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特色的不同地域

方言的语用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在选择共同语的词语或句式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习惯2、某些词语或句子格式的高频率使用,带有地方性。3、见到或听到某种现象和情况时发出特有的言语反应。4、常用具有明显地域性的固定熟语、句子格式等。5、常用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等。6、语篇衔接方式、会话方式、会话含义的推导等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习惯倾向。7、口语表达时带有与言语形式相伴随的具有明显地域特点的表情和动作等。

一、在选择共同语的词语或句式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习惯

方言成分除了方音、方言词语、方言语法等,我们认为还包括人们在选择共同语成分时(尤其是共同语中有一组同义形式时)表现出的带有明显地方性的习惯和倾向等其他情况。这些共同语成分,多数是从方言中吸收的,仍然为方言区的人所“偏爱”。

(一)一组近义的词语中习惯只选此而不选彼,体现该方言的语言运用特征

对“回头”一词的选择。如“你先吃饭, 再谈。”此空格处,江西人说地方普通话时一般选用“回头”,不选用或少选用“等一下”“吃完”之类。当然表示“少等一会儿;过一段时间再说;眼前的这件事完了再说”这个义项的“回头”,《现代汉语词典》已收,已经是共同语成分,但一定地域的人们不使用近义的“等一会”“待会儿”之类,而普遍选用“回头”,这就是一种明显的地方表达习惯。这种表达习惯在地方书面语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如《将军镇》(4)这个含义的“回头”共出现10次,而近义的“等一下”“等一会”仅仅各出现1次。而另一些方言区的人在说普通话时不选择“回头”而选择“V+完”“过一会”等,也体现了地域性。

对“起先”一词的选择。《现代汉语词典》对“起先”的解释是:“最初,开始”。但客赣方言区的人在说地方普通话时或写作时一般选用“起先”而不选用“最初、开始、一开始”。如“他起先以为这回是自己听错了,等到确实弄清了领导的意图,他站起来说那你让别人报吧。”(将19)(4)《将军镇》这个义项的“起先”共出现18次,而这个义项的“开始”只用了1次。

习惯选用“懒得+VP”而不选用近义的“不愿意+VP”或“不想+VP”。这“懒得”是“厌烦;不愿意(做某事)”的意思。如“徐梅就是这么烦人,到后来我懒得理她”(谁21)。又如《谁》第149页和151页也有。习惯多选用“省得+vp”而不选用或少选用“免得+vp”。如“你搧吧,想搧多少个都可以,省得我自己搧自己”(谁130)。虽然在这两个方言词汇系统中也有“免得”,但不像“省得”那样常用。(“懒得+VP”和“省得+vp”在其他几个南方方言区也都是习惯首选的搭配方式。)

多选用“喉咙”而少选用“嗓子”。《将》“嗓子”出现4次,其中:“喊了几嗓子”“清嗓子”(2次)“倒了嗓子”“吊嗓子”(2次),主要是固定搭配。《将》“喉咙”则出现15次,如:“喊了好久,喉咙在这冷天里很快就嘶哑了”“陆家的喉咙,在这个小小城里是日益地响起来”“从喉咙流进胃里”“胡镇长喉咙大”“大名旦的喉咙不消说绝对忌刺激”“喊得喉咙痛得要死”“说话向来喉咙粗口气大”“练得越勤,喉咙的劲就越大”“清喉咙”(7次)。我们还比较了与之相对的情况,老舍《骆驼祥子》,只出现“嗓子”,没有出现“喉咙”,老舍这部作品体现了北方方言的用词特点。

同义的“疼”“痛”,江西人说地方普通话时一般多用“痛”而少用或不用“疼”。江西作家作品也是多用“痛”少用“疼”,如《将》“痛”有40处,“疼”只有7处。其中连构成语素已经固定的双音节词“×疼”“疼×”,有时也被写成“×痛”“痛×”,有一定的随意性,显得用词很不规范,如有“头疼”也有“领导头痛不堪”(将24)、“最叫干部头痛”(将173)等用法;有“生疼”也有“生痛”;有“心疼”也有“心痛”(将82)。南昌话的“心痛”,熊正辉(1995,第199页)的释义是:“心疼(指感情上的,不是指病理上的)”。如:“该吃就吃,不要心痛钱。”“看到自己的老婆累病了。心痛得要死。”而这两句的意思,在北方方言或普通话中一般用“心疼”而不用“心痛”。由江西人方言口语中不说“疼”只说“痛”到江西作家作品等书面语中“疼”“痛”都出现但有时不区分,我们认为这大约是从方言向地方书面语过渡的一种阶段性情况。

