由其主持。毕摩传世彝族毕摩一般是男性,在传说中也有过女性毕摩。多是世承家学,少数为拜师学业,一般为幼时拜师,称“毕日”,也有成年后到毕摩家中住学的。住学者须缴学费,一般学3到5年才得出师自立。每个受传者必须勤学苦练方能传承上辈毕摩的知识。家族世承的毕摩在彝族人们的心目中,其能力要比无家传的毕摩高明,如安灵、送灵等重大的祭祖仪式须由家传的毕摩来主持。毕摩一般不脱产,但为人做法事时要收取一定的报酬。毕摩主要职责毕摩在彝族传统社会的主要职责可分为四类:一是主持祭祀;二是占卡;三是采药治病;四为主持盟誓和神明裁判。 毕摩诵经文毕摩主持的祭祀有作斋、作祭、作百解和节期祭祀等。作斋是彝族同宗共支所举行的祭祖大典。作祭是给死者指示灵魂归属的典礼。作百解是人们遇到疾病或灾祸,以为是鬼神作祟,于是通过一定的祭祀活动,以求解除祸祟。节期祭祀,如在火把节期间,各家延请毕摩至田间祭谷神,祈求丰年;在彝族年,则请毕摩主持仪式,献祭家神,法灾祈福。 占卜也是毕摩的一项主要职责。彝人凡遇战争、械斗、狩猎、播种、疾病、丧葬、婚嫁、建房、进屋、出行、贸易、择日、断疑、调合等,以及出现各种异兆,都要进行占卜以决吉凶判断祸福 。毕摩占卜的方式很多,有所谓掷木卦、胛骨卜、鸡骨卜、草卜、胆卜、鱼卜、布卜、酒气卜、画地卜、牲血卜等。 彝文经典中有大量医经,上有很多医药方面的记载,并有许多药理知识和药方,它是彝族传统医学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因此,彝族毕摩一般多明药性,在施行巫术时也行医治病,常用一些自制的动、植物药剂让病人服用,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彝族经文 盟誓和神判也是毕摩重要的法事活动。彝族极重信义,凡战争、议和、家支间的重大协商,以及与外族交往商定协议时,均须双方盟誓。盟誓仪式须请毕摩在一旁诵经念咒,求助神灵确保双方恪守盟约。神判,即神明裁判,尤以财产失窃等引起的纷争,在援用习惯法解决不了时,多请毕摩主持神明裁判加以解决。 彝族的神判方式较多,有所谓捞油锅、漂灯草、嚼米、摸蛋、摸石头等。彝族毕摩的经书是彝文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一切法事活动的全部过程,均有专门的图书加以详解,该类图书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现保存下来的毕摩经书种类繁多,仅《爨支丛刻》所收毕摩经书即有《解冤经》、《指路经》、《权神经》、《做道场用经》、《玄通大书》、《占凶吉书》等。这些经书中还保留有大量彝族传统文化。法器法具文献与法器法器法具是毕摩从事仪式活动的手段和根据,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禳灾祛祸、祈福纳福等所凭借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在凉山地区,毕摩常用的法器法具主要有法扇、法笠、法铃、签筒和经书。此外,毕摩法具还有毕摩随身带的法网、护身物、鹰爪、虎牙、野猪牙象圈和作仪式时根据需要临时制作的响竹、水鼓等。法网:彝语叫“海可”,是毕摩用来装载经书、法具和其它物品的网兜,一般由毕摩自己编制,编时用两根麻绳一根按顺时针一根反时针交错编成。鹰爪,彝语叫“鹫西”,是毕摩的护法物,也是毕摩神力的象征,用老鹰足爪风干弯成,一般系于法铃上。 仪式举例大小凉山彝民当父母亡后,由亲子洗尸、剃头、换装,并将其脚蜷曲捆缚,上覆披毡,放在木板或蔑笆上,置于堂屋。亲友吊祭,哭叙死者生前的许多优点。彝族传统实行火葬。火葬当天,由毕摩念诵“指路经”,列举地名,直至“祖先居住的地方”。尸体烧埋后,请毕摩召灵做灵牌,灵牌放在小篾箩内,挂于锅台前墙上。 毕摩大小凉山彝族称祭祖为“作帛”,他们认为死者未经超度,灵魂会滞留家中作祟,只有经过超度,才会升入乐土,成为神灵。一般是每隔三代超度一次,富有之家,则每代超度。作帛时间少则一两天,也有长达六七天的。作帛时,家族亲朋携牛、羊或猪、鸡等前来献祭。作帛时,毕摩用竹、木、山草在屋外搭祭堂。祭祀仪式须按彝经规定,经过请祖灵、十二道场、护灵哭别,系由家属和亲友在村外的场地上哀哭转圈,鸣枪舞矛,表示惜别和驱除祖灵去阴间路上的邪魔。最后将灵牌装入布小袋,送往山洞中供奉。 仪式彝经中有不少关于律历、天文、地理、历史、谱牒的专书,说明毕摩掌握并传承着各种知识。他们集巫、医、史、文、法各种知识于一身。但随着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毕摩在彝族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已逐渐淡化。
三、彝族毕摩文化及宗法制度是怎样的?
