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一篇关于地方特色菜的论文,内容要求不限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之外,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菜,离开家乡十载岁月,自己很少做饭的

人,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回忆着家乡菜的风味

.

革命老区江西那片红土地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

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

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

的鱼米之乡。

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

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

"

地方千里,

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

"

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

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

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

"

两概括,一综合

"

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

《江

西古代饮食特点》,

《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罗金先生指出:所谓两概括,

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

合。

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

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

人们常以

"

不怕辣

"

"

辣不怕

"

"

怕不辣

"

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

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

这都属吴菜风味。

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

赣东属吴越之

"

"

,赣南属百越之

"

"

,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

味。广东人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也喜食之。

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

成了自己的特色。

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

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

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惯与江西人爱吃米粉相

结合,形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大众小吃;江西的锅贴饺子,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植

物油,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特别姜末、葱花、胡椒粉、热水烫面擀皮,成为独

具特色的江西锅贴饺。

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

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

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

叶、肉炒车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焖肉、油炸天门冬、淮山墩肉等大众菜,既芳香可口,

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

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

(

)

构成

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

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

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如赣州名菜

"

小炒鱼

"

。蒸或

炖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营养,又有补益,如

"

清蒸荷包红鲤鱼

"

"

清炖乌骨

"

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如久负盛名的

"

三杯鸡

"

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

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

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

独到之处,如

"

小炒

"

"

鱼饼

"

"

鱼饺

"

素有赣州

"

三鱼

"

之称。

(

)

菜式

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

菜肴。

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

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江西传统筵席的主要菜肴品种有:海参眉毛肉丸、三杯鸡、

红酥肉、南丰鱼丝、文山里脊丁、清炖武山鸡、清蒸荷包鲤鱼、炒血鸭、小炒鱼、炒石鸡

等。

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

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浇鳙鱼头、红松鱼、香菇炖鸡、炒米粉、永新

狗肉等。

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

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腊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

鱼、炒三冬等。

另外,单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赣西地区萍乡市的家常菜的风味特点:

1

、辣、

基本上每道菜都会见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干的红辣椒,会根据菜的

原味来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点“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感觉。无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经

典的口传秘诀了!

2

、原汁原味

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实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关键,不允许作假,像其

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将原味改变,就和做人一样,必须真实,绝对不允许存在做作与虚

伪;

所以放辣椒时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料,

目的就是这个了,

比如夏天苦瓜

(又称

“凉瓜”

的,做出来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鸡蛋苦瓜还是其他菜品,可是菜还是苦的,吃完后

嘴里会留下一种凉凉的余味;还有就是冬天的腊肉,有的会就用蒸,熟透后就会散发出香

喷喷的气味,有点香飘千里的气势,吃完后余香留口;有时也会将蒸熟的腊肉加入辣椒粉

和其他佐料加以过火炒,风味就有了香辣的特点。

3

、熟

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在大陆,谁家还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与

熟的概念,比如:经常在菜的配料里面出现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须熟透才行,家乡的

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会吃的,还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

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点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也经常可以看到食客们

吃生的大蒜、大葱、甚至是辣椒,在萍乡绝对是见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

4

、货真价实

分量绝对真实,这就是家乡菜的第一大特点,从来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绝对的货真

价实,实惠是外来的客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记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请

同学吃饭,不到一百元人民币,干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一般在稍微消费水平高一点的

南昌或者长沙,也许就该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说到了京城了,应该在六到八百元人民

币。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细节,因为笔者也离开家乡近十载,只是凭着对家乡菜的记忆

写出来的,也已经不忠于和喜欢辣味了,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吧?没有借口,努力改变!

为了自己没有办法,在最初来到广东深圳时,也是不习惯没有辣椒的日子,后来逐渐可以

离开它了,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说得没有错!

最后向大家介绍几家在北京的比较传统或者说正宗点的江西风味餐馆,绝非商业广告,

有的是本人以江西人的口味去品尝过的或者老板就是老乡而且是朋友哦:

1

、北京赣江人家饭庄

饭庄内部装修是按照江西乡下农家的风调设计的,饭庄老板是赣南人,同时又是做装

饰装潢的;走进饭庄可以看到用南方下雨时,农民伯伯用来挡雨的斗笠、蓑衣,用来耕地

用的犁耙、锄头等等

,

别有一番情趣哦!

特色的老家土菜、自制米酒、而且是正宗的龙南人主理,主料都来自江西特产、土产。

2

、赣南人家大酒楼

老板是江西人,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菜的原料也大都来自江西,属于一家比较老的

酒楼,里面的装修不是很好,顾客主要是附近几大小区的住户,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知道的

老乡会在此聚餐。

所有菜品都是很“土”的,没有吃过的,会以为到了农村,当然也有一些北方的大众

菜,也许是为了照顾一些吃不习惯或者不适用的顾客吧!

