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州的四大特产

通州特产

大富豪啤酒

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由国家大型企业南通啤酒厂与国际著名的啤酒公司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日本三宝乐啤酒公司和香港肇丰投资公司合资组建,总资产3.5亿元,为国家特大型啤酒生产企业产品先后荣获:全国啤酒行业优质产品奖、江苏名牌产品、江苏省免检产品、江苏省重点保护产品、江苏省用户满意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产销量连续四年在全省啤酒行业排名第一,白金大富豪啤酒已出口日本,销往香港。

(雨  辰)

长江四鲜

银鱼:古称“脍残鱼”。此鱼形细长,身透明,体光滑,长约一指。喜栖息于近海的长江口,正规名字叫间银鱼,当地人众称“面杖鱼”。因这鱼细骨无鳞,色明莹如银,其味又极鲜美,故深受食客青睐。

刀鱼:因此鱼其状似刀形,俗称刀鱼。刀鱼“狭薄而长头”,与凤鲚有相似之处,但比凤鲚个大,也称江鲚。个大者有一尺来长。此鱼特点是肉质细腻鲜嫩,入口即化,但丝毛骨较多,食之须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过清明,其丝毛骨即变硬,价钱就开始下跌。

鮰鱼:亦称鮠鱼,俗称白戟。此鱼特点其吻圆突,口腹部,体无鳞,大者长达一米以上。现产量急剧减少,大鮰鱼已不易捕捉。鮰鱼肉肥肉鲜,精炖红烧,均为鱼中名品。其鳔肥厚,可制鱼肚,历来为上等食用鱼类。

鲥鱼:古称“魱”。形秀而扁,似鲂而长,长约70厘米,银白色,腹部具棱鳞。一般三四龄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产于南通的长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矶一带的下游地段。其味极为鲜美,更宜不刮鳞清炖,为长江鱼类中的极品。可惜近年已濒临绝迹,其身价愈发昂贵。

(雨  辰)

二甲蓝印花布

通州二甲镇的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据传,蓝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个姓归的人所创造,称为“药斑布”。“药斑布”在明、清时代称为“浇花布”。由于用靛蓝(从靛青中提炼出来的染料)作染料染色,印成的花布蓝白分明,色泽沉着,故又称为“蓝印花布”。而南通的蓝印花布则以当地手机织造的纯棉白布为面料,用靛蓝作染料,以石灰、黄豆粉作防染剂,用柿漆纸或桐油纸作雕花型板,经过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因有石灰作防染剂,加之靛青亦是一种中草药,所以不怕虫蛀,且有消毒作用。用这种布做衣服穿在身上透气、凉爽、厚实、经济、消恶、防蛀,很受人喜爱。

南通地处江海之交,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江苏的重要棉区之一,随着植棉业的发展,棉纺织手工业越来越兴盛,不少农家都有纺车、织机,农忙耕作,农闲纺织。蓝印花布作为棉布的一个特色品种,随着土布业的兴盛,也得以极大发展。而二甲镇则以加工工艺精湛,成为蓝印花布制造业界的翘楚。民国年间,二甲的染坊达20余家。在这些染坊中产生了不少经验丰富的“看缸”师傅和制板刻花艺人,有的祖辈相传绵延五代,生产工艺上继承了民间手工印染的传统,使老蓝印花布的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质量一年比一年好。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被面、被单、蚊帐、包袱、枕套等日用品遍及城乡居民家庭。

1954年,染坊合并,成立了二甲印染厂,生产工艺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了双面印花、复式印花、彩色印花等。主要产品除了蓝印花布外,还有扎染蓝印花布、手工丝网印花布以及用上述面料生产的服装、鞋帽、壁饰、工艺包、座垫、台布、门帘等实用品、装饰品、工艺品。各种产品手感丰满厚实,色泽雅致自然,纹样朴素大方,装饰情趣浓郁。特别是浮色洗去后,花纹愈发显得清晰,虽旧而色不褪。