(二)共同语中的某些句子格式、语序安排,不选择或少选择

据方言学者调查,客家话“把”不大常用,不论是作为动词还是介词。赣语里,用“把”的也不多,零星见于赣语的波阳、乐平、萍乡、平江等地。这影响了客赣方言区的人在说地方普通话时或写作时,常常少用或不用“把”字句。虽然《将军镇》中介词“把”共出现497次,数量不少,但仍有一些句子可用“把”却没有用“把”。如“拿过一边艾老手上的稿纸”(将276,这是作家的叙述语言)、“我明天去找他们回来”(将329,这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这两句的意思,普通话一般会用“把”字句,说“把艾老手上的稿纸拿过去”“我明天去把他们找回来”。

“外面好大的雨”和“外面雨好大”,这两句在共同语中是有语用差异的,叙述的起点不同,表达的焦点不同。但在叙述下雨这一客观情况时,南昌人说地方普通话一般只说前一句而不说后一句。告诉他人外面刮大风时,一般只说“外面好大的风”,一般没有“外面风好大”这一说法。又如:南昌人说地方普通话时,一般只说“锁了门啵?”而不说“门锁了吗?”

二、某些词语的个别义项高频率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格式高频率使用,体现出地域性

(一)某些词语的个别义项高频率使用

如“记得”《现代汉语词典》注有两个义项:(1)记着(别忘了),请记住。用于祈使。如:“殷元中凡事敬重殷道严,凡事都问过他才做。做过了,功劳都记到殷道严头上。一个工人入了团或入了党,一个人提了班、组长或车间主任,殷元中总要交待一句:记得,是殷书记看得起你。”(将342)(2)想得起来,没有忘掉。如:“过年总还记得寄张贺卡之类。”(将376)赣方言区的人们在说地方普通话或写作时常使用第一个义项,并且这一义项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与之相反的情况则是,另一些方言区(如笔者的江淮官话)则倾向于只选择“别忘了+VP”,不选择“记得+VP”,如提醒人时说:“出门时别忘了关电灯”,一般不说“出门时记得关电灯”。

如“吵”《现代汉语词典》注有两个义项:(1)声音杂乱扰人:~得慌/把孩子~醒了。(2)争吵:两人说着说着~了起来/不要~,有话好好说。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1995,第113页)也这样解释“吵”:(1)声音杂乱扰人。(2)争吵。比较这两部词典,似乎“吵”的两个义项在普通话和赣方言里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两个义项的出现频率在普通话和赣方言中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前一个义项,有的少用或不用,有的却多用。在表达“声音杂乱扰人”这个意思时,有的方言不用“吵”这个词,而南昌人一定用。比如有人弄出声音(如说话嘈杂,如开动某些机器发出噪音等)使他人很烦躁时,南昌人即使是在说普通话,也会这样说:“吵死啦!”意思是“这些声音烦死人啦。”再如:“突然有个妹子……忍不住‘哎哟’一声尖叫,惹得正起劲的殷元中的传达中忽然加进一声断喝:‘吵死!’然后,吵死的不再吵,传达的继续传达。”(将236)南昌人在制止、斥责对方时会说:“别吵!”意思是不许对方再弄出声音来,并不是制止对方吵架。也就是说,受方言的影响,南昌人的地方普通话多使用“吵”的第一个义项。与之相对的情况则是,北方方言区有些片(如笔者所处的江淮官话区),其地方普通话多用“吵”的第二个义项“争吵”,几乎不用“吵”的第一个义项。

(二)某些词语的高频率使用

以“打”为例,客赣方言中的“打”的搭配范围比共同语更广泛。(6)如:打(踢)足球,打(掷)铁饼,打山歌(唱山歌),打烟(指递烟给客人),打××声、打××腔(指讲某地方言),打乱话(指胡说),打单身(指过单身生活),打个转身,打磨磨转,打流(当流氓,当无赖),打汤……“打”在说地方普通话时或在写作时都高频率使用。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种运用特点在江西作家作品中的纪录和反映情况:

(1)打+V

A.作家叙述语言中的例子

打熬:熬。“艾老到底年纪大些,身体又弱,时常打熬不住。”(将278)

打比赛:比赛,参加比赛。(谁219、223)(《谁》描写的是长跑比赛,并不是打球)

打抖索:抖索。“老杨……站在院子半夜的寒风中打抖索。”(将114)

