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澄江的元宵节习俗有哪些?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观灯
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汉族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二、澄江的除夕风俗?
传统的中国新年,今年的春节就到了!这是传统中最大,也最隆重的节日,虽然时代不同了,生活习惯都已改变,很多传统习俗也跟着改变了,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过年,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那春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其实是除夕!这是一个节点,这是一个分界!多少人为了吃年除夕的那一顿团圆饭,而凑着时间往家赶,似乎除夕这一天和最亲爱的家人在一起,从早起忙活各种活动,到午夜欢庆新年钟声响起,才是这春节最有意义的一天,这才是过年!
同时,如今春节假期七天,其实话题最多的,也是除夕这一天。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所以传统的叫法又有很多,如“除日”,“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等,当然,民间更喜欢通称“大年三十”,“大年夜”之类。
不过,“大年三十”却又是不严谨,但又是最为习惯的,约定俗成的叫法。因为按传统农历,有大月,小月的说法,所以有时候十二月只有廿九,没有三十。这种现象没有什么规律,有时隔个几年出现一次,有时候连着几年都会出现。
如今年就只有廿九,没有三十,据专家介绍,下一个没有大年三十的年份是2025年,并且往后五年都没有大年三十。
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来说,其实很多都是相同的,或是类似的。都是尽量在除夕这天之前赶回家,一大早起来就准备一天的活动内容:各种年货要备齐;不管今天家里人多人少,除夕的团圆餐都要开始忙了;净扫庭户也进入最后时刻;代表过年的春联,年画,灯笼,门神,也得安排张贴好;祭天,祭地,祭神祗,祭祖先的活动也得完成;团圆饭,辞旧迎新,等等。
总之,这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比上班还忙。
但千百年来,各地的山隔水阻,水土风情,气候物产,历史发展不一样,于是,各地的人情风俗也就有所差异,同样是过年,除夕,就衍生出各地各种丰富的,别样的年俗了。以广西为例,广西十余个民族,各地山水地貌不一,水土品性不一,不说不同民族,就是同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这年俗也会有所不同。
除夕这一天,一般又干点什么,或是有什么民俗习惯呢?
广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地方,如在过年的时候,不整饺子,因为那是面食地区,北方地区才重视的饮食文化。广西部分地区则有包粽子的习惯,这时候的粽子,叫年粽。年粽的说法也很多的,简单的,因为粽子里是有“芯”的,还多以肉为主,所以也叫肉粽;有的地方则以外形来分,叫枕头粽。
现在依然有空包粽子的人家,时间是没有什么固定的,反正早晚要包,早整早完事,所以腊月廿五开始都陆续有人包粽了,那要按以前来说,则很多人选择在除夕晚上这天包,特别是团圆饭后,大人们就开始忙活了,包好粽子就开火上锅,使劲熬煮粽子,整上几个钟,一是顺便守夜了,二也真正体会到新年开镬粽的喜悦。
所以,有时候某些年龄段的广西人不看春晚,那也是有原因的,都在灶前看火熬粽了,谁还有空看看电视啊。
在广西无论是哪个民族,除夕这一天的重头戏之一,那就是忙祭天祭祖的事情。说是传统也好,风俗也罢,反正这种都是自古以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仪式。
祭桌上最重要的,普遍的是鸡(当然,也有当天宰杀动物的)!这鸡宰杀是有讲究的,不是开膛破肚,而是要“掏”!也就是要在近鸡PP一带开个口,把内脏完整的掏出来,内腔掏空,什么鸡肠,鸡血之类全部要保留好,说白了,就是要保持鸡的完整性,然后才摆上祭桌。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于这样重要的一只鸡,也是有讲究的。
有些地方在拔鸡毛时,会专门留下鸡PP上的一撮毛,留得越长越好,估计很多人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那是以志先人曾茹毛饮血之艰辛,通过这种仪式来祭祀先人。
有些地方杀鸡时不留血,而是到牛房,灶房割血,就是所谓的“血祭”。更为传奇的是,在以前桂西有些地方在除夕这一天,还有“用鸡卜定来岁之丰凶”的习俗,也称之鸡卜。这个鸡卜的仪式说起来,很复杂,要简单说,就是在一年最后一天,用这鸡来测定来年生活的人与事顺利与否,当然,现在这种活动就很少人了,估计都快消失了。
其实,过年最重要的,是讲个“意头”!一提到“意头”,估计很多人都会想到广东的风俗文化,实际上,不说广西,就是全国都有这种“意头”文化存在,说白了,就是谐音取乐,谐音取福。
像过年时掉了个碗,碎了,那叫“岁岁平安”;酒罐,米缸上贴个倒“福”字,表示“倒福”,“福到”了,门口贴个“出入平安”,畜栏禽笼处贴“六畜兴旺”,过年多讲吉祥话等等。
这种“意头”过年时随时可见了。如年夜饭上,很多人家饭桌上都会整一条鱼,那意思叫“年年有余”;年夜饭不管大餐如何,那是“拒绝”光盘行动的,怎么的都要剩一点饭菜,剩点酒水,讲究的就是个“年年有余”,“食有余粮”;
