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方人的特点?

其实感觉中国人都大同小异,每个城市的人都有好人和坏人,漂亮的和不漂亮的,每个人对各个城市人的看法和感受都不一样,就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了

各地方人的特色

天津的,北京的,天天挑起竞争的; 江苏的,上海的,说话都像吃奶的; 重庆的,四川的,让你天天吃酸的; 甘肃的,宁夏的,天天跟你打架的; 陕西的,山西的,都是让你肾虚的; 云南的,贵州的,锁到柜里都丢的; 吉林的,辽宁的,都是抽烟不停的; 黑龙江,内蒙的,回了娘家难请的; 青海的,西藏的,都是比你还壮的; 海南的,广东的,满地都是打工的; 江西的,安徽的,都是狮子发威的; 浙江的,新疆的,最后都会搞僵的; 湖南的,湖北的,把你变成跑腿的; 广西的,福建的,让你把腿跑断的; 泰山下,山东的,都是爱吃生葱的; 河北的,河南的,全是爱吃生蒜的。

成都人

青城山上砍过树,武候祠里盗过墓,此生行尽天涯路,成都儿女就是酷。

春熙路上赶过场,马家花园嫖过娼,万里长城万里长,成都儿女就是强。

太升南路下过海,火车北站挂过彩,青山颜色终不改,成都儿女就是拽。

猛追湾里洗过澡,天府广场赛过跑,天若有情天亦老,成都儿女就是叼。

九眼桥头打过劫,川大门口飙过血,意气精魄坚如铁,成都儿女就是烈。

成都体院练过武,红色年代嗨过舞,天下英雄皆入土,成都儿女就是虎。

岷山床上流过汗,锦江宾馆吃过饭,也曾弯弓射大雁,成都儿女就是赞。

跳伞塔上吹过风,伊藤砸门立过功,万山览遍此为峰,成都儿女就是凶。

派出所里睡过觉,公安局里报过到,曾与将军驱虎豹,成都儿女就是冒。

地主桌上翻过本,天上人间吸过粉,千秋家国血未冷,成都儿女就是狠

中国各省人印象(不能不看,本人常常出差,但不是旅行家,对香格里拉之类的世外桃源虽心向往之,却更喜欢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看世态,现根据个人印象,对各省人的特点和风俗做一评点,言者无罪,如有得罪处,还望各位谅解和指教。

1.北京 身为“首善之区”,棋盘式的城市格局宏伟整齐,城市建设颇有气派,是北方内陆型城市的代表。但气候却较为恶劣,春天沙尘弥漫,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流滚滚,惟有秋高气爽,比较可爱。据说,老派北京人重礼数,善待人,颇有尊贤礼让之风。但现在这种古风似乎已经日趋式微,总的印象是,此地市民身居京畿之地,见多识广,既受官文化熏染,又承八旗子弟余风沐浴,常以“官”的眼光居高临下,又以玩世的心态体味人生。居高,故睥睨世界,纵横捭阖,尤其在“地方上”的人面前,盛气凌人;玩世,故油嘴滑舌,善打哈哈,于是侃爷辈出,背上了“京油子”的恶名。商民在北京市民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坏京城名声的,多是这些人,出租车业、服务业快刀宰客,外地人都多有领教。奇怪的是,尽管你在北京火车站上被人骗到距市中心很远的荒郊野外去居住而投诉无门,尽管你在公共汽车上经常因为你的外地口音受到售票员的斥责而嗫嚅无言,尽管你在商店里经常被不耐烦的营业员奚落嘲笑而狼狈不堪,但北京的服务行业却总是出现一些你通常在电视上才见得到的服务明星,让全国学习。北京凭首都之尊,处处自居老大,王府井号称“中华第一街”,其实不仅难与上海的南京路相比,就是与全国许多省会和发达城市的商业街相比,除了因占地利之便而人气不错之外,也未见得繁华到哪里去(当然,这两年王府井改造之后有了点新气象)。北京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有许多著名大学和文化机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人才,这座古都的文脉之得以延续,全赖于此。