二甲蓝印花布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水风景、仕女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广泛,生动别致,画艺精美,并且题有吉利的“口彩”,如“吉祥如意”、“四季平安”、“年年有余”、“福禄寿喜”等,表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蓝印花布还巧妙地运用粗犷的点子,宽细不等的线条,大小多变的块面,采取大胆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描绘群众所熟悉和喜爱的现实生活,构图饱满,穿插多变,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表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有风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二甲的蓝印花布获得了香港顾客及日本和欧美各国外商的好评。二甲印染厂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定点生产厂之一。盛开在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骄矜地走向了世界。1980年,255蓝印花布获得江苏省优质名牌产品证明书和优质奖,“蓝麒麟”牌被评为“著名商标”。1986年,又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近年来,该厂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年产蓝印花布12万米,扎染蓝印花布6万米,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设计人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图案,使传统的“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凤凰牡丹”、“龙凤呈祥”、“五福捧寿”、“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及梅、兰、竹、菊等图案重放异彩。还设计了多种栩栩如生的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图案,许多产品成了备受欢迎、盛销不衰的热门货。该厂为了扩大外销,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在上海设立了窗口,并为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沈寿艺术馆提供了展品,还曾作过影视剧的外景地,向梅等著名演员来过此处。

二甲蓝印花布这一东方工艺的杰作,已成为南通、江苏乃至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牌”。蓝印花布的成功向世人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雨  辰)

红木雕刻

通州红木雕刻久负盛名,它讲究美术造型,具有结构精巧,木纹清晰,做工精致的特点。南通红木雕刻厂生产的“金爵”牌红木小件和红木家俱,早在八十年代就被众多外商誉为“中国之最”、“中国家俱第一”。

作为红木工艺“后起之秀”的紫光工艺品公司,将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雕刻成红木工艺精品,该公司曾于1993年荣获联合国国际旅游联合会颁发的“国际红木雕刻艺术最高金奖”。

青年工艺师朱宇,因在红木工艺船的雕刻制作上独领风骚,成绩斐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雨  辰)

历史悠久的正场熏糕

清乾隆年间的金榜辑录的《海曲拾遗·卷六·物产》篇中写道:明嘉靖年间“……芝麻糕出秦灶,熏糕出正场……”说明这些茶食糕点的制作,距今已近5个世纪了。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食品湮没不闻久矣!然而正场熏糕于改革开放以后,在通州

二、通州有“三宝”,酱豆腐、烧鲶鱼和糖火烧,你都吃过吗?

原标题:《此地不寻常:十八个半截胡同》

通州的“十八个半截胡同” 位于通州老城区的东南部,北起回民胡同,南至东顺城街,其中有北二条、马家胡同、安家大院、中街、紫竹庵胡同、白将军胡同等诸多胡同。这里的住户绝大部分是回族居民。其称呼是这片居民区的代称。

“十八个半截胡同”名称的由来,版本很多,其中有神话故事(九条龙传说),有民间典故(小贩到此总犯迷糊,转不出来时的感慨),有清真寺之说(回族人去清真寺礼拜,盖房时自觉留出一条中街形成了十八个半截胡同)。

曾经在回民胡同出生、成长和居住的人们,也许和我一样, 深深烙下了对胡同的许多印记, 总会时不时地想起来吧。

建于元代的回民胡同,全长500多米,东西走向。胡同北侧曾有3条自然形成的无名小胡同, 南北走向,直通新华东街,如今仅剩1条了;胡同中部的煤厂南北相通,煤厂下班后,两处大门都要关上,现在那个煤厂早就不存在了,原址盖了商场;胡同南侧有清真寺、安家大院等几条胡同,分别通往“十八个半截胡同” 的其他各个胡同。由此可见,回民胡同不仅处于通州老城城中心, 而且四通八达。

回民胡同是“十八个半截胡同”最宽的胡同,与其说是一条胡同,倒不如说是一条大街。过去,此条胡同是砂石路,20世纪60年代初重新铺设了污水管道, 还铺设了柏油路,而其他胡同仍然是土路或砂石路。

往日的这条胡同,古老的四合院多、大杂院多、单位多、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多。此外,卖报的、卖瓷器的、卖鸡毛掸子的、理发的、修搓板的、卖香油的、吹糖人的、送牛奶的、卖蝈蝈的……从早到晚, 常来胡同里忙活,其中有挑着担子的、推着车的、拉着车的、骑着车的……

