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旅游消费结构因素有哪些
(1)旅游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也决定着需要的层次,从而决定了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2)旅游者的构成。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的旅游者,不同的风俗习惯、兴趣爱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3)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影响着旅游者的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由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弹性大,所以当旅游产品的价格上涨而其他条件不变时,人们就会把旅游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商品的消费。反之,人们又会把用于其他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转向旅游。
(4)旅游产品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旅游产品的生产结构直接影响着旅游消费结构。
(5)旅游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使旅游者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充分满足,可以激发旅游者多停留多消费,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从而既可以使旅游消费总量增加,又可以使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合理化。
此外,消费方式的示范性及旅游者的从众心理也影响旅游者的支出投向;旅游者的来源构成,如城乡构成、地区构成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
二、如结合实际,谈谈何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
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现状: 要素未能协调发展, 各要素自身未成体系
1 旅游产品单一, 产品组合未形成体系。
2 旅游交通运力不足, 制约了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3 旅游接待设施与旅游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4 旅游商品适应性欠佳, 在游客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偏低。
5 餐饮业量大、面广、质低, 缺乏有特色和文化品味的产品, 导致餐饮业竞争力不强。
6 先导行业不够突出, 经济效益不佳。
(二) 成因分析: 旅游综合经济与部门分割存在矛盾先外后内发展模式的影响企业未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
1 综合经济与部门分割, 是中国旅游产业运行的一个特征。
2 海外、国内旅游供给缺乏替代性。
3 总体说来, 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市场, 成为市场的主体。
(1) 自主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
(2) 小、散、弱现象突出, 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显著。
(3)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同时存在,市场秩序混乱。
4 教育、培训事业落后, 人的素质不高。
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上述旅游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形在各旅游地普遍存在。在当初规划与开发这些旅游地时、基本上是按照观光旅游体系进行规划设计的, 没有想到还有度假旅游、专项旅游这些旅游形式, 更没有听说过生态旅游& 这类的新概念、新理念。因此,在产业结构布局时, 主要考虑的是观光游客的需求, 就是在观光游客方面, 也主要考虑的是外宾和国内公差人员的需求, 所以使产业的供给体系很不完善。当我们再回头审视旅游地的产业结构时, 就发现了结构的普遍失衡。因此, 所以说, 旅游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 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除每个旅游地有自身的实际情况外, 仍有普遍法则可循。
(一) 旅游景观业: 发挥资源优势, 强化产品特色, 改变旅游地产品类型单一的现状, 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 确立景观业的主导地位, 集中人、财、物加强品牌产品、新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 加强旅游网络建设。控制游览部门发展规模, 重视旅游产品等级质量的提高。
2 加快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和开发。
3 扶持会展、休闲、宗教、生态等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
4 加大旅游营销的力度。
(二) 酒店业: 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产品体系
1 合理的空间布局。
2 提供多样化的供给,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 交通运输业: 降低门槛, 加强服务, 灵活机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特别是在飞机票价上应实行低门槛策略, 不能在交通费用的支付上让游客感到明显的经济压力。
1 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实现民航、铁路、航运、公路交通票务和网络预订系统, 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 旅游中心城市特别是西部旅游中心城市的航空港应增加直航航班和到海外主要客源地的包机。
3 铁路客运在提速基础上多增加夕发朝至列车车次, 特别是要着力改善列车的设施和服务。
4 逐步改善中心城市到各大景区的道路交通
(四) 餐饮业: 挖掘文化特色, 突出规模效应。
1 加强对餐饮产品的文化包装, 在餐饮产品开发中, 重点挖掘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之对餐饮产品实施全方位包装, 增加餐饮产品的附加值和吸引力。
2 在中心城市和风景区依托的中心城市应形成餐饮企业集群, 在地域上相对集中, 并进行园林、生态的环境营造。
3 挖掘地方名食, 并对传统品牌提高其工艺水平, 不断推出新品牌。
(五) 旅游商品: 增加投入, 创新机制, 苦练内功。
1 改变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状况, 形成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集群。
2 改进旅游商品的包装, 力争在短期内扭转旅游商品外观设计大大落后于一般的工业品的情况。
3 形成科研、生产、供应、销售一条龙的体制。
4 通过政策引导资本和民营企业的大规模介入。在旅游发展统筹资金中专门设立旅游商品发展基金和经营风险基金, 在一定优惠的条件下有偿使用, 逐年回收、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5 建立统一的大市场和完善的营销体系。
6 创立将传统手工艺生产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的机制。
7 对经营旅游商品的商店, 实行定点经营制度, 在重点旅游城市开设旅游商品免税店和外币商店。
(六) 娱乐业: 完善产品体系, 增加适合大众
(七) 旅行社业: 壮大规模, 提高竞争力。旅行社是旅游市场运作的主力军, 是旅游业的先导行业, 它与旅游业其它部门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高度关联性, 对其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带动、改造和变组能力。
三、如何促进黄金周旅游消费
黄金周制度起始于1999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黄金周这一概念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使用,是2000年6月21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去年,国务院决定增加法定休假日,加上调整的两个双休日,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以下简称‘黄金周’),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国内旅游空前火爆,特别是今年‘五一’放假期间旅游人数创历史最高记录。‘黄金周’假日旅游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铁道、交通、民航、城市出租汽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
用经济眼光看黄金周
黄金周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地位,推动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完善,使中国加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黄金周效应”拉动了假日经济和内需,成为很多行业期待的商机。
当初实行7天长假的主要动因之一就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尽管目前还很难将黄金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统计,但其对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
