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有那些风俗和景色、美食
一:地理天然“黔山秀水”
一个地区的文化气质,反映了她所根植的土壤的肥沃或贫瘠。要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文,先要踏上这块土地,感受高原自然的巧夺天工,我深知是家乡自然的气质赋予了我们心灵的内在,她的与众不同给了贵州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任何一种创造都深深打上了这块土地的烙印,不论身在何方,记忆中最为深刻和熟悉的美景总是家乡的那片纯粹!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东接湖南省,北邻重庆市、四川省,西连云南省,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省境内东西长57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土地总面积17.61万平方公里 。是一个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地。境内山峦起伏,地貌类型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
贵州岩溶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岩石分布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域明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对区域自然条件的光、热、水、土、气和土地资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天下第一溶洞”织金洞被誉为“地下艺术宝库”,让你陡生“织金洞外无洞天”的慨叹,“水上秘洞”龙宫,蜿蜒的白龙洞都享誉甚广。
“黔山”!贵州的确是苍山如海,有人就曾以“如浪卷,似涛翻,如浪似涛贵州山”的句子来描述贵州山的磅礴气势。最著名的要数大娄山、苗岭、乌蒙山和武陵山这横亘贵州的四大山脉,他们是贵州的脊骨。没有见过贵州的山,就不会明白贵州人的坦荡之气从何而来。这里有名扬四海的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弥勒道场梵净山,有地缝天沟般被称为“地球上一道最美丽的伤痕”的马岭河峡谷
“秀水”!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全省分为长江水系的乌江和珠江水系的南、北盘江两大水系。贵州的水有一种灵动的美,无论是黄果树瀑布上奔流直泻于犀牛潭的磅礴大气,还是大小七孔的静美不乏活泼,或是红枫湖上摇曳轻舟的波光粼粼,草海上丹顶鹤们追逐的烟波浩淼,都风姿绰约如清澈透明的眸子。
“天然空调”!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丰沛的降水优势。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雨、热同季。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是贵州的地理天文培育了当地人文的秀气、风骨、和内涵。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享受自然的馈赠,回报以智慧的创造力。我们生长在自然中,从中学习大山的豁达、威严的傲骨;从碧水中体会沉静和谦虚、包容与坚强。贵州的山水不是长江黄河的汹涌澎湃,也不是苏杭江南的尺幅玲珑,她是山川烂漫的又一种,她代表着贵州儿女的独特魅力。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古时是夜朗国境。春秋以前,贵州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音zhang ke)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秦王朝在此设立黔中郡。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这就是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高原,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贵州厚重的历史没有北方城市中皇家政权的变迁,也没有江南官宦商家的兴衰,但不可否认,从远古至今,人类对这片土地的耕耘从未停止过。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折射了中华民族征服自然,为自由抗争的奋斗过程,既拥有社会变革的印记,又有民族解放和文化更替的演变。
三:迷人的民族神韵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包括汉、苗、布依、土家、彝、仡佬、水、回、白、侗、瑶、壮畲、毛南、蒙古、仫佬、满、羌等共49个民族。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百濮、百越、氐羌、南蛮四大族系在这里交汇,贵州的土著居民,与从四面八方迁徙而至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起,共同耕耘、开发着这片共同的家园。这个过程,始于古史传说时代,至今仍然在继续着,并留下了许多可以辨析的痕迹。如今,在贵州的许多民族村寨中,依然原生态地保留着本民族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歌舞、习俗、服饰、节庆、礼仪……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贵州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热情质朴、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各具特色,成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
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每到一处,那里的民族文化就原汁原味呈现在我们面前,苗族姑娘们的精美服饰,侗族大歌的曼妙余音,水族的双歌,彝族的口弦,还有侗戏和布依戏,土家地道的傩戏,无一不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蜡染、芦笙、苗绣、大方漆器、布依地毯、玉屏萧笛等又是一场视觉盛宴。
