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青岛标志性建筑是:五月的风
五月的风是坐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作者是黄震,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
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的外层喷涂,其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的灵魂。
五月的风建造历史
五四广场建于1997年,北依青岛市市政府办公大楼,南临浮山湾,位于东部新区,市政府大楼南侧,有大型草坪、音乐喷泉,以及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对面海中有可喷高百米的水中喷泉,整个景区的氛围显得宁静典雅、舒适祥和。这里已成为新世纪青岛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五四广场分南北两部分,分布于中轴线上的市政府办公大楼、隐式喷泉、点阵喷泉、《五月的风》雕塑、海上百米喷泉等富有节奏地展现出庄重、坚实、蓬勃向上的壮丽景色,在大面积风景林的衬托下更加生机勃勃,充满现代气息。
二、青岛都有哪些标志性建筑?
1、青岛德式官邸旧址
青岛德式官邸旧址始建于1905年,这座建筑物原为德国驻青岛殖民地总督的住所,故又名“总督官邸”。它处于信号山半山坡上,依山面海,居高临下。
199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德式官邸 旧址”。德式官邸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在近百年时光中,虽历尽沧桑,但其基本价值感依然烁目。
就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艺术价值而言,20世纪在中国诞生的其它西方建筑恐无一能出其左右。而就青岛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德式官邸俨然成为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文化名城之百年演进史的一个生动缩影。
2、胶澳总督府
胶澳总督府位于市南区沂水路11号,1904年5月开工,1906年4月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德国人马尔克,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面对小青岛和青岛湾,处于当时青岛市中心处,是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办公的地方,又称“总督府”。
3、青岛火车站
青岛站位于市南区泰安路,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百年老站,担负着青岛市及周边地区旅客、货物运输任务。
火车站是由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由山东铁道公司施工的。当时的火车站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两大部分组成,北联一层办公用房,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候车大厅以高大的装饰山墙和三个大型券门突出了面向市区的主入口,楼南角耸起一座造型优美的尖钟塔,正居于广西路和兰山路的轴线上,成为兰山路对景。火车站成为胶济铁路的终点站,并成为青岛的景观建筑之一。
4、青岛天主教堂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圣弥厄尔教堂。(部分报道称:圣爱弥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
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二战爆发,希特勒严禁德国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建国前山东省较高的建筑。
5、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
青岛八大关近代建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南区南部,分布于八条以古代重要关隘命名的马路旁,因此得名。
八大关建筑与20世纪初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建造,以后美、俄、日等国建筑师及中国建筑师陆续设计建造,至20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形成了300余栋集20多个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45,368平方米。建筑结合了西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有平面对称、轴线突出的德式,尖塔坡顶的哥特式,装饰粗放的西班牙式等。建筑群依山傍海,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
青岛的最早期的标志性建筑物是栈桥:
青岛栈桥是青岛海滨风景区的景点之一,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青岛栈桥位于游人如织的青岛中山路南端,桥身从海岸探入如弯月般的青岛湾深处。桥身供游人参观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岛。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现在是青岛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风景游览点。
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
现在标志性建筑物是市政府对面五四广场的“五月的风”:
“五月的风”是坐落在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作者是黄震,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
该雕塑取材于钢板,并辅以火红色的外层喷涂,其造型采用螺旋向上的钢板结构组合,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给人以“力”的震撼。
扩展资料:
栈桥主要景点:
回澜阁
回澜阁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海滨,与小青岛隔水相望,北端与中山路成一直线相连。被视为青岛的重要标志。此阁为二层八角凉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盖,24根红漆柱子支撑,阁心有螺旋形楼梯,楼上四周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我们可以凭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丽的青岛湾和周围的各个景点以及著名建筑。
1930年,在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的主张下,决定对已成为青岛重要游览观光景点的栈桥进行全面改造。
1931年9月开工,桥南端增建半园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名“回澜阁”。阁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圆形亭柱。阁内为二层圆球形厅堂,中央有34级螺旋式阶梯,可回旋登上二楼。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
飞阁回澜“回澜阁”匾额上的3个字最初是由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这个匾额在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期间被掠往日本,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人到日本寻找这块牌匾,都没有找到。当前“回澜阁”三字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写。
1936年,由市政府会同专家市民共同评选的“青岛十景”中,以栈桥为主景的“飞阁回澜”成为其中的第一景。1992年1月1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栈桥
四、青岛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建筑?为什么这么说?