3

、江西瓦罐

这家瓦罐是有很久的历史的了,在清风街

2

号那个小区建起来就有了,从别的地方搬

迁过来的,很多都要在中午或者晚上早点到才能吃到瓦罐,很多闻名而来的因为时间晚了,

而吃不到瓦罐,还有就是里面的地方太小,因为服务员多数都是外请的,服务不是太热情,

人稍微多一点,点菜时就需要等待,菜品和风味还是属于正宗的江西地方风味,大多数的

原料也是来自江西土产;人均消费在

40

元左右;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西边,双秀公园东,

三环路南,开车的需要在北太平庄桥从西往东开,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店附近有停车的地方

而且停车不用收费。

4

、江西瓦罐

在复兴门桥西南路西,笔者只是很久以前和朋友去过一次,那次主要是玩去的,所以

对于食物没有太多的在意,已经不是有太多的记忆。

另外在亚运村附近有三两家江西瓦罐和江西风味的餐馆,爱好的食客朋友可以搭伴去

吃,一般消费都是很低的,在京能够吃到江西正宗风味的地方还有好几家,以后在笔者亲

自去试验过后再向朋友们推荐好了!

爱那山、爱那水、爱那人、那竹林、那里的一切,家乡的一切,亲人的所在,吃着家

乡的美味念着家乡的亲人,身在异乡流浪的客

!

参考文献:

《江西文化史》

《江西饮食指南》

楼主~你看这个行吗?

二、创新创业参考文献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平主编。创业教育与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006.09

4、彭行荣主编。创业教育——21世纪高等专科·高等职业学校适用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08

5、高建伟、丁德昌主编。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02

6、储克森主编。职业·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6

7、董平、石爱勤主编。21世纪全国高校通识课规划教材——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

8、胡长健、孙道胜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1

9、张涛主编。创业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2

10、伍维根、张旭辉、彭德惠主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西南交大,2007.08

11、徐振轩编著。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06

12、陈敏主编。创业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规划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08

三、能给我有关特色产业的经典理论吗,谢了,最好是西方的。急急急!要理论最好还有研究趋势,越多越好。

文化产业概论,书籍作者:李思屈,李涛 编著

内容提要

一本书既可供大专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传播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专业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之用,也可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文化产业研究者和爱好者学习参考。本书以结合中外文化产业实际.探讨文化产业本质特征和规律为重点,而从文化批判角度出发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内容将另由‘‘文化研究”、“媒介批评”等理论来承担。二.本书内容包括文化产业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和发展论四大板块的内容,四大板块的内容在不同的章节中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叉.在理论深度上兼顾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要求,建议教师在使用本书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控制各章内容的详略.适当取舍,有选择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思考与案例”中的作业。,三、本书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案例教学与师生互动。为了帮助学生和读者加深对文化产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本书收录了一些文化产业的个案研究材料,放在相应章后的“练习、思考与案例”中。建议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指导学生阅读,作为课后的延伸讨论,也可以作为特定内容的课前阅读材料,以便于课堂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四、本书作为教材,建议授课学时为54学时。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与符号一、什么是”文化”? 二、文化的三要素与符号三、大众文化 第二节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二、“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三、“内容产业”及其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 第三节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一、产品的精神性二、消费的娱乐性三、产业的依附性 第四节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助推器三、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五节 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概况一、法兰克福学派二、美国:从文化研究学派到文化产业理论的建设三、美国文化产业理论四、中国文化产业研究 练习、思考与案例第二章 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第一节 文化经济的兴起一、什么是文化经济?……第三章 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第四章 当化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第五章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第六章 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第七章 文化产业模式第八章 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第九章 文化内容产业与市场策略第十章 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第十一章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参考文献后记

文化产业学导论,本书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文化产业的组织理论、结构理论、产业布局,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市场运作、管理模式等,本书在结构设计上突出了中外文化产业的比较,单独论述了中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本书既可作为文化产业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以及中文艺术等专业的教材使用,也是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了解文化产业相关知识的参考书。

希望能帮到你哈

四、【急】求一篇外文翻译 关于特色农业问题的外文文献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ern region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Samangan province have provided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and broader spa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analysis of Gansu Prov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market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tart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nsu Provinc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ecial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wester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Gan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China's western region is a vast region, i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e concept of one of 12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serious soil eros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water shortages,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 forest grassland degradation Gansu province is a major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city after-eff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ansu Province, the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not only hinde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the future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major risk. All this has its crux of the problem: the history of long-term low levels of productivity and ecological fragility of both cause and effect; "too much emphasis on food self-sufficiency" model of development led to forest destruction and soil erosi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does not follow the law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upport the weak; institutional fragmentation, so tha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easures can hardly be implemente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refers to the unique resources, clea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 special product quality and specific consumer marke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ansu Province, a vast territory, light, heat, water, soil is rich in resources, species divers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advantage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Gansu Province has been a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Implementing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provided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and broader space. At present, we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clear thinking, focus, work out 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1, the development of Gansu Province,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with characteristics

1.1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s implementing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ll focus on the task.