B.作品人物语言中的例子

打商量:商量。“怎么样,打个商量吧,哥儿。”(将25)

打横:横。“三个人挤一张单人床……睡着睡着,儿子的身体就打了横。”(斜260)

打倒贴:倒贴。“我是为你打倒贴的女人……这半年不要说吃饭,就是吃冷饮水果,你掏过一个硬币没有?”(蔷326)

(2)打+N

如:打爆米花(谁179)、打爆竹(蔷108)、打磨磨圈(转圈子,蔷90、98)、打飞机(与“嫖女人”含义相近,蔷190、318)、打平伙(大家拿出各自吃的喝的一起聚餐,裸16)、打一转(四处转一转,表示做某件事的方式,将35)、打个来回(将335)……

当然上述例句也可能被看成是方言词语或方言搭配等,属方言的词汇特征或语法特征,但是我们认为,某些词语的使用频率的过高或过低,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语言材料的选择运用特点。

三、见到或听到某种情况时的特有言语反应,带有地域性习惯

这从表面看是词汇现象,但实际上是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和应用问题,本文认为这种言语反应也体现了该方言的语用特征。

如南昌话的“涨水”,熊正辉(1995,第216页)释义是:“因雨水过多而使水位上涨”,如:“旧年(注:去年)涨水,淊[ηаn]了好多房子。”这是对“涨水”从静态的角度对其词汇意义所作的解释。而实际的言语运用却有其方言习惯:人们见到地面积水(如下雨、水龙头没关、有人故意倒水等任何原因致使地面积水),就会说:“涨水啦。”“涨水啦?”“涨水啦!”熊正辉的释义并没有概括这种地方性的运用习惯和使用场合。而北方方言区的人们在说普通话时,见到这种情况的言语反应一般不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涨水啦”,而可能说“哪来这么多水”或者其他词句。

在南昌方言中,当孩子打喷嚏时,大人会在一旁说点什么。熊正辉(1995,第181页、第131页)调查指出,当孩子打第一个时大人说“千岁”,如果接着打第二个则说“万岁”,第三个则说“狗打屁”。这些话都是图吉利,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南昌人习惯把孩子比作狗,因为狗比较贱,阎王爷不会要。我们认为这种言语反应主要不是该方言的词汇系统自身的特点而是该方言的运用特点。我们知道,在其他一些方言里,听到一个人打喷嚏时的言语反应很可能是“谁在想你了”或者是“谁在说你的坏话吧”等。

南昌话有一条熟语:“扳脚到口,问脚几时会走。”(例见熊正辉第122页)八九个月大的婴儿喜欢把脚扳到嘴边,好像是问脚什么时候会走路。这是人们看到孩子这种动作时作出的言语反应,并且已经以熟语的形式被人们不断反复使用着。

南昌人听到不好的消息或见到糟糕的场面时的第一言语反应是:“隔要死”或“隔不得了”等。这个“隔”,熊正辉(第276页)解释:[ka?5 ],是个同音代替的字,连词,意思是“这么一来”“这一下”。南昌的地方普通话中,三级、二级中比较“顽强”地保留了这个言语反应。即使是一级乙等的人,“隔怎么办?”也经常出现。甚至一级甲等的人,在非工作状态,在日常口语中,也还是偶尔一用。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地方普通话中极其常见的“隔”,在地方书面语中尚未发现例句,大约因为有音无字,作家们难以处理吧。

我们也看到,英语中也有这类特别的言语反应,可能是其他语言在运用时所没有的。(7)这也有助于说明,见到或听到某种情况时作出的特有言语反应,不同的语言系统包括不同的方言系统都有各自不同的方式。

四、常用具有明显地域性的固定短语、句子格式、谚语、格言、民谣等

(一)方言中某些格式有独特的表义作用,体现言语表达的地域习惯,地方书面语中常用

有一×没一×:指过一会有一×,断断续续的样子。“湖里有人在划着小艇,浆声有一下没一下。”(裸53)“有一盏没一盏的昏暗灯光闪闪烁烁。”(将290)“我就在黑暗中干嚎着,有一声没一声,断断续续,像一只杀不死的猪。”(谁249)

七+V+八+V:表示动作多次重复,引出某结果,类似于普通话的“Vi来Vi去”。如“殷道严用筷子去翻,七翻八翻连盘子都扯起来。”(将299)有时这个V也可以是两个近义词,如“插进巷中小巷,七拐八弯进了通向他后院门的小道。”(蔷339)而有的方言可能并不使用“七+V+八+V”。