毕摩源于彝族父系氏族社会时代的祭司。据彝文史籍《帝王世纪》记载,在彝族父系社会初期的始祖希母遮(即希莫遮、西弭遮或西慕遮)时代,彝族社会就出现了祭司,彝语称祭司为密阿叠(密阿典)。彝族学者罗文笔在其《帝王世纪·序》中记述说,武洛撮时,“上帝差下一祭司密阿叠者,他来兴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礼仪始备”。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的彝族文献记载分析,古滇王国时期,生活在今天滇池地区(谷窝)的彝族先民,其社会统治集团中就已出现了兹(君)、莫(臣)、毕(师)、格(匠)等不同职能的分工。其中的“毕”就是祭司,就是后来的毕摩,他们一般都是作为部落首领的智囊,起着佐政的职能作用。 同时,毕摩又是彝族社会的宗教巫术职业从事者,其职能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活动仪式。这种祭祀是以民族分支或部落为单位进行的。
最初作为佐政时期的毕摩,主要是主持各部落和分支的祭祀活动,其中对祖先的祭祀最为隆重。 第二,禳解祟祸。如遇到部落在纷争中失败,或者发现了某种认为是不吉利的灾害异兆,以及发生疾病瘟疫流行等,都要请毕摩来作法事禳祓。 第三,占验吉凶。遇战争来临,或即将出兵征战之前,或合婚、丧葬、择日、盟誓、疾病、播种、收获、搬迁、出行等疑难不解之事,都要请毕摩测定凶吉,而后才做决断。 第四,主持挚盟。在调解部落纷争矛盾中,也要由毕摩请神灵来监督和主宰,进而缔结合约。 毕摩在履行或执行上述各种职能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各种神术或法术来进行。
仪式有章有法,场面气氛庄严、肃穆。 毕摩使用的法器主要有法帽、法衣、签筒、经袋、神扇、神铃、绿茨(一种竹制的捉鬼灵鉴)、托器等。其使用的经书皆用彝文写成,汉语俗称彝经。 彝经种类繁多,卷帙浩繁。1931 年,中国著名史学家丁文江所收《千岁通衢碑记》、彝文碑《说文》《帝王世纪》《人类历史》《献酒经》《解冤经》上下卷、《天路指明》《权威经》《夷人做道场用经》《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等 11 部彝经,经由精通彝文史书的贵州大方彝族罗文笔将其中的 8 篇翻译成汉文,合编成《爨文丛刻》(甲编)。
1935 年,杨成志先生在昆明及凉山地区收集到彝经 130 部,依内容将其分为献祭、祈祷、酬愿、作斋、禳祓、动植物与无生物经咒、咒术技法、婚姻和生产、历史与传说等 16 类。1947 年,马学良先生又在云南武定、寻甸等地收集到彝经两千余册。 明、清改土归流以后,由于彝族地区固有的社会政治结构被彻底打破,君、臣、师、匠政治体制被瓦解,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毕摩一下便失去了其赖以依附生存的政治躯体。于是,毕摩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条件下,便从原来具有官方色彩的职业转变为社会民间专司宗教职业的毕摩。
四、解释毕摩及毕摩文化
毕摩是羌族的巫师哪,原始自然宗教的BOSS,会写羌族的文字,代代相传,特征就是作法收魂的时候会走“大禹步”,敲羊皮鼓,毕摩的存在与文化也是中华各民族同根同源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