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特产有哪些?
1、石柱辣椒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享有“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石柱辣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营养丰富。
2、土家腊肉
石柱土家人制作腊肉一般采用民间传统手法,根据口味的不同,将宰杀的鲜土猪肉加盐、白酒、五香粉、辣椒等物进行腌制。
土家各地乡民山民家中均烧柴灶,灶上备有挂架,利用灶旁余温温水,进入腊月以后,将腌制的肉挂在灶口的挂架上,利用灶内的大火温度去熏制,这样事半功倍,有的乡民还往灶中加入柏枝、橘皮、柚子壳等,使腊肉熏出特殊的香味与口感。
3、富硒乌天麻
乌天麻为天麻中的极品,硒旺天麻产自平均海拨1600米以上道地药材产区七曜山(古称“齐药山”)。独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富硒土壤,造就了硒旺天麻富硒、多糖、天麻素含量高等特点。
4、土家花袜垫
土家鞋垫俗称土家花袜垫,历史悠久,名传九州。花袜垫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挑花刺绣品,它的图案有绣给友人的“八角回”“四叶草”;绣给恋人的“红豆花枝”“龙凤呈祥”;绣给丈夫的“万字格”“鸳鸯戏水”等等,是土家女子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5、土家咂酒
石柱特产土家咂酒,源于隋末唐初,历史悠久,是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的“喜庆酒”,它以糯米或高粱、玉米、小麦 为原料发酵酿成,贮藏于瓦坛子。
石柱土家砸酒浓度低、味甘甜,用竹、麦、芦管吸吮,酒液洁莹透明,可加开水复咂,直到无酒味而止。现在土家咂酒已开发成石柱特产旅游商品,倍受游客青昧。
石柱土家族有什么风俗?
土家族风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截止1990年人口为570.42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历史由来】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