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落子戏,充满当地特色的民间艺术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境内的汉族戏曲艺术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
2008年6月7日,山东落子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翟灏《通俗编》引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云:“俞道婆常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者唱莲花落,大悟”。可见早年本为僧家警世歌曲。山东落子于北宋时期就已在汉族民间流传,元明流行甚广。
山东落子也称“莲花落”、“莲花乐”,以其早期曲调衬词而得名,简称“落子”。初为僧家募化所唱警世歌曲,宋代已在山东流行。但目前艺人推算仅能上溯十代,约至清中叶。流行于山东地域的落子,统称“山东落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钹、竹板,也叫“咣咣书”,或“荷叶吊板”。以其流行地域方言、曲调的不同,形成了三种“口”:一为“南口”,流行于鲁中南、鲁西南,风格最为粗犷。60年前所唱老口,节奏缓慢多花腔讲究迂回曲折,大起大落。
唱腔
山东落子的唱腔曲调单纯,半说半唱。一般多采用“一串铃”式的垛句,按词意将段子化分成若干段落,多则十几句,少则两名即拉一个长腔,打一个简单的钹点作为过门。唱词多为上下句结构的七字句或十字句。因落子的唱腔过于单调,艺常吸取当地姊妹艺术的曲调,来丰富自已的演唱。落子的演唱各具特色,其明快有力的风格非常鲜明地表现了鲁西南人民直率强悍的性格特点。
传承意义
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山东落子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它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由民间艺人最初为了维持生计所从事的一种表演形式发展为如今一种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其题材内容、音乐结构、表演形式都是由专人创作、专人表演的,并与民间音乐、地方方言密切结合,具有一人多角的特点。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艺术。山东曲艺在我国曲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山东戏曲特点是什么
一、吕剧
1、优美朴实
吕剧音乐是在从山东传统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坐腔扬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 既是“戏曲”又是“曲艺” 。其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
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种。 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对位)形式。
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2、自然流畅
吕剧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声为主,个别高音之处则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处理,听起来自然流畅。吕剧的唱腔讲究以字设腔,以情带声,吐字清晰、口语自然。
润腔时常用滑音、颤音、装饰音,与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柔音、颤音、打音、泛音相结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带出的过渡音、装饰音浑然一体,使整个唱腔优美顺畅。
3、贴近群众
吕剧使用的语言属北方语系的济南官话。其重字规律和读音咬字方法都与普通话多有近似之处。吕剧传统剧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济南官话为标准的基础上偏重于上韵。
而现代戏的道白则直接使用济南官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吕剧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作为剧词,并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脚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式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过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
也有用“大本嗓”(真声)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扩展资料
吕剧起源:
山东琴书这种唱、说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是山东琴书由说唱艺术形式发展成为戏曲艺术的基础条件。据《黄河志》记载,在1884年以前,黄河入海口处的广饶(当时为乐安县)北部和利津东部并无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节,黄河常常泛滥成灾。
这一带的穷苦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逃荒要饭谋生。于是,以演唱当时民间流行“小曲”形式进行乞讨的难民逐渐增多。以“唱曲”讨饭遂成为有些人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动区域也不断扩大。
光绪初年,乐安(现广饶县)北部一带的农民,为躲避灾荒,常随身携带坠琴、节子板等乐器,外出卖艺求生。开始以唱琴书小段为主,或顺口编些有趣的故事,边耍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如东寨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俩,就曾去安徽风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琴书的表演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艺人们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
一些擅长唱工的艺人,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点。擅长人物表演的艺人,则致力于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梆子
山东有什么戏曲剧种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即河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
拓展资料:
山东戏曲起源: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形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繁荣期:明清是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山东省有着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曲艺形式,最具有山东特色
山东地方戏约有30多个,大体分四个系统:弦索、梆子、肘鼓子和民间俗曲时调。弦索系统是由管弦类乐器来伴奏的,又可分为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梆子系统分为东路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肘鼓子系统又分五音戏、柳琴戏、柳腔、茂腔,其中,五音戏以表现民间生活题材见长,代表作有《王小二赶脚》、《拐磨子》、《腊八姐》等,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民间俗曲时调系统的主要代表是吕剧,代表作《李二嫂改嫁》为人们所熟悉。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曲艺形式
山东快书俗称“武老二”。表演方式为演员一人左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俗、幽默。1951年传入北京。
1951年春节期间,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自天津应聘到北京西单游艺社献艺,使北京观众第一次见到了这一具有浓重山东乡音的曲种。当年冬季,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总政文工团工作,山东快书遂正式在北京落户。民国十九年(1930),十四岁的高元钧拜戚永立学说快书,他勇于革新,大胆创造,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人物鲜明、感情真挚、口风甜脆、幽默夸张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世称“高派”。从1951年11月开始,高元钧等人在部队领导的倡导下,通过训练班的方式,以北京为基地,先后培养了二百多名军内外山东快书演员,将这一曲艺表演形式推广到全军以至全国各地。
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高元钧及其弟子在保留山东快书山东乡音的前提下,融进北京语音的一些特点,加强了表叙的音乐性与节奏感,使山东快书在北京的土地扎下了深根。
高元钧的代表曲目有:传统段子《武松传》(计十六回)、《鲁达除霸》、《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现代作品《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侦察兵》、《师长帮厨》、《金妈妈看家》、《长空激战》等。
北京的高派山东快书优秀节目有刘学智演唱的《三只鸡》,刘洪滨演唱的《长空激战》,刘司昌演唱的《打票车》、《捞铜牛》、《扎义打虎》,李洪基演唱的《智闯珊瑚礁》、《唐僧行贿》,李燕平演唱的《江姐》,冯广月演唱的《紧急电话》,魏兰柱演唱的《三排长》等。
另外,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始,在北京还有赵连甲师承山东济南的“杨(立德)派”演出山东快书,其代表曲目有《推土机上传家信》、《爱八方》、《巧开车》等
“山东琴书”源于乾隆、嘉庆年间的鲁西南农村,开始称为“小曲子”,因主要伴奏乐器为 扬琴,俗称“唱扬琴的”。民国三十年夏历二月二日扬琴艺人集合于济宁,建立了“殷”、 “贺”、“茹”三大门户,立足于济宁码头。琴书由数人搭档演唱,分别扮演角色,演唱、 伴奏集于一身的演唱形式。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曲调缠绵委婉,十分动听。济宁 旧有顺口溜:“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读阴平声HOU)”。唱 词多用第一人称,有较大的表演潜力,后发展成为济宁吕剧。吕剧又有一个不雅的绰号:“拴老婆的橛子”。此外“高调梆子”、“四平调 ”两个剧种也都起源于济宁,运河的繁荣是戏曲曲艺的兴旺的最佳机遇。“串鼓”,解放前多在济宁祭孔时演奏,是济宁特有的祭奠音乐。它是以打击乐串联的24支 曲牌组成的一首大型鼓吹套曲。这是民间艺人陈庆贤祖辈传世之谱。乐曲以宫调式为主,全 曲结构严谨,气势磅薄,属于国内音乐珍品。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其发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后来改为支架鼓和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铜)片,边敲边唱。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创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名称。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的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该剧种唱腔激昂高亢,板式复杂多变,表演形式粗犷,架势夸张,长于表达山东人豪爽放达的性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称。如以荷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
山东的三大秧歌
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
1、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济阳、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参加舞蹈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2、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海阳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
3、胶州秧歌: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多在大年正月表演。
扩展资料
山东秧歌的影响意义:
1、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
2、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
3、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