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仙游有个啥特产?
1.仙游蓼花和麻筒:仙游县生产蓼花与麻筒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清康熙年间,蓼花和麻筒就成为逢年过节、婚庆送礼的必备佳品。蓼花和麻筒具有营养丰富、酥脆可口、价廉物美的特点,所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蓼花的基本原料是糯米、蔗糖、纯碱、麦芽糖。制作方法是:先把糯米浸水24小时,然后淘净、凉干、粉碎,再加热水制成一个个小软粿,小软粿用水炖过,加入少量纯碱,再放在金属桶中用木棍猛搅直到起泡不收缩为止,接着把小软粿切成长四公分、厚四公厘的冬瓜条样的白粿条,白粿条油炸之后就成为蓼花胚了。蓼花胚沾满蓼花米就是成品蓼花了。如让蓼花胚沾满炒芝麻,那就成为麻筒了。 2.坝下“馄饨”(俗称扁食):用料考究,以精猪肉切碎为馅,拌以虾仁、葱米、味精、五香、胡椒、精盐等。馅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汤多用肉骨汤,且拌以蒜、油芝麻、葱等香味佐料,吃来香味扑鼻,别有风味。 3.盖尾“蚮饼”(即“海蛎饼”):原料是地瓜粉、豆腐渣,拌以葱、芫葵、五香、胡椒、味精等。油炸时先放人凹瓢,中夹心生蚮。炸熟后,酥脆香甜,沾着蒜泥酱醋,更是爽口宜人。 4.度尾“草粿”,又称“清明龟”:每当清明季节麦田里盛长一种花黄、叶黄且叶面有绒毛的黄花曲草,采回洗净、晒干、磨成粉,加上糯米粉,蒸成龟背形的草粿,香味浓郁,柔韧可口,是度尾、大济一带特有的曲粿。 5.龙泉“松糕”(即发糕):用纯白米磨成浆,让其发酵、再加糖、芝麻。蒸熟后,发糕松软,富有弹性,配花生汤吃发糕,是可口的早餐。 6.城内“赤饼”:用面粉拌成浆团,再在平锅烫成面皮,然后用几张面皮裹卷花生粉、芝麻、白糖等,就做成一个“赤饼”,皮韧馅甜,吃来香味满口。 7.二保“小唛”:馅为糯米,拌以糖、盐、花生、虾仁、香菇、笋服等,外包豆浆皮,蒸熟后,吃来又甜又咸,越嚼越有味道。 8.枫亭“蛏插”:用无浸水的鲜蛏为料,拌以纯地瓜粉,放在热汤中做成“蛏插”,以汤不糊为佳,加上醋、酒,吃来清甜可口。 9.游洋“白粿”:用冬米蒸成饭,再放进石臼中舂打,然后放在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过年时做成圆糕状),食用时可以炒成甜白粿、咸白粿、炸白粿等。游洋白粿质地细腻柔韧,是最佳的年糕。 10.岭头坪“锅边”:用米磨成浆,加上硼砂等原料,放在平锅(一般用铁皮盘)中蒸熟,越薄越好,食用时切成条状,可以制成汤锅边和炒锅边,质优价廉,是群众方便的小吃。 11.西门兜“焖蒸糕”:用面粉拌成浆,让其发酵,再用提壶浇在架上炭火的平锅上,焖熟时,加上糖、芝麻等,对折让其夹心。焖蒸糕质地柔软,有弹性,甜度适中,很受顾客欢迎。 12.度垅“芜糕”:把一些薄荷草(俗名溪芜菇)放在铺糯米粉的蒸笼底部,蒸煮后,薄荷味渗进米糕,香气袭人,是仙游独特的糕点。 13.鲤城“仙草”:用游洋、度尾等地出产的仙草,清水蒸之,加上曲粉,冷却后就凝冻成黑色的仙草,性清凉能败火,切成小豆腐大小,加些糖,再放些冷开水,是夏令解暑冷食。 14.灵陂“乒乓冻”:采用薛苈树上结的“鸭腰”果。掏出仔肉,用纱布裹住,然后用力在清水中搓洗,其汁溶于水,加上硼砂、明矾,经过四至五小时的凝冻后即成,性清凉能败火,是夏令消暑佳品。 15.枫亭糕:用纯糯米粉为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后,切成四方块,吃来香甜可口,适宜老人小孩食用,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在省内外及东南亚一带颇受欢迎。 16.下徐“仁丹糕”:以糯米粉为原料,拌以白糖、精盐、酸汁,蒸熟后压平切成方形小粒,趁热撒上白砂糖让其附着,吃来甜、咸、酸味道齐全,适宜病人和老幼食用。 17.半路街“碟蒸粿”,俗称“塌头粿”:以糯米浆为原料,拌上糖油、硼砂,装在碟子里,放到竹笼里蒸熟。冷却后,碟粿为褚黄色,有透明感,吃时用竹签挑起,富有弹性,香甜可口。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本人亦是仙游人,百科说的很详细,故复之,不要见怪!) 18.红团,每年快过春节前每家每户必做的,和年糕差不多的意思,做法:将地瓜戳丝煮成浆糊状倒入面粉中,加入红色可食用颜料和少许盐,揉面,盖上湿布发面;馅儿有豆类、糯米等;红面包馅儿在擦一点面粉,放入模具挤印,倒出即可,放入蒸笼,蒸至红团呈塌陷之式,即可出笼。