“十八个半截胡同”的居民上学、上下班、购物、看电影、去公园、就医……除了南大街, 回民胡同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回民胡同中部坐落着通县民族小学。民族小学原名“穆光小学”, 始建于1938 年( 民国二十七年)冬季,是由回族史学家、教育家、中国回教联合会通县分会委员金吉堂先生创办并担任校长,于1940年4月30日正式开学。后来,为支持学校办学,慈善家、万通酱园创始人、通州清真寺管事乡老马兆丰先生,把位于清真寺对过儿的万通酱园大部分加工厂房捐了出来。1952年9月,政府接管了“穆光小学”,并于3年后改称通县回民小学,1957年又更名为通县民族小学。1990年, 县政府投资在原北院校址,建了一幢四层教学楼。1997年通县撤县设区后,学校改名为通州区民族小学,直至现在。

1955年,通县政协副主席、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委员、著名中医、家住北二条胡同的朱翊周先生被学校聘请为名誉校长。

据“十八个半截胡同”的本土作家马永深(笔名马工)介绍:“乡老、知名中医朱向如(朱翊周之子)把金吉堂、马兆丰等知名人士创办‘穆光小学’的经过制成碑文,立于清真寺院内,以彰显其德,示育后人。”

民族小学自建成以来,在学子的身体素质、知识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由此不知造就了多少各行各业的人才和精英。

老通州人常说的大顺斋的糖火烧、小楼的烧鲶鱼、万通的酱豆腐,并称为通州“三宝”,且远近闻名。这“三宝”都和回民胡同有着密切联系。

据记载,1918年(民国七年), 祖居通州的回族人马兆丰先生独资创办了清真万通酱园,实行前店后厂的经营方法,自产自销。3间门脸儿在通州南大街北口、回民胡同西口北拐角处路东、大顺斋糕点厂门市部斜对过儿。加工厂曾经在原回民胡同47号(如今民族小学所在地)。

记得在民族小学上学时我就听老师说过,学校的北校区是马兆丰先生捐建的。那时,在北校区大门东侧还有几间瓦房和小院儿,门口有木板做的两扇大门, 院内放着不少荆条做的酱篓子和酱坛子。曾经有一个电影摄制组在那里拍电影,胡同里的一个回族大哥担任群众演员,他被几个扮演日本鬼子的演员从大门缝里拽出后捆了起来,那个大哥不断地破口大骂。当时我们还小,不知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告诉我们这是拍电影。

万通酱园门市部主要卖油盐酱醋等副食调料。酱豆腐(红方)、臭豆腐(青方)、多种酱菜、咸菜疙瘩等咸菜;粉丝、粉条、团粉、碱面……很多东西都要凭副食本购买。其中的酱豆腐很有名气, 就连京城的顾客也会来万通酱园购买。我们大杂院老街坊吃涮羊肉时,有的从万通酱园买来酱豆腐、韭菜花、麻酱、虾油和干辣椒, 自己调制涮羊肉调料。图省事的就到小楼饭馆买现成的涮羊肉调料。

百年清真老店小楼饭馆,位于回民胡同西口路南与南大街交角处。据史料记载,小楼饭馆原字号是“义和轩”,由通州回民李氏兄弟始建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原来是一间门面, 两间勾连搭房,只卖简单的炒菜、饺子、馅饼和豆粥。1921年(民国十年)改建为内外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义和轩”的牌匾虽然还在,但称呼却逐渐被小楼取代了。1956年“公私合营”后, 小楼饭馆进行了改修,特别是原隔扇门窗也都变成玻璃门窗。其建筑是不规则六角楼,临街四面五角,楼梯是木质结构,在一进门的右侧。1984年,小楼开始扩建,并向东扩展。记得小楼扩建的时候,紧挨着小楼饭馆的大顺斋糕点厂搬走了,原址挖了五六米深的长方形大坑,坑底铺上了一层密密麻麻的钢筋,浇筑了水泥地基。新建的小楼有3层,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是小楼初建的7倍,改名小楼饭店,并于1986年7月18日重新开张营业。