2.上海 上海商业繁华,建设突飞猛进,高楼林立,霓虹闪耀,在大陆城市中,最具现代大都会气派。上海人的公民素质和敬业态度在国内各城市中亦算一流,服务业可见一斑,北方车上的售票员是老姑奶奶,很少下座卖票,总是要求乘客把钱递过来,还动辄斥骂乘客,而在上海,售票员总是走到乘客面前,挨个卖票,言语也比较柔和,表现了良好的服务意识,商店里,上海的售货员懂得顾客心理,服务周到,却很少像其它地方的售货员那样跟在你后面喋喋不休地推销,热情得叫人发憷。在公共场合,上海人也总是衣冠整洁,修饰得体。遇到纠纷,更喜欢采用争吵的方式来解决,而很少大打出手,对此,北方人多有不屑,以为这是上海人孱头的表现。其实上海人(也包括多数南方人)的吵架,不仅是一种愤怒的宣泄,也是一种争取周围人同情的策略,通过吵来让旁观者评定对错,这比北方那种动辄诉诸拳头的做法还是略胜一筹。同北京人一样,上海人在外地人(外国人除外)面前也颇为自负,对苏北人尤其排斥。但北京人总把外地人视为下级,斥得理直气壮,骗得正气凛然,上海人则把外地人视为乡下人,即使内心不屑,也很少粗暴对待,相反,如果有外地人遇上麻烦,上海人大多能热情相助。上海人私交比较理智,做事善于权衡利弊,注意与人保持距离,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却别指望两肋插刀的哥们。所以上海出了不少银行家、商人和学者,却难出诗人和武将。上海女人举止得体,装束淡雅,言谈柔和,很有女人味,但却没有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烈女”,上海男人在媒体中常常被丑化为“小男人”,其实,他们有鉴赏趣味,懂得尊重女士,体贴妻子,把西方的绅士遗风中国化了,别有可爱之处。

3.四川 重庆四川盆地群山环抱,物产丰饶,尤其是成都平原,更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多神仙类的人物,精明能干而散漫悠闲,既能享受吃喝玩乐,又很喜欢谈玄探幽。与爽直幽默的川人聊天是一桩快事,他们见识独特,有丰富的民间智慧,吹起“壳子”来,趣味横生,荤素皆宜,硬是要得。四川出美女,川妹子聪慧能干,做事麻利,发起嗲来风情万种,勾人魂魄,故民间有“少不入川”之说,以防有人误入歧途,忘了家中的老娘。川妹子中“嘴巴狡”的辣妹,往往“辣”劲十足,尤其在公共场所发生口角,一般人不是对手,只能落荒而逃;四川是中国的人才大省,无论文人武将,川人都有上佳表现。不过,川人偏居一隅,独享其乐,虽藏龙卧虎,但窝在盆地中,如不走出夔门,也只是一些歪才怪才,难有大的作为。重庆人本来就是川人,同其他川人有许多共同点。不过重庆古为巴国,与蜀人相比,重庆人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或许是因为多山的缘故,重庆人的性格狡诘而不乏豪放,像闻名的重庆火锅一样,既麻且辣,他们紧跟各种潮流,从穿着打扮到新潮思想,形形色色的时髦玩意儿在这里流行很快。重庆盛产美女,人都说重庆街头“三步一个张曼玉,五步一个林青霞”,是一个温柔之乡。但与温暾的成都人相比,重庆娃子的“砣子”(拳头)硬,敢打敢骂,更带了巴人的火气和豪气。时髦漂亮的重庆妹子说起话来,不是妩媚多姿,就是嘴快如飞,一般大老爷们没有三下两下是抵挡不了的。

4.山东 山东古为齐鲁之地,齐人鲁人有所不同,鲁人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重教育,既出过孔子、孟子这样的彬彬君子,也出过黄巢、李逵这样的杀人越货之徒。但鲁人身处内陆,观念相对保守,生活比较俭啬;齐人处东夷之地,不像鲁人那样多圣贤,却因沐浴海风熏陶,对时髦很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也常常喜欢在媒体中制造声势和影响。山东人不愧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特别讲究人际关系和尊卑等级,爱走上层路线,齐人在这一点上似乎更是得了圣人真传,在山东的政界,齐人总是官运亨通。“山东出响马”,“山东人豪放”,这些说法只是《水浒》之类小说的误导。其实,山东人重等级秩序、讲礼数,看重名节,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豪放,有时甚至常常使人觉得拘谨。不过,对朋友,他们向来比较讲义气,也愿意表现自己的豪气。有时“豪气”往往会转化为粗鲁,例如,在大庭广众下大声武气地说话,喜欢酗酒比酒量,一些好事之徒往往借酒动粗。在一些城市中,男人内急的时候,不顾观瞻,站在街边背过身,掏出来就敢撒尿。山东女孩虽不像南方女子那么风情万种,却也柔情似水,在青岛烟台等地,透着英武之气的美女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只是山东话忒土,女子用这种话撒娇有点让人头皮发麻,故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山东小妞发嗲”之说,幸亏现在许多山东女孩都能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所以,不管是倪阿姨还是盖丽丽大姐也都早在中央台打出了名气。山东人乡土意识重,地域自豪感强,不仅在现实中到处认老乡,在网上“老乡”也成为聚众的招牌。山西人唱“人说山西好风光”,山东人则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如果你说山东不好,山东人准给你急。

