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

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

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

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

二、德州民俗文化

木偶小戏、假二人摔跤、变戏法、玩猴、拉洋片、卖狗皮膏药大力丸、打拳卖艺、数来宝、唱曲的(也叫卖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等。

德州民俗文化节

德州民俗文化节由中共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商务局、德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德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德州市旅游局、德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德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联合主办。

始于2011年1月14日,在德州市中心广场、董子文化街等几大景区举行。

文化节期间除举办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展示、全国名优小吃荟萃、地方土特产展览等文化活动,还有京剧、吕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德州杂技、柳子戏、琴书、五音戏、一勾勾、吹腔等曲艺展演。

既有锣鼓、高跷、秧歌、旱船、跑驴等特色节目,又有老年艺术团、京剧票友会等民间演出。为市民呈现具有浓郁的德州地方特色和地域饮食文化的盛宴。

扩展资料

德州小吃

1、德州bai小吃糟溜鱼片,糟溜鱼片是一道很有代表性的汉du族zhi名菜,属于鲁菜,也是火候菜。此菜肉质滑dao嫩,鲜中带甜,糟香四溢,深受美食家的青睐。

糟是指用香糟曲加绍兴老酒、桂花卤等泡制酿造而成的香糟卤,所以烹制出的鱼片,香郁鲜嫩,味美无比。

2、德州小吃大柳面,大柳面是山东德州远近闻名的特色传统名吃,属于鲁菜系,是德州宁津的三大名吃之一,因始于大柳镇而得名,有“金丝缠碗”的美誉。

3、德州小吃烤花搅鲑,烤花搅鲑鱼是以鲑鱼为主料,用旺火片烤而成,德州名菜之一,另外,鲑鱼是孔府菜中的上品,所以此菜在整个山东省都广为流传,不过各地区的烹饪方法和口感略有不同。

德州的烤花搅鲑鱼,除了体现了鲁菜的咸鲜特点,还有浓郁的辣椒和孜然香味,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三、德州春节习俗、中秋节习俗

德州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德州春节习俗有:放开门炮、拜年、聚财、占岁、送神、添财(添缸)、开市等。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德州民间各家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长者还要给儿童压岁钱。清晨天刚放亮,人们都早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旧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德州拜年的习俗,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邻里、单位领导、同事;初二拜姥姥家、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姐姐家;随后再拜其它亲戚朋友,德州就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和“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之说,拜年不超过正月十五。在拜邻里时,一般不携带礼品,但每家都喜欢他人到家中拜年,并以各种瓜果、点心、烟茶热情款待。拜邻里时在每家停留时间不长,谓之“拜跑年”。拜跑年有“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之说。去岳父母家拜年要携带烟酒、点心、水果之类的礼物。到亲戚家拜年,要按辈分,拜长辈都行叩拜礼,同辈则抱拳作揖,相互道贺,道“您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同时也接受亲戚的晚辈拜年,主人要给小孩压岁钱。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各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但已很少从事祭拜神灵等迷信活动。多数家庭中晚辈只向长辈致以问候祝福,不再行叩首旧礼。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短信息拜年等。拜年:能增进长幼感情,消除隔阂,和睦邻里,避免前嫌,旧隙宿怨尽弃,新年重归于好。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三十下午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春节正月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生之物繁育;当日阴,所生之物则灾。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德州人常说:“年三十晴天,人兴旺,初一高粱、初二黍,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七谷、八麦、九果、十菜”。

送神: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州城的鞭炮声又响成一片,各家的送神仪式开始了。送神时,家堂供案上先供上几碗刚出锅的面条(德州有:接神饺子、送神面之说),由族长或年长之人率子女跪拜家堂供案前,烧香燃纸、叩首,口中念叨:“爷爷奶奶回土山吧”,起身送行,有人拾起拦门棍,到屋门、院门都要烧上几张纸,以示门神让路,一直送到胡同口或马路边(农村有的送到坟上),再烧纸、叩头、燃放鞭炮,表示把祖先送走。同时,家中妇女摘家堂、撤供、扫院内芝麻杆(扫财)。随后,全家人或派代表前去上坟,到坟地同样摆放供品、烧纸燃香、跪拜叩头、燃放鞭炮(这时坟地燃放鞭炮者甚多),送神仪式结束。

添财(添缸):大年初二下午,各家男丁都要把家中水缸添满水,即使水缸中有水也要添满,谓之“添财”。期盼一年中财源滚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德州中秋节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德州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家家都烙糖火烧(用糖火烧模,印上各种图案)。在庭院内朝月亮的方向,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在月下,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称:月亮奶奶),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阖家边吃边赏月,意在全家团圆、庆祝丰收。

中秋吃月饼传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八月十五杀鞑子),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

中秋赏月,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每逢这一天,城区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节前携带月饼、扒鸡、美酒等走亲访友,设宴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德州中秋传说:“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在有鬲氏国(德城区)和有穷氏国(平原)一带,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四、地方民间艺术有哪些

地方民间艺术有哪些

地方民间艺术有哪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众多,其中有刺绣、剪纸、皮影戏等,这些民间艺术有些已经失传,所以我们需要继承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来介绍一下地方民间艺术有哪些?