小楼饭馆传统的代表菜肴有:烧鲶鱼、焦溜肉片、焦溜饹馇。其中的烧鲶鱼肉多刺少,外焦里嫩,咸鲜适口,很早就名声在外, 慕名来吃这道菜的食客络绎不绝。

记忆中每逢节假日,我常去小楼买早点,有炸糕、油饼、墩饽饽、螺丝转、卷果、面茶、豆腐脑、豆泡汤和豆浆等。直到现在,那里小吃的种类也是最多的, 还保持着原味儿。

小楼东边紧挨着老字号大顺斋糕点厂,在我家住的大杂院对过儿。据史料记载, 1637年(明崇祯十年),南京上元县(今江宁县)回族人刘刚(乳名大顺) 一家随漕运粮船北上,到回民聚居的安家大院落户。他专门做糖火烧售卖,最初是挑着担子在通州城内走街串巷叫卖。后来生意兴旺了,就在街上开了几间门脸, 他的老婆掌柜,他和儿子负责制作, 并以自己的乳名大顺做店名,一是表示刘家字号,二是期盼着买卖顺利。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大顺斋用来做糖火烧的面粉、红糖、油和芝麻酱都是定点专供。“糖火烧”香甜适口,老少咸宜, 真材实料,童叟无欺,生意越做越兴旺。生产和经营场地不够用了,大顺斋就在繁华的闸桥南侧, 选择回民胡同西口临街处,买下5间门面,两间为店,3间当作坊, 经营糖火烧和南味糕点,并请京城著名书法家吴春鸿题写了“大顺斋南果铺”的字号,镂刻在门楣的青砖上。我在回民胡同居住时,曾看到大顺斋糕点厂临街的北墙有门脸和窗户的痕迹,门楣的青砖上仍然清晰可见镂刻“大顺斋南果铺”。墙上还保留着好几个挂幌子用的铁质幌挑,挑头为精美的云卷造型。

380多年来,大顺斋创出了40多种独具特色的清真糕点,其中糖火烧成为通州三宝之一。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们大杂院里经常会听到大顺斋生产车间做点心的声响,声音很有节奏地在院子里回荡。那时,院里的人们并没有觉得这是噪音,反而觉得这是催眠曲,听惯了这个声音, 如果一下子没有了,生活中似乎缺了什么似的。

1984年,因小楼饭馆扩建, 大顺斋糕点厂搬迁到了运河东岸魏庄村。

目前,只有回民胡同西口路南的小楼饭店仍然在坚守了,继续像往常那样接待着八方食客。

通州的“三宝”自诞生那天以来,让人们的舌尖上又多了几层生活的滋味儿。

1986年春天,我家搬离了回民胡同。后来,大杂院儿拆迁了, 原址上盖了洋气的华联商厦。曾经的老街坊也都搬进了新居,住上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平时, 各奔东西的老街坊很难见到了。

如今, 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恋旧之情像两鬓的斑白一样不可遏制。这时,我就是喜欢闲暇时去回民胡同走走,到南大街转转, 总是期待能够碰到曾经一起长大的那些发小和熟悉的老人,碰到他们总喜欢跟他们聊聊胡同里的那些事儿,让渐行渐远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

文 | 刘维嘉

三、北京通州区什么小吃最有特色?

现在最有名的小吃是咯吱盒,吃一口酥脆,是绿豆做的,里面放好香菜还有芝麻,特别是当下酒菜,风味独特,朋友的孩子在上海上大学,送给宿舍的同学,抢到连盒子都恨不得吃了,成了必带小吃,现在有些商家利字当前,加了一些玉米面,口味差了。买纯正的可到通州人民商场东侧的早市去买,12元15元20元一斤的都极美味。还要早去,不然到11点只能有碎的卖,放在西葫芦里做馅了。老板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待人既热情又大方,周六去买排了很长的队伍,一个人买了100斤。还有礼盒装。很周到。强烈推荐。

四、通州区哪有好玩的地方?

通州好玩的地方。

1、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北京通州新城北运河两侧,北起六环路潞阳桥、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约8.6公里,左堤长8191米,右堤长3639米,总建设面积713公顷(约10700亩),其中水面面积约2500亩,绿化面积约8200亩,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北京韩美林艺术馆:坐落在京郊大运河畔,主体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馆藏绘画、书法、雕塑、民间工艺等作品2000件,另有近3000件作品将在此轮换展出,是我国目前展出作品最多、艺术门类最丰富的个人艺术馆。

3、布拉格农场:布拉格农场成立于2008年3月,占地面积550亩,距离北京市中心约40公里,是距离市中心最近的香草主题的综合型现代观光农业项目。农场坐落在北京市通州区东南方向_县镇运河大桥之畔,临近京沈高速公路、京塘公路,交通十分便捷。

4、通州运河公园:通州运河公园规划全线总长4600米,是集休闲娱乐教育,体育竞技健身、水上游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也是目前京东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据史书记载,通州历来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