(二)方言中某些固定短语、习用的句子,体现地域习惯,地方书面语中常用

下面这些例子见于江西作家作品中的叙述语言或人物语言。如:“反正肉烂在锅里。”(蔷98)“殷道严老是一根直肠子拉屎,有什么拉什么。”(将312)“胡月兰不是装佯。用李八碗(注:地名)人的话说是心不活,肚里只有一根直肠,吃什么屙什么。”(将255)“说这个女人是火烧冬茅心不死,不能用。”(将121)“会吵的崽得奶吃。”(蔷290)

(三)地方性谚语,体现言语表达的地方习惯,也出现在作家作品语言中

下面这些例子选自江西作家作品,在江西地方普通话中也常常出现。“秋鳜冬鳊。”(秋天的鳜鱼好,冬天的鳊鱼好;或:秋天作兴吃鳜鱼,冬天作兴吃鳊鱼。)(蔷387)(将291)“靠墙墙倒,靠壁壁歪。”(《惊涛》)“你父亲赖钱赖出滋味来了,不过这回恐怕很难赖过去。这正应了一句老话——走多了夜路总会碰到鬼。”(谁297)南昌话口语中的如:“六月六,晒得鸡蛋熟。”农历六月初六,能把鸡蛋晒熟。说这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四)民谣、顺口溜,体现言语表达的地域习惯

如:“他似乎这才看到老表性格中的另一面:在‘靠、等、要’中挨日子!靠‘输血’维持生命!‘薯丝饭,木炭火,神仙不如我。’”(蔷)“在鄱阳湖边,曾流传着‘波阳三大宝,银鱼、藜蒿、春不佬’之说。”(报2001.2.27.B1)“老德蹲在灶间的地上喝着一碗稀汤:是一碗水煮番薯干,杂着几点蛆似的饭粒。当地有一首歌诀:早上萝卜薯(即香薯),中午薯萝卜,夜里砧板响,还是薯下锅。会过日子的人把谷看得金贵,要不,到来年春荒时提着空口袋……。”(将61)

五、常用具有地域特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

(一)方言中表达某些口气时的常用表达方式,带有地域习惯

1、夸张的几种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及其高频率出现

“不晓得几”+形容词:形容到了极点,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夸张、感叹、强调。“几”,副词,相当于北京话的“多、多么”。说地方普通话时很常用,普通话水平在三级乙等至二级乙等之间的,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有的普通话水平在二级甲等的南昌人还用。书面作品例子如:“就是我这样的,当初也不晓得害了几多妹子得相思病呢。”(将280)“一日到夜不晓得刷几多次牙。”(蔷155)

“杀猪似的叫”(蔷66):夸张地叙述叫声很大很惨。这是客赣方言区的人在说地方普通话时常用的夸张表达手法,也是他们常用的一种比喻法。

夸张地表达很生气时所用的“得”字结构:“气得鼻子发乌”(将39),“气得跳脚”(将38—39,将265),“气得跺脚”(将215。很生气,未必真的跺了脚)。口语中还有“气得肠子打结”“气得吐血”等比较常用。此外,夸张地说很急时也常用“得”字结构,说“急得跳脚”,如:“急得跳脚也没有用。”(将265)

2、强调的一些习惯表达方式及其高频率出现,带有地域特点

比如“鬼”的用法比较多,口语中经常使用,表各种强调。下面两例是人物的口语在书面作品中的记录:“胡月兰在众人面前撵鬼似的大声聒叫,走起路来像打夯一样。到了他这里,却像一大篓子棉花,无声无息。”(将253)“气得他一边撕一边骂,见什么骂什么,连自己也骂。我抄什么抄?我干什么不好偏偏抄这些鬼东西,我这不是碰到了鬼吗?!”(谁72)“当初镇上鬼也没有想到何寡妇的憨包六子会考上大学。”(将353)

3、某些反问方式具有地域性

比如用“鬼”表达反问,表示“没有一个人……”。如:(将87)“所有那些开支,用的都是贷款。李八碗不出名,鬼给你贷款。”(将315)“她就想,有这样一个男人在身边好,要是嫁了城里人,病了鬼来问你。(将254)(“鬼来问你”:谁也不会来问候你关心你的。)这几个例子,普通话一般说“谁”来反问。又如:“刘义说,……不想读了是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把我剁了。……我把刀扔了。……我说,鬼才剁你。”(谁40)“李欣在后面连连喊她,她只是不理。‘你急什么,我不是来了吗?’李欣笑得很干涩。‘哪个急了,鬼才急了。’”(将)