四:艺术与人文
贵州的人文,是民族艺术与生活风俗的结合。苗族的“四月八”,布依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午节”瑶族的“盘古王节”,“赛龙舟”等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有对歌,燃篝火,开晚会,摔跤,斗牛,敬酒,吹芦笙,跳舞,唱歌,做糯米饭,杀猪等风俗活动,讲究热闹亲和的气氛,记载了风雨兼程的文化旅程。
在音乐方面,既有高亢激昂的“飞歌”,也有质朴庄重的“古歌”,侗族一领众和的“大歌”,布依声色和谐的“八音”;
在舞蹈方面,讲究动作潇洒,自由,舞姿活泼;
在体育方面,既有传统的武术,又有对抗性强的“抢花炮”,热闹的“赛龙舟”;
在服饰方面,技艺精巧堪称“无字天书”,长裙,短裙,素裙,花裙,青裙,简裙,百褶裙,苗绣,马尾绣等风格艳丽,绣花精美;
在建筑方面,有依山而建的吊角楼,侗寨的鼓楼,花桥等别具一格的民居,也有文庙,甲秀楼,翠微阁,阳明祠,飞云崖,苗寨侗寨,古镇群,青龙洞,大渡桥,弘福寺,大屯土司庄园等文化与佛教胜地;
在绘画方面,有簸箕画,蜡染画,民间画等画风迥然的艺术作品;
在书法方面,有惊为一绝的水书和民间书法;
在语言文化方面,有各民族的语言,有的语言虽已无文字记载,却靠世代口授流传着。
在传统工艺方面,黔东南的蜡染,刺绣与挑花,播娜摩簸箕画,雄精雕,地戏面具,原木艺术画,陶土人偶,编织等又是一番景致。
如上所言,各种艺术语言相互渗透交融,互为载体,贯穿着贵州各种文化的方方面面。
五:特别的饮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的饮食文化,贵州菜称为“黔菜”,虽不属于八大菜系之一,却自成一格,风情独占一方。贵州人非常喜欢吃辣的食品,因此贵州小食以“辣”著称,这些佳肴大致可分为油辣、煳辣、干辣、酸辣和麻辣。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然而贵州的拉和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偏重与香辣,特别在酸辣。
贵州人的家里,必不可少的是各种辣椒,干辣椒面用来做蘸水调料,油辣椒用来炒菜,做佐料,还有野山椒,青辣椒,红辣椒等,做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肴;无论是大人小孩,或是老人,都有吃辣的习惯,这是由于贵州的水寒,吃辣不仅不会让人上火,还能增强免疫力,可以说辣保障了一方人的健康,一直沿袭到了今天。
当然不得不说的就是贵州特色的地方菜肴和小吃了。黔菜宫保鸡丁,辣子鸡,凯里酸汤鱼,花江狗肉,赤水豆花等都是代表菜式;而在城市里的大街小巷,花溪牛肉粉,丝娃娃,恋爱豆腐果,沙锅粉,雷家豆腐圆子,凉面,肠旺面,烙锅,糯米饭等又是民间生活的化身了。
六:酒文化与茶文化、、、
贵州的酒文化是“茅台文化”,即“国酒文化”。酿制茅台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的水质好,用这种入口微甜、无溶解杂质的水经过蒸馏酿出的酒特别甘美。茅台酒在调配时,从不加一滴水,都是以酒勾酒。因此酒度低而不淡,纯洁、微黄、晶莹,柔绵醇厚。有人说;“为国争光,诚于国事;谓之忠。儿遂母愿,殷勤于家;谓之孝。不羡繁华,不易其地;谓之节。护身健体,不伤饮者;谓之义。忠孝节义四全,是谓国酒文化。”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品位,也是贵州的骄傲。
贵州的茶属都匀毛尖茶、贵定云雾茶、开阳南贡茶、黔红、黔陶赵司茶、羊艾红茶最为有名。贵州地处高原,茶产区更是峰峰迭落,崖崖高矗,雾锁云,云缠雾。土壤深厚、疏松而潮湿,加上降雨量。常年温度以及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以贵州的茶独树一帜。不仅作为贵州的特产,还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形成了“茶文化节”。
二、陕西安康有什么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陕西安康的民俗风情:
【文化】 缘于安康特殊的地域,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三、萍乡又哪些民风民俗、文化特色|
1、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
2、莲花打锡
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3、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4、莲花茶灯舞
“茶灯舞”又名“茶灯闹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
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茶灯舞”上门祝福。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它通过各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蛇退壳”、“双龙摆尾”等一幅幅画面。
“茶灯舞”的表演形式特点是:画面多姿,载歌载舞、间有道白、滑稽多趣。
5、安源面塑
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既有美术观赏价值又有贡品价值。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扩展资料:
萍乡市,是江西省下辖市(地级),位于江西省西部,东与本省宜春市、南与吉安市、西与湖南省株洲市、北与湖南省长沙市接壤。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
萍乡是江西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湘赣通衡”、“吴楚咽喉”之称。因古代萍乡生有一种水面浮生植物萍草,是萍草之乡而得市名。
参考资料:萍乡-百度百科
四、中国有哪些民风民俗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装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陆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净泡水后,既可直...