5、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京杭大运河源头。1991年破土动工,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1998年10月建成并正式向社会开放,同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国防教育基地。该馆由兵器博览中心、人民战争史馆、山地野战炮阵、仿真射击场、国防教育基地、骨科冷疗特色医院和环境艺术等14部分组成。

五、谁能介绍下通州的产业特色

通州市五大特色支柱产业

通州的产业具有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通州依托悠久文化底蕴和传统重商、亲商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民力空前活跃,国内外资本快速涌入;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快速集聚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吸引力和“滚雪球”效应。全市工业企业逾5000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00家,形成了以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五大具有明显地域特色、集聚程度较高、整体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产业,撑起通州工业的大半天下。

一、家用纺织品业

通州家用纺织品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通州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主导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从小到大、从家庭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变,以其规模庞大、种类齐全、配套完善、研发能力强蜚声海内外,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比较优势。2007年12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纺名城”称号。

一是总量优势。2007年家用纺织品业实现销售500亿元,为全国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家用纺织品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家用纺织品主要集聚地之一的川姜镇被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特色名镇”。全市现从事家用纺织品生产并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共有1500多家,从业人员14.5万多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2家。涌现出江苏紫罗兰、江苏家宝、江苏亚伦、江苏金太阳、通州蓝丝羽等29家销售超亿元企业。

二是配套优势。以市场为主导、产业为中心与之配套服务的工商企业数以千计,家庭工商户数万户,形成了独特的公司加农户、产品进万家庞大的生产经营群体;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纺纱、织布、印染、成品制造、整理、包装、研发等较为完整的生产分工协作体系。家用纺织品业已拥有喷水、喷气织机等设备1万多台,电脑绣花机、电脑多针绗缝机3万多台,喷胶棉生产线、印花和染整生产线200多条,其它相关大型设备超过3000台套,科技的进步已成为家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市场优势。通州家用纺织品业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一个现代专业大市场的幅射和带动。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完善,通州家用纺织品市场已成为全国家用纺织品最重要的集散地和价格信息中心。目前市场占地200多万平方米,经销2万个花色品种,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占全国同类市场份额的40%强。正在兴建中的中国南通家纺城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地面基础设施总投资24多亿元,为全球第三大家纺交易中心。

四是技术优势。目前,通州家用纺织品业产业结构正加快向现代化大家纺、企业结构正加快向大公司为主体的格局转变。资源、人才、市场份额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如拥有杉杉、梦洁、恒源祥、罗莱等品牌的大公司纷纷在通州设立生产销售基地或办事机构;厦门国贸收购了我市一家纺织企业,组建了江苏宝达纺织有限公司,为推动通州家纺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州家用纺织品业已列入江苏省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计划,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极具活力和发展力。今后五年产业定位及其发展的规划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扩张规模,增宽、加厚、拉长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至2010年家用纺织品年均销售额递增力争达到27%;把通州家用纺织品业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制造基地、产品贸易和展览中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较为完善的超大型家纺产品交易市场、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创建1个国家级家纺研究开发中心,5~8个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全力打造家纺系列产品品牌,再创3~5个驰名商标和3~5个中国名牌,形成品牌优势。集中力量加快中国南通家纺城建设,二期工程确保年底全部完工。

二、纺织服装业

通州纺织业源远流长,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纺织文化,是传统特色产业,如今已成为国内纺织服装生产基地之一,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通州纺织服装业正加快向现代大纺织格局转变。综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历程,科技、品牌、市场和产业的协同推进是其生机勃勃、活力大增的重要因素。

一是外向度较高。2007年,纺织服装业实现销售400亿元,是通州重要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在国内外建立了众多专卖店和销售点,出口额10亿多美元,并涌现出一批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大户,是江苏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北美、中东等地,为通州与外界构筑起一座经贸与文化互动共融的崭新平台,显示出开放、兼容、时尚的鲜明特色。

二是集聚度较强。通州大力推进纺织服装业集聚发展,拥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6家。培育出江苏综艺、江苏帝奥、南通恒祥、南通舜业、南通中瑾、南通盛唐、南通华伟等20家销售超亿元的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近几年年开发新品上千只,有100多只产品获省以上新产品称号,其中“紫罗兰”家纺产品为中国驰名商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通州纺织服装业已形成集化纤、织造、染整、成衣生产为一体的完整体系,产品从原料丝、布料、服装原辅材料到成衣制品等一应俱全。