5.湖北 湖北地处华中长江边上,北邻河南,南接湖南,湖泊众多,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不错,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不南不北的位置,潮湿的气候,冬冷夏热的季节,造成了湖北人的火暴性格,而道家文化的潜在影响,又使湖北人为人韬光养晦,老谋深算,不爱显山露水。因此,他们兼具楚人的蛮气和灵气,聪慧精明而好勇斗狠,有“九头鸟”之名,出了不少文人武将。湖北人不象山东人那样重乡土,也不象山东人那样懂得宣传故乡。因此,省会武汉乃九省通衢,自然风光优美,有山有江有湖,在中国大都会中也算首屈一指,却往往不被人所认同。人们只记得它冬冷夏热,气候不好。实际上,要说气候,武汉并不比济南长沙等城市差,名声却比它们糟糕;说风光,济南大明湖与武汉的东湖相比,简直差了好几个档次,但大明湖名声在外,而东湖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人说“北有少林,南有武当”,但河南少林寺大名鼎鼎,湖北武当山却隐而不彰。有人说湖北人太精,作为个人,湖北人是大智若愚,作为整体,太精则相互扯皮,因小失大,干不成大事,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湖北自古出美女,王昭君即是一例。在武汉,漂亮女孩不少,虽然一口武汉话显得很粗,但说起普通话来,却柔媚多姿,别有风情。

6.湖南 湖南与湖北人的韬光养晦相比,湖南人是实干家。虽然湖南开发比较晚,但却人才辈出。关于湖南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惟楚有才”,第二句是“无湘不成军”。可见其文武兼备。湖南文人众多,但湖南文人有一股湘民固执的“蛮”劲,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所以有谭嗣同那样的硬汉文人,有沈从文那样傲然于城市的“乡下人”。湖南人重事功,文人似乎喜从军,“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湖南军人骁勇善战,湘军名声显赫,但却不是卤莽之辈,从曾国藩、左宗棠到毛泽东,湘将都多雄才大略,有儒雅之气。“湘女多情”,湘妹子没有川妹子“辣”的名声,却同样精干聪慧,做事麻利,娶来做老婆,相夫教子,绝对不错。不过,与江南人相比,湘民质朴却不通脱,蛮劲发作时,五头牛都拉不回来,故常常有铤而走险之举,湘地盗匪之残忍野蛮,与此有关。湘民宗族意识也很强,在农村常有集体械斗。湘人富于文才,却不善言谈,湖南话听起来瓮声瓮气,蕴涵着一种爆发力,省会长沙,冬冷夏热,气候不佳,消费之高,在全国也排得上号。

7.贵州 关于贵州,谚语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确,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做支撑的省份,走进贵州,就走进了山之国,几乎找不到大一点的平整土地,“地无三尺平”的说法虽不免夸张,却也近乎实情,省会贵阳就建在群山环抱的“坝子”里,山民生活虽然相对贫困,却也悠闲自得。贵州像个大公园,到处悬崖峭壁,峡谷川流,气魄雄伟。雨水虽多,但说“天无三日晴”却不免有些夸张

山西人的性格特点

1、山西人恋家,太原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乡土观念极重。

但是太原人这种心理上的居住优越感是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北京的优越感是天子脚下,上海则时时流露贵族化的优雅,惟有太原,只是自己个儿的优越,无关他人的褒贬,也无意贬损任何其他地方,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价,这种达观的气质,来源于太原人的善良和与世无争的乐天性格。

2、做事稳重

山西人在做事时十分的稳重得体,办事一定落到实处,一定平衡各方势力,是一个中庸的概念,阎锡山办事遵循中庸之道,做到不偏不倚,这是印在山西性格中的烙印。

3、山西人乡土观念重的原因

山西人重乡情恋故土的性格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山西山高路险,交通闭塞又使得人们信息封闭,内外交往不发达;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农耕生活,使他们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扩展资料:

守土不离乡,安土重迁,恋家爱乡,成为挥之不去的不老情结,流进血液注人山西人的骨髓,使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生态无不打上了鲜明的黄土地烙印,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山西人做事小心谨慎,凡事凭良心,稳定的社会关系,目的都是维护利益,这种特质是乱世之下的较好维护利益的方法,但是毫无疑问,这种特质也具有极大的缺点,在转型改革时期,这种固守本土保守观望不为人先的特质无疑会束缚人的发展。

中国各地区人的特征

中国各地人的长相特征 诚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鄙人游走中国各地,有时候也会注意到各地人在相貌上的一些有趣的差异,经常走南闯北的老江湖应该都能感觉出来,故发此文章与诸位共论 北京,是个复杂的族群汇集地,各种北相南相的人,从蒙古脸到高个子单眼皮杏仁眼的八旗子弟都有,不过还是以河北人类型的占多数。 河北,是典型的北方人相貌,就是那种细长的单眼皮,眼皮较厚,肤色较白,但肤质不如南方,脸型有(1)大脸庞,高鼻梁,鼻尖鹰钩状(2)四方脸,面部平坦的,鼻子低而直。 山东,与河北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但河北(1)(2)分布均匀,而山东(2)比(1)多的多,更接近方脸,典型的山东相貌就是林青霞那样得,下巴的形状很有特色. 河南,皮肤比较黄、面部比华北人小一些,个子则差不多,郑汴洛黄河沿线的人大多如此,但河南有个叫平顶山的地方出来的人和河北人长相接近。 山西,北部人和河北人是同一类型,只是圆脸的比率高点,南部山区的人则有自己的独特相貌,和其他北方人都不一样,不过不大好用语言描述出来。 陕西,常常有人开玩笑说陕人是兵马俑,事实也的确如此,额头饱满、面宽鼻阔,眼睛的距离较宽,陕西作贾平凹对自己乡党的描述就是秦人的典型长相。 更北方的蒙古人,脸部更大,颧骨更高,胡须浓密,上身非常粗壮,骑马骑出来的弓一般的双腿有草原苍狼后裔的特色。 东北人又有所不同,人更高大,粗骨架,但脸却普遍更瘦削一些,东北人里的长脸尖下颌(本土类型)和长方脸(山东移民类型)都很常见。 西北人,越往西北去眼球黄的人越多,越往西藏去眼球灰色的人越多,而且西北许多时候可以看到不那么象黄种人的人,古代民族的后裔? 总体来看北方人除了西北部分人以外都很接近,向南方过了淮河,人的个子矮下去一截。 湖北人肤色白、直鼻、男子大眼女子细眼、眉毛比较淡,正是从湖北开始,女孩子开始从“人高马大”类型转为“小巧玲珑”类型。 湖南,也是个子小、肤色淡....,但和湖北还是明显不同,至于有什么不同,一时说不上来。总之李湘和伏明霞的不同就能体现这两省风格的分别了,湖北人好像眼睛更像北方人些。 江西,北相的人比其他南方几省的人都多,还有很多人长得像广东福建人。 四川,各地人的类型都能见到,但还是以类湖北型和类湖南型的占多数 四川、湖北、湖南到江浙这一条长江沿线地区,是中国各地人的皮肤最好的地区,尤其以湖北中部和江苏长江沿岸的水乡为最,大概是气候湿润的关系 安徽就是南北之间的了,不极端化。 江浙,苏南浙北上海一带的人,头部和下巴比较尖,颧骨比较平,个子介于南北之间,但这样的江浙人似乎是历史上北方人移民血统较多的,真正典型的原始江浙特色的人在绍兴附近可以看到,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马刀脸”,腮帮子深陷,尖尖的突出的下颌,奇怪的是这些特征老年人不明显,年轻人反而比较显著。 浙江南部,开始出现眼窝深陷的大眼睛,高高的颧骨,富有异国感觉的人,这种相貌的人——姑且根据其分步地称之为“南方沿海型”——从浙江一直延伸到福建,福建是我所见到的双眼皮比率最高的地区。 广东的情况与福建类似,但不同的是腮部丰满一些,眼球的色泽比其他地方的中国人都黑,如果说在福建是“申”字型脸遍地皆是,那么广东就是“由”字型脸随处可见。 总结: 如果做一个笼统的划分,可以把浙江南部、广东、福建、海南划一类,其他地方的人划一类,到了就如同到了异国,东南亚式样的人经常看到。 更细一点的划分,就是北方型、长江型、南部沿海型这三种 而且可以看出有一个规律,一个群体如果和别的民族通婚的话,男子的相貌比较容易保持原状,而女子的相貌容易改变;汉族是从中原出发迁移到全国各地和各地土著(东夷百越北狄南蛮….之类的)混血就形成了中国各地人,所以各地人男子容貌接近而女子容貌体现原住民特色多点——相信不少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国各地方的人男性长相比较接近,而女子相貌就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呵呵。 一时凭感觉说说,中国地域广大,挂一漏万,大家有什么,回头交换意见,不要砸砖。当然最后必须补充的一条是,这里所掰的面相什么的只是个概率问题,只能说部分人有一些共同的地方特色,请勿针对某个个体对号入座 性格特征 中国地广人多,区域性强,民族众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自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由于地区的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地人的个性特征也不一样,专家对全国各地区的人进行了考查,基本情况描述如下。

