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很多省没有消费券?
比如武汉没有消费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钱,疫情期间,线下商家是没赚到钱,但关键是消费者也没赚到钱啊,没钱哪里来的报复性消费。
据统计,在一大波发放消费券的地区中,浙江省无论从发券金额还是跟进的省内城市数量,都远远领先国内其他地区。
此次浙江推出了总价达10亿元文旅消费券,以及1亿元文旅消费大红包。为了促消费,浙江甚至发文鼓励每周只上4.5天班。
目前,浙江省内的宁波、绍兴、建德都派发了消费券,其中宁波推出了1亿元文旅消费券,浙江建德向外地游客发放1000万元旅游消费券,每人可领500元,用于住宿、餐饮等,外地游客扫码可领取。
定向精准撒钱,这次用上了大数据分析
比起2009年消费券投放时的简单粗放,2020年这一轮消费券投放因为用上了大数据分析,可谓定向精准撒钱,具有明显针对性。
以绍兴来说,首轮投放42万份消费券后,后续将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公众消费倾向、各类消费券使用率等信息进行分析,即时调整下一轮消费券投类别和金额配比。
深圳罗湖区是截至目前深圳各区唯一发放消费券的,计划4-6月发放3000万元消费券,每月发1000万,市民在零售、餐饮、住宿等消费到一定额度时,在支付时抵用现金。
二、浙江发放1400万元旅游现金消费券,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此举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发放现金消费券能够促进旅游消费,同时带动商业氛围,更好的让市场得以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循环作用。旅游可以带动一条线,景区、旅行社,酒店,民宿,餐饮夜间消费等等,这些都能够得到快速的复苏,在无形之中就拉动了消费。
一、发放消费券 ,鼓励消费
受到疫情的影响,人们尽量减少外出,这个时候消费也受到了抑制,如果不消费,那么就没有办法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两年来旅游业一直持续低迷状态,为了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都开始发放消费券,鼓励市民进行消费。想想商户的压力有多大,每个月的房租和人员都是必须要支出的,这些支出都是刚性支出。但是因为人们减少了消费,这个时候收入也就减少,压力可想而知,通过消费券的补贴能够定向的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行业。
二、为什么选用发放消费券 的方式
也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很多地方不直接发放现金而选择发放消费券呢?因为消费券必须消费,这个时候就能够促进经济,特别是人们手上有了消费券就更会有消费的欲望、购买欲望,特别是消费券在手里,如果不花出去总觉得亏了。可是如果发放现金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将现金收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只有通过消费券的方式才能够让人们愿意出去消费,人们会觉得有了消费券自己去消费是赚到的。
三、促进消费,起到良好的循环作用
消费券能够非常好的渠道拉动经济的效应,那整条经济链能够迅速的火热起来,这样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作用,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企业的生产活动能够维持住,这个时候员工的收入也就能够得以稳定。
三、浙江发放1400万元旅游现金消费券,这可以促进当地怎样的经济发展?
这可以鼓励居民们的消费。
浙江发放1400万元旅游现金消费券
据悉,此次浙江在飞猪、美团、去哪儿三个平台向所有中国游客发放了1400万元的旅游现金券。除了现金券,三大平台还将通过补贴或发动平台商家发放优惠券共计超过3亿元,进行盈利。抢到券后,前七个周期的有效使用时间为7天,未使用的券将滚入下一轮券的总金额,最后发行的优惠券将使用到6月30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位用户在单一平台每轮最多可领取一张现金券。除了按照规则领取现金券,同一用户还可以选择领取其他优惠券。在飞猪上看到,发放的现金券满200元减20元,还有四张旅游券。美团旅行现金券有四种。发放后不到5分钟,部分热门券已被抢光。
消费券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优惠券对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从本质上讲,发放消费券只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短期应急措施。从长远来看,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实际上,发放消费券就是政府将部分税收返还给部分或全部居民,鼓励居民在限定的时间内消费。但不言而喻,消费券的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进而会影响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消费结构,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应该怎样刺激当地的经济发展?
与其发放消费券,不如用这些钱补贴普通人的就业或创业,而消费券的发放也应该针对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给他们优惠券,而是让他们有事情做,有工作做。要持续有效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根本着力点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四、浙一条公众号消费券真假
真的。浙江推出浙一条公众号,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通过支付宝和微信互联网平台发放2.2亿元消费券,以此加速文旅产业通过数字化手段复苏,是发放消费券的促消费的政策,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