Agriculture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the western reg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is the focu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region.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production conditions, enhance productive capacity, can further strengthen agriculture as the foundation of Gansu Province to speed up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ansu's economy and narrow the gap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1.2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Gansu Provinc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the main direction of attack.

The use of Gansu Province, rich i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line with local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urtur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western industrial belt of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group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an achieve a multi-level, multi-channe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o meet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high quality market demand is conducive to opening up new market space, Gansu Province,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2. Gansu,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market demand analysis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market demand, both in terms of Gansu Province, with resources and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ood, medicinal herbs, fruit and livestock products on.

2.1, food

In 2002 the province's grain sown area of 3943 mu, 7.83 million tons grain output. Between regions in food production that there are clear regional differences, good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plain areas and to take intensive intensive methods of production inputs are also relatively large, thus the per capita grain outpu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areas. Per capita food expenditure from the situation, the year the total income per capita grain 583.92 kilograms, 458.24 kilograms of total expenditures. Main per capita consumption of 258.45 kilograms of grain (including 212.89 kilograms of wheat, representing the main food consumed 82.37%), 42.75 kilograms of grain feed, 27.72 kilograms of seed grain. Help Gansu food consumption is still in a state of equilibrium tightness, food as the mainstay of rural food consumption status has not been any big changes.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join the WTO,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s tend to decline, while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costs are generally upward trend. The short term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and productivity may be low, 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grain production continued to decline. In addition China's wheat import marke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in the Uruguay Round negotiations, reached an agreement to reduce subsidies, which means that China can no longer own the market of imports from these relatively low over the past price of wheat to China to take measures to raise the level of food self-sufficiency and reduce food imports. As the grain in Gansu Province larger sha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impact of lower prices to become the province's agricultural prices decline in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main factors.

2.2, economic crops

In the economic crops, the potential for greater process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medicinal herbs market in the country occupies a pivotal role, medicines rough year more than 11,000 tons, 3270 tons of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s. Five bulk. Angelica is in Gansu Province is the largest varieties of medicinal herbs, over the years has been in a tight pin, and annual production of more than 28.4 thousand tons, the volume of 27,300 tons of goods, export volume of 1509 tons. At present, the formation of their own as the mainstay of rural Danggui market Minxian Xiguan, Meichuan, Dangchang hada Shop, of the rationale for Sichuan, Zhangxian Chengguan, Ishikawa, Weiyuan Kawasaki, etc. will be over 10. These markets with other medicines markets outside the net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medicines in circul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Changium Gansu Province is the second largest varieties of medicinal herbs, annual output of more than 14,000 tons, the volume of more than 13,000 tons of goods, with its output accounting for about 70 percent of national output, of which the principal export patterns. Radix Hedysari is unique to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 Gansu, the main export to Taiwan. Rhubarb and liquorice market demand, lack of sales production, prices, market prospe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Gansu Province is the main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 2002, the sown area of Gansu Province, 199 million mu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the total output 305,800 tons, the annual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of Chinese medicine to 4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all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to 40 percent. Medicine more prominent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economy, small and scatter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commercial enterprises in Gansu medicine abuse is a significant feature. Most of medicine resources on the supply of raw materials or primary products market, value-added processing and great potential. Gansu medicine market capacity of 20 billion yuan, but in Gansu local market consumption of only 6 million yuan, the market demand.