婚姻
傣族青年男女寻找终身伴侣,完全是自由恋爱。变恋爱的方式既多而又独特。如小卜冒(小伙子)串小卜少(小姑娘),丢包等恋爱方式,充满着诗意。 小卜冒串小卜少。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缅桂花发出幽香。这时,“等
待群蜂绕花枝”的恋爱活动就开始了。正录青春妙龄的小卜少,收拾打扮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坐在竹楼阳台上...
家庭
傣族的家庭生活,一般是在青年男女结婚有了孩子以后,就从家庭里分出来,另盖房子居住。夫妻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经济是独立的,双方都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都可自由支配,不受对方约束。家庭开支共同协商,子女长大
以后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如饲养养猪、鸡、种植蔬菜,水果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 傣族的性格温柔,家庭和...
取名
傣族有名无姓,一个人一生中有好几个名字。小孩时有乳名,男童进佛寺当和尚有僧名,还俗后取还俗名,结婚以后有了孩子双称“之父”。 傣族一般以“岩”、“玉”区分男女性别,男性以“岩”字当头,如“岩糯”。女
性以“玉”字当头,“玉罕”。 乳名有以下几种取名的方法: 安排行顺序取的“如”岩三“,即第三个儿...
基诺族的婚礼
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居住在景洪县的基诺山(又称为攸乐山),约有1万多人,基诺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基诺语系汉藏语藏缅族的一种语言,和彝语支相接近。由于没有文字,基诺族的文学全是口头文学,大体可以归为
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三大类。 基诺族在解放前,一直保留着群婚制和对偶婚的残余。基诺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丧葬
傣族的丧葬有三种:火葬、水葬、土葬。佛仰、贵族领主死后地火葬;靠澜沧江一带的行水葬,其他地方的一般傣族死后行土葬。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
宗教信仰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传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据考察,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
痕迹不定期很突出,并与佛教掺杂在一起。以解说有到解放安装期的一段时间为例。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
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布朗族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多数是僧侣和高寿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布朗族的每个寨子附近,亦有一块墓地,布朗语称墓地为“坝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选择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
布朗语叫“坝朗木瓦”;中间一段是埋葬青壮年的,布朗语叫“坝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儿童和婴儿的,布朗语...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
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
望海大会
望海大会俗称逛码头,于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在秦皇岛求仙入海处举行。这个古老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于何时呢? 据传,2200年前,秦始皇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药,特命道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得长生不老药
。这一去便再无音讯,不见归来了。据说是徐福求不到长生不老药,便偷偷的...
社会: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在旧社会,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业、各类社团在此了解行情、洽谈生意、看货交易;黑社会买卖枪支、鸦片也常在茶馆进行;袍哥组织的“码头”也常设在茶馆里。这些茶馆
大多还兼营饭馆、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馆又成为争聘教师...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
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
郎德上寨鼓藏节(招龙节)
2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下午3时以后,家家户户的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进了朗德。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前,不停的穿梭着肩扛手提着鸡鸭鱼肉来过节的乡亲。而来客们带的礼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礼品中,一般都少不了
喜庆的爆竹,鸡鸭鱼肉,还有自家酿造的米酒。 招龙节又叫拉龙节,和苗家牯臧节一样13年过一次,连续三...