青岛的旅游景点是非常多的,每年的旅游业都非常发达,因为青岛是一个临海城市,所以来到了青岛,不仅可以吃海鲜,还能够欣赏海景,城市里面也有很多好看的建筑物,还有著名的崂山。来到了青岛比较值得一看的建筑,有花石楼,公主楼,桃花楼,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和青岛国际俱乐部的旧址。
一、花石楼
青岛的花石楼是蒋介石的故居,在青岛八大关中可以算得上是金华,因为这座楼将很多西方建筑的格局融入了进去,是一栋非常具有特色的哥特式建筑,还融入了一些希腊元素和罗马风格,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的豪华。这里还曾经接触过很多的历史风云人物,例如蒋介石,陈毅。花石楼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因为这栋楼三面都环海,登上了露台之后,能够看到青岛很多的建筑物,非常的宏伟壮观。
二、公主楼
公主楼在八大关里面也是一栋非常漂亮的建筑,外面的墙是蓝绿色的,墙的屋顶上面会用白色来勾边楼顶全部都是尖的,特别具有欧式风格,显得非常的俏皮,取的名字也非常的可爱,就像童话故事一样。这栋楼之所以取名叫做公主楼,是因为丹麦的王子曾经来到过青岛,特别喜欢青岛的美景,所以就建了这栋楼,这栋楼是具有丹麦风格的,之前在建成之后想请丹麦的公主来到这里避暑,但是丹麦公主一直没有机会来,所以这栋楼也因此叫做公主楼,并慢慢流传开来。
三、基督教堂
青岛的基督教堂是德国古堡式的建筑离信号山不远,这栋楼是在1910年建成的距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这座古城堡旁边的钟楼上面的时钟依然是分秒不差,时间非常准,而且每隔半个小时就会报时一次,在这里驻足一会儿,就能够听到钟声。基督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当年的新年艺术派和罗马风格相互结合的,在教堂的室内有些装修样式还能够看到拜占庭时期的风格。
五、青岛有什么标志性建设吗?青岛标志性建筑有哪些?
1、青岛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
青岛十大地标建筑 青岛地标盘点 青岛十大城市新地标
上榜理由: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香港中路11号。市级机关办公楼前楼建筑面积67544㎡ ,地下两层,地上 13层,高53.01m,后楼建筑面积75000㎡ ,地下两层,地上27层,高98.8米;外型简洁明快,在现代化风格中体现机关办公建筑的庄重大气。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大跨度、大柱距,增加了建筑内部功能灵活性。设计大胆创新,采用后浇带的方法 ,使181m 长的大楼没有一条接缝,降低造价又利于使用。
2、海滨旅馆
青岛十大地标建筑 青岛地标盘点 青岛十大城市新地标
上榜理由:现为汇泉酒家所在地,位于南海路、文登路口,原奥古斯特·维多利亚岸,建造期为1903年至1904年,建筑面积5694平方米。史料显示,海滨旅馆曾被称为汇泉大酒店,与亨利王子饭店同属一家经营,是青岛最早的假日旅馆。成一字形展开的旅馆建筑面对市区最大的海滨浴场。从平面布局上看,海滨旅馆呈对称的E形,E形的三个横划部分构成了南北走向的三列带坡顶的组屋 。
3、栈桥
青岛十大地标建筑 青岛地标盘点 青岛十大城市新地标
上榜理由: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2号。俗称前海栈桥、南海栈桥、大码头。与中山路成一条直线,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长虹远引”之美誉。栈桥初建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岛最早的码头。经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现宽8米,全长440米。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
4、八大关建筑群
上榜理由: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汇泉角八大关。大平角、汇泉岬拱卫左右,湛山、太平山屏列于北,占地150多万平方米,因有八条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街道,故称“八大关”。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别墅建筑,在这区域中有200多栋别墅,包括:英国、日本、丹麦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成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国家级旅游景点。
5、奥帆中心
上榜理由: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燕儿岛路1号奥帆中心区域。作为北京奥运会帆船赛比赛场地的陆域建筑,总建筑面积121206㎡ 。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环保技术。这组建筑具有强烈的海滨特色,空间灵动性是它的主要特点,透过空廊可以远远的看到海,灵动的曲线寓意船帆和波浪。立面采用玻璃幕墙、遮光百叶、金属板材以及石材等环保性材料,塑造出灵动、轻盈、通透的外形体态,塑造区域地表性建筑群。
6、青岛天主教堂(圣弥厄尔教堂)
上榜理由:位于市南区浙江路15号。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1148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 德国总督府旧址
7、青岛火车站
上榜理由: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费县路1号。改造后的青岛客站在外观上秉承了德式建筑风格,延续了青岛历史文脉,总建筑面积54277㎡ ,主站房分为三层,建筑高度22.14米。位于栈桥风景区,连接海底隧道、东西快速路、地铁一号线和六号线及海滨东西干道,是青岛对外交通的门户和窗口。
8、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跨海大桥)
上榜理由:胶州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八车道,海上主桥长28.8公里,加上引桥和连接线12.78公里,全长41.58公里,为世界第一跨海大桥。胶州湾隧道,是我国最长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长7800米,分为陆上和海底两部分,海底部分长3950米。
9、迎宾馆
上榜理由:坐落于信号山南麓,迎宾馆是一座具有欧洲皇家风范的德国古堡式建筑,由德国建筑师马尔克设计,施特拉塞尔监督施工。因它是当年德国胶澳总督的官邸。故俗称“提督楼”。该建筑气势宏伟,建筑面积为4083平方米,高度为30米,厚达60多厘米的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
10、青岛总督府
上榜理由:青岛市市南区观海山南坡,面对青岛湾和小青岛,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该楼建自1902年。总督府系一座砖石和钢混合结构的建筑,采取 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四角和中间稍作突出,整座建筑的俯视图呈“凹”字形。楼前有很大的空间,开辟一大型花坛式绿地,以总督府为中心,向周边放射出六条道路。总督府坐落方位近似正南正北,在青岛市区较罕见,加之建筑本身气势壮观,令人生肃穆庄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