1、进一步拉动了内需,加快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历次黄金周的统计数字表明,黄金周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加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2、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地位。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互动的结果。黄金周如潮的人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拉动了交通、宾馆、餐饮、商业、通讯、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众多的商家、文化、体育、汽车销售、商品零售等行业也把黄金周当作商机,产生了日益看好的经济效益。巨大市场能量和潜力,使各地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们进一步认识到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战略,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了加强对黄金周工作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有旅游、交通、铁路、民航、公安、安全、商贸等部门参加的假日协调领导机构,加强对市场的领导,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整顿市场秩序,努力为广大游客和城乡居民营造安全、文明的旅游环境。
3、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完善。
黄金周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大大促进了旅游产业要素供给的增长。黄金周兴旺了一大批旅游景点和关联行业,促使各地纷纷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在开发传统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丰富的现代旅游资源,推出了一大批现代旅游产品。经过黄金周的催生,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两大市场趋于成熟,在观光旅游保持一定规模和旺势增长的基础上,前往城市周边的度假休闲进一步升温,周边旅游设施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我国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配套能力明显提高,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民航、铁路、公路、能源、通讯、口岸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密度、大流量的客流,也为旅游战线和相关行业的队伍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用社会眼光看黄金周
每个黄金周后所发布的经济通报,强化了人们对黄金周经济特性的认识,而事实上,黄金周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在进行经济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用社会的眼光来审视黄金周所带来的丰厚的社会效益。
1、成为充分实现公民休息权的重要载体。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众假期的放假天数同国际水平相比一直偏低。黄金周制度的实行,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享受公众假期上的差距,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心,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目前对于大多数机关由企事业单位,往往难以落实带薪休假,目前实行黄金周制度,是符合国情的,对于大众休假制度就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2、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休闲方式。“黄金周”不仅培育了大众旅游消费市场,而更重要的是使勤劳朴素、整年劳作的中国普通劳动者开始形成定期休假的习惯,开始适应如何调节忙碌的工作节奏与休闲度假的现代生活方式,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丰富多彩。休假制度日益成为全国上下公众关心的话题,更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
3、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当初,黄金周并不是专为旅游而设置的,也没有哪个政府组织号召或强求公众都外出旅游,但广大人民群众自愿选择了旅游消费,黄金周的主体自然发育成为大众旅游消费,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青睐,这是符合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规律的。
4、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新气象。黄金周期间涌动的如潮人流,诠释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黄金周进一步加强了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的交流,大量游客的异地流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有利于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用发展的眼光看黄金周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将产生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下一步需要常抓不懈的是黄金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随着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度提升,这是我国旅游业持续兴旺的重要动力。
黄金周期间,人员大量流动,这种巨大的旅游需求能量的集中释放,对旅游基础设施造成压力,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机场、口岸、宾馆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近郊大众化的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增加中低档旅游住宿供给的弹性,以及自驾车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方便大量的游客同时出行,不断提高旅游设施的承载力。要加快新的旅游景区\(点\)的开发,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增加旅游需求的有效供给。同时,要加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科技馆、电影院、歌舞剧院等文化科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群众提供多渠道、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选择。
2、进一步丰富产品,提升产业素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黄金周消费市场将进一步发育和增长,这对我国旅游产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形成挑战。现在,黄金周成为促进旅游产品丰富和旺销的重要举措,同时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温冷局面明显转变。
3、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诚信机制。要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研究和把握,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及时预测,快速决策,正确应对,增强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假日旅游的指挥、协调、预警和服务机制,确保“黄金周”大众旅游消费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切实推进各类旅游经营单位的诚信建设,全面组织开展“旅游诚信活动”,倡导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明白消费,创新市场管理机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塑旅游行业形象,保持假日旅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4、进一步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与初期相比,旅游市场进一步成熟,热点分布和时段分布趋于均衡,旅游者预订增多,自助旅游增多,包机专列增多。由于前几个黄金周的拉动效应和部分游客有意避开高峰,旅游旺季向黄金周两头延伸,旅游预订十分火爆。要建立条块结合的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运用信息手段对游客的合理分流和保障供给的优化配置。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布交通、景区、住宿客流预报,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旅游城市要制订分流预案,增辟景点和旅游路线,防止热点过于集中。倡导健康多样的黄金周消费方式。与以前相比,黄金周期间,众多的商场、餐馆、汽车、楼市、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馆、演艺场所也都明显火爆,说明人们的假日选择正在日益多样化、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