五、江苏有哪些特色的风俗
江苏的特色风俗有1、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2、金陵灯会,3、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5、溱潼会船节,6、盱眙龙虾节。
1、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自1979年开办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二十四届,是我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节庆活动。中国传统的除夕年夜饭揭开听钟声活动的序幕,席间参插文艺表演、幸运抽奖等活动为游客助兴。听钟活动随着游客到达枫桥景区而进入高潮,寒山寺弄和枫桥大街展示龙灯、舞狮、高跷、荡湖船、乘轿等传统民俗活动;寺内众僧侣在香烟缭绕中做一年中最后一次功课;零点前夕,游人们聆听由寒山寺主持敲响的108响钟声。钟声悠荡除旧岁烦恼,虔诚吉祥;炮竹劈啪庆新年来到,欢快热闹。辞旧迎新、祈祷祝福。
时间:每年12月31日晚
地点:苏州寒山寺
2、金陵灯会
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自此数百年来,相沿成俗,至今不衰。灯会期间200多个品种、数十万盏各具特色造型各异的花灯云集于此,流光溢彩,汇成灯的海洋。尤以市民自扎花灯,千姿百态,极具特色。游人徜徉其间,宛如置身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时间:每年正月初一至月底
地点:南京夫子庙广场、大成殿
3、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
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自六朝至今不衰,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的梅花山为最佳。南京国际梅花节节庆期间,南京将以“梅”为主题,以花为媒,以“梅”会友,举办各种文化旅游、商贸及经贸洽谈活动。
时间:每年2月最后一个星期六至3月18日
地点:南京钟山风景区梅花山
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
云龙山庙会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内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庙会期间,数万人潮涌而至,景象热闹非凡。各类制作精巧、造型生动的民间手工艺品是庙会的主角,剪纸、面人、木玩、泥玩、布艺等小玩意儿随处可见,让人爱不释手。
时间:每年3月28日-4月3日地点:徐州云龙山
内容:逛庙会;看舞狮、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品地方风味小吃;民间手工艺品展销。
5、溱潼会船节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水面开阔。每逢清明时节,四乡八镇数百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人,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中国溱潼会船节,渊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该活动始于南宋年间,是为纪念在这里抗金阵亡的民族英雄而举办的。
时间:每年清明次日
地点: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6、盱眙龙虾节
盱眙十三香龙虾是淮安市盱眙县近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价廉物美的螯虾,由十多味中药及特殊方法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中国(盱眙)龙虾节",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时间:每年6月下旬
地点:主会场设在盱眙县城
溱潼会船节介绍
清明节(溱潼会船),江苏省姜堰市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溱潼会船民俗活动又称“水上清明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每年的清明时节,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及周边两百多个村庄家家户户都要祭奠自己的祖先。清明第二天,各家撑船划桨前往乱坟地祭祀无名阵亡将士,而后千余只供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汇聚溱湖,共同参加表演、竞技活动,参与者和闻风而来的观众多达十万人。活动由多个环节组成,其程序依次为选船、试水、铺船、祭祀、赴会、赛船、水上文艺表演、送头篙、酒会、唱夜戏等。
活动
赛船
清明节前10天,有会船的村子就由会头在村里树起旗帜。他是本村的行政负责人,会船的安全由他负责。被选中的船主很乐意。经过试水、铺船、赴会等程序,进入最振奋人心的赛船阶段。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堂!堂!”两声,发出竞赛的号令,接着水手们齐喊:“下!下!”声音响亮,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笃”撞击声,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如巨蟒入水。有节奏的锣声越来越紧,船立即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的箭飞驰而去。两船比赛,终有胜负,在进行中如有胜者,“堂堂堂”一阵乱锣,就表示停篙。不断的比,反复的赛,把会船竞赛推向高潮。当赛船结束,会船节活动临近尾声时,欢闹的演戏、酒会、送头篙三部曲又凸现高潮。
演戏
按惯例,赛船前,各大村庄的头面人物,早就张罗着在露天搭台唱戏谢神的事了。扬剧、淮剧、京剧、杂技……各庄花钱请戏班子,在赛船结束的当晚开演。也有不请戏班子的,则由本庄的文娱爱好者组织起来载歌载舞,或请电影队放电影的。一个庄子,这天晚上要是没有演出活动,庄上人就会觉得不痛快,不尽兴。酒会赛船结束的当晚,篙手们毫无例外地要举行一场热烈的酒会。
送头篙