三是装备较优。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通州企业历来重视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先进适应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纺织服装业拥有棉纺纱锭50万锭,气流纺3万头,各类先进织机5万台,印花染整及服装生产线近百条。形成年产纱10万吨、坯布15亿米、印染布10亿米和成套服装3亿件(套)的生产能力。

纺织服装业今后五年产业定位及其发展的规划是:立足现有基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整体规模,加快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至2010年全市纺织服装业年均销售额递增力争达到28%,使之成为全国纺织服装生产销售基地之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中高档产品比重提高到50%左右。加大坯布生产的投入力度,服装面料自给率从10%左右提高到60%左右,装饰用布、产业用布、医疗卫生用布等新领域纺织比重提高到15%左右。推进技术进步,重点引进清钢联、精梳机、喷气织机等,使无结纱比重提高到80%以上,并向“无梭化”目标转变。培育10-15个省级名牌,3-5个中国名牌,3个以上国际名牌。

三、机械电子业

通州机械电子业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态势,具有持续发展力。因此,通州被授予国家级电子电器及原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市称号。2007年机械电子业实现销售180亿。现有企业2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主要生产铝电解电容器、电容铝箔、电子高档封装材料、电器开关、电子印刷线路板等系列产品。通州的电子电器业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

一是具有领先一步的科技创新力。组建了省电子元器件功能材料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市从事电子电器研发的人员共有1000多人;实施国家、省火炬星火计划38项,拥有30多项电子元器件和新材料专利技术,与国内数十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了数十名高级经济技术顾问,其中有4位院士。

二是企业优而强。2007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有14家。主要产品技术指标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较强的规模优势和竞争能力。其中:

江苏中联科技集团公司为中国民企500强之一,电极箔及相关设备产量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全球排名第五。南通江海电容器公司电容器年销售收入在国内连续13年名列第一,电容器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江苏东源集团公司是华东地区成套高低压开关设备生产基地,全国电器开关行业重点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上市公司。

机械电子业今后五年产业定位及其发展的规划是:以现有优势骨干企业为基础,重点培育铝电解电容器、电子信息、电子电器三大主导产品,发展配套经济,促进集群化发展。至2010年电子电器销售年均递增28%左右,主导产品铝电解电容器形成年产60亿只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元器件生产基地。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加快综艺数码城建设,使之成为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基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高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扩大电子电器生产规模,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业

通州被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授予“中国船舶及钢结构之乡”,拥有现实的基础和加快发展的条件。

一是有良好的地理优势。通州拥有16.27公里海岸线、15公里长江岸线,以及连接长江的九圩港河和通扬运河70多公里岸线和较广阔的腹地,而且交通便利,水路运输可通达全国各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船舶修造及钢结构制造的地理优势。江苏省已把通州造船业及其配套设备制造列入全省造船业发展规划,以充分发挥通州造船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二是发展速度快。通州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业起步时间虽不长,但其依托临港的优势、区域内发达的建筑业、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内外资的强势投入而迅速崛起,初具规模,极具发展潜力。目前,通州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业现有企业110家,从业人员四万余人,2007年实现销售100亿元。产业虽起步晚,但近几年来发展速度加快,共有总投资额10多亿元的船舶修造项目在建。建成后可形成年造船50万载重吨的能力。船型主要为万吨级以上的散货船、集装箱船、远洋船以及3至5千吨级驳船。

三是产业起点高。从事船舶修造及钢结构制造的企业,大多为新近组建或在建的,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和较强的发展力。其中:在建中的南通明德重工有限公司注册外资9860万美元,主要制造万吨级以上的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建成后年销售可达40亿。韩通船舶机械设备(通州)有限公司总投资2980万美元,建成后主要制造万吨级远洋船和3至5千吨级驳船,年销售可达50亿。

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业今后五年产业定位及其发展的规划是:按照江苏省将南通建设成为亚洲重要造船基地的规划,充分发挥通州临港、适宜船舶修造及钢结构业发展的现实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扩大产业规模。至2010年形成年产200万载重吨的造船和300万吨钢结构的生产能力。发展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以及冷藏、自卸等功能系列船型;研发和制造船舱盖、船艉舵、船体分段、钢结构桥梁产品;推进钢结构产业向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厂房、仓储等方向拓展。新建一批与其配套的油漆、涂料、制管、特殊钢板切割、船用家具、铝材等企业。建设钢材交易市场,力争年交易量超百亿元。

