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根据统一要求,结合当地特色开展

以下就结合我自己班的班级特色活动建设谈谈我的一点思考。一.要有班级特色活动建设的整体构思,有一系列简单易行又可持续开展的特色活动点子。班级特色活动要立足于整个三年甚至于多年的个人所带的班级的整体建设,打出个人带班的独特风格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班级特色活动组织开展要有可持续性,不能这次想着搞这样一个活动就搞这样一个活动,下次又想着搞另一个别的什么样的活动。这样的话整个班级疲于应付,势必影响活动质量,甚至于影响学习而本末倒置,这是不可取的。本人所带班级就号称“梦工场班级”,结合自己是一位语文老师做班主任的基本资源状况,就决定开展以“读书、剪报、讲座、论坛”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特色活动。这样的活动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开展。只要坚持开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的特色活动的成果资料会越来越多,特色也就越来越鲜明。二.要善于从“班级特色”的角度去挖掘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实班级特色建设的内容。“班级特色”的内涵与外延要相对较大,要能大体上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到班级特色活动的建设中来,这样既能完成学校政教处、团委或级组交给班级的一些规定动作,又能在创造性地完成这些规定动作的过程中体现班级特色,从而减少重复劳动,减少班级负担,一举多得。例如,学校一贯要求的教育考试、安全法纪、环境科学、饮食卫生等教育内容,本学期我们就通过“读书、剪报、讲座、论坛”的班级特色活动使之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更有创造性的开展,不但改变了平时班会课上这几项内容教育的空洞枯燥,而且通过直观呈现的方式让同学们印象更为深刻,感受更加真切。下学期,如果我仍然是班主任,我所带的班级的特色活动将仍然是以“读书、剪报、讲座、论坛”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组织形式的班级特色活动,只不过我会将活动主题选定为《论语》学习,将班级特色活动与创建“书香班级”“书香校园”的活动统一起来。三.班级特色要以班级教学为中心,立足本班实际,从学生的意愿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教学是我们的中心工作,班级特色活动不能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的意愿出发,通过促进学生的学习来完善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例如我班通过读报剪报,就不仅锻炼了学生筛选资料、处理信息、听说读写、论辩表达、手工制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他们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的学习。以上三点,多有不当和不足之处,姑且妄言之,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批评,多给意见和建议。

二、怎样创建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懈的努力,只有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城市具有魅力,更具特色,更具生命力。

如何创建城市特色及打造城市特色的建议如下:

(1)、理解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的不同,在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必然有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点。由于这些城市内涵的不同,体现出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这些在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征,即城市特色。

(2)、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

城市特色总的来说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两方面构成。其中自然因素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而人工因素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把人工因素和自然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使城市更具特色。城市特色具体来讲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3)、城市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城市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它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将有很大区别,如: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势起伏较大,街道两侧建筑也会随之而错落,才会出现如山城重庆独特的景观;而在平原地区的建筑群,如不作好景观设计,则会显得平淡许多。再者,由于城市的地理不同,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结合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形成自己的特色。

注意:历史名胜的保护。

古迹名胜、古迹是形成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很多城市十分重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整理。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正是对古迹,即使是很不起眼的古迹的高度重视和保护,才塑造了举世文明的古城形象,中国对历史名胜、古迹保护较好的也很多,如:北京的故宫、天安门、西安的大雁塔、钟古楼等。但也有很多城市对名胜古迹的保护工作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或消失。失去了塑造城市特色的有利条件。

(4)、建筑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特色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建筑应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建筑的风貌可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类,大多数城市的基本特点是这两类并存。我们应研究和发扬各自城市的建筑风貌,结合当地特点,融合到现代建筑当中,以形成新的建筑风格,形成具有自已特色的建筑。

(5)、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的形态是由建筑群、道路、广场作为界面围合及分隔形成的城市空间。这也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街道规划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在满足行车、行人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地形,二是体现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与车流量、人流量相一致,也要考虑两旁建筑高度,长度及风格等。

城市广场切忌照搬欧陆风情,应结合地方自然因素,汲取中华传统园林之精华,创造出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广场。

(6)、城市绿化系统

通过绿化系统的建设使城市具有某些特点,是常见的塑造城市特色的手法之一。城市的绿化系统包括近郊的风景区、山林、防风绿化带。风景绿化带,城市市区的河湖、水面、公园、广场及居住区游园等。

要使园林绿化形成城市特色应注意两点:首先,街道绿化和居住区绿化要有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方式。其次,要大力培育适应地方气候的多样树种,花草,加以种植。

(7)、城市色彩

城市色彩由建筑物、广场、各种车辆、服装等人工色彩和天空,山林等自然色彩组成。

在不同环境下,人们对色彩喜爱和需求是不同的,如:在黄土高坡,人们对绿色充满渴望,而在严寒的北方,人门对鲜明的暖色则颇有好感。城市自然色彩很难改变,而人工色彩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气候,联系人们的心理感受,形成人们喜爱的色彩。

三、地方民俗有哪些特点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四、结合当地特色就能打好文化牌吗?

科技小镇、生态小镇、养老小镇……各种形态的特色小镇正在全国涌现。特色小镇在确保核心产业“特”的同时,需要进行多业态发展,实现产业、文化、旅游融合。位于广东惠州的潼湖科技小镇,打造物联网和智能控制产业基地。

在国际上,爱丁堡、阿维尼翁、锡比乌等小镇,以艺术节带动小镇发展,在潜移默化间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情趣,还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成为文化名片。作为欧洲的第三大艺术节,锡比乌国际戏剧节在罗马尼亚中部的锡比乌市举办。举办25年间,锡比乌国际戏剧节从创办时的3个国家8场演出,到70多个国家500多场演出,近7万名观众参与。“戏剧节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溢出效应,锡比乌也当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戏剧节创始人和总监康斯坦丁介绍,戏剧节关注社区的文化传承、关注公众利益,能够不断发展观众、培育观众。

特色小镇发展要与地方文化结合,并关注当地居民,注重运营和持续,形成自身的品牌。目前,我国各地都在进行探索。在辽宁葫芦岛打渔山区域内,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灰鹤、赤麻鸭、鸥类等珍禽鸟类栖息。提香湾特色小镇立足生态保护,实现居住区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促进绿色发展。知名导演说,以戏剧为核心,以山水为承载,越剧小镇希望再造现代演剧形态,向观众传递中国戏剧的美感和产业形态。可以说,未来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探索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