习俗以送头篙预祝人家生儿子。这对于个别久婚不孕夫妇或新婚夫妇颇有有活力,谁能够得到高手们的青睐,成为头篙的得主,那真是一件喜事。酒会上,头篙的得主一选定,马上就会有热心人向这一家通报喜讯。这一家便立即做好迎接的准备,全家上下,满怀喜悦的心情,恭候篙手们的光临。头篙一进门,灯烛辉煌,鞭炮齐鸣,主人向篙手们奉上糖果、香茶,一一致谢。送篙者满口都是“祝愿早生贵子”的话。得主不断许诺:“到时候一定请各位吃喜酒。”要是头篙的得主这一年碰巧真生了“贵子”,那可就热闹了。首先要为一船的篙手每人添一根新篙子,富裕者还自动置办酒菜,宴请全体高手。可以想见,一条会船有一根头篙,一个庄上,多少会船,多少头篙,牵动着多少处欢乐的人群。溱潼一带,村村社社的乡亲们,年复一年,就是以这样那样的健康的风俗导演出一幕幕寻求欢乐的戏,使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水乡。
4、云龙山庙会民俗游
云龙山庙会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内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每逢庙会期间,数万人潮涌而至,景象热闹非凡。各类制作精巧、造型生动的民间手工艺品是庙会的主角,剪纸、面人、木玩、泥玩、布艺等小玩意儿随处可见,让人爱不释手。
时间:每年3月28日-4月3日地点:徐州云龙山
内容:逛庙会;看舞狮、高跷等民间艺术表演;品地方风味小吃;民间手工艺品展销。
5、溱潼会船节
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水面开阔。每逢清明时节,四乡八镇数百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观众游客超过十万人,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竞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被海内外人士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中国溱潼会船节,渊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该活动始于南宋年间,是为纪念在这里抗金阵亡的民族英雄而举办的。
时间:每年清明次日
地点: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6、盱眙龙虾节
盱眙十三香龙虾是淮安市盱眙县近年来新创的名菜,原料是价廉物美的螯虾,由十多味中药及特殊方法制作而成,色泽鲜艳,口味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盱眙县人民政府和南京《扬子晚报》自2000年起联合举办"中国(盱眙)龙虾节",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广十三香品牌龙虾,充分展现“龙虾大餐、文化美餐、旅游套餐”的最佳组合,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时间:每年6月下旬
地点:主会场设在盱眙县城
六、扬州最具有特点的景色和风俗,美食
景色:
瘦西湖——扬州最具代表性的景区
何园——晚清第一名园
个园——清代四大名园之一
大明寺——鉴真东渡纪念堂
汪氏小苑——扬州盐商府邸,徽派建筑
茱萸湾——生态旅游景点,内设动物园
美食:
十大名点: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
十佳风味小吃: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
十佳特色小吃: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
风俗:
古城扬州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古朴纯雅,令人陶醉。
游人至扬州,如果适逢其时,不妨入乡随俗。体察民风民情,定然别有一番情趣。
维扬灯会一年一度的灯节,农历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是高潮,称元宵佳节。传统的维扬灯会就在这时举行。《望江南百词》中说:“扬州好,灯节庆元宵。绛蜡满堂家宴集,金龙逐队市声嚣,花鼓又高跷。”扬州扎彩灯,集彩扎、裱糊、书画、诗文、剪纸、刺绣、编结等技艺于一体。灯的式样很多,有简单普及的兔子灯、西瓜灯、元宝灯、荷花灯、蛤蟆灯……有工艺复杂的龙灯、船灯、麒麟灯、寿星灯……还有扬州特产琉璃灯。维扬灯会还和猜谜结合起来,称为灯谜。
扬州时俗,十三日、十五日晚上吃圆子,十八日晚上吃面,俗称“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到了二月,春意萌动,天气渐暖,春耕大忙即将开始。扬州民俗,出嫁女儿于二月初二带子女回娘家小憩。故扬州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孙)”之说。百花生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也称花朝。扬州时俗,花朝日用红布条系在花枝上,谓之挂红,用祈良辰美景,百花繁盛。三月三三月初三,也是传统的踏青挑荠之日。民谚有“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之说。踏青挑荠,采回荠菜,或包饺子,或做圆子,滋味特别鲜美。此外,三月三还是江都仙女庙逢集的日子。立夏尝新立夏之时,早种的果蔬菜已成熟登盘。扬州人立夏所尝之“新”,有樱桃、新笋、青蚕豆、扬花萝卜,鲥鱼或咸鸭蛋。此外,扬州人还有立夏称体重,吃绿豆糕、茶叶蛋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茶叶蛋,夏天可以不中暑。端午节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扬州人口语称“五月节”。五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忙着包粽子。粽子是用新鲜芦叶(俗称粽络)包裹糯米制成,有的还掺红豆、蚕豆瓣、红枣、咸肉、鲜肉、火腿、香肠等,味更鲜美。这天,扬州人有用百草水洗澡,午饭喝雄黄酒和吃“十二红”的习俗,还有插蒲艾以驱邪和用艾草烟熏室内的习俗,也有划龙船的习俗。六月六晒伏扬州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说法。“红绿”是指五颜六色的衣物。此俗现在已不限于六月初六,只要进入伏天都可以晒衣物,故又称“晒伏”。六月六,扬州还有吃饺子的习惯,说是这天吃了饺子不会疰夏。六月十九观音会相传阴历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生日,扬州信佛的男女都要到观音山烧香,人如潮涌,热闹非常。四乡八镇的人,也都纷纷赶来。上山的路上,有些特别虔诚的信徒,在膝盖上绑了纸,走三步就叩一个头。六月十九算是正日,但六月初一就开始有人烧香,直到六月二十以后,才算完了香事。乞巧节七月初七,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扬州人有七月初七看巧云和月下穿针应“巧”的习俗。旧时七月初七出生的孩子,多取名“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