再看下例对话中的反问:

甲:“你不早说?”(笔者注:不说“你怎么不早说呢?”不出现“怎么不……呢”)

乙:“我还来不及说你就把人赶走了。”

甲:“那你早不让他们住进来?”(笔者注:不说“那你怎么不早让他们住进来呢?”不出现“怎么不……呢”)

乙:“我就是要跟你说这件事。”(将329)

(二)某些辞格的常用成分的选择具有地域性,在地方普通话中也常用

比如喻体的习惯选择,具有地域共同性。如:

常用“杀猪”做喻体来比喻叫声之大。“杀猪似的叫”。“……便跌跪在地,杀猪般嚎叫起来。”(蔷327)上文已有例句和讨论。

说像鬼一样地叫,强调叫得吓人。“我的好姐姐,莫鬼叫唦。”(蔷238)

(三)避讳用法、吉祥语、委婉语等,带有地域习惯

例略。

六、语篇衔接方式、会话方式、会话含义的推导等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倾向

(一)语篇中的衔接性习用语,带有地域习惯

如南昌人说地方普通话时高频率使用“(你)晓得啵”“(你)晓得吧”,并不要求听话人回答什么。这是一个近似于口头禅一样的格式,一个固定的习用语:有时也可起到一定的语篇衔接作用;有特定的语用意义,提醒听话人注意,或引出下文,或总结上文,或表示话语中段落之间的语音停顿。这并不是个人性的言语习惯而是地域性的言语习惯。其使用频率高于普通话中的“你知道”,固定程度也强于普通话中的“你知道”。普通话中的这个“你知道”,陶红印认为,“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正在演化中的语用标记。”(8)从这个角度看,南昌话的“你晓得啵”可看作是一个高度熟语化的话语标记。

(二)话轮接应习惯,带有地域特点

如:“你们两人简直有点像捉迷藏。”“不会吧?她跟我捉迷藏干什么呢?”(谁77)“不会吧?”在口语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对对方的说法比较吃惊时作出的反应,往往是脱口而出。用“不会吧?”而不用“真的吗?!”“是吗?!”这种话轮接应方式,既有地域性也有时代性,当代的年轻人用得多。当然,这个例子不大典型,我们只是想说明,话轮的接应方式的确带有很明显的地域特点。

(三)某些言语行为的执行方式,带有地域特点

比如打招呼这一言语行为的执行方式:“终于有一天,李欣毅然踅进了桑叶做裁缝的屋子。‘您好。’桑叶打招呼很城市化。她正在案上裁剪。”(将64)作品中说明了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不是当地人习惯用的,而是城市化的。“一个男人从门外进来,见到殷道严,立刻把扛在肩上的冲担放下,拄着,站住,很恭敬地喊一声:‘殷书记来了。’殷书记说:‘放工了,老德?’”(将59)这是当地人打招呼的方式。

再比如,提醒他人注意自己这个方向或位置时用“这里”而不是其他言语方式。如在小吃店或商店客人比较多的情况下,顾客若要叫服务员过来就会大声地叫:“这里!”“这里哟!”在南昌的大排档常有此起彼伏的顾客叫声,有的用纯粹的方言形式如“箇裏!”“箇裏——”念[ko213·li];有的是“这里!”“这里——”或用地方普通话的语音形式zè·li,或用普通话的语音形式zhè·li。这样叫,可能是叫人家到自己这里来提供服务,也可能是同伴相邀。而其他方言区的人在说普通话时可能是叫:“服务员——”“小姐——”或通过其他言语方式希望人家过来服务。

(四)会话含义的生成方式,会话含义的推导方式,有一定的地域性习惯。 行话是指一些特定专业人士之间的用语,为了帮助讨论议题,这些用语当中有许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简化,例如可能会直接使用缩写而不必附加解释。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话。在一个领域当中,某个词汇可能会有比标准解释更为精确的定义。

由于这些性质,行话一般具有简略、专有和排他的特点。

二、七大方言区的方言各有什么特点?