地方民间艺术有哪些1

1、刺绣:

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

2、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

3、中国织锦

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纹锦”等多色提花锦。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唐宋以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人们喻为锦上添花。

4、塑作艺术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5、泥塑艺术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地方民间艺术有哪些2

一、琴棋书画

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大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今常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1、琴瑟

据文献记载,伏羲(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发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制成,带有空腔,丝绳为弦。琴初为五弦,后改为七弦;瑟二十五弦。由弦数可知瑟的体积比琴大。琴瑟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奏的场合不同。琴用于在贵宾面前弹拨,客人不说话,全神贯注地看弹琴和听琴声。这是正式的音乐会场合。瑟用于背景音乐的弹奏。瑟被置于屏风后面,客人围着桌案坐,在音乐声中边闲谈、边吃喝。这是社交性场合。

当然,琴与瑟可以联合起来演奏,琴在台前,面对宾客。瑟在台后。琴离客人近,瑟离客人远。琴师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师则可以是老年男子。琴瑟开弹前,先有鼓点声,以示引导。古人发明和使用琴瑟的目的是顺畅阴阳之气和纯洁人心。所以琴瑟的发明时间是在(2400公元前-2370公元前),发明地点在伏羲之都,今河南省淮阳市。

2、弈棋

(一)围棋

据文献记载,尧舜(2205公元前-2110公元前)发明围棋。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而名称“围棋”的含义是“一种以包围和反包围战术决出胜负的棋戏”。围棋反映的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开发鲁西豫东地区的历史。围棋是对鲁西豫东地区初期历史的模拟,是中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是用娱乐形式重温当年的智力、实力的激烈较量过程。

古文献称尧舜发明围棋的目的是要安抚他们各自的嫡长子丹朱和商均,因为实行禅让制度的缘故,他们不能登上帝位、亲演国家历史,故用围棋来模拟演化国家历史,以满足他们心中的欲望。若以尧舜居住的地点作为围棋诞生的地点,那么这个地点就是今山西省临汾市。

(二)象棋

博。六博棋是中国古代棋戏的一种。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6枚棋子。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5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六博棋亦称博戏或陆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前,《楚辞·招魂》中记载了六博棋的形制和比赛方法:“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其中的“六簿”便是六博棋。

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

六博棋是中国象棋的前身。

地方民间艺术有哪些3

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用以装饰环境,含有祝福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并且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

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瓷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民俗文化。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

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傩戏

傩戏,中国戏曲剧种,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傩戏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

傩戏以面具为其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傩戏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场面多伴以锣鼓。

五、齐河县特色文化

齐河县特色文化有齐河刺绣、木偶小戏、黑陶文化、绣球灯舞、木板大鼓等。

1、齐河刺绣: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2、木偶小戏:木偶小戏,德州人民又称“玩小戏的”“耍人的”。这种街头文艺、简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区任何空闲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当,只需一人,一条扁担挑着即可。

3、黑陶文化:黑陶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华文化的渊源龙脉。自黑陶出土之日起,在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人们也在寻找其制作的密码。

4、绣球灯舞:绣球灯舞,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出现于全国不少地区,而齐河县祝阿镇官庄绣球灯舞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高难的技艺独步于民间舞坛,声震一方。

5、木板大鼓:木板大鼓很早发源于鲁西北一带农村,以后流传我国北方各地。是由明朝年间的鼓词、运河号子、民间小调演变而来,距今已近300多年的历史。

六、山东的民间艺术是什么

山东的民间艺术如下:

1、鲁绣。山东有鲁菜自然也就有鲁绣,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传统刺绣,位于我国的八大名绣之一,也是历史文献之中记载的使用最早的绣种,鲁绣的绣品中,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一些书画作品。

2、面塑。面塑这种手艺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山东的省会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这种手艺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要手指灵活,捻、揉、搓一气呵成,然后便是佐以刀、篦、针等器具。

3、潍坊风筝。山东潍坊是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国际风筝会,潍坊制作风筝的历史异常悠久,古人用竹子扎制骨架,用丝绢蒙面,而上面的图案都是用手绘制的。

4、民间草编。山东的民间草编是非常有名气的,手工艺人们可以编制出提包,坐垫,筐,篓,以及一些室内的装饰品,草编的材料一般都是用玉米皮也有用蒲草和麦秸草等原料的。

5、山东剪纸。剪纸也是山东的一种传统艺术,山东的剪纸种类多种多样,而且用途极广,一般来说,剪纸大部分都在春节时以及元宵节等节日使用,为的就是增加节日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