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主要有哪些文化特色

四川主要有哪些文化特色

四川主要有哪些文化特色,四川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四川是一个拥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城市,它的历史非常的悠久,所以到现在积累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以下看看四川主要有哪些文化特色。

四川主要有哪些文化特色1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90.8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语和嘉戎语,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语,其中约60%的人兼通汉语。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语,其中70%兼通汉语。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洛带古镇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粤、赣、闽客家人后裔,他们至今仍完整地沿袭着客家风俗,说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龙泉驿区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口总数达50万,较好保留了客家语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约有70万人会讲客家话。

语言文化:

四川话是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巴蜀地区)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

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渝话(成渝片)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

四川主要有哪些文化特色2

茶文化

来四川不喝茶,你就感受不到这里的`慢生活。四川人尤其爱喝茶,爱泡茶馆,点一杯茶打个盹儿或者看闲书、要么就凑在一块儿斗地主...这就是我们的“坝坝茶文化”。

四川人爱喝茶,在公园里喝盖碗茶、住酒店,房间里也要泡个功夫茶,还有哪儿比四川人更爱茶?

火锅文化

麻辣火锅起源于重庆。火锅,是四川人的家常便饭,也是外地人来四川必吃的美食,无辣不欢,无火锅不四川。

熊猫文化

中国国宝大熊猫是四川的符号之一,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萌宝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麻将文化

四川人爱麻将全国第一!对四川人来说,人生最快意之事莫过于不受世事烦扰地打一下午麻将,连杠三次最后再来个“杠上花”,才两三个小时包包头就揣了五六百。

无论是职业玩家还是业余爱好者,四川人对于麻将的热情就如同德国人热爱啤酒,英国人热爱足球。就算不吃不喝,四川人照样能奋战一个通宵。

选秀文化

李宇春、张靓颖、郁可唯、谭维维、江映蓉、张杰、李易峰、吉克隽逸...咱川籍艺人们世界展示了四川人的美丽与勇敢,四川人,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道教文化

道教创教地点在四川成都的鹤鸣山,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酒文化

四川名酒众多,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水井坊是一座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作为中国白酒的源头,其史学价值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坊间数百年来酒坊与技艺流传并存至今,是活着的文物,被誉为“中国白酒的一部无字史书”。

三国文化

要说在中国什么文化传播覆盖了全世界,让外国人也津津乐道的话。三国文化那是当仁不让的。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那也是众多的粉丝追捧的文化之一。刘备、关羽、张飞的形象深入人心。

剑门关、武侯祠、张飞庙、蜀门栈道...三国文化让人们了解中国,了解四川。

蜀绣文化

蜀绣又称“川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羊年春晚,蜀绣文化传播大使李宇春一首美轮美奂的《蜀绣》至今余音绕梁。

川剧文化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最著名的当属“变脸”,变脸绝技源自传统戏《归正楼》,表现义盗贝戎劫富济贫,遭到官兵追捕,以变脸巧妙脱身。最初,演员脸罩用纸壳面具,后来改用草纸绘制脸谱,依次粘贴脸上,临场以烟火或折扇掩护,层层揭去。

“变脸”蜚声国内外,刘德华还专程为学习变脸到四川拜师学艺

四川主要有哪些文化特色3

川剧的变脸

四川连厢及肉莲花表演大师牟庆云、四川相书表演大师鲁国华及飞刀花鼓惟一传人刘陶

川剧 【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地域流派)。成都是上坝派的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

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

著名演员竞华、杨淑英、笑非、晓艇、蓝光临、刘芸、陈巧茹等,著名鼓师王官福等,均在观众中享有盛誉。?

木偶戏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

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

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调皮的小白兔》、《刘文学》、《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

谐剧

【谐剧】曲艺表演艺术家王永梭首创的一种"诙谐戏剧"。一人独演,不讲究服饰场面,道具极其简单,演员是剧中唯一主角,即剧中的第一种人--看得见的人;通过舞台道具的依托和语言、表情、动作表演,以不同侧面向观众显示剧中的第二种人--看不见而似乎看得见的人。这是谐剧特有的表演手法。

创始人王永梭早在1939年抗日时期就创作出了《扒手》、《赶汽车》、《黄巡官》等20多个谐剧节目,1949年后又改编了《在火车上》、《结婚》、《十二点整》、《苏二哥》、《打百分》等有影响的作品。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了《王永梭谐剧选》。19。89年四川省举办了谐剧比赛,各省区方言谐剧纷纷登台献艺。