民间还有“一年不赶三十工”之俗语,都除夕了,很多人家都在家忙过年的事了,什么工作,什么农活,基本都要放下了,你还要干活,人家就会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延伸开来,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了。
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水土文化不同,所以广西各地的除夕风俗真要论起来,每个地方都可以写一篇文章,但相同的是中国家文化,年关将至,收拾行囊回家过年才是正道。不过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总也会有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回不了家,团聚不了。
但是现代社会各种通讯方式还是很方便,很即时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和家人共享春节的快乐也是不错的方式。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三、江阴的文化风俗
江阴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地处苏州常州两典型片区方言交界地区,拥有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发音和词缀,以及毗陵小片的句尾和一些词汇,也拥有许许多多特有的词汇,是一代又一代江阴人语言文化的结晶。
江阴话分为城里、东乡、南乡、西乡四大门派。江阴话和苏沪嘉小片的通话性略强于毗陵小片,但研究中一般将其勉强归于吴语毗陵小片。
江阴话清浊音、尖团音有别,平上去入四声齐全。江阴话具有全浊声母,声母比普通话多8-13个;韵母40多个;江阴市区话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文化活动
获得故事、民乐、戏剧(月城镇)3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全年建成开放5个专题文化场馆。汇编出版《忆江南——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录》。
电影节
(1)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2010年10月于江阴举办,是申办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第一个县级市。
(2)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
演唱会
2011年,张学友、刘德华、蔡依林、周杰伦先后于江阴举办演唱会。 江阴集场
江阴集场又称“庙市”或“节场”。早期集场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集场成为中国市集。悠久的吴文化孕育了江阴深厚的文化底蕴,江阴庙会集场这一民俗传统已有上千年历史 。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为预庆端阳,活动日在农历三月十七、十八或者农历四月初十、十一。一般两天。
江阴月城每年端午节举办中华龙舟大赛。
春节风俗
江阴人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开始过年准备,一直到元宵节结束。十二月十七、十八日“掸檐尘”(即搞家庭卫生),江阴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
到廿三日,送灶家菩萨,照规矩,还要为灶家菩萨供奉糖果。
廿四日是接灶日,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廿四夜饭”(小年夜饭)。
大年三十,市民在大门上贴春联,至傍晚时分过节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后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开门放鞭炮,起得越早运气越好。大年初一一清早就能听见四周“劈哩叭啦”爆竹声。早餐吃红汤团圆,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还吃隔夜准备的年糕、馄饨、馒头等。 特色糕点:马蹄酥、草鞋底、拖炉饼、粉盐豆
特色小吃:过桥鳝、刀鱼面、刀鱼馄饨、蟹黄包、小笼包
特色水产:刀鱼、河豚、鲥鱼(合称长江三鲜)
特色饮品:黑杜酒 江阴是第一个吃河豚的地方 ,自古有“拼死吃河豚”之说。宋代吴地河豚有盛名,而宋代吴地河豚产地正是江阴。宋《梦溪笔谈》“吴人嗜河豚鱼”。宋《袖中锦》开篇“天下第一:监书、内酒、端砚……江阴县河豚……”。苏轼进士及第后除做官外一直居住于常州府,有关于吃河豚的传说。明《本草纲目》“吴人言其血有毒”。明《嘉靖江阴县志》是最早提到河豚的地方志。20世纪50年代,因吃河豚事故频发,长江下游只有江阴烧的河豚能卖。 20世纪90年代,其他城市厨师到江阴学烧河豚技艺 。后来河豚规模化养殖,毒素大减,江阴去毒技术依然为业内津津乐道。江阴是“中国河豚美食之乡” ,2009年“江阴河豚”成功申报全国唯一的河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每年“正是河豚欲上时”,四方宾客慕名而来云集江阴,寻觅河豚食肆。 江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