References:

1,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ern region to speed up the view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2002.12

2, Zhu Xing BAI "developing the western region -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ess 2002.7

3, reference is LiuXinmao weeks "loess ground green hope" Lanzhou University Press 1999.1

中文大意如下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论文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甘省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本文从分析甘肃省实施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和主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潜力入手,了解甘肃省特色农业的生产特点,提出了甘肃省实施特色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西部 特色农业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部,是一片广阔的地域,是被国家划入西部大开发概念的12个省市自治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是甘肃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污染成为城市发展经济的后遗症。甘肃省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阻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经成为未来生存环境的重大隐患。这一切问题都有其症结所在:历史上长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生态脆弱互为因果;“过分强调粮食自给”的发展模式导致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经济建设不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生态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制度上条块分割,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措施难以落实。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甘肃省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当前,要抓住机遇,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加快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

1、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1.1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

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甘肃经济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

1.2发展特色农业是甘肃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

利用甘肃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甘肃省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 甘肃主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潜力及市场需求分析

从农产品分布特点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来看,甘肃省具有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的农产品资源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

2.1、粮食作物

200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943万亩,粮食总产量783万吨。区域之间在粮食生产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平原地区自然条件好,并采取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方式,生产性投入也比较大,因而人均粮食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从人均粮食收支情况看,年内人均粮食收入合计583.92公斤,支出合计458.24公斤。人均主食用粮258.45公斤(其中小麦212.89公斤,占主食用粮的82.37%),饲料用粮42.75公斤,种籽用粮27.72公斤。说明甘肃粮食消费仍处于紧度平衡状态,粮食作为农村食品消费的主体地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加入WTO,目前国际市场上粮价趋于下降,而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总体上则呈上升趋势。短期内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可能不大,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仍在下降。此外中国小麦进口市场的美国和欧盟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消减补贴的协议,这意味着中国己不可能再从这些市场上进口过去价格相对较低的小麦,促使中国采取措施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减少粮食进口。由于粮食在甘肃省农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价格下降成为影响全省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2.2、经济作物

在经济作物中,中药材加工潜力较大,在全国药材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药材年粗加工1.1万多吨,中成药3270吨。五种大宗地道中药材。当归是甘肃省药材的第一大品种,多年来一直处于紧销状态,年产量达2.84万多吨,商品量2.73万吨,出口量1509吨。目前己形成以当归为主体的农村市场有岷县西关、梅川,宕昌哈达铺、理川,漳县城关、石川,渭源会川等十多个。这些市场同省外其它药材市场形成了网络,对于促进药材流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党参是甘肃省药材第二大品种,年产1.4万多吨,商品量1.3万多吨,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0%,其中纹当主要提供出口。红芪是甘肃特有的中药材,主要出口台湾。大黄和甘草市场需求量大,产不足销,价格上升,市场前景看好。

中药是甘肃省医药产品的主力,2002年甘肃省中药材播种面积199万亩,总产量30.58万吨,年中药工业产值达到4亿元,占到全部医药工业的40%。医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企业小而散、商业企业多而滥是甘肃医药的一个显著特征。大部分药材资源是以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供应市场,加工增值潜力大。甘肃药材市场容量在20亿元以上,但甘肃本地产品市场的消费量只有6亿多元,市场需求量大。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 农业部 2002.12

2、朱文兴 白明 《西部大开发――农业、农村、农民》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7

3、刘兴茂 周述实 《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1

五、急求特色农业论文!!!!!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如美国、加拿大等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二是如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三是如法国、德国等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今日国内聚焦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也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三农问题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1] 伍泽平. 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考[J]. 达州新论, 2006,(02) .

[2] 李慧.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 新疆职业技术教育, 2008,(03) .

[3] 葛志华. 转型之痛 “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J]. 江海纵横, 2007,(03) .

[4]解决“三农”问题的神来之笔——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 江海纵横, 2006,(05) .

[5] 孙春明. “三农”问题与城市化进程[J]. 武汉建设, 2008,(04) .

[6] 刘涛. “三农问题”的困境及其对策[J]. 商业经济, 2009,(02) .

[7] 阴月灵. 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09,(06) .

[8] 寇丽. 对我国的“三农”问题的解析[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1) .

[9] 谭凌宇.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路径[J]. 文史博览(理论), 2009,(02) .

[10] 张西茹. “三农”问题要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做支撑[J]. 西北职教, 2006,(10) .

[1] 吴理财. 三农问题的三种解释[J]. 决策, 2005,(01)

[2] 丁祥艳. 中国现代化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浅谈[J]. 铜陵学院学报, 2003,(04)

[3] 昌正兴. 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4] 钟大能. 我国财政制度的完善与贫困落后地区财政的调适——兼谈财政制度对“三农”的制约[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3)

[5] 罗恒. 市场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J]. 江南论坛, 2004,(08)

[6] 任义成, 魏刚. 对三农问题的思考[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S1)

[7] 王璐, 侯敏娜. 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途径[J].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8] 叶尚志. 解决三农问题与人才开发[J]. 人才开发, 2005,(05)

[9] 何传新.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探讨[J]. 理论月刊, 2004,(10)

[10] 李艳民. 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对策[J].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