五、食品加工业

通州食品加工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现初具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是产业迅速扩张。通州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现有159家,从业人员近万人。2007年通州食品加工业实现销100多亿元。有食品、饮料、酒类制造、海水产品、油料、果蔬等数十个门类,各类产品1000多个,既有享誉海内外的新中乳腐、西亭脆饼等传统知名产品,又有符合现代人营养口味的大豆蛋白、蔬菜薄片等现代食品。

二是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市现有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的10家,并培育了一批质量好、信誉优、规模大、效益佳的名牌企业,创造了一大批含金量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品牌,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性。江苏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的大富豪啤酒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年产销量达30万吨,跻身“中国啤酒工业十强”;江苏银河面粉公司“南山”牌面粉获国家免检证书,并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面粉年产量突破25万吨,综合实力列全国同行业十五强。南通港德油脂有限公司年油菜籽加工能力12万吨,年销售10亿元,其生产规模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三是海产品独具特色。通州有浅海滩涂面积55万亩,海堤内占地面积2万余亩。因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从事海水养殖的天然优良场所。2007年海产品养殖总产量6000多吨,产值超亿元。通州被江苏省列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滩涂蟹贝产业化示范基地。通州海产品目前供不应求,具有很强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

食品加工今后五年产业定位及其发展的规划是:充分发挥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做大做强,至2010年保持年均30%的增幅。在发展的重点上:一是加快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通州市银河面粉有限公司争取跻身全国面粉加工行业前5强,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以上。二是做大做强海产品加工业。加快培育2~3个技术含量较高的海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发展乳制品、肉制品和蔬菜加工。四是发展酒类加工业。到2010年大富豪啤酒公司啤酒年销量突破70万吨,成为苏、浙、沪知名的啤酒生产企业。

六、通州有什么好吃的地方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西临朝阳区、大兴区,北与顺义区接壤,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相连,南和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交界。

车站路美食一条街

特点:交通方便,整条街主要都是餐饮企业,营业面积都比较大。主要餐饮风味有家常、海鲜、涮肉以及各地的'地方特色餐饮为主。

主要餐厅:太熟悉、大鸭梨、福华肥牛、鑫巴蜀、郭林、芦月轩、三千里、狼图腾、粥世家等。

行车路线:乘坐公交322、342、808等线路新华大街下车。自驾车顺新华大街至车站路即到。

临河里小街餐饮一条街

特点:交通方便,场地开阔,停车方便,有近20家餐厅,营业面积都比较大。主要餐饮风味有海鲜、涮肉以及各地的地方特色餐饮为主。

主要餐厅:晋风庄园、金紫银海鲜广场、大洼鲜鱼锅、羊都府涮肉、倪氏海鲜大酒店、万龙洲大酒楼

行车路线:乘坐地铁八通线到临河里地铁站下车,韩美林艺术馆对面即到。或者自架车顺着103国道到临河里十字路口东拐到梨园南街即到。

大马庄餐饮一条街

特点:该餐饮一条街临近华北最大的宠物市场——梨园宠物市场(俗称狗市),交通方便,停车方便,人流比较少,目前有10多家较大的餐厅,还有若干便民小吃店。主要餐饮风味以涮肉为主。

主要餐厅:半边楼渔港、双福楼饭庄、上岛咖啡梨园店

行车路线:京沈高速台湖出口出来后,顺着通马公路通州方向行车1000米,右拐进入万盛南街,第二个红绿灯左侧即到。或者坐647路、317路公交车大马庄下车,步行至大马庄居委会西侧即到。

梨园云景东路餐饮一条街

特点:与梨园商业街混杂,交通方便,人流比较杂,停车不太方便,,目前有三十几家家餐厅。主要餐饮风味有涮肉、地方特色餐饮、快餐为主。

主要餐厅:东来顺饭庄(贵友大厦楼上)、青年餐厅云景里店、陇原府食府、麻辣攻略餐馆、小肥羊火锅店云景里店

行车路线:乘坐地铁八通线到梨园地铁站下车即到。或者自架车顺着103国道到梨园十字路口往西南方向云景东路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