不是七大方言,是八大方言。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中国有八大方言体系都还只是国内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中国八大方言体系

一、北方官话特点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

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二、吴方言特点现代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软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大部份。

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商周春秋至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变迁,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北一角。

吴语是中国官方定义的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吴语保留浊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三、湘方言特点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

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四、赣方言特点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赣语,又名江西话,为汉族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及周边、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

另外在浙江、陕西还有少数赣语方言岛。可分为九片方言,以南昌话、抚州话、新余话为代表语或标准音。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亦非常高。使用赣语的人口在55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5%左右,世界排第三十八位。

五、客家方言特点客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客家方言。

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

客家语是台湾的官方语言,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苏里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客语继承了较多古汉语的特性,如完整的入声韵尾[-p]、[-t]、[-k]。一般认为,客语和后期中古汉语(唐宋二代为准)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

六、闽北方言特点以建瓯话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不包括市区)、武夷山、松溪、顺昌(东部)、政和、浦城(南部),通行于闽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以建瓯话为代表。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北方言。

七、闽南方言特点闽南方言以厦门话、泉州话、漳州话为代表,形成于东晋永嘉南渡期间,底子是中原官话(河洛话);漳州话形成于五代十国期间。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其“母语”当为闽南方言。

闽南语俗称“河洛话”、“福佬话”。当地人自称“白话”,是通行范围较广的一片。“河洛”一词来源当地人认为先人由中原河洛地区南迁形成的共识,而具体河洛地区尚未得考证,由区内各姓氏族谱记载溯源推断应该在今河南一带。包括福建省内以泉州、厦门、漳州三市为中心的20个县市。

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部分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泉州话、漳州话为代表,形成于东晋永嘉南渡期间,底子是中原官话(河洛话);漳州话形成于五代十国期间,也有较大的影响;包括整个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闽南语,基本都是泉州话与漳州话衍生而成。

此外,潮州话、雷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雷州半岛及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八、粤方言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至于新近发现的“平语方言”,多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粤语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及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社区中使用,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南腔北调”说方言: 哪种才是古汉语正统嫡传?

三、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语文化

语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演化不断的改进而成的。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是行动的影子,也是最能暴露一个人。要看这个人怎样往往是看他的言行举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 长沙文化 了解一下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语文化的形成吧。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它的方言也是繁复多彩极具特色。湘语,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

湘语,古全浊音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有的地方仍读浊音,有的地方不论平仄都读为不送气清音。湘语内部因是否具有一定量的浊音而分为老湘语和新湘语。

新湘语:主要流行于长沙和湘北,受官话方言和赣方言的影响比较大。新湘语中全浊声母多数清化,并多读不送气清音,多数点有独立入声调,但入声无塞音韵尾,新湘语中在有相当数量的明清白话词汇。

老湘语:分布在衡阳、湘乡一带,受外部方言影响较小。老湘语与现代官话以及周边其他方言差别巨大。老湘语中全浊声母在舒声字保留较好,多数无入声调,古入声字已归并到舒声调类,一些方言点存在麻韵二等高化现象(如“下”字楚人音户、“马”字读“亡古反”)

古楚语核心区位于长江中游一带,楚语是湘语的祖语。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湖南省相当部分地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娄底、衡阳、邵阳、永州等。2010年统计约为45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4%左右,是世界上使用人口第33多的语言。

明清时期的湘语的范围已经基本形成,并通过自然地理环境与历代行政区划扩散。例如广西全州,兴安,灌安,资源由于自秦汉以前曾经有相当长的时期属于湖南管辖,而影响较大的全州直到明代才脱离以长沙为中心的,因此全州等地的方言依然保留着古老湘语的特征。

此外,湘语也随着明清时代移民进入四川,清前期大批的湘人为了避开兵灾与水灾进入川西山区,正因此,湘人聚居在远离城市和边远山区,湘语特色保留到今天。在陕西汉中也由于明清移民有湘语点分布。以“床”字为例展示现代各地湘语的特征。

湖南省地区方言,包括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语,以及湘乡话、湘南土话这些尚未划定归属的方言。湘语是湖南省的主体方言,湖南省是一个方言复杂地区,湖南省外有一些湘语方言岛长沙话,属于湘话新湘语的一支。典型的长沙方言为长沙城区和长沙县、望城县所使用的语言,尽管稍有口音差异。用室友通俗易懂的话来凸显长沙话的特点就是——调子老高,往上扬;超多副词和叹词。

湖南人一大特色就是心直口快。受性格的影响,长沙话的特色也便成了声音短平快直,讲话比较夸张,用长沙话讲就是声音令尖的,讲话抹直的,“冒得么子”(没有什么)转弯抹角。长沙之所以能把方言最发展成一种娱乐,且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主持人与段子的语言多是揉和了地方方言的普通话,是与长沙方言所独具的特色无不相关的。