采纳哦

傣族人的特点

1、服饰文化: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新平、元江一带的“花腰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2、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3、医学: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着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4、文学: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5、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6、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

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花街节:又叫“热水塘花街节”。

7、口味以酸、辣为主,喜食腌制食品

嗜辛辣成性,素有“无酸不成菜”、“不食酸脚打飘”的说法,很多菜肴里爱放小米辣,以增加食物的鲜味,也喜食腌制食品。

8、饮食制作以蒸、油炸为主

大部分糯制食品的制作都需要蒸的过程,而且还不止蒸一遍,如粽粑的制作。在包粽粑的过程中,首先要用冷水将糯米泡软,大概要10h左右,然后将泡好的糯米蒸熟,蒸熟后将糯米倒入容器中,放入各种配料,采粽子叶或芭蕉来包。

包好后还需再蒸一遍,让所放的配料入味方能食用。而常见的傣族油炸佳肴有油炸肉、泡皮、干黄鳝、油炸糯米花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

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每个地方的人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前两楼的说得很全面广泛,但是欠深入,本人作为湖南人,想浅述己见,望契楼主心意,同时相互探讨一下。

湖南人秉赋个性的主调。著名湖南籍作家丁玲的个性气质就是“蛮”、“倔”、“辣”。宋祖英的《辣妹子》、何纪光的《辣椒歌》,唱出了湖南人的这一性格特点。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说“我们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这是对湖南人群体性格特征的绝妙概括。

湖南人真诚、率直,开朗,容易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他们的爱与憎,喜与怒,哀与乐,是十分鲜明的。湖南人稍欠幽默感,似乎是哪怕只轻轻一笑,也会减弱他们对生命沉重的体验和认知。他们不怕死,重义气和气节。普希金年纪轻轻为争一口气死于决斗,很多文明人不理解,湖南人懂。换了湖南人,也会这么做。沈从文说湖南人是乡下人,没错。

湖南人的性格是中国人中最有特色的一种,湖南人刚烈、直率、热情似火又爱很分明,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性格是有很大区别的。关于湖南人的性格,汉代司马迁就在《史记》中称其十分骠悍,《隋书》中又谓“劲悍决裂”。

不信斜,不怕压,有时候可以解释成一种冒险的精神。湖南人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吃得苦,耐得劳,不信邪,不怕鬼,不怕死。像毛泽东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毛泽东的时代中国虽穷,然而超级大国美、苏皆望他而生畏。毛泽东对待不可一世的比自己强大很多的美军,照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南中国海周围的国家,也无一敢与他有领土纠纷。这是搞政治、搞革命不可缺的东西。这种不信邪的骡子脾气也是成就大人物的重要条件之一。有史为证,曾国藩,一介书生,根本就不懂得带兵打仗,居然敢训练湘军,还亲自带领湘军上沙场,如果没有这骡子脾气,恐怕是不行的。

湖南人崇尚高明,但是不在意是否精明。湖南人做事特别讲究的是高明,就是一定要在谋略上胜人一筹,而不在乎那些做事的细节问题是不是精到。

只要是湖南人,大多都有一种要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湖南人有句话:这辈子不做点事情,即使活得再好,活10年和50年没有任何区别。湖南人不是很崇尚做生意,挣大钱,他们认为即使挣了很多的钱也不能说明自己是在干大事。所以他们常常会选择从政、从军或者传播、文化等职业。

湖南人非常懂得人的作用,这也是湘湖文化的一个特点。在交朋友的时候,湖南人是不会特别在乎那几个铜板的。有什么事喜欢在桌面上摊开了讲。 湖南人做事很讲究谋略,他们不会表现出一种做事很小心谨慎的形象,而是运筹帷幄,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