莆田仙游有那些特色小吃
一、卤面,莆田卤面和其它地方的相似,都是采用高汤及各种海鲜去烹制,由于莆田人较喜欢卤面,所以在莆田各个街道随处可见卤面馆。莆田卤面更是莆田历来款待亲朋给好友,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
二、兴化炒米粉,兴化炒米粉是福建莆田著名的汉族小吃,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之一,它是莆田(古代称兴化军、兴化府)的著名土特产,又是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价廉物美,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胞所喜爱。人们美其名为“兴化米粉”。
三、兴化焖豆腐,田人爱吃焖豆腐,这道菜在莆田的农村办婚宴习俗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此菜主料用鲜豆腐,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清肺、生津化痰的功用。
四、海蛎饼,外酥里嫩,蛎肉鲜甜,粉韧菜香。海蛎饼在莆仙方言中叫蛾饼,也叫蚮饼。一定要搭配酸甜适宜的酱油醋。正是这两者完美的结合。
五、仙游扁食,西天尾扁食其实就是燕皮扁食,因经济实惠,方便快捷且再配于卤小肠青菜等料,所以倍受大众欢迎。仙游扁食虽然与西天尾扁食不同,但各有千秋。
六、白糕亦称年糕。先将糯米洗净,泡开;一夜之后,将其磨成粉;白糖兑温水后,加入糯米粉,均匀散开;再把做好的糯米粉放入先前的模子里压好,倒扣在蒸笼板上,上锅蒸熟即可。糯米和白糖的比例是:1.5:1,也可按个人口味调节。刚出炉的白糕,甜香柔糯,好不过瘾。
仙游县有什么特色小吃!
1.仙游蓼花和麻筒2.坝下“馄饨”(俗称扁食)3.盖尾“蚮饼”(即“海蛎饼”)4.度尾“草粿”,又称“清明龟”5.龙泉“松糕”(即发糕)6.城内“赤饼”7.二保“小唛”8.枫亭“蛏插”9.游洋“白粿”10.岭头坪“锅边”11.西门兜“焖蒸糕”12.度垅“芜糕”13.鲤城“仙草”14.灵陂“乒乓冻”15.枫亭糕16.下徐“仁丹糕”17.半路街“碟蒸粿”
仙游的民风民俗
1、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重的甚至达百余斤;或叠红橘1大盘,高与屋梁齐;或供大面龟1只,大如小圆桌之面。
2、农历12月,亦称年关,例俗甚多。16日做“尾芽”,晚餐一餐较丰盛,做生意的犹为隆重。春节的鞭炮声由此而起,预示除夕。
3、年关最后一天是除夕,年前要备办“红米团”、豆腐等礼品“祭拜天地”,有的杀猪、杀羊 、杀鸡、杀鸭。天刚黑的时候,全县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在自家门口燃起篝火,然后用火钳夹起预先放在里面的一根大木头,嘴里念念有词(好像是叫猪神到家的那种)放在自家的灶里,预示着来年四畜兴旺。
4、正月节令特别多,除了春节外,主要是组织外出旅游。还有元宵节特别热闹,家家户户旌旗招张,家门口、宫社门口都张灯结彩,还有“出游”甚为壮观,仪仗队浩浩荡荡,彩旗、彩车、车鼓十番八乐队绕房前经过,每到一处,都燃放鞭炮,燃烧贡银。
5、腊月二十五这天被称为“廿五日头”, 据说这一日比大年初一更神圣,莆仙人约定成俗,当天禁止讨债。据传说是专为了给还不起债的人家有个筹备年货日子,这天也是天官赐福之日,莆仙人民都一直遵守着,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见兴化人之纯朴淳厚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