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就好像我市云龙镇的淮山,永兴镇的佛手瓜,大坡镇的胡椒等等一类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
首先应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力争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规模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云龙镇发挥当地丰富的红土壤优势,引进淮山种植,在电子农务平台的帮助下成为当地有名的特色农产品。而本市秀英区的永兴镇则利用当地富含抗癌微量元素”硒”的火山地种植出优质高产的佛手瓜,让大陆客商直接上门指名收购。所以根据农村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突出各村特色、地域特色。大力推进农村特色农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农业功能和领域,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是重视科技进步,强化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不断优化产品品质,为产业化经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奠定基础。具体把握好二个环节:1.要加强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引进。任何优良品种都有退化老化过程,需要及时研究新品种进行替代,要以科学态度搞好品种选育工作,保持品种优良性,不断提高产品品质;2.要为生产环节搞好供应。在研究新品种的同时,导入生产环节的各项技术,实行标准化生产,并建立技术服务推广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要求,采用通俗易懂形式培训和引导好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生产技术;
三是重视市场开发,统筹考虑农业生产、交换、分配、销售、运贮等各环节的相互关系,通畅农产品的市场渠道。海口农业历经多年发展,特色农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滞后,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农业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如大坡镇的胡椒产业,做为全国第一胡椒生产基地,连一个初级加工厂也没有,当地胡椒农只是简单地出售原始产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把工业经济中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先进经营理念,广泛移植和导入农业领域。通过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抓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本运营,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四是大力培植产业龙头和营销群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塑造形象,创立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的兴起,延伸我省农产品增值链。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应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可以是“企业+基地+特色农户”,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 +基地+农户+科研”等等。那么这个“+”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还是一种行政关系的联系呢﹖这是特色农业产业化能否发展的关键。同时,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
五是重视边际产区的生态产业发展,防止对农业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在加强生态环境良好保护中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搞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进农业生态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防治化肥、农药、农膜、废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重点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加强农田乡水利设施建设,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六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消除农业生产产量、质量、效益提高的环境障碍和技术瓶颈。随着农业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科技研究的投入,我市科工信局也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也源源不断为基层服务站点增加服务设施,利用新的方式为三农服务!
七是要加大力度推广特色农业品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也像工业产品一样需要品牌打开销路,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利润。目前我市独特的品牌特色产品少,“一镇一品”、“拳头产品”也没有形成优势,所以必须加大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利用背靠省城与海陆空交通要道便利优势,把现有的农产品打造出有品牌的产品,努力为农民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在海口市科工信局的领导下,利用农产品大比拼的效应,已经把我市各区镇打造出“一镇一品”的名牌效应,如把秀英区永兴镇打造佛手瓜镇,琼山区云龙镇打造成淮山镇,已经成功为当地农民引来众多的客商,这不但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路,也让当地的农民口袋越来越厚!
二、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国经济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拓展资料:
一、 选择当地有传统的产业。
举几个例子:扬州有一个“杭集镇”是全国的牙刷之都,如果杭集镇牙刷厂不开工,全世界的牙刷都要配给。这个镇从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始生产牙刷,有历史传统。南昌有一个“文港镇”,是全国的铁笔之都,国内生产的70%的铁笔都出自那个地方,“文港”这个地方也是从宋朝就开始生产笔了,所以也有历史传统。
二、 当地有国有企业。
上世纪50年代,国有企业在很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当时我国一穷二白。改革开放26年,我国平均每年经济增长速度9.4%,经济规模提高了10.3倍,现在,资本拥有量、技术拥有量和上世纪50年代比已经改善非常多,许多原来不具备比较优势、需要政府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其实可以焕发活力了。以重庆为例,重庆原来是老工业基地,现在则是全世界的摩托车生产之都,全国摩托车每年生产一千多万辆,重庆要生产400多万辆。这是因为,过去的重工业基础,为此打下了许多装备业的基础,当地有国有企业形成的产业群聚,现在已经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 当地要有独特资源。
宁夏的“枸杞子”,新疆哈密的葡萄干,都是当地的独特资源。
四、当地已有产业可以向上下游延伸。
比如说义乌,原是农区,基本上没有工业,但现在义乌有很多工业,如织袜业、文具业等,因为义乌有市场,从销售可以延伸到生产,生产的产品属于劳动力密集、技术相对比较传统型的产品,符合比较优势,又同市场经验相结合。
五、总结
许多转型经济的企业是赶超战略的产物,其所在的产业不符合这个经济的比较优势,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没有自生能力,因此其生存只能靠政府的补贴和保护,所以说,转型经济中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是因为其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在没有解决企业自生能力这一内在问题的情况下,外在地改变制度安排是没有效果的,这也是“休克疗法”不能成功的原因所在。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除此之外,我还要特别强调技术创新、人才、资金以及政府的重要性。
三、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十四五”西部开发新格局形成
【导语】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这是“十四五”西部开发目标,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十四五”西部开发新格局形成,城镇化建设也是我国的现阶段任务,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
四、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和重点是什么?
根据国情,我国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更加注重集约利用土地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与我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相适应。因此,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和重点主要包括:(1)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2)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3)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4)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5)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6)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五、中国的特色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特点,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优化产业布局,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立体化升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种植业(蔬菜、茶、水果、中药材等)、园艺业(香料、花卉等)、草牧业(乳制品等)、水产养殖业(吓、贝类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食用菌)。
特色农业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选择培育,展现出独特的农业景观。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各地独有的特色农业。消费者对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发展特色农业,有助于适应市场需求,填补市场中的需求空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是什么?
在经济较为发达、耕地资源紧张的珠江三角洲,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劳动密集、高附加值型农业;在经济次发达、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业、粮食生产等,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甚至在同一区域内,也根据不同条件对农业功能定位进行了划分。比如,南海市把本区域划分为农产品物流区、优质蔬菜种植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农业综合示范区和高质水产养殖区,每一地区都有着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指向。这种界定农业区域功能的做法对于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条件,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功能区,有效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