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七大特色文化是什么?

1、炎帝陵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的陵墓,位于株洲市炎陵县,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据史书载当不晚于五代前整个陵区处于群山环围之中,洣水在山下缓缓流淌,林阴浓郁,氛围静谧,景色幽中透雅。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舜帝陵

我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舜帝有虞氏的陵寝,位于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为宫殿式四进布局。午门、拜殿、正殿、寝殿依次递进,重檐斗拱,气势恢宏。舜帝陵是中华民族杰出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寝。

3、里耶古城遗址

位于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内取出了近3万枚秦简,因此开始为世界所了解。古城的发现,填补了湘西地区乃至全国秦汉时期古城,尤其是秦代古城考古的空白。

4、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共有3座墓,分别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妻、儿的墓。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不但品种繁多,且极为珍贵,艺术性高、实用性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轰动了海内外。

5、岳阳楼

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年)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二、湖南有哪些特色遗传至今的传统文化?

臭豆腐,长沙经典臭豆腐,到了长沙不吃长沙臭豆腐等于白来。夫妻肺片和毛血旺等这类口味非常中但是又非常经典的菜肴对于资深爱吃的小孩来说就是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就映射着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湖南人爱吃鱼和米,湖南也因此被称为鱼米之乡,湖南台的logo也是源自于此,也就验证了他们的文化也是更加接近水乡文化。

湘绣,湘绣原是民间刺绣,是湖南特有的针法形成的拥有自己独特特色的刺绣手法。湘绣自2006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后,湘绣开始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之后,湘绣就逐渐打开了自己的视野,逐渐秀出的不仅有花草虫鱼鸟兽还有美好河山和福泰安康。

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是一个开发的非常好的项目,它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又能让游客们感觉到真正的体验到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和岁月静好。直到今日,凤凰古城仍旧是游客们想要争先恐后一睹风光的地方,是一个非常让人向往的神秘圣地。

最后想要说一点的就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进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的。因此,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早就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湖南人的骨子里,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坚持,有自己独特的口味也有自己独特的喜好。

三、湖南有哪些风俗?

湖南有以下风俗:

1、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当然也指湖南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俗风土人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值得一探究竟。

2、方言文化: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内的方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语,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语的龙山土话、保靖土话、孟兹话,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3、节日文化: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国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湖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湘西、湘南和湘东的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4、嫁娶文化:湖南是多民族省份,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回族等51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有汉、苗、土家、侗、瑶、回、壮、白族等9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东山区。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5、饮食文化: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家牧副渔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6、湖南禁忌:湖南人的性格以热情豪爽著称,新世纪初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以一首《辣妹子》让湖南的湘妹子“享誉全国”。

在“不怕辣,辣不怕”的“泼辣”背后,掩藏着的是湘妹子临水而居的柔情。面对人生的逆境,湖南人秉持的信条是“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激励,才有了湖南如今中部崛起大省的繁荣。

7、湖南传统建筑: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

8、湖南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9、湖南祁剧:祁剧是湖南省汉族地方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

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祁剧的资料么?

10、滩头年画: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那么滩头年画有哪些艺术特色呢?

11、蚕灯舞:长鼓舞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

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2、宝庆竹刻: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

宝庆属西高东低半山区半丘陵地貌,盛产楠竹,自古竹器制作业十分发达,是中国竹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宝庆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在历代战乱和20世纪60年代屡受严重摧折,仍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13、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晋太兴年间,女官祭酒魏华存至我省南岳潜心修道16年,宣讲上清经录,成为湖南最早的道教传播者。由此推算,湖南道教已有1700余年历史。

14、土家族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

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

15、新化山歌:新化山歌,是主要流传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民间的民歌。新化山歌,其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南

四、湖南文化特色

1、湘剧:湘剧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2、湘绣:湘绣与苏绣、蜀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传统上有72种针法。分平绣类、织绣类、网绣类、纽绣、结绣类五大类还有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绣等针法。

3、花鼓戏: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脍炙人口。

4、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为一体的艺术品,包括竹青雕刻、翻簧竹刻、竹根雕刻、竹简书刻等。

5、湖南摆手舞: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

五、湖湘文化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

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湖湘文化具有以下特色:

(1)民俗性。湖南人在古代被称为“蛮人”,固有刻苦耐劳的“霸蛮”性格,说话以直率、泼辣著称。这就造就了湖湘文化“朴实”的特色。湖湘文化历来崇尚实际,不尚空际,办事讲究实效;湖湘文化历来崇尚进取创新,反对因循守旧;湖湘文化历来倡导朴实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湖南普通民众的性格。湖南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历史遗产都体现了“鱼米之乡”的乡土风格。

(2)包容性。湖湘文化历来具有崇尚真理、兼容并蓄的风格。这种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仅湘籍人士为湖湘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非湘籍人士也为湖湘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湖湘文化并不都是湖南人创造的。李肖聃在《湘学略》一文中专门记载了非湘籍人士对湖湘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明确指出“屈子楚人,非生于湘中,第被放至此耳。”但他始创了湘学,成为湖湘文化的初创者。此外,柳宗元、胡安国、胡宏等都不是湖南籍人,他们来到湖南,为湖湘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湖湘文化不尽在湖南,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湘籍人士也宣传和弘扬湖湘文化,扩大了湖湘文化在国内国际的影响。这表明:湖湘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与整个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自己不断优化和发展。

(3)历史性。湖湘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湖南古代乃荒蛮锢塞之域,直到唐朝还是安置贬官谪史的地方,在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中,先后受到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才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相对稳定并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地域文化形态。在古代,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国内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分不开的;在近代,湖湘文化的发展不能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的发展

1、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且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崇尚实践”的实干精神、“民为邦本”的民主精神、“保种救国”的爱国精神等都是值得大力弘扬的。只有弘扬湖南人精神,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三大文明。哪里有困难,哪里就需要奋斗。要奋斗,就需要有精神动力。“湖南人精神”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

2、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精神,是实现湖南现代化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湖南现代化,因为湖南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湖南的现代化,因为湖南人居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要实现湖南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就必须认真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的伟大精神。思想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现代化的思想,就没有现代化的实践。湖湘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格。从王船山到魏源;再从魏源到毛泽东,开了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之先河,推进了湖湘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与时俱进,逐步实现了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现代化。王船山率先打破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朱程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禁锢,创立了具有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光辉的哲学体系,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声。魏源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首创者。毛率先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为实现思想现代化和整个社会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可见,弘扬湖南人精神,确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包括湖南现代化的需要。

3、研究湖湘文化,弘扬湖南人精神,是打造和谐湖南的需要。

蕴藏在湖湘文化中的湖南人精神,反映了湖南人的共同特性,体现了全体湖南人的思想风貌。弘扬湖南人精神,必然使湖南人民大众一心,同心同德,增强湖南人民的团结。湖湘文化具有“通天人之故”,穷“大本大源”的致思趋向。几千年以来,湖湘学者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哲学思考,不断地探索宇宙固有的客观规律,认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湖湘文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人和谐统一”,“民族与民族和谐统一”的和谐理念;倡导“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处事方式;具有“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亲仁善邻”的宽广胸怀;富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理念;彰显关心他人,体恤民众的人文关怀;推崇“道德教化”,“内圣外王”的治国方略。这些文化精粹对于打造和谐湖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湖南省长沙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文化习俗?

湖南长沙是一个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城市,有丰富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城市。长沙作为南方很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目前这个城市很有自己的魅力,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口迁入。

长沙的特点有很多,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湖南省的方言有很多种,长沙的方言也是五花八门的,当地不同区域的人都无法互相沟通,而且普通话十分“塑料”,但当外地人过去跟他们讲话时,他们愿意用塑料普通话来回答,还是比较友好的。长沙的气候很让人头疼,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春秋一晃而过。湘菜也是一个很出名的特色,长沙吃的很重口,这里的辣椒会教你做人,不是吹的。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快乐大本营》也是长沙的一枚名片,太多的人因为这个节目知道长沙、走近长沙,这个节目也成为了长沙的骄傲。

长沙被评为“东亚文化之都”。这里有岳麓书院、贾谊故居、湖南省博物馆、滨江文化园、田汉大剧院、李自健美术馆、谢子龙影像艺术馆、还有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还有浏阳花炮、湘绣博物馆、长沙铜官窑遗址这样的非遗文化,在这里生活会感到由衷的自由、自在。长沙曾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省会城市,确实名副其实,无论你是什么年龄、什么职业,都可以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内心富足的那种生活。

从以上的表达我们可以知道,长沙是一个物质和文化都十分丰富的城市。包容度很高,无论你喜欢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都不会有人打扰你,可以随心的选择自己想要的,在这里生活会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