二、地方文化对旅游业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旅游活动的内涵在于它的文化性。发展旅游业可以美化自然环境,同时也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旅游公路、登山索道、旅游宾馆、建筑和生活垃圾等等在方便旅游者,促进旅游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它也不同程度破坏和影响了风景区的环境。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旅游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已经危及到或有可能危及到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于以往由于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的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新的追求旅游业的持久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集合。因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含了旅游经济持续性、旅游资源环境持续性和旅游地社会文化持续性。

旅游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的背景关系,同样它与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的,尽管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业在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在扩大,地理屏障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它依然是存在的,它对旅游文化影响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地域文化无不对烙下深刻的烙印,东北人、中原人、南方人、西北人与四川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以吉林和哈尔滨人为例,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谈到家乡都会说道松花江,松花江在他们童年记忆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很多人都有松花江的情节,他们对异地的朋友介绍的松花江总要比实际美得多,神奇得多,他们会把松花江说成是中国,乃至世界最美的江。这种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地理环境导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旅游景观,之所以能够吸引游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时空差异。是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在吸引着广大旅游者,催生着众多旅游企业的形成和发展。秦始皇兵马俑可以把旅游者带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是兵马俑让旅游者穿越了时间隧道。同样,青藏铁路打破了唐古拉山的地理屏障,让更多的旅游者可以走进布达拉宫,走进雪域高原。地理学家把青藏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因为它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度是世界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喜马拉雅、唐古拉山口、三江源、藏传佛教、藏羚羊、雅鲁藏布江、可可西里与布达拉宫等等一系列的地理景观吸引着无数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巨大的地理差异。它的魅力就在于同一纬度向东3000公里内是四川盆地和江南水乡,它与中国人口密集区的内地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所以我们研究或为每个旅游区域旅游文化定位时必须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文化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形象中包含着浓郁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信息,但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依托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所创造的应用性文化与历史科学、地理科学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环境常被称为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东方人的最理想的目的地模式。在《桃花源》中所描述的人居环境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在人际关系上,好客到了见了陌生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对于西方人香格里拉是它们对东方旅游目的地的梦想形象。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了一个风靡五洲、让成千上万人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迷人的“香格里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处理各教派、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都信守“适度”原则,这使得社会祥和安宁,人们相亲相爱,过着自给自足、平静、富裕、长寿和高尚的生活。“这里,是一片决尘净域,美丽得让你一听倾心,一见钟情!这里,是一方旷古秘境,神奇得让你入梦入幻,如痴如醉!这里,是一座七色乐土,丰灿得让你五体投地,八拜顶礼!”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而这,也正是人们心目中真正向往和留恋的旅游目的地。我们知道无论是桃花源还是香格里拉它只存在于作家的笔下和读者的心中,真正的桃花源和香格里拉是不存在的。我们应当把旅游文化理解为建立在一定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基础之上的再创造。

三、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1、旅游发展能够使人们建立起规范的制度文化,可以促使民族优秀文化得到发掘、弘扬和振兴,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去到不同的地区去体验不同的文化,在体验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游客即能分辨出文化的优秀程度,对于优秀的文化,经过旅游的商业化开发能够使得优秀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也能够振兴许多位于边缘的优秀民族文化。

2、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旅游业发展可以促使民族文化的特色个性更加突出,使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更加多元化;

行为文化是旅游发展中的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许多游客去旅游目的地的旅行都是奔着当地具有特色的生活习惯与特色风俗去的,因此,旅游的发展能使民族文化的特色个性更加突出。

3、由于文化传播的双向性,游客去到当地也能带去一些先进的文化,有助于当地学习优秀文化革除本文化中存在的缺点,促进文化的进步,也能够提高落后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

扩展资料

“吃、住、行、游、购、娱”,简单的六个字,但它的形成过程却经历了半个世纪,凝集了几代人的心血,集中了成千上万旅游工作者的智慧。

这六个要素,是中国发展旅游业的根本,指导旅游业的规范,衡量旅游业的标准,同时,也是我们广大导游员进行导游安排时必须考虑的六个要点、六个方面。了解了它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在实际导游工作中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旅游

四、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是正面的。如井冈山吧,我们去开发它,不单单是因为它的风景秀丽,更看重是它具有革命遗址和历史事件。开发文化特色景点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小游客(*包括中外的各种游客)来说,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最佳教材。

五、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的旅游有什么样的影响

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六、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旅游对文化有传播作用。旅游者到异国他乡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与此同时,又将自己本国、本地区或本民族的文化带给旅游目的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旅游对文化有保护作用。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对象,因此,一个国家、地区、社会以及当地居民为了发展旅游业,为其经济和社会服务,就必然十分重视对其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作用。一方面,旅游目的地政府、居民和企业会强化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以吸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国、异地旅游者。从而使当地文化的特色更为浓厚、特点更为突出。但另一方面,旅游者将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带进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结果使本民族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